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一个农民作家的身份在这个信息化的大时代走红,成为具有时代意义的一股流派。本文以“范雨素火了”这一现象为研究对象,以其底层作家为代表群体,分析该现象的出现到演变发展,并浅析其对现实社会的意义。
关键词:范雨素;走红;底层作家
“我的生命是一本不忍卒读的书,命运把我装订得极为拙劣。”最近,《我是范雨素》这篇文章刷爆了朋友圈和各大网络传媒,范雨素为什么会火?有人说是因为她的文学才华,有人说是因为她的特立独行。范雨素走红,与其说是因为她的“文学价值”,不如说是因为她身上的“雞汤价值”,这些年,从郑小琼、许立志再到范雨素,“打工文学”被越来越多的读者所认知。因为范雨素,我们才明白了:生活不只是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范雨素,湖北襄阳人,45岁,是一位农民出身的作者,初中毕业后在北京做育儿嫂。《我是范雨素》这篇文章写了她四十年来的个人经历,她笔下的哥哥有着文学梦,她笔下的母亲是农民强者,她笔下的自己是对未来有憧憬的女人。
一、走红背后的沉重
首先,底层作家的写作让人们看到中国的另一面,那些生活在城市、社会底层的人是怎么生活的,因为在主流文化景观中,基本上看不到工人文化、工人文学,即便是打工文学、底层文学也是非常边缘的存在。其次,少部分知识分子是可以写出底层文学的,但真正代表着弱势群体的范雨素、许立志,笔下的是写自己的真实故事,正因如此才能避免被他者化和猎奇化。
再者,底层作家的作品都是个人的故事,也是“我”的故事,但其实他们的写作代表着千千万万进城打工的群体,也是普普通通劳动者的声音。最后,他们的写作拯救了“文学”这个文类,其实,文学在20世纪历史上一直承担着重要的角色,但是当下的文学变得越来越不好看,这不仅是文学语言上的隔膜,更重要的是文学写作与当下中国的现实和发展脱节,甚至严重滞后,从一些纯文学作品中感知不到今夕何夕,而《我是范雨素》这篇文章不长,却描述了从50年代到当下,从母亲到范雨素,再到她的女儿,不同时代的农村女性的生活和所要承担的重担。
但范雨素和时下备受瞩目的这些标签化的工人写作又不同,她可以写得很像散文写得很优美,也可以像通俗小说写得很直白,但不管如何她都不会写得那么痛苦与悲哀。范雨素总是积极主动的面对生活中的苦难,对人生也有与其他作家不同的看法,同时也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像范雨素、许立志(90后深圳诗人,曾被誉为打工文学接班人)等底层打工者用文学的方式写出自己的故事,对当下的中国来说非常重要。
换而言之,人们主要不是被范雨素的“文学才华”感动,而是被她在苦难面前“没有丁点抱怨”的生活态度所感染,被她贫穷却“充满希望”的浪漫情怀所感动。在《我是范雨素》一文中,她写道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我心想,这倒霉催的教育部,谁定的这摧残农民工娃子的政策呢?报纸上说,教育部这样做,是为了不让西面的学校虚报人数,冒领孩子的义务教学拨款。可教育部为什么不弹劾吏治,非要折磨农民工的娃子?她以平视的视角审视当今社会问题,醍醐灌顶,是对教育不公的控诉啊。
二、亲和写作的魅力
范雨素的文学功底可以说不是很深厚,但是她的写作胜在充满亲和力。
“我的孩子,住在皮村下野总统的府邸,享受着天下无敌手的安保,我和孩子都感到生活很幸福。有母亲在求告老天爷,我的两个孩子健康快乐地生长。三个大孩子一起看护一个小孩子,很轻松,孩子们每天都好得很。三个孩子,每天对着小女儿唱‘我们的祖国像花园,花园的花朵真鲜艳’,唱得眉飞色舞,玩得欢天喜地。”在她的文字中,看不到消极,萎靡和自暴自弃,对自己的生活状态,对女儿的教育,对家里的拆迁,都丝毫看不到焦虑。字里行间,传递出乐观、积极、向上、以及对弱势群体关爱的人生价值观。
