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8月15~18日,“2013年台北国际航天暨防务工业展”在台北世贸中心举行,这项两年一届的防务展都被外界视为台湾军工发展的成绩单。主办方称此次展览以“数位战场,国造利器”为主题,结合未来作战运用构想,展示台军高科技武器及岛内军火企业的最新成果,使岛内民众了解台湾当局致力“防卫自主”的努力。但观察这届展览的内容,似乎像是喝一杯白开水。一位台湾军工界人士指出,受到岛内外政治因素影响,再加上开发团队断层,台湾军工业的发展前景不容乐观。
热闹有余,内涵不足
本届展会上,“国防馆”展示了近年的武器开发成果,但若干新式装备还是没有公开,只适度公布了若干武器的完整开发历史。
台湾“国防部”希望今后尽可能多地实现“武装本土化”。但一家生产轮式车辆备件的民企展商私下对香港记者表示:“(台军)连便当(即盒饭)都想进口,我们做生意的能有多少钱赚啊。”多年来,台军在武器及后勤物资采购方面的“媚外”态度,让许多民企老板担心这会不会是第二颗“空包弹”。
1989年迄今,台北防务展已举办了十二届,举办方的初衷是希望对外展示台湾官营军火产业的实力,推动所谓“国造武器外销”,同时刺激更多的海外军火商向台军介绍国际最新的武器技术。台湾当局早年颇有雄心壮志,仗着当时刚在亚洲研制出“准第三代”战斗机——“经国”号,加上台军正推出价值达300亿美元的“精实案”,足以吸引海外厂商。时任台湾“国防部长”郝柏村就表示“有信心将台北防务展办成亚洲首屈一指的防务展”。但由于台湾当局一再挑衅大陆,再加上祖国大陆坚持反对外国对台出售尖端武器的严正立场,许多海外厂商都避免混水,对台北防务展敬而远之。现在,就连当初效仿台北防务展模式的韩国首尔防务展也后来居上。
近年来,台北防务展为提升人气,也想了不少招数。前年的防务展上,台湾“国防部”煞费苦心地在“军火远景展示区”架设代号“博胜”的指挥管制/情报侦察系统(C4ISR),虚拟了台军“衡山指挥中心”的场景,设定多种大陆解放军攻台战术情况,然后由参观来宾操作“博胜”系统,指挥以“爱国者”PAC-3反导弹系统、远程反潜机与柴电潜艇为主力的台军应战,模拟作战结束,来宾还可根据结果制订“战后检讨报告”。可是,这些东西全是舶来品,哪有什么“国造武器”的热闹劲呢?更有意思的是,受累台湾军工不振,连带岛内的军事出版界也跟着“挂羊头,卖狗肉”,像参与本届展会的台湾两大军刊——《尖端科技》(DTM)和《全球防卫》(DIIC)都显得“醉翁之意不在酒”,DTM老板亲自推销起自己品牌的咖啡,而DIIC的重点也在兜售飞机模型上,杂志放在旁边没人叫卖。
小件有长进
虽然台湾军工业给人式微的印象,但仍可见到多款新型武器装备,若干新武器已部署服役,勉强挽回~点面子。例如“雷霆”2000火箭炮,“红隼”反坦克火箭筒,神秘的“雄风”3超音速反舰导弹岸基发射车,以及“迅海”级巡逻舰、多款特种枪炮,都是较受瞩目的产品。
据“中科院”介绍,采用韩国广林公司提供的德国“曼”卡车底盘的“雷霆”2000火箭炮已通过陆军测评,从2013年开始陆续交付陆军服役。“雷霆”2000由火箭炮、供弹车(采用意大利依维柯卡车底盘)和指挥车组成,作战时由搜索雷达、无人机、气象雷达提供目标与气象信息,经陆军战场指挥管制系统的战术与火力计划分析,再通过连级指挥管制单位的火控系统,火箭炮就可在进入阵地后三分钟内完成发射准备。理论上,“雷霆”2000用于取代台军现役“工蜂”6火箭炮,但“中科院”人员指出,“工蜂”经过改造后仍具备一定的使用价值,是否全部淘汰仍要视台军需求而定。
