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户外自主性体育活动支持策略的研究综述

来源 :名师在线·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dada123sasas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以户外自主性体育活动支持策略为主线,通过查阅书籍、观察实践、反思交流等,分析了户外自主性体育活动概念界定、户外自主性体育活动理论依据、我国幼儿园户外自主性体育活动现状、影响幼儿户外自主性体育活动的因素,以及幼儿园户外自主性体育活动支持策略的相关研究和实施建议,以期促进幼儿身体素质的不断提高。
  关键词:户外自主性体育活动;体育;幼儿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01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192(2021)26-0083-02
  引  言
  自课程游戏化推广以来,自由、自主、创造、愉悦的游戏精神深入人心。教师应尝试探索幼儿园户外自主性体育活动新模式,实现场地有效划分、资源巧妙运用、幼儿自主选择、教师支持策略间的和谐发展,努力提升户外体育活动质量。
  一、问题提出
  发展户外自主性体育活动,是提升幼儿身体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必经途径。幼儿园应充分利用自然环境中的各种因素进行锻炼,开展各种自主且富有趣味性的活动,在运动中培养幼儿大胆、自信、勇敢的个性心理品质。怎样才能让幼儿在户外自主性体育活动中获得身心愉悦的体验?教师应如何支持幼儿户外自主性体育活动?教师要进行深入研究。
  二、户外自主性体育活动与教师支持策略的相关研究
  户外自主性体育活动大多是群体性游戏,幼儿在与同伴游戏时可以增强协作精神,在解决矛盾过程中还可以提高交往能力与明辨是非的能力[1]。本文通过分析幼儿园户外自主性体育活动的现状,明确支持与指导的方向及影响因素,提出组织教师支持幼儿户外自主性体育活动的相关建议。
  (一)幼儿户外自主性体育活动的相关研究
  1.户外自主性体育活动的概念界定
  教育学家斯宾塞指出体育活动是一种教育活动,是一种基于物质满足之上的在特定时间、空间范围内遵循某种特定规则的追求精神满足的一种行为活动,能够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户外自主性体育活动包括体育游戏和体育活动,有智力游戏和活动性游戏之分。
  2.户外自主性体育活动的理论依据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发育良好的身体、愉快的情绪、强健的体质、协调的动作、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基本生活能力是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幼儿园有效开展户外自主性体育活动,能够提升幼儿的免疫力及对疾病的抵抗力,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3.幼儿园户外自主性体育活动现状
  活动目标较随意。大多数幼儿园在组织幼儿开展户外自主性体育活动时,往往对目标的制订较为随意,较少提前制订计划,导致幼儿在户外自主性体育活动中学到的知识较少,教学效果不理想。
  活动材料较少。随着年龄的发展,幼儿的认识水平也在不断提升,这就要求幼儿园户外自主性体育活动材料的种类应随之丰富。虽然很多园所的材料种类增加了,但户外自主性体育活动材料仍不能满足幼儿的实际需求,尤其在没有既定目标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活动自由度受限制。幼儿自我保护能力和意识较差,教师往往出于对安全的考虑,不敢完全放手,而过多地干涉与保护不利于幼儿自主活动价值的实现,限制了幼儿自主活动自由度。
  4.影响幼儿户外自主性体育活动的因素
  场地问题。户外体育活动以集体运动形式为主,活动时,很多班级挤在操场上,导致户外体育活动材料堆积在一起。幼儿经常出现玩了以后没有将材料放回原处的情况,导致下次玩的时候又出现找材料的现象。
  目标定位。在活动中,教师往往扮演“观望者”的角色,不清楚本次活动的目标是什么、发展幼儿的哪些能力等,而且活动内容和形式单一,缺乏趣味性。教师在组织活动时总是有许多安全方面的顾虑,大大降低了幼儿自主性户外体育活动的质量。
  个体差异。幼儿自身能力发展水平存在差异,不同年龄段的幼儿的动作及技能的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另外,部分家长对幼儿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淡薄,导致幼儿缺乏锻炼机会,从而影响了户外自主性体育活动的开展。
  (二)教师支持策略的相关研究
  1.教师有效支持的意义
  教师的有效支持能增强幼儿的安全意识。教师在为幼儿提供更多游戏空间的同时,还要注重安全教育。教师要随时提醒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要注意的安全事项,使其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教师在活动开始前、活动中、活动后都要关注幼儿人数、穿戴、场地、器材等,及时制止幼儿的危险行为,确保每位幼儿在游戏中都是安全的。
  教师的有效支持能促进幼儿均衡发展运动技能,提高多种能力。户外自主性体育活动蕴含着许多探究、创新和冒险的因素。幼儿与同伴合作、交流,有利于培养幼儿自信、勇敢的个性心理品质,提高幼儿的合作和交往能力。自主性体育活动打破了班级、年龄的界限,使幼儿的语言表达、合作与人际交往能力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发展。
