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职校教师要注重激发中专学生学习体育知识、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增强学生的体育技能,提高体育教学实效性。文章从教学大纲与专业特点有机结合、传统教法与创新教法相辅相成、普及锻炼与培育特长贯穿始终、课堂教学与课外锻炼相互补充、技能训练与心理教育渗透巧妙融合等方面,研究如何深化职校体育教学改革增强教学实效。
关键词:新课改;职业学校;体育教学;创新方法;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718.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22-0053-02
职业学校体育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强壮的身体和健康的心理,为学生就业和创业打好坚实的基础。但在教育实践中,一些教师习惯于按照教材一课一课地照本宣科、一班一班地雷同授课,教学方法缺乏创新,学生厌学情绪严重。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深入贯彻落实《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坚持传统教法与创新教法、普及锻炼与培育特长、技能教学与心理教育渗透、课堂教学与课外锻炼相结合,使学生爱上体育课、爱上锻炼,培养学生参与健身与终身体育的良好习惯。
一、教学大纲与专业特点有机结合
《大纲》要求学生通过学习与职业生涯有关的体育运动项目,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职业素质,并提出为满足某些职业对体力和技能的特殊要求,学校要根据南北气候、周边地域和专业特点的不同,增加一些课程内容。体育教学要与职校生身心特点相适应,根据不同专业增删教学内容、拓展模块项目,实施分层教学,不能“一个模子塑人才”。一是精选教学项目。要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及办学条件进行选择,做到必修与选修相结合。按照《大纲》要求列出专业人才所需的必修项目,精选学生感兴趣并能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选修项目,增强学生主动参与体育的热情。二是实施分层教学。要根据学生年龄、智力、身高、体重、运动机能及运动经历等差异,将同一年级(或专业)的学生进行重新整合,分成基础组、普通组、提高组,确定不同层次的技术标准或训练目标,施以不同的教学与训练方法,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既要保证基础差的学生能跟上教师的教学,又让那些基础好的学生得到提升。三是拓展模块项目。根据某些特殊专业的需要,创造条件开设与学生职业有关的拓展项目,为学生求职就业奠定基础。
二、传统教法与创新教法相辅相成
传统的体育教学多按照“集合——讲解——示范——训练——小结”等顺序进行教学,教学过程环环相扣、结构紧凑。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即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体质差别与兴趣差异,教学方法比较僵化,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大纲》指出,体育教学要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和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不断致力于教学模式与方法的创新,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应用知识、技能的能力。教师要在吃透大纲、吃透教材、吃透学生的基础上,大胆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一是转变教师角色。教师要从讲授者变为引导者、合作者,与学生共同研究、练习、游戏,建立起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二是创新教学方法。教师可采取游戏激趣、小组探究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科学锻炼意识,让学生掌握各项体育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比如,在教学短跑项目的准备活动时,教师可开展“听口令做相反动作”“有效无效口令”等游戏,训练学生的反应能力,起到活动肢体、提高兴奋度、集中注意力的热身效果;在篮球教学中,兼用分组与合作的教学方式,对基础差的学生进行单人运球、投篮或两人运传球等基础训练,对有一定基础的学生进行分组,开展“2对2”或“3对3”等比赛活动,增强练习的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热情与积极性。三是改进教学组织形式。要打破传统的单班、单一教师授课的教学模式,重新组合体育教学班,多位教师可以分担不同项目。课前精选学生喜欢的多套运动项目,供学生上课时自由选择训练,以激发学生体育运动兴趣,真正让学生有所学、有所练,培育良好的运动技能与身心素质。
三、普及锻炼与培育特长贯穿始终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指出,注重发展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和特长,使每个学生都能掌握两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也指出,有条件的各级各类学校经过批准,可以开展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的训练。学校及体育教师要坚持普及锻炼与培育特长两手抓,抓实体育教学工作。一要注重全面普及体育。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采取课堂教学、课间活动、课外锻炼、组队培训、开展竞赛等方式,抓好体育普及工作,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学生强身健体的基本运动技能。二要注重选拔特长学生。教师要学会慧眼识才,善于发现那些有运动天赋和潜质的体育特长生。新生入学后,要通过体质与心理素质检测,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通过查阅档案、调查访谈、课堂观察等途径,了解学生参与体育的兴趣与热情程度,从中发现优秀的体育苗子。三要培养拔尖人才。要根据办学条件与师资条件,重点培养篮球、游泳、田径等专项体育人才,并制订严密的训练计划,循序渐进地对优秀体育人才进行专项科学训练,狠抓关键技术的突破,将体育特长生培养成为体育拔尖人才,向有关部门、单位推荐体育后备人才。
四、课堂教学与课外锻炼相互补充
《大纲》要求,体育与健康课程应采取课内外结合的办法,广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努力促使学生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的要求。要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坚持课堂教学与课外锻炼相统一、竞技体育与民间项目相融合、日常训练与竞技比赛相结合,构建符合社情、学情、校情的学校体育工作体系。一是抓好课外体育锻炼。要分专业或年级组建运动队,成立篮球、足球、乒乓球等球队及健美操、街舞等各种兴趣小组,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至少参加一项体育活动,培养他们的运动爱好。对没有参加运动队、兴趣小组的学生,教师在没有体育课的当天下午,可组织安排他们进行一小时的跑步、跳绳等集体锻炼活动,确保人人参与运动。二是拓展乡土体育项目。挖掘诸如五祖拳、龙舟、舞狮等具有地方特色的体育项目,聘请专业人士授课,调动学生参与乡土特色体育项目的积极性,推进学校特色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三是举行各种竞技比赛。每年举行集娱乐性、健身性、考核性于一体的运动会或体育竞赛活动,可以考核学生参与运动锻炼的成果,检阅学校体育教学的水平,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进而推进学校素质教育与“阳光体育”工作。
