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真实是文学作品的生命,感情是文学作品的血肉。在抒情类记叙文的写作中,应指导学生在平时生活中感受生活,积累写作素材。在作文时,注重细节描写,于细微之处写出真情实感;掌握融情入景、情理结合的写作手法。
【关键词】真情;材料;细节;情理结合;寓情于景
【中图分类号】G633.34【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1-1270(2010)03-0063-02
真实是文学作品的生命,感情是文学作品的血肉。语文新课标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实感受。”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惟有真情最动人心。中考作文在内容上越来越贴近现实生活,关注心灵成长,彰显人文特色,着眼于关注社会、人生、自我,注重考生的生活经历,自我成长、情感修养等。纵观2008、2009年的中考佳作,那些抒发真情实感的文章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一篇文章,若能感动自己、感动别人,那无疑是一篇佳作。“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写好一篇考场作文,除了平时勤奋刻苦外,还要关注生活,积累素材,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
一、感受生活,选好材料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平时要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观察生
活,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事物,用我们的耳朵去聆听生活中的美妙乐章,用我们的鼻子去嗅出生活中的馥郁芬
芳……就像茅盾说的一样:“无论到哪里,你要竖起耳朵,睁开眼睛,像哨兵似的的警觉。”
有了生活得积累,在写文章前,还要先列出几个备选材料,然后从中选取自己最熟悉、最令自己感动的材料。选取熟悉的材料,写起来才会得心应手,不会胡编乱造;材料能够触动自己,才会有真情可抒,才不会矫揉做作。作文时,我们不妨从写至情之情入手,学习名家的写法,把笔触伸向心底,选择触及灵魂的东西,感动自己的材料,将某个片段、细节或某一句话提炼为习作的“动情点”,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如2009年金华市中考满分作文《爱,让生活更美好》中,小作者就是选取了生活中一个真实的画面来写:我在台阶上滑倒,爷爷为了保护我,自己的手受了伤。小作者娓娓道来,字里行间渗透着真挚的情感,能深深的打动读者,读来让我们的心为之颤动。2008年北京一考生在《向前,向前,向前!》一文中记叙了身边的三件小事:比赛时同学们的加油声让她勇敢地向前,成功时老师的话让她懂得谦卑地向
前,生活中母亲的话语让她自信地向前。续写了一个不断前进的过程,既写出了真情实感,又展现出独特的思考。
二、注重细节,书写真情
“于细微处见真情”。注重细节描写。一个生动的细节,能使一篇文章顿然生辉。如朱自清《背影》中对父亲爬月台的背影的描写“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一个“缩”、一个“倾”用得十分巧妙。父亲的身体肥胖,自然不像小伙子那样灵便,他“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一个“倾”字表明父亲要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这是一个艰难努力的背影!读到此处,我们不觉得已泪眼婆娑。
于细微之处挖掘动情点。引导学生关心身边那些普普通通的人和平平常常的事,用细腻的心去寻找真善美,去挖掘生活中的智慧和哲理,培养观察的敏锐性、深刻性和全面性。如浙江衢州一考生的《你辛苦了》一文,小作者将厚重的父爱融于一件平常的小事中:父亲晚上到校接我回家。匠心独运地将情节安排得一波三折:接而不着。原因出人意料是因为周末。父亲的这个错误,让我们莞尔,又让我们深深感动。晚上接女儿回家已然在父亲的生活中成了习惯。父亲之于“我”的爱在他无言的照顾中,小作者敏锐地捕捉到了。又如09年金华一考生写的《爱,让生活更美好》中,被小作者就以生活中的细节:爸爸在“喧闹中”“找到”我,“快步”“走来”给我披衣的细节动作,勾画出父爱的形象;从味、色、形、感,多角度地细致地对妈妈给我房中插上一枝栀子花的描写,展现了无微不至的母爱。
