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水库管理工作是水库的利用与管理,是水利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强水库科学管理,发挥水库的功能和效益,确保水库的安全及延长其寿命,是当前水利工作者,尤其是水库管理者及各级领导应非常重视的问题,做好水库管理是做好水资源的节约、保护和科学高效的利用,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文章指出了我国水库病险的基本情况,并结合实际总结出了水库除险加固的几个需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 水库除险;病害;加固;措施
目前,我国许多水库存在着防洪标准偏低,达不到有关规范、规定要求,以及工程本身质量差,工程老化失修等问题,形成了大量的病险水库,工程不能正常运行,严重威胁着下游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或不能充分发挥其兴利效益。有些病险水库下游是重要城镇、厂矿、交通干线,位置险要。如果水库险情得不到及时处理,后果将是十分严重的。因此,必须要加强水库管理,确保水库的安全及延长其寿命。做好水资源的节约、保护和科学高效的利用,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当前水库管理中存在问题
1、水库工程设施方面
1.1水库挡水坝,全是均质粘土坝,标准较低,小型水库没有进行设计就进行施工,工程设施建筑物没有达到相应的级别标准。如挡水坝高度或坝顶宽度也不够,坝的坡度较大,坝坡稳定安全系数低。相当一部分中小型水库的坝基清理不完整,缺少反滤碓,坝基渗漏较大。坝体与两岸的山坡交接处,没有排水沟,山坡集水冲刷坝体。坝的上游坡面没有块石或混凝土块护坡,受水库风浪冲刷,下游坝坡也没有草皮护坡。
1.2水库的溢洪道,一般为开敞式宽顶堰溢洪道。经长期的运行使用,有些两侧没有导墙、底板没衬砌的溢洪道,大部分均被破坏;而有导墙和底板的也被冲刷损坏。另外,溢洪道宽度不够宽,设计泄洪流量小,溢洪道堰顶高程与坝顶高程的高差偏小,遇到特大洪水时,水库最高水位几乎接近坝顶,严重影响大坝的安全运行。
1.3放水涵(闸)管分為斜涵管(或放水闸)和平涵管。涵管一般为方形浆砌体结构,经过多年的运行使用,中小型水库涵管都漏水严重,渗漏水不断带走或冲刷孔洞周围的坝体土质,造成坝体有空洞,最后形成坝体塌方。
1.4水库灌溉渠道大部分是沿地形开挖而成,多为自流灌溉农田。渠道普遍没有进行防渗处理,渠道渗漏水量大,加上农田灌溉用水多采取漫灌、串灌、渠道间歇供水,边坡塌方沉陷较多,使渠道淤塞严重,渠道水利用系数低。
2、工程管理方面
在实施除险加固工程过程中,部分监管部门监管力度太弱,缺少监管责任心,并且有些施工队伍的技术水平偏低,施工队伍主要是由当地民工组建的,所以技术缺乏而且综合素质整体偏低。另一方面,没有建立完整的责任分管体系,对在施工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没有明确责任人。在这样的管理下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工程质量肯定会大打折扣。
3、水利工程的对外交通和通讯方面
中小型水库建于平原,远离交通干线,建库时的进库道路多是不上等级、路面狭窄、坑洼不平、弯多坡陡的临时道路。经过多年的使用,一些水库原有道路也不能通车,即使能通车,遇到下雨也是路面泥泞,边坡塌方,车辆无法通行。目前绝大部分的小型水库缺通讯设施。如果水库出现险情,交通和通讯又不畅,容易贻误抢险时间,将产生严重后果。
4、资金投入方面
病险水库加固工程具有投资大、周期长等特点,所以病险水库工程加固必须有充足的资金保证水库长期的维护管理。但是病险水库往往由于现有资金完全不能满足除险加固工程的需要,致使除险加固工程不能按质按量按计划完成。
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及水库管理措施
1、加强对中小型水库的除险加固工程建设
1.1对坝高、坝顶宽不达标的中小型水库。对坝高不够,坝顶宽偏小的中小型水库,根据水库工程级别,重新进行水文计算,复核设计洪水,确定坝顶高程和坝顶宽。对于坝坡要按规范规定和坝坡稳定计算,确定坝的坡度及护坡结构。
