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北省承德市农广校创建于1981年,是改革开放的产物。经过37年的艰苦努力,学校从无到有,由小到大,从单纯的广播电视远程教育,发展成一所集职业中专、农民职业教育培训和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引进示范推广于一体,以市校为纽带,上联中央校、省校,下联县分校,上下协调联动的公益性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焕发出勃勃生机。
——依托远程教育平台,大力开展农民函授中专教育。建校之初,学校充分发挥市县农广校体系优势,利用广播电视这一平台开展农民百万中专生教育。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开设了种植、养殖、管理和机电工程四大门类12个专业,累计毕业学员1.8万人,适应了改革开放初期农业科技教育培训的特点,满足了基层干部群众的求知欲望。在毕业学员中涌现出一大批“致富标兵”、农村土状元。兴隆县农民学员王双全成为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标兵获得者,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平泉县毕业学员梁希才潜心研究食用菌栽培技术,被广大菇农亲切地称为“菌业的拓荒者,产业的领头雁”,成为“全国食用菌行业新闻人物”。
——创新农业科技培训形式,率先开展绿色证书教育。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学校紧紧抓住农村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良好机遇,以兴隆县为试点,探索“绿色证书”培训新模式并取得成功,得到了原农业部的肯定,在全国推广。时任农业部副部长洪绂曾为试点县兴隆县题词“红果之乡,绿证之源”,全市2万多名农民持证上岗。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变革,开展“阳光工程”技能培训。2004年开始实施“阳光工程”培训,学校通过积极工作,广泛宣传,得到了市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经市县编制部门批准,市校及8个县校被确定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全市累计承担“阳光工程”劳动技能培训任务2.3万人,从而有效地促进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近就地转移,推动了劳务经济发展。由此,市校及平泉和兴隆县校被省“阳光办”评为“百家品牌培训基地”。
——送教下乡,探索全日制涉农中专教育新模式。2009年河北省委组织部、省教育厅实施送教下乡工程,承德市校及所属县校先后培养具有中专学历水平的青年农民学员5000余人,开设了食用菌栽培、畜禽养殖、蔬菜、果树栽培等专业,有效提升了农民综合素质。在教育实践中总结出的“依托主导产业定专业,优选师资教好课,健全制度严管理,培树典型引好路”的经验做法受到省教育厅的充分肯定。
——适时跨越转型,培养全日制职业技能人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变革对职业技能教育培训的需求,学校及时调整办学思路,充分利用自身教育培训场地、设施和师资力量,从2004年开始开展职业中专教育。开设了机电一体化、计算机应用、电子商务、数控技术、机电技术与应用、生物技术制药等专业,借助国家和本市城乡技能就业扶助、涉农中职免费教育、扶贫开发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助学、计划生育家庭子女“青年创业”助学、库区移民家庭子女就学补助等惠农惠教政策,使近万名农村贫困家庭子女享受到平等接受系统职业教育的权利。与40多个知名企业建立了稳定校企合作关系,实行“订单式”培养,工学结合,全程跟踪服务,一大批毕业生成为企业骨干力量或自主创业,产生了“培养一人,致富一家,带动一片”的良好社会效益。由此,学校被团省委、省人社厅确定为河北省“青年创业”培训基地。
——多元化办学,梯次培养科技和社会管理人才。1993年以来,学校抓住高等教育面向大众深化改革机遇,坚持走与高校联合办学、合作培养人才之路,得到了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学校先后与中国农大、北京林大、电子科技大、河北农大、东北农大等高等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从联合开办大专专业证书班起步,进而举办大专脱产、大专函授、大专二学历、大专自考、网络专科和函授、自考及网络专升本科、专业硕士等多层次的成人教育。累计培养本专科学历生2万余人,研究生课程进修班招收学员761人;与中国农大、北京林大、电子科技大、河北农大合作,联合培养农业技术推广、网络工程专业硕士生等高级专业技术人才100余人。在毕业学员中,有500余名学员走上县处级领导岗位,有近百名学员晋升为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成为城乡经济发展专业骨干,农广校亦成为当地干部教育和农村科技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并赢得了良好的办学声望,被社会誉为“塞外小黄埔”。
——示范引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走在全国前列。2012年以来,承德市农广校抢抓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由专项培训向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转型的重大机遇,积极争取农业部、省农业厅及中央农广校支持,2013年,继承德、围场两县被确定为全国首批试点县之后,平泉、隆化两县又被确定为全省试点县,试点经验得到了农业主管部门充分肯定;2014年以来,承德市连续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整市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市之一;八个县进入全国示范县,率先实现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全市覆盖,共争取专项资金3250万元。