三、情理结合,意境高远
文似看山不喜平。抒情类记叙文,要把情与理融为一体,做到既要以情感人,又要以理服人。“理”,就是对一篇文章的主题思想的高度提炼与概括,它蕴含着作者对现实生活、精神世界乃至对人生意义的理性思索,对于人们认识生活、投入生活及改造生活有着极为重要的启迪作用。记叙文中的“理”,也就是是议论性文字,宜少不宜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记叙文中常见的议论方式有以下几种。
1.开宗明义,提纲挈领
即在文章开头用议论来揭示文章中心并引出下文,为文章
定下感情基调。如2008年金华市中考佳作《心是常开不败的花》开篇写道:我知道我纤弱的手很难为自己撑起一片晴空,我知道我稚嫩的双肩很难承受太多的沉重。但是,我决不会倒下,即便在逆境中,骨子里也会发出真切而强烈的呼喊:拒绝放弃。考生在开篇就点名了文章的主旨。
2.穿针引线,承上启下
这种议论一般用在事情的转换连接处,通过议论串连情节,自然地引出下文。如2008年重庆市中考佳作《那一幕,我难以忘怀》,考生描写自己竞赛失意后的痛苦,当看到一棵枯萎的白玉兰时,写道:
“这时,操场一角那棵枯萎了的白玉兰映入我的眼帘。它虽然叶子早已枯黄,但仍然屹立不倒;它历经岁月沧桑,但却微笑面对生命。”
3.画龙点睛,深化主题
这种议论一般用在文章高潮或结尾处,使文章起到质的飞跃。如2008年安徽省中考佳作《我在帮助别人中得到快乐》中:
“其实,不仅是我,人们也都一样。帮助别人,并不仅仅意味着奉献,还会带给自己快乐。也许你的帮助不是鲜花,但它可能是甘露,可以让鲜花开放;也许你的帮助不是太阳,但它可能是蜡烛,可以在黑暗中发出光芒。
笛音婉转,下一曲也许就是你的歌。”
富有思辨性的说理中,寄托了考生乐于奉献之情,点明了主旨,表达了感悟。又如2008年满分佳作《直面苦难》中考生这样写道:
“巴尔扎克说过‘不幸,是天才的进升阶梯,信徒的洗礼之水,弱者的无底深渊’。
风雨过后,眼前会是鸥翔鱼游的天水一色;
走出荆棘,前面就是铺满鲜花的康庄大道;
登上山顶,脚下便是积翠如云的空蒙山色。
在这个世界上,
一星陨落,黯淡不了星空灿烂,
一花凋零,荒芜不了整个春天。
人生要尽全力度过每一关,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不可轻言放弃。”
名言的引用,排比的运用,不仅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也使句式整齐语言优美,点明主旨,表达自己永不言弃的坚定信念。
四、寓情于景,烘托渲染
《文心雕龙》里说,“以我之情观万物,万物皆着我色”,王国维也曾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记叙文写作中可以很好地运用景物来渲染自己的情感,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如2008年金华市一考生在《懂你的心》一文中面对家庭变故时写道:“那是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一阵阵急速的狂风夹杂着无情的暴雨肆虐着
宽广的大地,原本生机勃勃的原野一下子黯淡了光彩……”考生
用环境描写来烘托自己内心的忧伤、黯淡。2009年金华市一考生佳作中写道:
“暮色四落,树影婆娑,新月初升,星芒璀璨。
空气中有细雨落后的清甜,夹杂着迷香的味道。”
优美的环境描写,渲染了一份宁静清新的美,为下文写父爱母爱做了铺垫。
真挚而自然的感情来之不易、稍纵即逝,需要同学们细心的去捕捉每一份属于自己的真情,使自己的精神随之升华。长此以往,必定能 “情动于中而行于言”,将自己蕴于胸中的情感,倾注于笔下,相信妙笔会生花,情文会并茂,给读者赏心悦目之感和无尽的想象空间。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2]韦志成:《语文教学情境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
[3]《作文新天地》2009年第6期,浙江教学月刊社出版。
[4]《于漪语文教育艺术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
[5]《以情优教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作者简介】吴爱萍,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安地初中,初中语文一级教师。
