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戏剧作为最古老的艺术形式,历史上经历了多次重大改革。他们或主动或被动,却同样是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将新的时代血液注入了这门古老的艺术,让其焕发新的活力。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戏剧发展出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而其内核始终没有改变,就像戏剧的定义一般。戏剧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的一种综合艺术。这其中有几个因素是构成戏剧的关键,如演员、角色、舞台、故事。而这其中经常被人忽视的一点在于——当众。随着时代的发展,前面几个因素都出现了巨大的变革。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人类接受讯息的方式越来越快速化与小型化。此时不只是戏剧消亡说甚嚣尘上,甚至电影电视都将一并消失。更有人預测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人类的物质世界将进一步消亡,而人类将生活在更深层次的意识世界中。在如今的信息与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戏剧这门古老艺术的发展与延续问题。戏剧是否应该像有些人说的那样,随着技术的发展被逐渐淘汰,走向历史的坟墓。本文将通过以下几个角度和层次去试图分析和理清这其中的脉络。
【关键词】 新媒体;传统戏剧;发展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43-0069-02
戏剧,作为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与除电影以外的其他七大艺术,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已经存在于人类社会数千年。像其他古老的艺术形式一样,戏剧也在世界各个文明群落中得以发展,同时东西方戏剧在起源方面,也是不约而同地祭祀仪式。像希腊文明中的酒神祭祀,华夏文明中的傩戏,最初都是以一种祭神的形式出现,进而发展出以故事为载体的表演形式。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戏剧发展出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而其内核始终没有改变,就像戏剧的定义一般。戏剧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的一种综合艺术。这其中有几个因素是构成戏剧的关键,如演员、角色、舞台、故事。而这其中经常被人忽视的一点在于——当众。随着时代的发展,前面几个因素都出现了巨大的变革。如演员,在当下的语境中,已经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演员,虚拟角色、植物、动物,都可以成为“演员”。
同样的,舞台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传统的镜面式舞台早在20世纪就被打破,而今随着科技的发展,前有浸没式戏剧打破传统的观演模式将全部空间舞台化。后有VR技术下的“互动戏剧”“虚拟戏剧”将手机、掌上电脑作为舞台。戏剧发展到这,我们就不禁需要思考一个问题。这些新技术下带来的革新所生产的戏剧还能不能被定义为戏剧。当戏剧被虚拟化、线上化后,其是否还保留了戏剧的核心元素,其又与号称第九大艺术的电子游戏有何区别。而这篇论文就试图思考与讨论,在如今的信息与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戏剧这门古老艺术的发展与延续问题。其是否应该像有些人说的那样,随着技术的发展被逐渐淘汰,走向历史的坟墓。
本文将通过以下几个角度和层次去试图分析和厘清这其中的脉络。首先,从历史上戏剧的几次重大改革开始,在时代背景、技术革新等多方面分析戏剧改革的主动性及时代影响下的被动性改革。其次,将分析目前的戏剧生存现状。最后,将结合目前新媒体、VR技术、人工智能等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尝试寻找戏剧未来多维度发展的可能性,以及作为一个传统戏剧的从业者,从戏剧自身属性、观众的审美需求以及新媒体渠道的局限性等方面,论证戏剧的发展性与不可替代性。
戏剧作为最古老的艺术形式,历史上经历了多次重大改革。他们或主动或被动,却同样是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将新的时代血液注入了这门古老的艺术,让其焕发新的活力。戏剧最早的形式都由以祭祀发展而来。以古希腊为例,由酒神祭祀发展为古希腊戏剧从而具有完整戏剧形式的具体年代已经不可考,最初的祭祀形式“演员”大多只有一人,以诵读祭文的形式出现,后期发展出了多人歌队。职业剧作家的出现,让戏剧中的叙事基础得以稳定,虽然这一时期的戏剧文本多以神话故事为背景,但此时,戏剧的几大关键要素以发展齐备。
18世纪中期工业革命的开始,大大解放了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同时大量进城务工的农民让市民阶级得以大规模扩大。此时的戏剧发生了两大变化。第一,戏剧的文本内容发生了变化,在18世纪前,戏剧的内容大多以宫廷故事及爱情故事为主,观众也大多以上层贵族阶级为主。工业革命后市民阶级的增长让戏剧的受众也向下倾斜,文本内容也开始出现大量迎合市民阶级,从而产生了现实主义戏剧,让戏剧不仅拥有审美功能,同时也在社会变革中成了革命者的思想武器。第二,导演的出现让戏剧形成了延续至今的导演中心制。19世纪萨克斯·梅宁根公爵为代表的众多优秀导演的出现之前,导演在一场戏剧演出中扮演的角色更多的是活动的组织者和事务性工作的协调人,更加类似于现在的制作人。随着导演专业化的发展,导演的角色更加成为戏剧中不可或缺的创作者,而编导演三位一体的现代戏剧创作体系也就此产生。