  教师的有效支持能优化操作材料的投放,激發幼儿的活动兴趣。根据实际条件,我园布置了小山坡、石头谷、彩虹车道、沙水池、小菜园等几大区域,分年龄段制订冬令时和夏令时户外活动场地安排表,实现就地取材、一物多玩。材料投放是保证户外体育活动顺利开展的物质基础,直接影响着幼儿参与运动的兴趣。
  教师的有效支持能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促进有效交流。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完善幼儿户外活动中的智慧标识、场地和材料的使用说明书、公约,提醒幼儿自由换区、自主整理,形成幼儿户外自主管理系统。   2.教师有效支持的策略
  (1)教师在活动中站位的安排——做“巡回”指导
  固定式站位是指教师或保育员站在指定位置,不随意变换场地。巡回式站位是指站位教师根据一定的路线,来回巡查的一种站位方式。这种站位方式有利于随时观察并掌握每位幼儿在运动中的各种表现。
  (2)教师在活动中材料的投放——做“有心”观察
  活动中,材料的投放要贴合幼儿“最近发展区”,以“既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为宗旨。教师可以分层次、分难易程度摆放晨间活动器材,让幼儿在体育活动中有挑战困难的机会,选择适合自己使用的材料,用自己的方法进行探索,在活动中能有所动、有所想、有所思、有所悟。
  (3)教师在活动中角色的转变——做“有意”参与
  教师作为幼儿的合作伙伴,不仅要以平等的身份与幼儿共同活动,还要不着痕迹地解决幼儿遇到的问题,让幼儿更好地开展活动。因此,教师要注意角色的定位,适时、适当介入,进行积极的隐性师幼互动和指导。
  三、幼儿园户外自主性体育活动支持策略的实施建议
  活动前。第一,经验准备:教师应对照户外自主性体育活动种类和形式,了解幼儿已经具备哪些户外自主性体育活动经验,及时为幼儿补充相关经验。第二,材料准备:教师应提供幼儿所需的活动材料,适时适宜地根据年龄段、场地、季节进行投放,并与幼儿一起制作明确的智慧标识,便于活动后的自主整理。
  活動中。教师要树立三种观念:幼儿是一个有能力且积极主动的学习者;教师是幼儿的守护者,要和幼儿一起学习,陪伴和支持幼儿成长;教师要关注幼儿的生活、游戏、经验,根据幼儿发展需要规划和生成各类活动。教师应正确解读幼儿的行为,倾听幼儿的对话,关注幼儿的安全。
  活动后。教师要善于评价,引导幼儿进行分享交流,解决幼儿遇到的难题,帮助幼儿积累经验,激发幼儿再次参与户外体育活动的愿望。教师要不断丰富材料和组织形式,重视环境育人的理念,营造适宜的活动环境,保障幼儿园户外自主性体育活动的有序开展。
  结  语
  综上所述,幼儿园应创新幼儿户外体育活动的模式,探索户外体育活动的更多可能,对接五大领域教育要素、三个年段发展的主要目标,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谢广利.开展幼儿园户外区域性体育活动的实践与探索[J].明日,2019(05):240.
  作者简介:赵黎(1982.9-),女,江苏常州人,本科学历,常州市钟楼区西林街道中心幼儿园副园长,幼儿园一级教师,获常州市“学科带头人”称号。
其他文献
在STEAM教育理念下,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与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已然成为两个相互促进、相互关联的研究领域,良好的信息素养能够促进学生科技创新意识的培养,而提高学生的科技创造能力是提升信息素养的有力保障。与此同时,如何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培养学生这两方面的能力是近几年研究的热点,笔者在教学中运用项目式学习的方式设计课程并实施,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成效,对初中生科技创新意识和学科核心素养产生了正向影响。下面,
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特色鲜明、内涵深厚,蕴含着丰富的育人素材,是本土高校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中不可忽视的重要资源。本研究以河北省为例,简述了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中运用本土红色文化资源的重要价值,同时对其运用过程中面临的难点与困境进行分析,即高校尚未形成本土红色文化教育的课程育人合力、教师的红色文化素养有待提升、大学生对本土红色文化认同感有待增强。为此,高校要优化课程体系,发挥课程协同育人效应;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红色文化素养;丰富实践教学环节,增强学生的红色文化认同,从而充分发挥河北红色文化资源在“课程
日本户田建设和HUME联合开发出一种管片快速接头——HGA接头,目前已在一项盾构隧道工程(内径2800 mm)中投入应用。该接头能够取代以往的螺栓连接方式,实现管片分块间的快速拼接,从而提高施工效率,并且利用接头的高紧固力提升盾构隧道质量。通过此次工程应用,验证了该快速接头的施工性能和优势。
安徽省是农业大省,也是农机化水平较高的省份,2019年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0%,超全国平均水平10多个百分点。安徽省全省2019年拥有粮食烘干机1.47万台,粮食烘干率32.3%。虽然这两项指标在全国属于靠前位次,但仍不能保证粮食安全入库的需要,尤其是遇到连阴雨天气,烘干已成为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中最大的短板。为此,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农机管理处深入7市8县区,与当地农业农村部门、粮食部门、种粮大户、粮食经销和加工企业负责人深入交流,共同探讨解决安徽省粮食烘干这块短板的可行性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