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实际教学中普遍存在两种不良现象,年轻教师“背课”与中老年教师“备考点”。实现初中语文有效备课的途径有两条:1、明确语文教科书的重要作用。2、了解语文教材的编辑与体系。以阅读教学为例谈有效备课之方法。
【关键词】有效备课 途径 语文教科书 阅读教材 课文要素 助学要素 知识要素 作业要素
正文:
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必须有扎实的专业的知识、必备的文化素质和熟练的教学能力。所谓“教学能力”,主要指语文教材的驾驭能力、语文教学的组织能力、语文教法的运用能力和语文教学的测评能力。从教学活动反馈的实际情况看,教师对教材钻研得透、理解得深,在教课的时候就能够引导“得法”,启发到“点”,讲述中肯,“章法”上也有条不紊、连贯圆活。这就必然要求教师充分认识和利用教材中适应于学生心理状态的因素,并从中引出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从而使语文教学更切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必须要备课。但在目前的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对备课工作并不重视,具体有以下两种现象:
(一)新教师工作之前,只是经历短暂的见习,实习。规模大点的学校不会让带主课,乡镇学校即使让带主课也不参与教学质量评比,等不到考试就返校继续自己的学业,甚至有的学生只是完成任务,至于未来的职业去向另有打算,因此,很多高师院校的毕业生起初并没有积攒什么基础的、必要的备课经验和能力。走向工作岗位后,关注课堂的教学组织,关注自身的知识结构更多,对于备课常常没有足够的独立思考能力与潜心研究的耐心,又不能很好、很快的将所学教育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在备课时,为了图快,图省事,只是翻翻各种参考书,东拼西凑,机械地理解、记忆教学原则和教学目标,教学时难免思路不清晰,废话很多;有的被学校重用,身兼数职,无暇顾及,索性照抄参考书或他人教案,即使背的滚瓜烂熟,心里也是混沌一团;临到自己单独备课,离了教参仍无从下手。这些做法让备课变成了“背课”,课堂效果可见一斑。
(二)老教师有着多年坚守教学一线的工作经历,具有较高的教学理论素养,对教材的编排体系、编排意图、教学大纲比较熟悉,能够选择灵活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能做到重难点突出。但是,因考试成绩是检测教师教学水平的主要或唯一依据,因此老教师并不会更多关注并充分发挥教材的功能,他们更多关注考什么,考点是什么。备课其实在备考点。
语文教材在理解、运用及其效果方面的多义性,中介性,灵活性使它比其他教材更难把握。因此备课备什么内容,怎么备?是困扰许多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多年也是最急迫解决的问题。正如王荣生所说,有些教师备课时以自己为中心,我认为应该教什么(内容),我认为应该这么教(教学方法),不问问课程标准,也不问问学生。这大概又是走向反面了。
要备好课首先要明确语文教科书的重要作用。在目标指向上,教科书选择内容、编排体系的着眼点,是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全部教学目标;在横向展开上,它按照学生学习语文的客观规律和语文知识,技能结构的内在逻辑,构成一个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序列。在横向结构上,语文知识、语文能力,以及学生的整体素质各项内容之间,课文系统、知识系统、助学系统与作业系统之间,同一单元的课文、知识与训练之间,都全面协调、统筹安排,力求形成合理的结构。所以,研究语文教材首先要研究语文教科书,建设语文教材首先要建设语文教科书,这实际上就是抓住了根本,抓住了导向。
其次要了解语文教材的编辑与体系,必将会有助于选择和使用教科书。如我国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编辑思想的基本点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重点训练学生的读写和口语交际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强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了解编选的课文必须同时符合三个标准:就是内容好;语言文字好;适合教学。人教社“义务教育本”初中语文教材以语文能力为序:七上,着重培养一般的语文能力;七下和八年级,着重培养记叙、说明、议论的能力;九年级着重培养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和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备课前应做足这方面的工作。
语文教材内容分为阅读教材、作文教材、口语交际教材。我以阅读教材为例谈一谈自己做法。
一、了解阅读教材的内容是由课文要素、助学要素、知识要素和作业要素构成。其中助学要素又称导学要素,包括提示、注释、图像等;作业分为三类:理解性作业,记忆性作业,应用性作业;作业还分为三个层次:理解与分析,揣摩与运用,积累与联想,这三个层次包含了知识传授、能力训练和开发智力,进行德育、审美的过程。备课其实就是对这些要素进行加工、转化和创造的过程。