1.2关于溢洪道欠宽的问题。溢洪道欠宽的,要按校核洪水的最大泄洪流量,确定溢洪道宽度和最大过水深度,以此来确定溢洪道宽度;溢洪道未衬砌的,要进行衬砌,保证溢洪道安全泄洪,以保大坝的安全。放水斜涵(闸)管和平涵管漏水的,根据各水库工程的特点,采用相应的处理方案,进行防漏防渗加固,漏水严重的要重建。
1.3土坝的防渗加固。土坝要进行坝体抗滑稳定分析复核,注意检查不均匀沉陷和裂缝出现;对于坝基渗漏大、坝体填土质量差的水库,要进行坝基防渗灌浆和坝体固结灌浆处理。
2、加强中小型水库的工程管理
2.1水库工程管理单位,是水利部门最基层的水管单位,要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和《水利工程管理条例》,结合实际情况,全师水库管理统一由师统一管理,成立水利工程管理机构,配套相应的管理人员,负责水费收取和水工程的维护、运用、管理,实行按照计划配水。
2.2现代水库管理要标准化。标准化是水库管理现代化的标志之一。施行标准化,减少盲目性和随意性。标准化管理首先要制定管理标准。管理标准应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管理的质量标准,二是管理的工作量标准。质量标准是管理的工程设备应该保持的良好状态和良好程度;工作量标准是达到质量标准所必须做的工作。
2.3水库管理的自动化。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水库管理工作应逐步实现自动化。它包括水工机电设备操作运行的自动化,大坝观测的自动化,管理手段管理方法,如远程操作控制、各种记录资料的收集整理、技术档案管理的智能化和数字化等。
3、水管单位要发展多种经济
开展多种经营服务。根据中小型水库工程的条件和特点,因地制宜,要发展适合市场经济产业,水库不能单一依赖农业灌溉用水收费来维持,要利用自身的优势,开展多种经营,充分利用好现有资源。如大力发展水库养殖、旅游或在有条件的可利用水库或渠道的水头落差进行引水发电,建设相应规模的小水电站,与当地电网并网供电等。
4、完善水库对外的道路和通讯
水库对外交通道路和通讯设备,是抢险工作的根本保证。它能使抢险物资和人员送达水库,险情、灾情能及时向上级汇报,避免出现重大的灾害事故。在水库除险加固过程中把水库与公路干线连接的道路与水库建设同期修通;同时会同电信、防汛部门把通讯设备配套好,保证电讯畅通。
5、寻找充足的资金保障
工程顺利进行病险水库加固工程量大、需要资金多、工程时间比较长,有较强的外部性,因此应以公共投入为主。按照我国“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各级政府都有相应的专项资金。但是,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工作,只靠政府投入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寻找其他合理的资金来源。所以,要结合水库安全现状以及各地区经济发展情况,因地制宜采取与当地实际情况相适应的融资政策。大型病险水库加固工程规模比较庞大,仅靠地方政府能力难以胜任,可以将大型水库的除险加固工程列为基建项目;对发达地区,有经济效益的中型险库所需资金可以通过贷款筹资加固,或者通过发行债券和股份合作;而经济不发达地区应以国家投入为主,地方财政为辅;小型水库需要的资金相对较少,应以地方投资为主,国家给予一些支持政策。
三、结束语
水库对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起到巨大的作用,不但可以缓解水资源短缺的问题,更能够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我国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工程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是也将会有相应的解决措施出台。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工作要因地制宜,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出现问题及时解决,不断加快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的步伐,促进水利事业长期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关健.李宝喜.浅谈小型水库大坝除险加固处理.新民市灌溉管理处.科技资讯,2009(09):13.