第三次重大改变开始于二战之后。经历二战的欧洲变得千疮百孔,整体思想界与艺术界也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怀疑中,在这种怀疑中诞生了荒诞派戏剧。此类戏剧以法国思想家加缪的哲学观念“人生本来就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为基础,抛弃了传统戏剧中“起承转合”的要素,将戏剧文本更加碎片化。此后兴起的“贫困戏剧”更是打破了传统戏剧编导演三位一体的戏剧体系,通过弱化戏剧文本,突出导演的个人表达与演员的个人表演将戏剧的表达更加个人化。中文语境下此类戏剧被统称为“先锋戏剧”。与此同时,电影的出现以及20世纪80年代电视的蓬勃发展,让大众对于故事的审美需求大量转移至电影电视。
当下的戏剧艺术的现状与发展在大面上看来,以成为行将就木的古老甚至衰老的艺术。进入21世纪后戏剧已经实质上脱离了“大众艺术”的属性,成为满足部分群体更加个人化审美的“小众艺术”。在商业的角度来看,全球范围内,除美国的百老汇与英国的伦敦西区等小范围标志性区域外,戏剧艺术都是难以脱离政府补贴而独立生存的。在戏剧作品极为优秀的德国,政府补贴占剧院收入的近百分之八十,以慕尼黑市立剧院为例,每年接受的政府补贴就高达2800万欧元。 戏剧艺术艰难的现状是不容忽视,却也并不只是坏消息。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戏剧艺术的观众群体与票房正在逐年稳步增加。当戏剧失去大众艺术的地位之后,戏剧的娱乐性被电影、电视及近年来发展迅猛的短视频所取代。其审美属性却大幅提高,人们走进剧院不再是单纯地为了满足“听故事”的本能欲望,更多在于戏剧所赋予人的文化与审美的附加值。经济学理论中有研究表明当人均GDP超过一万美元后,小众艺术消费将得到高速增长。这背后的逻辑在于,人类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后,精神需求一定会得到相应的增长,审美需求就是其中的重点。戏剧另一个容易被忽视的增长因素在于,随着大量的中产阶级或“新富”的产生,他们不再满足于电影电视等大众传媒所带来的消遣与娱乐方式,而是更加关注于戏剧、舞蹈、展览、交响乐等小众艺术。因为这种传统上需要一定审美与经济门槛的消费行为,在他们看来比起几十元一张票的电影更能突出他们的阶级属性。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人类接受讯息的方式越来越快速化与小型化。此时不只是戏剧消亡说甚嚣尘上,甚至电影电视都将一并消失。更有人预测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人类的物质世界将进一步消亡,而人类将生活在更深层次的意识世界中。关于人类发展的历程并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之内,但笔者始终认为只要人类的动物性还存在,物质的世界就不会消亡。只要物质世界不会消亡,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性就不会消失,这种互动性不是指虚拟的信息互动而是指人与人的“在场性”。这种在场性并非黑格尔所指“绝对理念”中的哲学概念,而是指“在场”这一行为本身。简单来说即指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沟通。
随着VR技术的发展,以及5G时代的到来,人类的远程通讯行为将发生重大的改变,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通讯依然是“远程”的,即不在场的。无论技术如何发展,远程通讯也无法替代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与沟通,再先进的技术也无法替代亲人之间的摩挲、恋人之间的拥抱。这种肌肤之间的接触是人类动物性的本能,这是无法被任何技术所替代的。在剧场中,在戏剧表演的过程中观众与演员之间是有着强烈的互动性的。这种互动性在传统戏剧中无法得到具象化,但它以气场、张力等形式得以表达。
2020年因为新冠疫情使得全球范围内的多个戏剧节无法进行从而改为线上举办,此时失去了“在场性”与“当众”只能以视频形式展现在观众面前的戏剧变得索然无味。从前深受大众喜爱的柏林戏剧节,在打开视频的一瞬间就失去了其核心意义与价值,哪怕是实时播放,但隔着屏幕与摄像机也无法发挥其万分之一二的美。而在面临无数强力竞争者的观众争夺战中,戏剧的“在场性”将成为其不可替代的最重要也是最核心的因素。这也决定了戏剧将始终伴人类之左右。可能其不再是最璀璨的一朵,但会永远盛开在人类文明史的花园之中散发着其独特的香味。新媒体技术與传统戏剧艺术融合之后产生的影响非常深远,这会改变传统戏剧的原有形态,使传统戏剧在表达的过程中夹杂着技巧特征,表现过程中也附加了现代的科技元素,最终使戏剧艺术的内涵得到充实。因此,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将导传统戏剧艺术中包含着虚拟和现代化特点。
在当下新媒体不断深入的大环境下,大众对传统戏剧的需求也在逐渐发生变化,传统戏剧通过新媒体手段与现代观众如何契合,西方传统戏剧的引进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我国戏剧的结构与表达方式,使传统戏剧从中获得了更多的发展方式。
参考文献:
[1]廖可兑.西欧戏剧史[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2007.