二、充分利用助学要素和作业要素解读教材,制定单元目标,课时目标。助学要素中最抽象的,含混的是“提示”,提示是编者为帮助学生领会课文而撰写的文字,包括:单元提示、课文的“训练重点”和“自读提示”和“课前小导语”。这些文字反映出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要求,也反映出学生目前的基础水平。因此教师的指导要注意做到追寻作者原意、贯彻编辑意图,引导学生参与。这种备课方式既有高屋建瓴的整体目标,也有紧扣文本的细节揣摩,更有结合学情的局部目标,能够保证教学的底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落实。
1、研究课标,把握方向;
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共有5课,分别是《散步》、《秋天的怀念》、《羚羊木雕》、《散文诗两首<金色花><荷叶 母亲>》、《世说新语<咏雪><陈太丘与友期>》两则。
新课标第四学段“识字与写字”要求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左右,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初中阶段约比小学阶段多认识1000字左右。故本单元识字写字目标是:会写“匿”和“诀”“痪”“徘徊”,模仿课后“读一读,写一写”行楷字体,积累并复习字词,注意“粼、遮蔽、憔悴、絮絮叨叨、攥、脸颊、沐浴、姊妹、覆盖、荫蔽”等词。
根据课标“阅读”要求,本单元的总体目标为1、通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理清思路。2、品读《散步》、《秋天的怀念》,默读《羚羊木雕》,背诵《世说新语》两则,赏读《散文诗两首》。3、体味和推敲《散步》、《秋天的怀念》重要语句在语言环境中的作用,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从中获得对人生的有益启示。如“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注:此论文系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课题《农村初中三维一体式备课实践研究》的研究中期阶段性成果,批准号:2014-hjyy-059
4、了解《散步》《羚羊木雕》环境描写句及其作用,了解《羚羊木雕》议论句及其作用。5、学习分析领悟《秋天的怀念》《羚羊木雕》《金色花》《世说新语》两则中感人的人物形象。并说说自己的独特体验。6、了解《世说新语》,背诵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及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积累并理解记忆文言实词,“内集、俄而、舍去、相委而去”等。7、结合本单元主题--亲情,可以不止一篇习作,写写自己的亲人及胜似亲人的人,或写写身边温暖、温馨的亲情故事。
2、 研究教材,制定目标;
吃透教材是有效备课的前提。教材不是教师的“圣经”,而是教师要去加工和创造的东西,教师有责任去能动地乃至个性化地解读教材。课程标准吃透了,备课却不能千篇一律,这时单元导语、课前提示,课后习题就成了可供参考与研究的材料。
单元导语立足于教材的整体,综合考虑本单元的学习要点,有着统领全组,目标定位、学习导航等重要功能。七上第一单元导语第一自然段是“浓浓亲情,动人心弦。亲情是人间真挚而美好的感情,描写亲情的诗文往往最能打动人。本单元这几篇课文,以不同的生活为背景,抒发了同样感人至深的亲情”。第二自然段是“学习本单元,要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要结合阅读提示和课后练习,抓住重点难点问题,深化理解;也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体会课文所表达的丰富多样的情感”。
第一自然段情境导入,提示学习的思想内容,即人文专题;第二自然段是规定、提出学习、思考的任务、要求、重点、方法。“以不同的生活为背景”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了解作者背景,深入理解作者及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情感,如《散步》、《秋天的怀念》《世说新语》,不了解作者的坎坷经历或创作背景,仅通过语言文字终究是肤浅的,牵强的,甚至无病呻吟。
课前导语构思巧妙,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是学生自学的“先行组织者”,“导语”重在一个“导”字引导、指导、传导、疏导、启导,在课文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如《秋天的怀念》的课前导语是“双腿残疾的"我",心理变得极为焦躁不安:憎恨一切美好的事物,失去了生活的勇气和信心。母亲默默的承受着“我”的“暴怒无常”,始终以耐心和微笑安抚“我”的心灵创伤。那个秋天,母亲病故了。又是一个秋天,“我”终于懂得了母亲未说完的遗言,领悟出”好好活儿“这句话的意义和分量。“研讨与练习” 1、朗读课文,把握全篇的感情基调。说说课文几次写到秋天?为什么文章的题目叫“秋天的怀念”?2、下面是课文中描写母亲的动作、语言、神情、心理等的句子,表现了母爱的伟大。试结合上下文作具体分析。3、课文最后一段为什么详写各种颜色的菊花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结尾重复母亲“好好活儿”这句话,有什么深意?