【关键词】真情;材料;细节;情理结合;寓情于景
【中图分类号】G633.34【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1-1270(2010)03-0063-02
真实是文学作品的生命,感情是文学作品的血肉。语文新课标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实感受。”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惟有真情最动人心。中考作文在内容上越来越贴近现实生活,关注心灵成长,彰显人文特色,着眼于关注社会、人生、自我,注重考生的生活经历,自我成长、情感修养等。纵观2008、2009年的中考佳作,那些抒发真情实感的文章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一篇文章,若能感动自己、感动别人,那无疑是一篇佳作。“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写好一篇考场作文,除了平时勤奋刻苦外,还要关注生活,积累素材,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
一、感受生活,选好材料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平时要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观察生
活,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事物,用我们的耳朵去聆听生活中的美妙乐章,用我们的鼻子去嗅出生活中的馥郁芬
芳……就像茅盾说的一样:“无论到哪里,你要竖起耳朵,睁开眼睛,像哨兵似的的警觉。”
有了生活得积累,在写文章前,还要先列出几个备选材料,然后从中选取自己最熟悉、最令自己感动的材料。选取熟悉的材料,写起来才会得心应手,不会胡编乱造;材料能够触动自己,才会有真情可抒,才不会矫揉做作。作文时,我们不妨从写至情之情入手,学习名家的写法,把笔触伸向心底,选择触及灵魂的东西,感动自己的材料,将某个片段、细节或某一句话提炼为习作的“动情点”,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如2009年金华市中考满分作文《爱,让生活更美好》中,小作者就是选取了生活中一个真实的画面来写:我在台阶上滑倒,爷爷为了保护我,自己的手受了伤。小作者娓娓道来,字里行间渗透着真挚的情感,能深深的打动读者,读来让我们的心为之颤动。2008年北京一考生在《向前,向前,向前!》一文中记叙了身边的三件小事:比赛时同学们的加油声让她勇敢地向前,成功时老师的话让她懂得谦卑地向
前,生活中母亲的话语让她自信地向前。续写了一个不断前进的过程,既写出了真情实感,又展现出独特的思考。
二、注重细节,书写真情
“于细微处见真情”。注重细节描写。一个生动的细节,能使一篇文章顿然生辉。如朱自清《背影》中对父亲爬月台的背影的描写“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一个“缩”、一个“倾”用得十分巧妙。父亲的身体肥胖,自然不像小伙子那样灵便,他“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一个“倾”字表明父亲要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这是一个艰难努力的背影!读到此处,我们不觉得已泪眼婆娑。
于细微之处挖掘动情点。引导学生关心身边那些普普通通的人和平平常常的事,用细腻的心去寻找真善美,去挖掘生活中的智慧和哲理,培养观察的敏锐性、深刻性和全面性。如浙江衢州一考生的《你辛苦了》一文,小作者将厚重的父爱融于一件平常的小事中:父亲晚上到校接我回家。匠心独运地将情节安排得一波三折:接而不着。原因出人意料是因为周末。父亲的这个错误,让我们莞尔,又让我们深深感动。晚上接女儿回家已然在父亲的生活中成了习惯。父亲之于“我”的爱在他无言的照顾中,小作者敏锐地捕捉到了。又如09年金华一考生写的《爱,让生活更美好》中,被小作者就以生活中的细节:爸爸在“喧闹中”“找到”我,“快步”“走来”给我披衣的细节动作,勾画出父爱的形象;从味、色、形、感,多角度地细致地对妈妈给我房中插上一枝栀子花的描写,展现了无微不至的母爱。
三、情理结合,意境高远