“红隼”火箭筒上届展览出现过,本届推出的是改进型,改善了人机工程设计,还换用了纤维强化塑料的发射筒,具有重量轻、结构强、操作简易及携行方便等特点。发射简为“用后即弃”的设计,有利于单兵机动及定点狙击。据“中科院”参展人员介绍,“红隼”的首要假想敌仍是大陆装甲平台。按照台军作战想定,未来一旦发生大陆解放军攻台,首波上岸的部队将以63A系列两栖坦克与ZTD系列装甲车为主,它们的装甲厚度普遍在500毫米以下,且可能缺乏伴随步兵掩护,因此台湾步兵若实现反坦克武器的普及,势必令解放军上岸部队蒙受巨大损失。
属于消耗型武器的“红隼”火箭筒正是基于这一设想开发的,据称它从携行状态到战斗状态的转换时间只需十几秒,即使完全没有受过训练的人也能在很短时间内运用自如。“红隼”使用的火箭弹由铝合金弹体、锥形装药战斗部、压电引信、火箭发动机和折叠式稳定尾翼组成。火箭发动机燃烧室和喷管用高强度铝合金制成,高燃速推进剂采用毛刷式装药结构,药管由弹性胶粘结在固药板上,燃烧时间短。锥形装药战斗部顶端为压电式引信,其破甲厚度达400毫米。
在“中科院”公布的视频中,“红隼”火箭弹命中一辆美制M48A3坦克炮塔左侧,弹头爆炸后所产生的高速、高温射流不但打穿侧装甲,更从炮塔右侧穿出,显示其威力不小。如果攻击其它目标,“红隼”火箭弹可穿透1.2米厚的钢筋混凝土、1.5米厚的砖墙或2.7米厚的土木工事。有消息称,“中科院”打算效仿德国诺贝尔炸药公司,为“红隼”加装遥控装置进行远距离发射,或者加装感测装置,作为水平射击的反装甲地雷使用,这些方法可用于道路封锁、隘口防御等多种作战。另据记者了解,考虑到城市反坦克作战是主要作战形态,要求反装甲武器必须能在封闭空间内发射,“中科院”正努力开发“红隼2.0版”,设计“无尾焰”火箭筒样品。
由台军兵工厂研制的多款新式枪械也颇受关注。XT-100是根据欧美发展潮流而推出的6.8毫米口径步枪,由于使用6.8×45毫米的子弹,子弹总长度与现役5.56毫米弹相同,使得该枪仅需更换枪管和少数零部件便可与现有步枪维持较高的通用性。由于第205兵工厂已在2010年结束生产制式T-91步枪,因此XT-100算是该厂维持开发能力的过渡性步枪设计。XT-97是根据台湾陆军提出的半自动狙击枪需求而开发的(台湾陆军提出开发一款具备手动式狙击枪精度的半自动狙击枪)。这款7.62毫米半自动狙击枪,虽然装上新设计的外壳与枪身,但内部机构完全参考美国M14。T-93则是上届展览就公开的7.62毫米手动式狙击枪,参考了美国M24、奥地利SSC04等名牌狙击枪的特点,再加入适合亚洲人体特征的人机工程修改而成,目前已生产约200支供海军陆战队和宪兵使用。这次展出加装消音器并改用弹匣供弹(10发和20发装)的XT-93KI狙击枪,能对多目标实施射击。 与上述地面武器相比,台湾海军则把宣传重点放到新型近岸巡逻舰上,这就是代号“迅海计划”的900吨级隐身作战舰。“迅海计划”是2009年首度被媒体披露的台湾海军新舰计划,在当年送审的防务预算中,已编列一笔预算进行先期的相关研发。“迅海计划”的进度目前仍处于先期规划阶段,计划发展一种先进的近岸巡逻舰,满载排水量略超过1000吨。尽管排水量不大,却因为先进的船体设计,有较大的平台空间,拥有极大的后续发展潜力。它稳定性高、航速较快,能根据任务的需要弹性搭配装备。此外,“迅海舰”最受瞩目的就是隐身外形,其整体外形设计宛如“拉斐特”级护卫舰的缩小改进版,简洁的甲板、主炮隐身炮塔、大倾角隐身主桅、有舷墙遮蔽的甲板设备与反舰导弹发射器等,都可大幅降低雷达反射信号。从外观较难判定“迅海舰”是否装有废气降温系统。