将课标、单元训练重点、课前导语与课后练习进行研究、筛选、整合后,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1、理解、识记并积累“暴怒、捶打、憔悴、央求、敏感、诀别、烂漫、絮絮叨叨”等词的含义及蕴含的深情。
2、通过朗读课文,感知写作内容,把握本文感情基调。(重点)
3、了解史铁生及其作品,了解写作背景。(重点)
4、抓关键词、关键句体会作者对母亲思念、愧疚之情,深刻理解并领悟母亲对孩子的关爱。如:文题、结尾描写菊花于秋风中怒放的写景句、妈妈的动作、语言、神情等句或词。(重点、难点)
5、课外阅读史铁生其他作品。如《我与地坛》等。
6、培养孩子关爱家人,理解并尊重家人的愿望,努力学习。珍爱生命。
在这里,我把第1、2、3目标定位为知识目标;第4、5目标为能力目标;第6个目标便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其中第6个目标是学生在实际学习中的困难所在,也是教授学生表现人物性格特点,传达感情的方法,与写作训练紧密相连,故老师应费时、费力、精心备好课帮助学生品读语言,提高鉴赏能力。当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众多目标并不是泾渭分明,但是要做到目标突出。
总之,优秀的语文课堂教学与有效的备课是分不开的。要真正让这些目标得以实现,就要求教师有较高的思想境界,树立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让有效备课在课堂上真正能够实现。语文课堂不应该只是知识的授受之所,也不仅仅是教学方法和经验的交流之地,好的课堂应该是一扇窗户,打开这扇窗,学生可以洞察更多奥秘,获得更多的憧憬与向往。只有做到有效备课才能让自己的课堂教学绽放出智慧的光芒。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七年级上册
[2]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教师教学用书》七年级上册
[3]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
[4]王文彦 蔡明《语文课程与方法论》
【关键词】有效备课 途径 语文教科书 阅读教材 课文要素 助学要素 知识要素 作业要素
正文:
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必须有扎实的专业的知识、必备的文化素质和熟练的教学能力。所谓“教学能力”,主要指语文教材的驾驭能力、语文教学的组织能力、语文教法的运用能力和语文教学的测评能力。从教学活动反馈的实际情况看,教师对教材钻研得透、理解得深,在教课的时候就能够引导“得法”,启发到“点”,讲述中肯,“章法”上也有条不紊、连贯圆活。这就必然要求教师充分认识和利用教材中适应于学生心理状态的因素,并从中引出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从而使语文教学更切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必须要备课。但在目前的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对备课工作并不重视,具体有以下两种现象:
(一)新教师工作之前,只是经历短暂的见习,实习。规模大点的学校不会让带主课,乡镇学校即使让带主课也不参与教学质量评比,等不到考试就返校继续自己的学业,甚至有的学生只是完成任务,至于未来的职业去向另有打算,因此,很多高师院校的毕业生起初并没有积攒什么基础的、必要的备课经验和能力。走向工作岗位后,关注课堂的教学组织,关注自身的知识结构更多,对于备课常常没有足够的独立思考能力与潜心研究的耐心,又不能很好、很快的将所学教育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在备课时,为了图快,图省事,只是翻翻各种参考书,东拼西凑,机械地理解、记忆教学原则和教学目标,教学时难免思路不清晰,废话很多;有的被学校重用,身兼数职,无暇顾及,索性照抄参考书或他人教案,即使背的滚瓜烂熟,心里也是混沌一团;临到自己单独备课,离了教参仍无从下手。这些做法让备课变成了“背课”,课堂效果可见一斑。
(二)老教师有着多年坚守教学一线的工作经历,具有较高的教学理论素养,对教材的编排体系、编排意图、教学大纲比较熟悉,能够选择灵活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能做到重难点突出。但是,因考试成绩是检测教师教学水平的主要或唯一依据,因此老教师并不会更多关注并充分发挥教材的功能,他们更多关注考什么,考点是什么。备课其实在备考点。
语文教材在理解、运用及其效果方面的多义性,中介性,灵活性使它比其他教材更难把握。因此备课备什么内容,怎么备?是困扰许多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多年也是最急迫解决的问题。正如王荣生所说,有些教师备课时以自己为中心,我认为应该教什么(内容),我认为应该这么教(教学方法),不问问课程标准,也不问问学生。这大概又是走向反面了。