就像范雨素的语言和外貌一样,她的亲和力就是真实的写出人在生活中的最真的一面,这点是现代人都希望得到的一种状态,可是人人都卸不下自己的面具,因为这个面具有时候是被迫带上去的。就如同范曾经的女雇主,文中说“女雇主比男雇主小25岁。有时我半夜起来哄小婴儿,会碰到女雇主画好了精致的妆容,坐在沙发上等她的老公回来。女雇主的身材比模特曼妙,脸比那个叫范冰冰的影星漂亮。可她仍像宫斗剧里的娘娘一样,刻意地奉承男雇主,不要尊严,伏地求食。可能是她的前生已受够了苦,不作无用的奋斗。”这样不加修饰的表达,是范雨素对这个社会出现的现象的反问和揭露,读来令人震惊而无奈。
有时,我也从她那段文字里读到了幽默,不去理会背后的深意,单读起来也不禁莞尔一笑。譬如她说“我所居住的北京皮村是一个很有趣味的村子。中国人都知道,京郊农民户户都是千万富翁,他们的房产老值钱了。土豪炫富都是炫车炫表炫皮包,炫衣食。这些炫法,我们皮村都不屑。我们皮村群众炫的是狗,比谁家养的狗多。我在皮村认识的工友郭福来是河北吴桥人,在皮村做建筑工,住在工棚里。皮村的一位村民,每天领着一支由十二只狗组成的狗军队,去工棚巡视,羞辱住在工棚里的农民工。”她说有钱的象征是有狗,但是现在的大城市里,那些土豪手下的帮手,是不是又是另一种形式的狗呢。
总而言之,《我是范雨素》看似冷静的文字里,写满了底层群众对社会不公现象的控诉与绝望,它可以被熬成一锅“鸡汤”,教导人们在苦难面前“不抱怨”,在社会不公面前“不吭声”,当好“逆来顺受”“知足常乐”的“沉默的大多数”。当然也不仅仅是好看的作品,更应该把文中的问题当作迫在眉睫的个体遭遇、社会问题,去推动问题的解决、公义的到来,也算是能在实现文学社会价值的同时,展现人文精神的另一个向度。
三、感人的生活态度
正所谓,文字轻盈却有力量,直抵心灵的力量。范雨素不过是一个农村出生、初中毕业、来城务工的中年妇女,是我们在城里、在乡村,在路上、在车上见到都会漠视或者选择性忽视的人群,我们不会关注他们的模样、他们的心情,不会关心他们的生活、他们的遭遇,更不用说心灵。看到这篇文章,就像在沙漠里干渴数日之后忽然得到一枚诱人的苹果,感觉真正的苹果就是这个模样,这个味道,这样香甜,这样解渴。这是深根于泥土,萌发于生活的文字,是真正的言为心声。平平静静地讲述母亲,自己,过去和其他的一切。 尽管她“被命运装订的极为拙劣”,却没有挣扎,没有埋怨,没有消极颓废,也没有对生活恶脸相向,而是坚守着自己的坚守,爱着爱的人,简简单单讨一份生活,哺育两个女儿。
她是一个真正活在当下的人,让颓废汗颜,让虚妄原形毕露。她心怀文学,从她的作品中,可以看到文学发挥着一种最简单、最质朴的功能,就是直接表达她的生活和生命状态。像每一个生活在现代的人们一样,更深刻地体会到一种生活在这个时代所要面对的现实与苦难。
四、受热捧后的反思
通过范雨素的《我是范雨素》一文,我们许多人都找到了自己影子,那种不急不缓娓娓道来,甚至有点儿站在上帝视角俯视众生的姿态,真的可以击溃每一个底层人士的内心。托尔斯泰说过,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粗米油盐酱醋,只是应对生活的必需品,这些也是几乎所有人都愿意并且能够承受的。但是人性的复杂与互相倾轧,却是远远超出我们正常生活所能接受,承担物质生活的压迫同时,我们还要承受精神的双层压迫,这真的很痛苦。
有人说这篇文章是中国底层社會的一个缩影,“底层”这个词,并不仅仅只是一个词,而是在每一座城市、每一个城镇乡村都切实存在的,底层之下还有底层,虽然我们每一个人都觉得自己是底层,但是有些人说出“大城市真正的社会底层,其实是那些写字楼里、每天上班打卡中午吃盒饭的上班族”,就真的称得上罔顾事实甚至冷血了。
一个范雨素红了,中国还有千千万万个范雨素身处水深火热。范雨素虽然火了,但是实际问题却并没有得到解决,这只是一场媒体的狂欢。
范雨素躲到深山寺庙去了。
对于一些网友来说,茶余饭后的谈资不再新鲜了,围观的散去了,上帝视角批判的不再骂了,同情的收起同情回归自己生活了……热点还会有,“范雨素”终将逝去,慢慢被人们遗忘……
但我们到底能从中思考些什么呢?
但愿这股清流能保有它原来的样子,不要炒作,不要深扒,不要破坏这涤荡心灵的感觉;最好,也不要一股脑扎堆模仿,就让它做一股独特的新风。
参考文献
[1]董小玉.现代写作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范雨素.我是范雨素[J].正午故事,2017.