[2]汤鹏.马若丹.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监理的实施方略[J].陕西水利,2013(01):83-84.
[3]杨槐.浅谈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施工技术[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2(12):278-279.
【关键词】 水库除险;病害;加固;措施
目前,我国许多水库存在着防洪标准偏低,达不到有关规范、规定要求,以及工程本身质量差,工程老化失修等问题,形成了大量的病险水库,工程不能正常运行,严重威胁着下游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或不能充分发挥其兴利效益。有些病险水库下游是重要城镇、厂矿、交通干线,位置险要。如果水库险情得不到及时处理,后果将是十分严重的。因此,必须要加强水库管理,确保水库的安全及延长其寿命。做好水资源的节约、保护和科学高效的利用,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当前水库管理中存在问题
1、水库工程设施方面
1.1水库挡水坝,全是均质粘土坝,标准较低,小型水库没有进行设计就进行施工,工程设施建筑物没有达到相应的级别标准。如挡水坝高度或坝顶宽度也不够,坝的坡度较大,坝坡稳定安全系数低。相当一部分中小型水库的坝基清理不完整,缺少反滤碓,坝基渗漏较大。坝体与两岸的山坡交接处,没有排水沟,山坡集水冲刷坝体。坝的上游坡面没有块石或混凝土块护坡,受水库风浪冲刷,下游坝坡也没有草皮护坡。
1.2水库的溢洪道,一般为开敞式宽顶堰溢洪道。经长期的运行使用,有些两侧没有导墙、底板没衬砌的溢洪道,大部分均被破坏;而有导墙和底板的也被冲刷损坏。另外,溢洪道宽度不够宽,设计泄洪流量小,溢洪道堰顶高程与坝顶高程的高差偏小,遇到特大洪水时,水库最高水位几乎接近坝顶,严重影响大坝的安全运行。
1.3放水涵(闸)管分為斜涵管(或放水闸)和平涵管。涵管一般为方形浆砌体结构,经过多年的运行使用,中小型水库涵管都漏水严重,渗漏水不断带走或冲刷孔洞周围的坝体土质,造成坝体有空洞,最后形成坝体塌方。
1.4水库灌溉渠道大部分是沿地形开挖而成,多为自流灌溉农田。渠道普遍没有进行防渗处理,渠道渗漏水量大,加上农田灌溉用水多采取漫灌、串灌、渠道间歇供水,边坡塌方沉陷较多,使渠道淤塞严重,渠道水利用系数低。
2、工程管理方面
在实施除险加固工程过程中,部分监管部门监管力度太弱,缺少监管责任心,并且有些施工队伍的技术水平偏低,施工队伍主要是由当地民工组建的,所以技术缺乏而且综合素质整体偏低。另一方面,没有建立完整的责任分管体系,对在施工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没有明确责任人。在这样的管理下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工程质量肯定会大打折扣。
3、水利工程的对外交通和通讯方面
中小型水库建于平原,远离交通干线,建库时的进库道路多是不上等级、路面狭窄、坑洼不平、弯多坡陡的临时道路。经过多年的使用,一些水库原有道路也不能通车,即使能通车,遇到下雨也是路面泥泞,边坡塌方,车辆无法通行。目前绝大部分的小型水库缺通讯设施。如果水库出现险情,交通和通讯又不畅,容易贻误抢险时间,将产生严重后果。
4、资金投入方面
病险水库加固工程具有投资大、周期长等特点,所以病险水库工程加固必须有充足的资金保证水库长期的维护管理。但是病险水库往往由于现有资金完全不能满足除险加固工程的需要,致使除险加固工程不能按质按量按计划完成。
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及水库管理措施
1、加强对中小型水库的除险加固工程建设
1.1对坝高、坝顶宽不达标的中小型水库。对坝高不够,坝顶宽偏小的中小型水库,根据水库工程级别,重新进行水文计算,复核设计洪水,确定坝顶高程和坝顶宽。对于坝坡要按规范规定和坝坡稳定计算,确定坝的坡度及护坡结构。
1.2关于溢洪道欠宽的问题。溢洪道欠宽的,要按校核洪水的最大泄洪流量,确定溢洪道宽度和最大过水深度,以此来确定溢洪道宽度;溢洪道未衬砌的,要进行衬砌,保证溢洪道安全泄洪,以保大坝的安全。放水斜涵(闸)管和平涵管漏水的,根据各水库工程的特点,采用相应的处理方案,进行防漏防渗加固,漏水严重的要重建。
1.3土坝的防渗加固。土坝要进行坝体抗滑稳定分析复核,注意检查不均匀沉陷和裂缝出现;对于坝基渗漏大、坝体填土质量差的水库,要进行坝基防渗灌浆和坝体固结灌浆处理。
2、加强中小型水库的工程管理