要备好课首先要明确语文教科书的重要作用。在目标指向上,教科书选择内容、编排体系的着眼点,是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全部教学目标;在横向展开上,它按照学生学习语文的客观规律和语文知识,技能结构的内在逻辑,构成一个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序列。在横向结构上,语文知识、语文能力,以及学生的整体素质各项内容之间,课文系统、知识系统、助学系统与作业系统之间,同一单元的课文、知识与训练之间,都全面协调、统筹安排,力求形成合理的结构。所以,研究语文教材首先要研究语文教科书,建设语文教材首先要建设语文教科书,这实际上就是抓住了根本,抓住了导向。
其次要了解语文教材的编辑与体系,必将会有助于选择和使用教科书。如我国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编辑思想的基本点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重点训练学生的读写和口语交际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强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了解编选的课文必须同时符合三个标准:就是内容好;语言文字好;适合教学。人教社“义务教育本”初中语文教材以语文能力为序:七上,着重培养一般的语文能力;七下和八年级,着重培养记叙、说明、议论的能力;九年级着重培养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和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备课前应做足这方面的工作。
语文教材内容分为阅读教材、作文教材、口语交际教材。我以阅读教材为例谈一谈自己做法。
一、了解阅读教材的内容是由课文要素、助学要素、知识要素和作业要素构成。其中助学要素又称导学要素,包括提示、注释、图像等;作业分为三类:理解性作业,记忆性作业,应用性作业;作业还分为三个层次:理解与分析,揣摩与运用,积累与联想,这三个层次包含了知识传授、能力训练和开发智力,进行德育、审美的过程。备课其实就是对这些要素进行加工、转化和创造的过程。
二、充分利用助学要素和作业要素解读教材,制定单元目标,课时目标。助学要素中最抽象的,含混的是“提示”,提示是编者为帮助学生领会课文而撰写的文字,包括:单元提示、课文的“训练重点”和“自读提示”和“课前小导语”。这些文字反映出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要求,也反映出学生目前的基础水平。因此教师的指导要注意做到追寻作者原意、贯彻编辑意图,引导学生参与。这种备课方式既有高屋建瓴的整体目标,也有紧扣文本的细节揣摩,更有结合学情的局部目标,能够保证教学的底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落实。
1、研究课标,把握方向;
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共有5课,分别是《散步》、《秋天的怀念》、《羚羊木雕》、《散文诗两首<金色花><荷叶 母亲>》、《世说新语<咏雪><陈太丘与友期>》两则。
新课标第四学段“识字与写字”要求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左右,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初中阶段约比小学阶段多认识1000字左右。故本单元识字写字目标是:会写“匿”和“诀”“痪”“徘徊”,模仿课后“读一读,写一写”行楷字体,积累并复习字词,注意“粼、遮蔽、憔悴、絮絮叨叨、攥、脸颊、沐浴、姊妹、覆盖、荫蔽”等词。
根据课标“阅读”要求,本单元的总体目标为1、通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理清思路。2、品读《散步》、《秋天的怀念》,默读《羚羊木雕》,背诵《世说新语》两则,赏读《散文诗两首》。3、体味和推敲《散步》、《秋天的怀念》重要语句在语言环境中的作用,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从中获得对人生的有益启示。如“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注:此论文系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课题《农村初中三维一体式备课实践研究》的研究中期阶段性成果,批准号:2014-hjyy-059
4、了解《散步》《羚羊木雕》环境描写句及其作用,了解《羚羊木雕》议论句及其作用。5、学习分析领悟《秋天的怀念》《羚羊木雕》《金色花》《世说新语》两则中感人的人物形象。并说说自己的独特体验。6、了解《世说新语》,背诵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及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积累并理解记忆文言实词,“内集、俄而、舍去、相委而去”等。7、结合本单元主题--亲情,可以不止一篇习作,写写自己的亲人及胜似亲人的人,或写写身边温暖、温馨的亲情故事。