[3]狄玮鈺.心疼躲进深山的范雨素她值得被刷屏消费吗?[N].网易新闻,2017.
关键词:范雨素;走红;底层作家
“我的生命是一本不忍卒读的书,命运把我装订得极为拙劣。”最近,《我是范雨素》这篇文章刷爆了朋友圈和各大网络传媒,范雨素为什么会火?有人说是因为她的文学才华,有人说是因为她的特立独行。范雨素走红,与其说是因为她的“文学价值”,不如说是因为她身上的“雞汤价值”,这些年,从郑小琼、许立志再到范雨素,“打工文学”被越来越多的读者所认知。因为范雨素,我们才明白了:生活不只是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范雨素,湖北襄阳人,45岁,是一位农民出身的作者,初中毕业后在北京做育儿嫂。《我是范雨素》这篇文章写了她四十年来的个人经历,她笔下的哥哥有着文学梦,她笔下的母亲是农民强者,她笔下的自己是对未来有憧憬的女人。
一、走红背后的沉重
首先,底层作家的写作让人们看到中国的另一面,那些生活在城市、社会底层的人是怎么生活的,因为在主流文化景观中,基本上看不到工人文化、工人文学,即便是打工文学、底层文学也是非常边缘的存在。其次,少部分知识分子是可以写出底层文学的,但真正代表着弱势群体的范雨素、许立志,笔下的是写自己的真实故事,正因如此才能避免被他者化和猎奇化。
再者,底层作家的作品都是个人的故事,也是“我”的故事,但其实他们的写作代表着千千万万进城打工的群体,也是普普通通劳动者的声音。最后,他们的写作拯救了“文学”这个文类,其实,文学在20世纪历史上一直承担着重要的角色,但是当下的文学变得越来越不好看,这不仅是文学语言上的隔膜,更重要的是文学写作与当下中国的现实和发展脱节,甚至严重滞后,从一些纯文学作品中感知不到今夕何夕,而《我是范雨素》这篇文章不长,却描述了从50年代到当下,从母亲到范雨素,再到她的女儿,不同时代的农村女性的生活和所要承担的重担。
但范雨素和时下备受瞩目的这些标签化的工人写作又不同,她可以写得很像散文写得很优美,也可以像通俗小说写得很直白,但不管如何她都不会写得那么痛苦与悲哀。范雨素总是积极主动的面对生活中的苦难,对人生也有与其他作家不同的看法,同时也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像范雨素、许立志(90后深圳诗人,曾被誉为打工文学接班人)等底层打工者用文学的方式写出自己的故事,对当下的中国来说非常重要。
换而言之,人们主要不是被范雨素的“文学才华”感动,而是被她在苦难面前“没有丁点抱怨”的生活态度所感染,被她贫穷却“充满希望”的浪漫情怀所感动。在《我是范雨素》一文中,她写道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我心想,这倒霉催的教育部,谁定的这摧残农民工娃子的政策呢?报纸上说,教育部这样做,是为了不让西面的学校虚报人数,冒领孩子的义务教学拨款。可教育部为什么不弹劾吏治,非要折磨农民工的娃子?她以平视的视角审视当今社会问题,醍醐灌顶,是对教育不公的控诉啊。
二、亲和写作的魅力
范雨素的文学功底可以说不是很深厚,但是她的写作胜在充满亲和力。
“我的孩子,住在皮村下野总统的府邸,享受着天下无敌手的安保,我和孩子都感到生活很幸福。有母亲在求告老天爷,我的两个孩子健康快乐地生长。三个大孩子一起看护一个小孩子,很轻松,孩子们每天都好得很。三个孩子,每天对着小女儿唱‘我们的祖国像花园,花园的花朵真鲜艳’,唱得眉飞色舞,玩得欢天喜地。”在她的文字中,看不到消极,萎靡和自暴自弃,对自己的生活状态,对女儿的教育,对家里的拆迁,都丝毫看不到焦虑。字里行间,传递出乐观、积极、向上、以及对弱势群体关爱的人生价值观。
就像范雨素的语言和外貌一样,她的亲和力就是真实的写出人在生活中的最真的一面,这点是现代人都希望得到的一种状态,可是人人都卸不下自己的面具,因为这个面具有时候是被迫带上去的。就如同范曾经的女雇主,文中说“女雇主比男雇主小25岁。有时我半夜起来哄小婴儿,会碰到女雇主画好了精致的妆容,坐在沙发上等她的老公回来。女雇主的身材比模特曼妙,脸比那个叫范冰冰的影星漂亮。可她仍像宫斗剧里的娘娘一样,刻意地奉承男雇主,不要尊严,伏地求食。可能是她的前生已受够了苦,不作无用的奋斗。”这样不加修饰的表达,是范雨素对这个社会出现的现象的反问和揭露,读来令人震惊而无奈。