[2]陈世雄.现代欧美戏剧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
[3]余秋雨.世界戏剧学[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3.
【关键词】 新媒体;传统戏剧;发展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43-0069-02
戏剧,作为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与除电影以外的其他七大艺术,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已经存在于人类社会数千年。像其他古老的艺术形式一样,戏剧也在世界各个文明群落中得以发展,同时东西方戏剧在起源方面,也是不约而同地祭祀仪式。像希腊文明中的酒神祭祀,华夏文明中的傩戏,最初都是以一种祭神的形式出现,进而发展出以故事为载体的表演形式。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戏剧发展出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而其内核始终没有改变,就像戏剧的定义一般。戏剧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的一种综合艺术。这其中有几个因素是构成戏剧的关键,如演员、角色、舞台、故事。而这其中经常被人忽视的一点在于——当众。随着时代的发展,前面几个因素都出现了巨大的变革。如演员,在当下的语境中,已经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演员,虚拟角色、植物、动物,都可以成为“演员”。
同样的,舞台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传统的镜面式舞台早在20世纪就被打破,而今随着科技的发展,前有浸没式戏剧打破传统的观演模式将全部空间舞台化。后有VR技术下的“互动戏剧”“虚拟戏剧”将手机、掌上电脑作为舞台。戏剧发展到这,我们就不禁需要思考一个问题。这些新技术下带来的革新所生产的戏剧还能不能被定义为戏剧。当戏剧被虚拟化、线上化后,其是否还保留了戏剧的核心元素,其又与号称第九大艺术的电子游戏有何区别。而这篇论文就试图思考与讨论,在如今的信息与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戏剧这门古老艺术的发展与延续问题。其是否应该像有些人说的那样,随着技术的发展被逐渐淘汰,走向历史的坟墓。
本文将通过以下几个角度和层次去试图分析和厘清这其中的脉络。首先,从历史上戏剧的几次重大改革开始,在时代背景、技术革新等多方面分析戏剧改革的主动性及时代影响下的被动性改革。其次,将分析目前的戏剧生存现状。最后,将结合目前新媒体、VR技术、人工智能等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尝试寻找戏剧未来多维度发展的可能性,以及作为一个传统戏剧的从业者,从戏剧自身属性、观众的审美需求以及新媒体渠道的局限性等方面,论证戏剧的发展性与不可替代性。
戏剧作为最古老的艺术形式,历史上经历了多次重大改革。他们或主动或被动,却同样是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将新的时代血液注入了这门古老的艺术,让其焕发新的活力。戏剧最早的形式都由以祭祀发展而来。以古希腊为例,由酒神祭祀发展为古希腊戏剧从而具有完整戏剧形式的具体年代已经不可考,最初的祭祀形式“演员”大多只有一人,以诵读祭文的形式出现,后期发展出了多人歌队。职业剧作家的出现,让戏剧中的叙事基础得以稳定,虽然这一时期的戏剧文本多以神话故事为背景,但此时,戏剧的几大关键要素以发展齐备。
18世纪中期工业革命的开始,大大解放了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同时大量进城务工的农民让市民阶级得以大规模扩大。此时的戏剧发生了两大变化。第一,戏剧的文本内容发生了变化,在18世纪前,戏剧的内容大多以宫廷故事及爱情故事为主,观众也大多以上层贵族阶级为主。工业革命后市民阶级的增长让戏剧的受众也向下倾斜,文本内容也开始出现大量迎合市民阶级,从而产生了现实主义戏剧,让戏剧不仅拥有审美功能,同时也在社会变革中成了革命者的思想武器。第二,导演的出现让戏剧形成了延续至今的导演中心制。19世纪萨克斯·梅宁根公爵为代表的众多优秀导演的出现之前,导演在一场戏剧演出中扮演的角色更多的是活动的组织者和事务性工作的协调人,更加类似于现在的制作人。随着导演专业化的发展,导演的角色更加成为戏剧中不可或缺的创作者,而编导演三位一体的现代戏剧创作体系也就此产生。
第三次重大改变开始于二战之后。经历二战的欧洲变得千疮百孔,整体思想界与艺术界也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怀疑中,在这种怀疑中诞生了荒诞派戏剧。此类戏剧以法国思想家加缪的哲学观念“人生本来就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为基础,抛弃了传统戏剧中“起承转合”的要素,将戏剧文本更加碎片化。此后兴起的“贫困戏剧”更是打破了传统戏剧编导演三位一体的戏剧体系,通过弱化戏剧文本,突出导演的个人表达与演员的个人表演将戏剧的表达更加个人化。中文语境下此类戏剧被统称为“先锋戏剧”。与此同时,电影的出现以及20世纪80年代电视的蓬勃发展,让大众对于故事的审美需求大量转移至电影电视。