据现场解说的台湾军工代表称:“迅海舰”未来是台湾海军发展不对称兵力的平台,大空间平台设计提供了极高的发展潜能,可结合模块化武器编组战力,以满足不同的任务需求。“迅海舰”的计算机想像图显示,该舰初步设计配备的武器系统有一门76毫米速射炮、8枚反舰导弹和一门“密集阵”近防炮。参考“立法院”的预算数据显示,8枚反舰导弹将是“雄风”3超音速导弹,这可能是反水面舰构型“迅海舰”。由于“雄风”3的有效射程超过两百千米,使“迅海舰”在具备较强自卫能力状态下成为高效率的远距离反舰导弹平台。推测“迅海舰”可能沿袭“光华六号”导弹快艇的运用概念,即军舰本身不负责搜索海上目标,由“大成”系统、S-70-C(M)l直升机或是“博胜”系统指挥导引,对远距离目标用“雄风”导弹实施攻击。“迅海舰”的模型还显示,其舰艉设有直升机甲板,“密集阵”下方似乎有机库设计,搭载5-70直升机似乎空间不足,但已足够操作无人机(也许与模型制作质量不高、比例不准有关)。除了已公开的武器配备外,舰上应该还能搭载防空、反潜、扫雷、特战等武器系统或是任务组件。需要强调的是,台湾海军的模型制作颇不专业,如舰上的反舰导弹发射箱竟多达16个,被骨灰级军迷形容为“小马拉大车”。
行,不行?
尽管台湾军工竭力证明“我能行”,但诸多软肋总让人感到“你不行”。和往届雷同,台湾“军备局”下属“兵整中心”特意把自制的“云豹”轮式战车摆到会场重要位置,试图突出“防务自主”确有成效。由于在5月28日台湾“国安会”举行的实时兵棋推演中,台湾宪兵指挥部按照“万钧计划”的要求,出动三辆“云豹”掩护马英九到圆山指挥所主持兵棋推演,因此“云豹”仍是许多人讨论的中心。尽管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但“云豹”的钢板裂痕问题还是不断被人提及,一些港台记者向“云豹”开发团队询问相关内情,对方始终顾左右而言他。台湾“中钢”集团向“兵整中心”提供的信息称,“云豹”原先的钢板裂痕问题属于环境诱发的“氢引裂”,经制作小组研究后已找到解决方案。通过工艺改进、钢板预涂、焊前预热等手段,能有效降低氢侵入与残留应力,已研制出低氢且高强度的CSMS钢板供“云豹”使用。为什么最早使用瑞典钢板制造的三辆样车没有出现车体裂痕,而使用“中钢”钢板的14辆预投产车全都出现车体裂痕?虽然“兵整中心”和“中钢”都保证“云豹”底盘裂痕缺陷已经解决,但外界总觉得哪里还有些“不得劲”。除了防弹钢板,“云豹”还传出偷工减料、标准降低等问题。台湾“军备局”下属第209厂对民间厂商供应的装备都验收合格,可是经媒体曝光,部分项目竞以修改蓝图、降低设计指标来“解套”,令人对“云豹”的质量产生忧虑。
与“云豹”战车“不行也行”的局面相比,以民企居多的台湾无人机产业却陷入“行也不行”的境地,因为缺乏政策支撑,往往无法参与竞争。台湾碳基科技、雷虎、飞马、智飞、擎洋与天空飞行等公司都是无人机产业的后起之秀,推出的Avian小型电动无人机、Accipiter小型汽油动力飞行平台等系统颇具侦察、救灾和通信的潜能,而且在自动控制、复合材料零件制造、航电系统与地面引导控制系统设计集成等方面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例如碳基科技的Avian无人机实现了模块化功能单元迅速转化,GPS定位降落伞定点回收等技术,理论上可以为台军所用,可是他们自称军方根本不闻不问,倒是岛内地方当局希望引进用于警务和抢险活动。专家分析,“官”字号的“中科院”的“中翔”系列无人机系统已投产交付台军使用,并参与近年的“汉光”演习,逐步建立起战术运用经验,但其军事色彩过浓,加之操作系统非常专业,普及性不高,因此需要在岛内公营和民营厂商之间建立起沟通桥梁,构想组成无人机系统产业联盟。但这一切都没有纳入台湾当局的议事范畴。在现场的香港军事专家就指出,台湾当局口口声声要深耕民间“防卫产业”,但实际操作时,还是“美货优先,官企次之,民企垫背”。例如民营的金宾公司首度在现场推荐的自制4×4反地雷伏击车,非但没有获得合作意向,就连一些有身份的台军官员也不肯过去看两眼,金宾公司老板自我解嘲说,公司将眼光放诸海外市场。
热闹有余,内涵不足
本届展会上,“国防馆”展示了近年的武器开发成果,但若干新式装备还是没有公开,只适度公布了若干武器的完整开发历史。
