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年龄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的盆底肌电分析

来源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10358463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究不同年龄段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盆底肌的肌电差异,以期为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符合入选和排除标准的PFD患者580例,按年龄将其分为A组(≤29岁)163例、B组(30~39岁)161例、C组(40~49岁)114例、D组(50~59岁)128例和E组(≥60岁)14例。对5组患者行盆底肌表面肌电检查,采集和分析指标包括:前、后静息阶段盆底肌肌电波幅的平均值和变异性;快肌阶段盆底肌收缩时的最大肌电波幅值及其上升时间和恢复时间;慢肌阶段收缩时的平均肌电波幅值及变异性。对所采集的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并分析其与年龄的相关性。结果:前静息阶段,5组患者的盆底肌肌电波幅的平均值和变异性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n P<0.05);快肌阶段,5组患者的盆底肌收缩时肌电波幅的最大值、上升时间和恢复时间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n P<0.05);慢肌阶段,5组患者的盆底肌收缩时肌电波幅的变异性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n P<0.05);后静息阶段,5组患者的盆底肌肌电波幅的平均值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n 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PFD患者的年龄与前静息阶段的盆底肌肌电波幅的变异性(n r=0.20)、快肌阶段盆底肌收缩时达到最大肌电波幅值的上升时间(n r=0.18)和恢复时间(n r=0.22)、慢肌阶段盆底肌收缩时肌电波幅的变异性(n r=0.37)、后静息阶段盆底肌肌电波幅的变异性(n r=0.10)均呈正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n P<0.05);年龄与慢肌阶段盆底肌收缩时肌电波幅的平均值成负相关(n r=-0.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n P<0.05)。n 结论:PFD患者随着年龄的增加,其盆底肌的稳定性和协调性逐渐变差,激活速度和恢复速度变慢,募集时间延长、反应变慢、兴奋性变差。“,”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pelvic floor muscle functioning of persons with pelvic floor dysfunction (PFD) at different ages in order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clinical treatment.Methods:A total of 580 PFD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group A (n n=163, ≤29 years old), Group B (n n=161, 30-39), Group C (n n=114, 40-49), Group D (n n=128, 50-59) and Group E (n n=14, ≥60 years old). All were given a surface electromyography (sEMG) examination of their pelvic floor muscles. Average sEMG amplitude and its variability were recorded in the pre-resting and post-resting stages. The maximum sEMG amplitude and its rise time and recovery time during rapid contraction of pelvic floor muscles were recorded. Average sEMG amplitude and variability were also recorded during slow muscle contraction. The observations were correlated with the age.n Results: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the 5 groups were found in all of the measurements. Spearman correlat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age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variation in the sEMG amplitudes in the pre-resting stage, with the rise time and with the recovery time. Age also correlated with the maximum sEMG amplitude in the rapid stage, the variation of the EMG amplitude in the slow-muscle stage, and the EMG amplitude in the post-resting stage. But it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average sEMG amplitude during pelvic floor contraction.Conclusions:The stability and coordination of the pelvic floor muscles gradually deteriorates with age. The rate of activation and recovery become slower, with prolonged recruitment, slower response and poor excitability.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不同状态下经气管压力(TTP)对重症气管切开(简称气切)患者说话瓣膜应用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1年4月期间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佩戴说话瓣膜的50例气切患者相关资料,根据患者佩戴说话瓣膜耐受时长是否≥30 min将其分为耐受组和非耐受组。检测2组患者平静呼吸、用力呼气及发音时TTP,并探讨不同状态下TTP对患者佩戴说话瓣膜耐受情况的预测价值;采用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患者说话瓣膜佩戴时长的相关因素,并采用超声评估患者佩戴说话瓣膜前、后呼吸肌收缩变化,同时记录患者对