2.1水库工程管理单位,是水利部门最基层的水管单位,要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和《水利工程管理条例》,结合实际情况,全师水库管理统一由师统一管理,成立水利工程管理机构,配套相应的管理人员,负责水费收取和水工程的维护、运用、管理,实行按照计划配水。
2.2现代水库管理要标准化。标准化是水库管理现代化的标志之一。施行标准化,减少盲目性和随意性。标准化管理首先要制定管理标准。管理标准应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管理的质量标准,二是管理的工作量标准。质量标准是管理的工程设备应该保持的良好状态和良好程度;工作量标准是达到质量标准所必须做的工作。
2.3水库管理的自动化。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水库管理工作应逐步实现自动化。它包括水工机电设备操作运行的自动化,大坝观测的自动化,管理手段管理方法,如远程操作控制、各种记录资料的收集整理、技术档案管理的智能化和数字化等。
3、水管单位要发展多种经济
开展多种经营服务。根据中小型水库工程的条件和特点,因地制宜,要发展适合市场经济产业,水库不能单一依赖农业灌溉用水收费来维持,要利用自身的优势,开展多种经营,充分利用好现有资源。如大力发展水库养殖、旅游或在有条件的可利用水库或渠道的水头落差进行引水发电,建设相应规模的小水电站,与当地电网并网供电等。
4、完善水库对外的道路和通讯
水库对外交通道路和通讯设备,是抢险工作的根本保证。它能使抢险物资和人员送达水库,险情、灾情能及时向上级汇报,避免出现重大的灾害事故。在水库除险加固过程中把水库与公路干线连接的道路与水库建设同期修通;同时会同电信、防汛部门把通讯设备配套好,保证电讯畅通。
5、寻找充足的资金保障
工程顺利进行病险水库加固工程量大、需要资金多、工程时间比较长,有较强的外部性,因此应以公共投入为主。按照我国“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各级政府都有相应的专项资金。但是,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工作,只靠政府投入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寻找其他合理的资金来源。所以,要结合水库安全现状以及各地区经济发展情况,因地制宜采取与当地实际情况相适应的融资政策。大型病险水库加固工程规模比较庞大,仅靠地方政府能力难以胜任,可以将大型水库的除险加固工程列为基建项目;对发达地区,有经济效益的中型险库所需资金可以通过贷款筹资加固,或者通过发行债券和股份合作;而经济不发达地区应以国家投入为主,地方财政为辅;小型水库需要的资金相对较少,应以地方投资为主,国家给予一些支持政策。
三、结束语
水库对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起到巨大的作用,不但可以缓解水资源短缺的问题,更能够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我国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工程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是也将会有相应的解决措施出台。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工作要因地制宜,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出现问题及时解决,不断加快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的步伐,促进水利事业长期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关健.李宝喜.浅谈小型水库大坝除险加固处理.新民市灌溉管理处.科技资讯,2009(09):13.
[2]汤鹏.马若丹.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监理的实施方略[J].陕西水利,2013(01):83-84.
[3]杨槐.浅谈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施工技术[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2(12):278-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