台湾“国防部”希望今后尽可能多地实现“武装本土化”。但一家生产轮式车辆备件的民企展商私下对香港记者表示:“(台军)连便当(即盒饭)都想进口,我们做生意的能有多少钱赚啊。”多年来,台军在武器及后勤物资采购方面的“媚外”态度,让许多民企老板担心这会不会是第二颗“空包弹”。
1989年迄今,台北防务展已举办了十二届,举办方的初衷是希望对外展示台湾官营军火产业的实力,推动所谓“国造武器外销”,同时刺激更多的海外军火商向台军介绍国际最新的武器技术。台湾当局早年颇有雄心壮志,仗着当时刚在亚洲研制出“准第三代”战斗机——“经国”号,加上台军正推出价值达300亿美元的“精实案”,足以吸引海外厂商。时任台湾“国防部长”郝柏村就表示“有信心将台北防务展办成亚洲首屈一指的防务展”。但由于台湾当局一再挑衅大陆,再加上祖国大陆坚持反对外国对台出售尖端武器的严正立场,许多海外厂商都避免混水,对台北防务展敬而远之。现在,就连当初效仿台北防务展模式的韩国首尔防务展也后来居上。
近年来,台北防务展为提升人气,也想了不少招数。前年的防务展上,台湾“国防部”煞费苦心地在“军火远景展示区”架设代号“博胜”的指挥管制/情报侦察系统(C4ISR),虚拟了台军“衡山指挥中心”的场景,设定多种大陆解放军攻台战术情况,然后由参观来宾操作“博胜”系统,指挥以“爱国者”PAC-3反导弹系统、远程反潜机与柴电潜艇为主力的台军应战,模拟作战结束,来宾还可根据结果制订“战后检讨报告”。可是,这些东西全是舶来品,哪有什么“国造武器”的热闹劲呢?更有意思的是,受累台湾军工不振,连带岛内的军事出版界也跟着“挂羊头,卖狗肉”,像参与本届展会的台湾两大军刊——《尖端科技》(DTM)和《全球防卫》(DIIC)都显得“醉翁之意不在酒”,DTM老板亲自推销起自己品牌的咖啡,而DIIC的重点也在兜售飞机模型上,杂志放在旁边没人叫卖。
小件有长进
虽然台湾军工业给人式微的印象,但仍可见到多款新型武器装备,若干新武器已部署服役,勉强挽回~点面子。例如“雷霆”2000火箭炮,“红隼”反坦克火箭筒,神秘的“雄风”3超音速反舰导弹岸基发射车,以及“迅海”级巡逻舰、多款特种枪炮,都是较受瞩目的产品。
据“中科院”介绍,采用韩国广林公司提供的德国“曼”卡车底盘的“雷霆”2000火箭炮已通过陆军测评,从2013年开始陆续交付陆军服役。“雷霆”2000由火箭炮、供弹车(采用意大利依维柯卡车底盘)和指挥车组成,作战时由搜索雷达、无人机、气象雷达提供目标与气象信息,经陆军战场指挥管制系统的战术与火力计划分析,再通过连级指挥管制单位的火控系统,火箭炮就可在进入阵地后三分钟内完成发射准备。理论上,“雷霆”2000用于取代台军现役“工蜂”6火箭炮,但“中科院”人员指出,“工蜂”经过改造后仍具备一定的使用价值,是否全部淘汰仍要视台军需求而定。
“红隼”火箭筒上届展览出现过,本届推出的是改进型,改善了人机工程设计,还换用了纤维强化塑料的发射筒,具有重量轻、结构强、操作简易及携行方便等特点。发射简为“用后即弃”的设计,有利于单兵机动及定点狙击。据“中科院”参展人员介绍,“红隼”的首要假想敌仍是大陆装甲平台。按照台军作战想定,未来一旦发生大陆解放军攻台,首波上岸的部队将以63A系列两栖坦克与ZTD系列装甲车为主,它们的装甲厚度普遍在500毫米以下,且可能缺乏伴随步兵掩护,因此台湾步兵若实现反坦克武器的普及,势必令解放军上岸部队蒙受巨大损失。
属于消耗型武器的“红隼”火箭筒正是基于这一设想开发的,据称它从携行状态到战斗状态的转换时间只需十几秒,即使完全没有受过训练的人也能在很短时间内运用自如。“红隼”使用的火箭弹由铝合金弹体、锥形装药战斗部、压电引信、火箭发动机和折叠式稳定尾翼组成。火箭发动机燃烧室和喷管用高强度铝合金制成,高燃速推进剂采用毛刷式装药结构,药管由弹性胶粘结在固药板上,燃烧时间短。锥形装药战斗部顶端为压电式引信,其破甲厚度达400毫米。