围绕农业主导产业实施培育工程,累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4924人,其中包括设施蔬菜产业3040人,林果业4333人,中药材产业900人,食用菌产业1648人,肉牛、奶牛、肉鸡等養殖产业3228人,以及马铃薯产业794人等。包括合作社骨干1238人,企业负责人119人。覆盖了178个乡镇,1053个行政村,236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区、366家农民合作社、626个家庭农牧场、7932个种养大户,450个贫困村、1200个贫困人口。培育对象中有2185人达到了中专学历水平,1129人通过技能鉴定获得中级工资格,24人被评为农民高级专业技术职称,3人荣获“河北省农村青年拔尖人才”称号,2人被评为全国“风鹏行动新型职业农民”,1人被原农业部授予“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荣誉称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队伍得到壮大,综合素质水平得到明显提升。一大批农民正在走向农业职业化道路,成为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主力军。承德市农民培育探索出的经验模式在全国、全省会议上作经验交流,农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媒体多次予以专题报道,省内外农业部门多次来参观学习,全国示范县的作用已经彰显。
——产学研协作,农业新技术示范推广成果丰硕。学校紧紧围绕加快本市现代农业发展目标,与省内外专家教授合作,大力开展产学研协作协同创新,先后集成转化了生态氨基酸肥应用技术、酸枣嫁接大枣技术、“苹果三优一化”栽培技术、土壤连作土传病害修复技术、零农残生物降解技术、栗下循环经济开发模式,以及冀北错季蔬菜优质高效生产技术集成与示范、设施蔬菜尾矿渣基质栽培模式开发研究、冀北冷凉地区特色产业健康生态施肥技术示范应用等农业高新技术成果20余项,其中,获得省山区创业奖一次,原农业部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一项,省政府农业推广三等奖一项,市级科技成果一、二、三等奖二十余项;获得省市社科成果奖十余项,引进特色农业主导产业化项目二十余项,对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十家,有效地服务了农业主导产业升级和现代农业发展。
承德农广校发展史就是一部改革创新史、就是一部艰苦奋斗史。其成功经验在于:
——始终把艰苦创业,创新进取作为学校持续健康发展的源动力。学校在创建之初的单兵作战、简易办公的艰苦条件下,以矢志不渝的勇于奉献和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在塞外大地开辟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一片蓝天。
——始终把适应不同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不同层次人才需要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勇于担当,奋力拼搏。
——始终把有为才有位作为农广校的永恒追求,服务区域特色农业主导产业,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助力脱贫摘帽。
——始终把抓住和利用政策机遇作为农广校不断再发展的助推器,紧跟时代脉搏,在改革创新中发展。★
(作者单位:河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承德市分校)
——依托远程教育平台,大力开展农民函授中专教育。建校之初,学校充分发挥市县农广校体系优势,利用广播电视这一平台开展农民百万中专生教育。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开设了种植、养殖、管理和机电工程四大门类12个专业,累计毕业学员1.8万人,适应了改革开放初期农业科技教育培训的特点,满足了基层干部群众的求知欲望。在毕业学员中涌现出一大批“致富标兵”、农村土状元。兴隆县农民学员王双全成为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标兵获得者,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平泉县毕业学员梁希才潜心研究食用菌栽培技术,被广大菇农亲切地称为“菌业的拓荒者,产业的领头雁”,成为“全国食用菌行业新闻人物”。
——创新农业科技培训形式,率先开展绿色证书教育。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学校紧紧抓住农村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良好机遇,以兴隆县为试点,探索“绿色证书”培训新模式并取得成功,得到了原农业部的肯定,在全国推广。时任农业部副部长洪绂曾为试点县兴隆县题词“红果之乡,绿证之源”,全市2万多名农民持证上岗。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变革,开展“阳光工程”技能培训。2004年开始实施“阳光工程”培训,学校通过积极工作,广泛宣传,得到了市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经市县编制部门批准,市校及8个县校被确定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全市累计承担“阳光工程”劳动技能培训任务2.3万人,从而有效地促进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近就地转移,推动了劳务经济发展。由此,市校及平泉和兴隆县校被省“阳光办”评为“百家品牌培训基地”。
——送教下乡,探索全日制涉农中专教育新模式。2009年河北省委组织部、省教育厅实施送教下乡工程,承德市校及所属县校先后培养具有中专学历水平的青年农民学员5000余人,开设了食用菌栽培、畜禽养殖、蔬菜、果树栽培等专业,有效提升了农民综合素质。在教育实践中总结出的“依托主导产业定专业,优选师资教好课,健全制度严管理,培树典型引好路”的经验做法受到省教育厅的充分肯定。