五、技能训练与心理教育渗透巧妙融合
《大纲》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要通过运动参与、增强体能、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和职业素质等七个方面,构建包括认知、技能和情感三要素在内,且能够体现素质教育和职业特点的目标体系。要达到上述七个方面的要求,就需要通过课内外体育锻炼来落实,也需要借助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来实现。一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要通过课堂教学、专家讲座、心理咨询等途径,采取案例教学、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法,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认识青春期心理规律,掌握心理健康常识,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二是注重心理健康意识的渗透。注意挖掘教学资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善用语言激励、行为激励、情境激励等方式积极渗透健康向上的意识。当某个学生课内外体育训练失败时,教师应当给予正确的分析和耐心的帮助,增强其继续练习的信心;当某个学生屡次训练终于成功时,教师应当及时给予表扬、肯定,与学生一起体验成功、体验快乐。三是坚持分类指导。针对性格比较孤僻、自我封闭的学生,教师要鼓励他们选择足球、篮球等集体项目进行锻炼;针对优柔寡断、犹豫不决的学生,教师要鼓励他们参加乒乓球、武术等锻炼;针对好强逞能、个性张扬的学生,教师要鼓励他们选择跳高、体操等难度较大的项目进行锻炼。
六、结束语
学校体育是奠定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在终身体育的构建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体育教师要顺应课程改革的潮流,全面贯彻落实素质教育与全民健身计划,积极推进全方位、立体式的体育教学改革,致力于终身体育和健康心理教育,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兴趣、习惯与能力,让学生爱上体育課,爱上运动,在运动中实现职业理想、体验快乐人生,成长为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等七门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大纲汇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毛振明.体育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王科.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团队精神探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04).
[4]黄冬梅.谈如何在职校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J].成才之路,2011(02).
关键词:新课改;职业学校;体育教学;创新方法;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718.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22-0053-02
职业学校体育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强壮的身体和健康的心理,为学生就业和创业打好坚实的基础。但在教育实践中,一些教师习惯于按照教材一课一课地照本宣科、一班一班地雷同授课,教学方法缺乏创新,学生厌学情绪严重。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深入贯彻落实《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坚持传统教法与创新教法、普及锻炼与培育特长、技能教学与心理教育渗透、课堂教学与课外锻炼相结合,使学生爱上体育课、爱上锻炼,培养学生参与健身与终身体育的良好习惯。
一、教学大纲与专业特点有机结合
《大纲》要求学生通过学习与职业生涯有关的体育运动项目,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职业素质,并提出为满足某些职业对体力和技能的特殊要求,学校要根据南北气候、周边地域和专业特点的不同,增加一些课程内容。体育教学要与职校生身心特点相适应,根据不同专业增删教学内容、拓展模块项目,实施分层教学,不能“一个模子塑人才”。一是精选教学项目。要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及办学条件进行选择,做到必修与选修相结合。按照《大纲》要求列出专业人才所需的必修项目,精选学生感兴趣并能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选修项目,增强学生主动参与体育的热情。二是实施分层教学。要根据学生年龄、智力、身高、体重、运动机能及运动经历等差异,将同一年级(或专业)的学生进行重新整合,分成基础组、普通组、提高组,确定不同层次的技术标准或训练目标,施以不同的教学与训练方法,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既要保证基础差的学生能跟上教师的教学,又让那些基础好的学生得到提升。三是拓展模块项目。根据某些特殊专业的需要,创造条件开设与学生职业有关的拓展项目,为学生求职就业奠定基础。
二、传统教法与创新教法相辅相成
传统的体育教学多按照“集合——讲解——示范——训练——小结”等顺序进行教学,教学过程环环相扣、结构紧凑。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即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体质差别与兴趣差异,教学方法比较僵化,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大纲》指出,体育教学要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和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不断致力于教学模式与方法的创新,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应用知识、技能的能力。教师要在吃透大纲、吃透教材、吃透学生的基础上,大胆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一是转变教师角色。教师要从讲授者变为引导者、合作者,与学生共同研究、练习、游戏,建立起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二是创新教学方法。教师可采取游戏激趣、小组探究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科学锻炼意识,让学生掌握各项体育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比如,在教学短跑项目的准备活动时,教师可开展“听口令做相反动作”“有效无效口令”等游戏,训练学生的反应能力,起到活动肢体、提高兴奋度、集中注意力的热身效果;在篮球教学中,兼用分组与合作的教学方式,对基础差的学生进行单人运球、投篮或两人运传球等基础训练,对有一定基础的学生进行分组,开展“2对2”或“3对3”等比赛活动,增强练习的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热情与积极性。三是改进教学组织形式。要打破传统的单班、单一教师授课的教学模式,重新组合体育教学班,多位教师可以分担不同项目。课前精选学生喜欢的多套运动项目,供学生上课时自由选择训练,以激发学生体育运动兴趣,真正让学生有所学、有所练,培育良好的运动技能与身心素质。