在“中科院”公布的视频中,“红隼”火箭弹命中一辆美制M48A3坦克炮塔左侧,弹头爆炸后所产生的高速、高温射流不但打穿侧装甲,更从炮塔右侧穿出,显示其威力不小。如果攻击其它目标,“红隼”火箭弹可穿透1.2米厚的钢筋混凝土、1.5米厚的砖墙或2.7米厚的土木工事。有消息称,“中科院”打算效仿德国诺贝尔炸药公司,为“红隼”加装遥控装置进行远距离发射,或者加装感测装置,作为水平射击的反装甲地雷使用,这些方法可用于道路封锁、隘口防御等多种作战。另据记者了解,考虑到城市反坦克作战是主要作战形态,要求反装甲武器必须能在封闭空间内发射,“中科院”正努力开发“红隼2.0版”,设计“无尾焰”火箭筒样品。
由台军兵工厂研制的多款新式枪械也颇受关注。XT-100是根据欧美发展潮流而推出的6.8毫米口径步枪,由于使用6.8×45毫米的子弹,子弹总长度与现役5.56毫米弹相同,使得该枪仅需更换枪管和少数零部件便可与现有步枪维持较高的通用性。由于第205兵工厂已在2010年结束生产制式T-91步枪,因此XT-100算是该厂维持开发能力的过渡性步枪设计。XT-97是根据台湾陆军提出的半自动狙击枪需求而开发的(台湾陆军提出开发一款具备手动式狙击枪精度的半自动狙击枪)。这款7.62毫米半自动狙击枪,虽然装上新设计的外壳与枪身,但内部机构完全参考美国M14。T-93则是上届展览就公开的7.62毫米手动式狙击枪,参考了美国M24、奥地利SSC04等名牌狙击枪的特点,再加入适合亚洲人体特征的人机工程修改而成,目前已生产约200支供海军陆战队和宪兵使用。这次展出加装消音器并改用弹匣供弹(10发和20发装)的XT-93KI狙击枪,能对多目标实施射击。 与上述地面武器相比,台湾海军则把宣传重点放到新型近岸巡逻舰上,这就是代号“迅海计划”的900吨级隐身作战舰。“迅海计划”是2009年首度被媒体披露的台湾海军新舰计划,在当年送审的防务预算中,已编列一笔预算进行先期的相关研发。“迅海计划”的进度目前仍处于先期规划阶段,计划发展一种先进的近岸巡逻舰,满载排水量略超过1000吨。尽管排水量不大,却因为先进的船体设计,有较大的平台空间,拥有极大的后续发展潜力。它稳定性高、航速较快,能根据任务的需要弹性搭配装备。此外,“迅海舰”最受瞩目的就是隐身外形,其整体外形设计宛如“拉斐特”级护卫舰的缩小改进版,简洁的甲板、主炮隐身炮塔、大倾角隐身主桅、有舷墙遮蔽的甲板设备与反舰导弹发射器等,都可大幅降低雷达反射信号。从外观较难判定“迅海舰”是否装有废气降温系统。
据现场解说的台湾军工代表称:“迅海舰”未来是台湾海军发展不对称兵力的平台,大空间平台设计提供了极高的发展潜能,可结合模块化武器编组战力,以满足不同的任务需求。“迅海舰”的计算机想像图显示,该舰初步设计配备的武器系统有一门76毫米速射炮、8枚反舰导弹和一门“密集阵”近防炮。参考“立法院”的预算数据显示,8枚反舰导弹将是“雄风”3超音速导弹,这可能是反水面舰构型“迅海舰”。由于“雄风”3的有效射程超过两百千米,使“迅海舰”在具备较强自卫能力状态下成为高效率的远距离反舰导弹平台。推测“迅海舰”可能沿袭“光华六号”导弹快艇的运用概念,即军舰本身不负责搜索海上目标,由“大成”系统、S-70-C(M)l直升机或是“博胜”系统指挥导引,对远距离目标用“雄风”导弹实施攻击。“迅海舰”的模型还显示,其舰艉设有直升机甲板,“密集阵”下方似乎有机库设计,搭载5-70直升机似乎空间不足,但已足够操作无人机(也许与模型制作质量不高、比例不准有关)。除了已公开的武器配备外,舰上应该还能搭载防空、反潜、扫雷、特战等武器系统或是任务组件。需要强调的是,台湾海军的模型制作颇不专业,如舰上的反舰导弹发射箱竟多达16个,被骨灰级军迷形容为“小马拉大车”。
行,不行?