——适时跨越转型,培养全日制职业技能人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变革对职业技能教育培训的需求,学校及时调整办学思路,充分利用自身教育培训场地、设施和师资力量,从2004年开始开展职业中专教育。开设了机电一体化、计算机应用、电子商务、数控技术、机电技术与应用、生物技术制药等专业,借助国家和本市城乡技能就业扶助、涉农中职免费教育、扶贫开发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助学、计划生育家庭子女“青年创业”助学、库区移民家庭子女就学补助等惠农惠教政策,使近万名农村贫困家庭子女享受到平等接受系统职业教育的权利。与40多个知名企业建立了稳定校企合作关系,实行“订单式”培养,工学结合,全程跟踪服务,一大批毕业生成为企业骨干力量或自主创业,产生了“培养一人,致富一家,带动一片”的良好社会效益。由此,学校被团省委、省人社厅确定为河北省“青年创业”培训基地。
——多元化办学,梯次培养科技和社会管理人才。1993年以来,学校抓住高等教育面向大众深化改革机遇,坚持走与高校联合办学、合作培养人才之路,得到了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学校先后与中国农大、北京林大、电子科技大、河北农大、东北农大等高等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从联合开办大专专业证书班起步,进而举办大专脱产、大专函授、大专二学历、大专自考、网络专科和函授、自考及网络专升本科、专业硕士等多层次的成人教育。累计培养本专科学历生2万余人,研究生课程进修班招收学员761人;与中国农大、北京林大、电子科技大、河北农大合作,联合培养农业技术推广、网络工程专业硕士生等高级专业技术人才100余人。在毕业学员中,有500余名学员走上县处级领导岗位,有近百名学员晋升为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成为城乡经济发展专业骨干,农广校亦成为当地干部教育和农村科技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并赢得了良好的办学声望,被社会誉为“塞外小黄埔”。
——示范引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走在全国前列。2012年以来,承德市农广校抢抓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由专项培训向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转型的重大机遇,积极争取农业部、省农业厅及中央农广校支持,2013年,继承德、围场两县被确定为全国首批试点县之后,平泉、隆化两县又被确定为全省试点县,试点经验得到了农业主管部门充分肯定;2014年以来,承德市连续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整市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市之一;八个县进入全国示范县,率先实现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全市覆盖,共争取专项资金3250万元。围绕农业主导产业实施培育工程,累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4924人,其中包括设施蔬菜产业3040人,林果业4333人,中药材产业900人,食用菌产业1648人,肉牛、奶牛、肉鸡等養殖产业3228人,以及马铃薯产业794人等。包括合作社骨干1238人,企业负责人119人。覆盖了178个乡镇,1053个行政村,236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区、366家农民合作社、626个家庭农牧场、7932个种养大户,450个贫困村、1200个贫困人口。培育对象中有2185人达到了中专学历水平,1129人通过技能鉴定获得中级工资格,24人被评为农民高级专业技术职称,3人荣获“河北省农村青年拔尖人才”称号,2人被评为全国“风鹏行动新型职业农民”,1人被原农业部授予“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荣誉称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队伍得到壮大,综合素质水平得到明显提升。一大批农民正在走向农业职业化道路,成为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主力军。承德市农民培育探索出的经验模式在全国、全省会议上作经验交流,农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媒体多次予以专题报道,省内外农业部门多次来参观学习,全国示范县的作用已经彰显。
——产学研协作,农业新技术示范推广成果丰硕。学校紧紧围绕加快本市现代农业发展目标,与省内外专家教授合作,大力开展产学研协作协同创新,先后集成转化了生态氨基酸肥应用技术、酸枣嫁接大枣技术、“苹果三优一化”栽培技术、土壤连作土传病害修复技术、零农残生物降解技术、栗下循环经济开发模式,以及冀北错季蔬菜优质高效生产技术集成与示范、设施蔬菜尾矿渣基质栽培模式开发研究、冀北冷凉地区特色产业健康生态施肥技术示范应用等农业高新技术成果20余项,其中,获得省山区创业奖一次,原农业部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一项,省政府农业推广三等奖一项,市级科技成果一、二、三等奖二十余项;获得省市社科成果奖十余项,引进特色农业主导产业化项目二十余项,对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十家,有效地服务了农业主导产业升级和现代农业发展。
承德农广校发展史就是一部改革创新史、就是一部艰苦奋斗史。其成功经验在于:
——始终把艰苦创业,创新进取作为学校持续健康发展的源动力。学校在创建之初的单兵作战、简易办公的艰苦条件下,以矢志不渝的勇于奉献和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在塞外大地开辟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一片蓝天。
——始终把适应不同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不同层次人才需要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勇于担当,奋力拼搏。
——始终把有为才有位作为农广校的永恒追求,服务区域特色农业主导产业,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助力脱贫摘帽。
——始终把抓住和利用政策机遇作为农广校不断再发展的助推器,紧跟时代脉搏,在改革创新中发展。★
(作者单位:河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承德市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