2、 研究教材,制定目标;
吃透教材是有效备课的前提。教材不是教师的“圣经”,而是教师要去加工和创造的东西,教师有责任去能动地乃至个性化地解读教材。课程标准吃透了,备课却不能千篇一律,这时单元导语、课前提示,课后习题就成了可供参考与研究的材料。
单元导语立足于教材的整体,综合考虑本单元的学习要点,有着统领全组,目标定位、学习导航等重要功能。七上第一单元导语第一自然段是“浓浓亲情,动人心弦。亲情是人间真挚而美好的感情,描写亲情的诗文往往最能打动人。本单元这几篇课文,以不同的生活为背景,抒发了同样感人至深的亲情”。第二自然段是“学习本单元,要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要结合阅读提示和课后练习,抓住重点难点问题,深化理解;也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体会课文所表达的丰富多样的情感”。
第一自然段情境导入,提示学习的思想内容,即人文专题;第二自然段是规定、提出学习、思考的任务、要求、重点、方法。“以不同的生活为背景”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了解作者背景,深入理解作者及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情感,如《散步》、《秋天的怀念》《世说新语》,不了解作者的坎坷经历或创作背景,仅通过语言文字终究是肤浅的,牵强的,甚至无病呻吟。
课前导语构思巧妙,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是学生自学的“先行组织者”,“导语”重在一个“导”字引导、指导、传导、疏导、启导,在课文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如《秋天的怀念》的课前导语是“双腿残疾的"我",心理变得极为焦躁不安:憎恨一切美好的事物,失去了生活的勇气和信心。母亲默默的承受着“我”的“暴怒无常”,始终以耐心和微笑安抚“我”的心灵创伤。那个秋天,母亲病故了。又是一个秋天,“我”终于懂得了母亲未说完的遗言,领悟出”好好活儿“这句话的意义和分量。“研讨与练习” 1、朗读课文,把握全篇的感情基调。说说课文几次写到秋天?为什么文章的题目叫“秋天的怀念”?2、下面是课文中描写母亲的动作、语言、神情、心理等的句子,表现了母爱的伟大。试结合上下文作具体分析。3、课文最后一段为什么详写各种颜色的菊花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结尾重复母亲“好好活儿”这句话,有什么深意?
将课标、单元训练重点、课前导语与课后练习进行研究、筛选、整合后,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1、理解、识记并积累“暴怒、捶打、憔悴、央求、敏感、诀别、烂漫、絮絮叨叨”等词的含义及蕴含的深情。
2、通过朗读课文,感知写作内容,把握本文感情基调。(重点)
3、了解史铁生及其作品,了解写作背景。(重点)
4、抓关键词、关键句体会作者对母亲思念、愧疚之情,深刻理解并领悟母亲对孩子的关爱。如:文题、结尾描写菊花于秋风中怒放的写景句、妈妈的动作、语言、神情等句或词。(重点、难点)
5、课外阅读史铁生其他作品。如《我与地坛》等。
6、培养孩子关爱家人,理解并尊重家人的愿望,努力学习。珍爱生命。
在这里,我把第1、2、3目标定位为知识目标;第4、5目标为能力目标;第6个目标便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其中第6个目标是学生在实际学习中的困难所在,也是教授学生表现人物性格特点,传达感情的方法,与写作训练紧密相连,故老师应费时、费力、精心备好课帮助学生品读语言,提高鉴赏能力。当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众多目标并不是泾渭分明,但是要做到目标突出。
总之,优秀的语文课堂教学与有效的备课是分不开的。要真正让这些目标得以实现,就要求教师有较高的思想境界,树立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让有效备课在课堂上真正能够实现。语文课堂不应该只是知识的授受之所,也不仅仅是教学方法和经验的交流之地,好的课堂应该是一扇窗户,打开这扇窗,学生可以洞察更多奥秘,获得更多的憧憬与向往。只有做到有效备课才能让自己的课堂教学绽放出智慧的光芒。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七年级上册
[2]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教师教学用书》七年级上册
[3]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
[4]王文彦 蔡明《语文课程与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