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盛产红樱桃、花椒和苹果的汉源县,是四川省的山区农业大县,地形地貌以山地为主,总人口33万,其中农业人口29万,占了全县总人口近90%,全县耕地面积26.19万亩,人均耕地面积0.87亩,复种指数高达2.7,近93%的耕地由家庭承包经营,小农生产在农业生产中占绝对比例。
近年来,汉源县根据人多地少、土地零散,而且多为“蛙跳田”“斗笠地”,不适合大规模机械化生产的实际情况,以市场为导向,突出特色、生态果蔬产业,坚持绿色发展、均衡发展,着力提高农业产出效率、延伸产业链条、培育新兴业态,引领小农生产加快迈向现代化,走出了一条农业特色鲜明、农村生机焕发、农民持续增收的乡村振兴之路。
汉源县委书记郑朝彬表示,2018年9月,汉源被纳入全省22个乡村振兴规划试点县之一,试点任务主要落在为“产业兴旺”探路上,而突破口,就是“三个集约”。汉源县在优化品种、提高品质、创建品牌上下功夫,推动汉源农业实现产业、服务、品牌三个“集约化”发展,着力将小农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
一是产业集约。变山区海拔高差、土地坡度大的劣势为发展立体农业的优势,按照“一带一主题、一域一特色”思路,因地制宜在全县差异化、错位式规划布局特色产业乡15个、特色产业村108个。累计建成以甜樱桃、红富士苹果、黄果柑、金花梨、伏季水果五大优势水果,早春、秋延、高山三大生态蔬菜,花椒、核桃两大特色干果为主的“532”十大特色产业基地,实现了特色产业规模化、连片化发展。
二是服务集约。统筹、依靠农业部门、专业院校、行业协会等力量,持续深入开展“百名专家兴百村”活动,引导农户统一标准采购农资、统一标准管护产业、统一标准提供产品,通过市场竞争淘汰、专合组织技术输出、营销大户全程监控、政府部门强力监管、科技监测严把标准狠抓农产品质量监管,形成了监管、服务一体化的农技服务体系。目前,汉源已与省农科院、川农大等14家农业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制定发布了花椒、甜櫻桃等标准农业生产技术规程10套;建立了105人的“土专家”“田秀才”人才库,培育了农技服务型专业合作社19家。
三是品牌集约。全面实施品牌引领和塑造计划,鼓励全县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结合自身优势,创建特色鲜明、百花争艳的特色农产品品牌,全力抓好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有机食品、地理标志产品的认证和申报工作;全力打造“阳光汉源”“汉源红”区域农产品公用品牌,启动“汉源甜樱桃”地理标志认证和“汉源花椒”中国驰名商标申报。目前,全县“三品一标”产品75个,认证面积达26万亩,汉源花椒品牌价值达到7.04亿元。
此外,汉源县坚持三次产业融合发展,通过建设产业环线,串产业、园区、新村、景区、电商,推动农旅融合、农工融合、农商融合发展,拓宽小农发展多种产业、获得多种收入的路径。
一是农旅融合。汉源不仅是“攀西阳光第一城”,还有湖光山色、红色文化、富林文化、田园风光。按照“县上建大环线、乡镇建中环线、村社建小环线,户户建连接线”思路,规划了建设工期10年、总投资41亿元的“4+N”产业环线,沿环线布局农业公园、田园综合体和农业生态观光点位,配套完善旅游服务设施,串联农村优势资源、人文历史、自然景观,让环线成为兼具交通运输、旅游观光和民俗文化体验于一体的特色经济走廊。同时,连续7年举办赏花旅游文化月等特色节会活动,与知名媒体合作,大力宣传推介,打响汉源乡村旅游品牌。
二是农工融合。建立“企业+专合组织+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依托甘溪坝食品工业园区,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带动,同步下好农产品粗、精加工“两步棋”,推动形成从产业发展、到产品加工、到成品销售的绿色可持续发展产业链条。目前,全县已建成大型花椒热风烘房31个,水果分级筛选包装设施6套,组装式冷藏库41座,培育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7家。
三是农商融合。大力推广农超、农贸、农餐对接,持续到成都、重庆等地开展农特产品宣传推介,拓宽农产品线下销售市场;大力实施“互联网+农业”行动计划和“电子商务乡村工程”,建立电子商务生态产业园,引进“赶街网”“乐购”等电商企业布局农村,引入顺丰、申通等20家大型快递物流企业落户汉源,推动形成线上线下互动的农产品销售大市场。目前,全县已搭建农村电商平台11个,开设农产品网店253家,电商服务终端网点覆盖85%以上行政村,主要物流快递公司覆盖90%以上乡镇,2017年全县农产品网络销售额达2.6亿元,同比增长136%。