三、普及锻炼与培育特长贯穿始终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指出,注重发展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和特长,使每个学生都能掌握两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也指出,有条件的各级各类学校经过批准,可以开展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的训练。学校及体育教师要坚持普及锻炼与培育特长两手抓,抓实体育教学工作。一要注重全面普及体育。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采取课堂教学、课间活动、课外锻炼、组队培训、开展竞赛等方式,抓好体育普及工作,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学生强身健体的基本运动技能。二要注重选拔特长学生。教师要学会慧眼识才,善于发现那些有运动天赋和潜质的体育特长生。新生入学后,要通过体质与心理素质检测,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通过查阅档案、调查访谈、课堂观察等途径,了解学生参与体育的兴趣与热情程度,从中发现优秀的体育苗子。三要培养拔尖人才。要根据办学条件与师资条件,重点培养篮球、游泳、田径等专项体育人才,并制订严密的训练计划,循序渐进地对优秀体育人才进行专项科学训练,狠抓关键技术的突破,将体育特长生培养成为体育拔尖人才,向有关部门、单位推荐体育后备人才。
四、课堂教学与课外锻炼相互补充
《大纲》要求,体育与健康课程应采取课内外结合的办法,广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努力促使学生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的要求。要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坚持课堂教学与课外锻炼相统一、竞技体育与民间项目相融合、日常训练与竞技比赛相结合,构建符合社情、学情、校情的学校体育工作体系。一是抓好课外体育锻炼。要分专业或年级组建运动队,成立篮球、足球、乒乓球等球队及健美操、街舞等各种兴趣小组,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至少参加一项体育活动,培养他们的运动爱好。对没有参加运动队、兴趣小组的学生,教师在没有体育课的当天下午,可组织安排他们进行一小时的跑步、跳绳等集体锻炼活动,确保人人参与运动。二是拓展乡土体育项目。挖掘诸如五祖拳、龙舟、舞狮等具有地方特色的体育项目,聘请专业人士授课,调动学生参与乡土特色体育项目的积极性,推进学校特色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三是举行各种竞技比赛。每年举行集娱乐性、健身性、考核性于一体的运动会或体育竞赛活动,可以考核学生参与运动锻炼的成果,检阅学校体育教学的水平,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进而推进学校素质教育与“阳光体育”工作。
五、技能训练与心理教育渗透巧妙融合
《大纲》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要通过运动参与、增强体能、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和职业素质等七个方面,构建包括认知、技能和情感三要素在内,且能够体现素质教育和职业特点的目标体系。要达到上述七个方面的要求,就需要通过课内外体育锻炼来落实,也需要借助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来实现。一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要通过课堂教学、专家讲座、心理咨询等途径,采取案例教学、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法,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认识青春期心理规律,掌握心理健康常识,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二是注重心理健康意识的渗透。注意挖掘教学资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善用语言激励、行为激励、情境激励等方式积极渗透健康向上的意识。当某个学生课内外体育训练失败时,教师应当给予正确的分析和耐心的帮助,增强其继续练习的信心;当某个学生屡次训练终于成功时,教师应当及时给予表扬、肯定,与学生一起体验成功、体验快乐。三是坚持分类指导。针对性格比较孤僻、自我封闭的学生,教师要鼓励他们选择足球、篮球等集体项目进行锻炼;针对优柔寡断、犹豫不决的学生,教师要鼓励他们参加乒乓球、武术等锻炼;针对好强逞能、个性张扬的学生,教师要鼓励他们选择跳高、体操等难度较大的项目进行锻炼。
六、结束语
学校体育是奠定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在终身体育的构建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体育教师要顺应课程改革的潮流,全面贯彻落实素质教育与全民健身计划,积极推进全方位、立体式的体育教学改革,致力于终身体育和健康心理教育,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兴趣、习惯与能力,让学生爱上体育課,爱上运动,在运动中实现职业理想、体验快乐人生,成长为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等七门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大纲汇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毛振明.体育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王科.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团队精神探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04).
[4]黄冬梅.谈如何在职校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J].成才之路,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