目的:探讨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NF)对臀肌挛缩症患者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臀肌挛缩症术后患者55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PNF组(28例)和对照组(27例)。2组患者均采用常规治疗,PNF组在此基础上加用PNF。治疗前和治疗12周后(治疗后),采用臀肌挛缩症功能量化评分评定2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及步态,并进行疗效评价,测量2组患者的双下肢功能长度之差。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臀肌挛缩症功能量化评分、双下肢功能长度之差较治疗前改善(n P<0.05)。PNF组治疗后臀肌挛缩症功能量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引起儿童肢体残疾的最常见原因,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虚拟现实技术凭借沉浸性、交互性、构想性的特征,有利于调动患儿积极性,使其主动与虚拟环境中的对象进行重复性互动,可促进患儿的神经重塑,有效改善其运动和认知功能。本文就虚拟现实技术在脑瘫患儿中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实践和研究提供参考。
脑卒中是成人残疾的常见原因,脑卒中后独立生活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运动障碍的治疗和运动功能的恢复。运动功能恢复的准确预测不仅能够帮助患者确立切合实际的目标,并且有助于康复团队对患者进行分层并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更有效地利用医疗资源。本文对目前常用的脑卒中后运动功能恢复的预测因素及其应用进行综述。
目的:观察平喘药孟鲁司特联合运动疗法对轻度哮喘儿童肺功能、临床症状、运动能力及生活质量(QOL)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0例7~14岁轻度哮喘儿童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5例。观察组患儿给予平喘药孟鲁司特口服及运动干预(主要包括呼吸训练和有氧蹬车训练),对照组患儿仅服用孟鲁司特,2组患儿干预时间均为8周。于干预前、干预8周后分别采用肺活量计测定患儿肺功能,具体检测指标包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以及FEV1/FVC比值;采用6 min步行试验(6MWT)检测患儿运动功
虚拟现实技术是一种通过计算机进行场景模拟的新兴技术,近年来逐步运用于神经系统功能康复领域并取得了显著疗效。本文主要介绍虚拟现实技术在帕金森病、脑卒中、多发性硬化、脑瘫和创伤性脑损伤中的研究进展,并就虚拟现实康复目前的优势、局限性及研究发展方向进行综述。
目的:基于CiteSpace软件探讨生物反馈在康复中的研究热点及趋势。方法:检索CNKI中有关生物反馈在康复中应用的相关文献,经格式转换后,利用CiteSpace软件进行年度发文量、作者、机构、关键词的分析。结果:共检索出1019篇文献,经人工筛选,剔除会议类文献77篇,共纳入文献942篇;图谱中共有126位作者被纳入,其中有19位作者的发文量≥3篇,有4所机构的发文量≥3篇,发文量最多的机构是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妇产科和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妇产科;有167个关键词被纳入,排名前3位的依次是生物反馈、脑卒中、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是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中较常见的类型之一。骨质疏松症及其继发的骨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且高昂的治疗费用和较长的治疗周期给患者的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如何有效、科学地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提高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的生活质量是当前老龄化社会亟待解决的公共健康问题。阻力运动作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有效的康复干预方式之一,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主要就阻力运动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中的应用和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的康复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器官移植是治疗终末期器官功能衰竭最有效的手段,公民逝世后自愿捐献器官是我国移植器官的唯一来源。在临床实践中,移植器官保护技术对提升移植器官质量,改善移植预后发挥重要作用。中国医师协会器官移植医师分会、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器官移植学组及中国肝移植注册中心科学委员会组织专家,基于国内外移植器官保护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根据牛津循证医学证据分级和证据评价与推荐意见分级、制定和评价推荐意见系统,针对肝脏、肾脏、胰腺、小肠、心脏、肺脏移植器官编写了《中国移植器官保护专家共识(2016年)》n [1]。在国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率逐年增高,且患者趋向于年轻化。目前国内外仍缺乏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管理的相关规范与指南。为加强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规范化管理,本着科学性和实用性的原则,中国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专业委员会基础研究与转化学组组织国内相关领域专家,通过检索国内外文献,在既往指南和共识的基础上,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治和康复管理问题,制定《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治与康复管理指南》。本指南遵循循证医学的原则,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治与康复提出科学性建议,以期规范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与康复流程,达到改善预后,提升患者生活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