当下的戏剧艺术的现状与发展在大面上看来,以成为行将就木的古老甚至衰老的艺术。进入21世纪后戏剧已经实质上脱离了“大众艺术”的属性,成为满足部分群体更加个人化审美的“小众艺术”。在商业的角度来看,全球范围内,除美国的百老汇与英国的伦敦西区等小范围标志性区域外,戏剧艺术都是难以脱离政府补贴而独立生存的。在戏剧作品极为优秀的德国,政府补贴占剧院收入的近百分之八十,以慕尼黑市立剧院为例,每年接受的政府补贴就高达2800万欧元。 戏剧艺术艰难的现状是不容忽视,却也并不只是坏消息。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戏剧艺术的观众群体与票房正在逐年稳步增加。当戏剧失去大众艺术的地位之后,戏剧的娱乐性被电影、电视及近年来发展迅猛的短视频所取代。其审美属性却大幅提高,人们走进剧院不再是单纯地为了满足“听故事”的本能欲望,更多在于戏剧所赋予人的文化与审美的附加值。经济学理论中有研究表明当人均GDP超过一万美元后,小众艺术消费将得到高速增长。这背后的逻辑在于,人类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后,精神需求一定会得到相应的增长,审美需求就是其中的重点。戏剧另一个容易被忽视的增长因素在于,随着大量的中产阶级或“新富”的产生,他们不再满足于电影电视等大众传媒所带来的消遣与娱乐方式,而是更加关注于戏剧、舞蹈、展览、交响乐等小众艺术。因为这种传统上需要一定审美与经济门槛的消费行为,在他们看来比起几十元一张票的电影更能突出他们的阶级属性。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人类接受讯息的方式越来越快速化与小型化。此时不只是戏剧消亡说甚嚣尘上,甚至电影电视都将一并消失。更有人预测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人类的物质世界将进一步消亡,而人类将生活在更深层次的意识世界中。关于人类发展的历程并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之内,但笔者始终认为只要人类的动物性还存在,物质的世界就不会消亡。只要物质世界不会消亡,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性就不会消失,这种互动性不是指虚拟的信息互动而是指人与人的“在场性”。这种在场性并非黑格尔所指“绝对理念”中的哲学概念,而是指“在场”这一行为本身。简单来说即指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沟通。
随着VR技术的发展,以及5G时代的到来,人类的远程通讯行为将发生重大的改变,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通讯依然是“远程”的,即不在场的。无论技术如何发展,远程通讯也无法替代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与沟通,再先进的技术也无法替代亲人之间的摩挲、恋人之间的拥抱。这种肌肤之间的接触是人类动物性的本能,这是无法被任何技术所替代的。在剧场中,在戏剧表演的过程中观众与演员之间是有着强烈的互动性的。这种互动性在传统戏剧中无法得到具象化,但它以气场、张力等形式得以表达。
2020年因为新冠疫情使得全球范围内的多个戏剧节无法进行从而改为线上举办,此时失去了“在场性”与“当众”只能以视频形式展现在观众面前的戏剧变得索然无味。从前深受大众喜爱的柏林戏剧节,在打开视频的一瞬间就失去了其核心意义与价值,哪怕是实时播放,但隔着屏幕与摄像机也无法发挥其万分之一二的美。而在面临无数强力竞争者的观众争夺战中,戏剧的“在场性”将成为其不可替代的最重要也是最核心的因素。这也决定了戏剧将始终伴人类之左右。可能其不再是最璀璨的一朵,但会永远盛开在人类文明史的花园之中散发着其独特的香味。新媒体技术與传统戏剧艺术融合之后产生的影响非常深远,这会改变传统戏剧的原有形态,使传统戏剧在表达的过程中夹杂着技巧特征,表现过程中也附加了现代的科技元素,最终使戏剧艺术的内涵得到充实。因此,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将导传统戏剧艺术中包含着虚拟和现代化特点。
在当下新媒体不断深入的大环境下,大众对传统戏剧的需求也在逐渐发生变化,传统戏剧通过新媒体手段与现代观众如何契合,西方传统戏剧的引进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我国戏剧的结构与表达方式,使传统戏剧从中获得了更多的发展方式。
参考文献:
[1]廖可兑.西欧戏剧史[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2007.
[2]陈世雄.现代欧美戏剧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
[3]余秋雨.世界戏剧学[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