有时,我也从她那段文字里读到了幽默,不去理会背后的深意,单读起来也不禁莞尔一笑。譬如她说“我所居住的北京皮村是一个很有趣味的村子。中国人都知道,京郊农民户户都是千万富翁,他们的房产老值钱了。土豪炫富都是炫车炫表炫皮包,炫衣食。这些炫法,我们皮村都不屑。我们皮村群众炫的是狗,比谁家养的狗多。我在皮村认识的工友郭福来是河北吴桥人,在皮村做建筑工,住在工棚里。皮村的一位村民,每天领着一支由十二只狗组成的狗军队,去工棚巡视,羞辱住在工棚里的农民工。”她说有钱的象征是有狗,但是现在的大城市里,那些土豪手下的帮手,是不是又是另一种形式的狗呢。
总而言之,《我是范雨素》看似冷静的文字里,写满了底层群众对社会不公现象的控诉与绝望,它可以被熬成一锅“鸡汤”,教导人们在苦难面前“不抱怨”,在社会不公面前“不吭声”,当好“逆来顺受”“知足常乐”的“沉默的大多数”。当然也不仅仅是好看的作品,更应该把文中的问题当作迫在眉睫的个体遭遇、社会问题,去推动问题的解决、公义的到来,也算是能在实现文学社会价值的同时,展现人文精神的另一个向度。
三、感人的生活态度
正所谓,文字轻盈却有力量,直抵心灵的力量。范雨素不过是一个农村出生、初中毕业、来城务工的中年妇女,是我们在城里、在乡村,在路上、在车上见到都会漠视或者选择性忽视的人群,我们不会关注他们的模样、他们的心情,不会关心他们的生活、他们的遭遇,更不用说心灵。看到这篇文章,就像在沙漠里干渴数日之后忽然得到一枚诱人的苹果,感觉真正的苹果就是这个模样,这个味道,这样香甜,这样解渴。这是深根于泥土,萌发于生活的文字,是真正的言为心声。平平静静地讲述母亲,自己,过去和其他的一切。 尽管她“被命运装订的极为拙劣”,却没有挣扎,没有埋怨,没有消极颓废,也没有对生活恶脸相向,而是坚守着自己的坚守,爱着爱的人,简简单单讨一份生活,哺育两个女儿。
她是一个真正活在当下的人,让颓废汗颜,让虚妄原形毕露。她心怀文学,从她的作品中,可以看到文学发挥着一种最简单、最质朴的功能,就是直接表达她的生活和生命状态。像每一个生活在现代的人们一样,更深刻地体会到一种生活在这个时代所要面对的现实与苦难。
四、受热捧后的反思
通过范雨素的《我是范雨素》一文,我们许多人都找到了自己影子,那种不急不缓娓娓道来,甚至有点儿站在上帝视角俯视众生的姿态,真的可以击溃每一个底层人士的内心。托尔斯泰说过,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粗米油盐酱醋,只是应对生活的必需品,这些也是几乎所有人都愿意并且能够承受的。但是人性的复杂与互相倾轧,却是远远超出我们正常生活所能接受,承担物质生活的压迫同时,我们还要承受精神的双层压迫,这真的很痛苦。
有人说这篇文章是中国底层社會的一个缩影,“底层”这个词,并不仅仅只是一个词,而是在每一座城市、每一个城镇乡村都切实存在的,底层之下还有底层,虽然我们每一个人都觉得自己是底层,但是有些人说出“大城市真正的社会底层,其实是那些写字楼里、每天上班打卡中午吃盒饭的上班族”,就真的称得上罔顾事实甚至冷血了。
一个范雨素红了,中国还有千千万万个范雨素身处水深火热。范雨素虽然火了,但是实际问题却并没有得到解决,这只是一场媒体的狂欢。
范雨素躲到深山寺庙去了。
对于一些网友来说,茶余饭后的谈资不再新鲜了,围观的散去了,上帝视角批判的不再骂了,同情的收起同情回归自己生活了……热点还会有,“范雨素”终将逝去,慢慢被人们遗忘……
但我们到底能从中思考些什么呢?
但愿这股清流能保有它原来的样子,不要炒作,不要深扒,不要破坏这涤荡心灵的感觉;最好,也不要一股脑扎堆模仿,就让它做一股独特的新风。
参考文献
[1]董小玉.现代写作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范雨素.我是范雨素[J].正午故事,2017.
[3]狄玮鈺.心疼躲进深山的范雨素她值得被刷屏消费吗?[N].网易新闻,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