近年来,汉源县根据人多地少、土地零散,而且多为“蛙跳田”“斗笠地”,不适合大规模机械化生产的实际情况,以市场为导向,突出特色、生态果蔬产业,坚持绿色发展、均衡发展,着力提高农业产出效率、延伸产业链条、培育新兴业态,引领小农生产加快迈向现代化,走出了一条农业特色鲜明、农村生机焕发、农民持续增收的乡村振兴之路。
农业发展的集约化
汉源县委书记郑朝彬表示,2018年9月,汉源被纳入全省22个乡村振兴规划试点县之一,试点任务主要落在为“产业兴旺”探路上,而突破口,就是“三个集约”。汉源县在优化品种、提高品质、创建品牌上下功夫,推动汉源农业实现产业、服务、品牌三个“集约化”发展,着力将小农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
一是产业集约。变山区海拔高差、土地坡度大的劣势为发展立体农业的优势,按照“一带一主题、一域一特色”思路,因地制宜在全县差异化、错位式规划布局特色产业乡15个、特色产业村108个。累计建成以甜樱桃、红富士苹果、黄果柑、金花梨、伏季水果五大优势水果,早春、秋延、高山三大生态蔬菜,花椒、核桃两大特色干果为主的“532”十大特色产业基地,实现了特色产业规模化、连片化发展。
二是服务集约。统筹、依靠农业部门、专业院校、行业协会等力量,持续深入开展“百名专家兴百村”活动,引导农户统一标准采购农资、统一标准管护产业、统一标准提供产品,通过市场竞争淘汰、专合组织技术输出、营销大户全程监控、政府部门强力监管、科技监测严把标准狠抓农产品质量监管,形成了监管、服务一体化的农技服务体系。目前,汉源已与省农科院、川农大等14家农业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制定发布了花椒、甜櫻桃等标准农业生产技术规程10套;建立了105人的“土专家”“田秀才”人才库,培育了农技服务型专业合作社19家。
三是品牌集约。全面实施品牌引领和塑造计划,鼓励全县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结合自身优势,创建特色鲜明、百花争艳的特色农产品品牌,全力抓好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有机食品、地理标志产品的认证和申报工作;全力打造“阳光汉源”“汉源红”区域农产品公用品牌,启动“汉源甜樱桃”地理标志认证和“汉源花椒”中国驰名商标申报。目前,全县“三品一标”产品75个,认证面积达26万亩,汉源花椒品牌价值达到7.04亿元。
产业融合的深耕细作
此外,汉源县坚持三次产业融合发展,通过建设产业环线,串产业、园区、新村、景区、电商,推动农旅融合、农工融合、农商融合发展,拓宽小农发展多种产业、获得多种收入的路径。
一是农旅融合。汉源不仅是“攀西阳光第一城”,还有湖光山色、红色文化、富林文化、田园风光。按照“县上建大环线、乡镇建中环线、村社建小环线,户户建连接线”思路,规划了建设工期10年、总投资41亿元的“4+N”产业环线,沿环线布局农业公园、田园综合体和农业生态观光点位,配套完善旅游服务设施,串联农村优势资源、人文历史、自然景观,让环线成为兼具交通运输、旅游观光和民俗文化体验于一体的特色经济走廊。同时,连续7年举办赏花旅游文化月等特色节会活动,与知名媒体合作,大力宣传推介,打响汉源乡村旅游品牌。
二是农工融合。建立“企业+专合组织+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依托甘溪坝食品工业园区,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带动,同步下好农产品粗、精加工“两步棋”,推动形成从产业发展、到产品加工、到成品销售的绿色可持续发展产业链条。目前,全县已建成大型花椒热风烘房31个,水果分级筛选包装设施6套,组装式冷藏库41座,培育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7家。
三是农商融合。大力推广农超、农贸、农餐对接,持续到成都、重庆等地开展农特产品宣传推介,拓宽农产品线下销售市场;大力实施“互联网+农业”行动计划和“电子商务乡村工程”,建立电子商务生态产业园,引进“赶街网”“乐购”等电商企业布局农村,引入顺丰、申通等20家大型快递物流企业落户汉源,推动形成线上线下互动的农产品销售大市场。目前,全县已搭建农村电商平台11个,开设农产品网店253家,电商服务终端网点覆盖85%以上行政村,主要物流快递公司覆盖90%以上乡镇,2017年全县农产品网络销售额达2.6亿元,同比增长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