尽管台湾军工竭力证明“我能行”,但诸多软肋总让人感到“你不行”。和往届雷同,台湾“军备局”下属“兵整中心”特意把自制的“云豹”轮式战车摆到会场重要位置,试图突出“防务自主”确有成效。由于在5月28日台湾“国安会”举行的实时兵棋推演中,台湾宪兵指挥部按照“万钧计划”的要求,出动三辆“云豹”掩护马英九到圆山指挥所主持兵棋推演,因此“云豹”仍是许多人讨论的中心。尽管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但“云豹”的钢板裂痕问题还是不断被人提及,一些港台记者向“云豹”开发团队询问相关内情,对方始终顾左右而言他。台湾“中钢”集团向“兵整中心”提供的信息称,“云豹”原先的钢板裂痕问题属于环境诱发的“氢引裂”,经制作小组研究后已找到解决方案。通过工艺改进、钢板预涂、焊前预热等手段,能有效降低氢侵入与残留应力,已研制出低氢且高强度的CSMS钢板供“云豹”使用。为什么最早使用瑞典钢板制造的三辆样车没有出现车体裂痕,而使用“中钢”钢板的14辆预投产车全都出现车体裂痕?虽然“兵整中心”和“中钢”都保证“云豹”底盘裂痕缺陷已经解决,但外界总觉得哪里还有些“不得劲”。除了防弹钢板,“云豹”还传出偷工减料、标准降低等问题。台湾“军备局”下属第209厂对民间厂商供应的装备都验收合格,可是经媒体曝光,部分项目竞以修改蓝图、降低设计指标来“解套”,令人对“云豹”的质量产生忧虑。
与“云豹”战车“不行也行”的局面相比,以民企居多的台湾无人机产业却陷入“行也不行”的境地,因为缺乏政策支撑,往往无法参与竞争。台湾碳基科技、雷虎、飞马、智飞、擎洋与天空飞行等公司都是无人机产业的后起之秀,推出的Avian小型电动无人机、Accipiter小型汽油动力飞行平台等系统颇具侦察、救灾和通信的潜能,而且在自动控制、复合材料零件制造、航电系统与地面引导控制系统设计集成等方面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例如碳基科技的Avian无人机实现了模块化功能单元迅速转化,GPS定位降落伞定点回收等技术,理论上可以为台军所用,可是他们自称军方根本不闻不问,倒是岛内地方当局希望引进用于警务和抢险活动。专家分析,“官”字号的“中科院”的“中翔”系列无人机系统已投产交付台军使用,并参与近年的“汉光”演习,逐步建立起战术运用经验,但其军事色彩过浓,加之操作系统非常专业,普及性不高,因此需要在岛内公营和民营厂商之间建立起沟通桥梁,构想组成无人机系统产业联盟。但这一切都没有纳入台湾当局的议事范畴。在现场的香港军事专家就指出,台湾当局口口声声要深耕民间“防卫产业”,但实际操作时,还是“美货优先,官企次之,民企垫背”。例如民营的金宾公司首度在现场推荐的自制4×4反地雷伏击车,非但没有获得合作意向,就连一些有身份的台军官员也不肯过去看两眼,金宾公司老板自我解嘲说,公司将眼光放诸海外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