文似看山不喜平。抒情类记叙文,要把情与理融为一体,做到既要以情感人,又要以理服人。“理”,就是对一篇文章的主题思想的高度提炼与概括,它蕴含着作者对现实生活、精神世界乃至对人生意义的理性思索,对于人们认识生活、投入生活及改造生活有着极为重要的启迪作用。记叙文中的“理”,也就是是议论性文字,宜少不宜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记叙文中常见的议论方式有以下几种。
1.开宗明义,提纲挈领
即在文章开头用议论来揭示文章中心并引出下文,为文章
定下感情基调。如2008年金华市中考佳作《心是常开不败的花》开篇写道:我知道我纤弱的手很难为自己撑起一片晴空,我知道我稚嫩的双肩很难承受太多的沉重。但是,我决不会倒下,即便在逆境中,骨子里也会发出真切而强烈的呼喊:拒绝放弃。考生在开篇就点名了文章的主旨。
2.穿针引线,承上启下
这种议论一般用在事情的转换连接处,通过议论串连情节,自然地引出下文。如2008年重庆市中考佳作《那一幕,我难以忘怀》,考生描写自己竞赛失意后的痛苦,当看到一棵枯萎的白玉兰时,写道:
“这时,操场一角那棵枯萎了的白玉兰映入我的眼帘。它虽然叶子早已枯黄,但仍然屹立不倒;它历经岁月沧桑,但却微笑面对生命。”
3.画龙点睛,深化主题
这种议论一般用在文章高潮或结尾处,使文章起到质的飞跃。如2008年安徽省中考佳作《我在帮助别人中得到快乐》中:
“其实,不仅是我,人们也都一样。帮助别人,并不仅仅意味着奉献,还会带给自己快乐。也许你的帮助不是鲜花,但它可能是甘露,可以让鲜花开放;也许你的帮助不是太阳,但它可能是蜡烛,可以在黑暗中发出光芒。
笛音婉转,下一曲也许就是你的歌。”
富有思辨性的说理中,寄托了考生乐于奉献之情,点明了主旨,表达了感悟。又如2008年满分佳作《直面苦难》中考生这样写道:
“巴尔扎克说过‘不幸,是天才的进升阶梯,信徒的洗礼之水,弱者的无底深渊’。
风雨过后,眼前会是鸥翔鱼游的天水一色;
走出荆棘,前面就是铺满鲜花的康庄大道;
登上山顶,脚下便是积翠如云的空蒙山色。
在这个世界上,
一星陨落,黯淡不了星空灿烂,
一花凋零,荒芜不了整个春天。
人生要尽全力度过每一关,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不可轻言放弃。”
名言的引用,排比的运用,不仅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也使句式整齐语言优美,点明主旨,表达自己永不言弃的坚定信念。
四、寓情于景,烘托渲染
《文心雕龙》里说,“以我之情观万物,万物皆着我色”,王国维也曾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记叙文写作中可以很好地运用景物来渲染自己的情感,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如2008年金华市一考生在《懂你的心》一文中面对家庭变故时写道:“那是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一阵阵急速的狂风夹杂着无情的暴雨肆虐着
宽广的大地,原本生机勃勃的原野一下子黯淡了光彩……”考生
用环境描写来烘托自己内心的忧伤、黯淡。2009年金华市一考生佳作中写道:
“暮色四落,树影婆娑,新月初升,星芒璀璨。
空气中有细雨落后的清甜,夹杂着迷香的味道。”
优美的环境描写,渲染了一份宁静清新的美,为下文写父爱母爱做了铺垫。
真挚而自然的感情来之不易、稍纵即逝,需要同学们细心的去捕捉每一份属于自己的真情,使自己的精神随之升华。长此以往,必定能 “情动于中而行于言”,将自己蕴于胸中的情感,倾注于笔下,相信妙笔会生花,情文会并茂,给读者赏心悦目之感和无尽的想象空间。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2]韦志成:《语文教学情境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
[3]《作文新天地》2009年第6期,浙江教学月刊社出版。
[4]《于漪语文教育艺术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
[5]《以情优教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作者简介】吴爱萍,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安地初中,初中语文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