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作者对全国二十余所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进行了调研,对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分析,并针对不足进行了思考,提出了从领导重视、必修课程的建设、完善三级教育网络及科学安排活动等方面完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具体措施和方法。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不足 思考
心理咨询的理念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传入我国高校,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由心理咨询向外拓展,一直在探索适合中国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作为近年来发展势头较猛的职业类高校,无论是学校数还是在校生数均占据了高校半壁江山。面对这样一个庞大而迅猛发展起来的学生群体,如何针对学生特点,探索一条适合于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已成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点。
一、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我通过电话、会议发放量表等,对全国二十余所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状及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进行了调查,从调查的情况来看,高职院校目前普遍采用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有以下几种。
(一)“三级教育网络模式”。
多数高职院校的三级网络模式是以院级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为一级,分院或系心理健康工作站为二级,心理委员为三级的模式构建的。工作设想是:处于一级的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指导分院或系的二级工作站的工作,处于二级的分院或系的工作站指导班级心理委员的工作,同时处于三级的班级心理委员要向二级心理工作站汇报班级的心理健康工作情况,二级心理工作站要向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汇报分院或系的心理健康工作情况,以此构成一个上下通畅的工作体系,使学院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够全面覆盖整个学校。
(二)心理咨询模式。
高职院校目前采用的心理咨询模式包括个别心理咨询模式和团体心理咨询模式。个别心理咨询一般是采用预约和定时“门诊”的形式,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来访的学生分主动来访、引导来访及约谈来访。团体心理咨询多用于对一些特殊群体进行心理咨询,例如对贫困生进行的团体心理咨询、人际关系心理咨询等。
(三)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目前采用的教学模式是多样的。少数学校开设了必修课,多数学校采用选修课或者是讲座的形式来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一般是针对入学后的新生开设的,以大班教学(2—3个班的合班形式)为主,15—16个学时,一个学分。选修课都采用大班教学的形式。各校根据自己的师资情况开设选修课的门数不等,内容涉及普通心理学、青年心理学、人际关系学、沟通学、心理健康学等。
(四)活动模式。
目前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分为班级活动、分院或系级活动、院级活动及校际之间的活动几种形式。班级活动主要以班级为单位,通过板报、主题演讲比赛等形式并组织配合分院、系的一些大型活动为主。分院及系级活动主要是在指导班级活动的同时,组织所辖各班级之间的一些交流活动,例如班级之间的板报评比、班级之间的演讲比赛、心理情景剧比赛等。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要组织全院范围内的宣传活动,主要包括宣传活动,例如通过横幅、宣传海报展、制作宣传册、宣传单、制作书签等形式的宣传;大型广场活动,主要采用手语歌、心理游戏、广场心理咨询等;心理培训,包括对学生心理干部的培训、对辅导员及班主任老师的培训;集中安排讲座;电影周等。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所组织的活动,具有导向作用,各分院、系或班级除了特色活动外,一般会围绕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计划去开展活动。
二、高职院校现有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中存在的不足
从高职院校现有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中,我们可以看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多数院校学习本科院校的现有模式,已形成了较为全面的工作模式。但是,在调研中发现,模式是有了,但还存在着一些不足,需要完善和改进。
(一)三级网络的畅通存在不足。
许多高职院校建立了院、分院或系及班级的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网络,但在三级网络的畅通上存在不足。
1.一级机构指导力量薄弱
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是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级机构,要想指导好分院或系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院级机构必须有较强的师资力量,这里的较强师资力量包括师资的人数及师资的结构。目前高职院校中普遍存在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配备不到位,有些院校至今没有真正专门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有的院校虽然配备了专职教师,但人数太少,专职教师忙于个别咨询、授课教学等,无瑕顾及指导分院或系的工作。许多高职院校专职教师的来源是思政教师转岗、辅导员转岗及近年引进的心理学专业的本科生和硕士生;前两类的教师虽然有一定的工作经验,但是专业知识欠缺,需要经过系统的培训。后一类的教师虽然专业知识较为扎实,但是缺少一定的工作经验,和学校方方面面的关系也较为生疏,协调、指导工作有一定的困难。
2.二级工作站的工作主动性存在不足
分院或系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动性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从分院或系级领导层面上看,存在着领导是否重视的问题;从指导老师的层面上看,主要是因为指导老师基本上由辅导员担任,辅导员在带4—5个班之外,还要分管1—2项专项工作就是说,指导心理健康工作站的工作,只是辅导员要做的工作中的一项,工作量较大,加之多数辅导员的专业并不是心理学,对业务不熟悉,工作多处于被动状态。
3.三级心理委员的工作定位不明确
心理委员作为班级干部,他们的工作定位到底是什么,现在高职院校中还存有争议,心理委员普遍觉得他们不知道该做什么,很是困惑。对于很多高职院校倾向于让心理委员成为心理老师的“小密探”,这样的角色让心理委员和其他同学产生了距离感。许多心理委员都觉得工作难以开展,甚至感觉到心理委员形同虚设。
(二)心理咨询工作的常规化受限。
许多高职院校的心理咨询室并没有能够常规化地开展咨询工作,主要原因涉及三个方面,一是专职心理咨询师配备不到位,难以保证咨询工作的常规化进行;二是宣传力度不够,许多学生还不能接受心理咨询这样一种模式;三是心理咨询的专业化程度不高,有些院校的心理咨询教师并没有受过专业的训练或缺乏心理咨询的实践经验,心理咨询的效果不明显,失去了学生的信任。
(三)课堂教学还有待完善。
从课程设置上看,高职院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的是少数学校,大多数学校受到院校总体教学计划及师资等因素的制约,无法开设必修课,而是开设了1—2门选修课,有些学校只是以开设1—2场讲座的形式来替代课程。我认为,选修课及讲座的形式,学生的受教育面太小,无法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大大降低了效果。
从教学内容上看,选取内容的随意性较大,由于高职院校之间缺少有效的沟通渠道,目前高职院校还没有统一的教材,每校各自为政,教学内容差别较大。
从教学形式上看,绝大多数高职院校都采用大课的形式进行教学,大课教学限制了课堂的互动,使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特点不再明显,有些年轻的教师感到驾驭课堂有困难。
(四)活动开展不均衡。
多数高职院校都会在每年的五月份开展心理健康月或周的活动,这样做有利也有弊,利在于:集中的活动可以在学校造成较大的冲击力,给学生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弊在于:有相当一部分院校把仅有的一点经费用于活动月或周之后,下半年的活动几乎少之又少,心理健康活动出现了明显的“头重脚轻”的现象。
三、对于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思考
通过调研分析不难看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经构建了自己的模式。但如何针对高职院校的特点,探讨完善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使之更好地为学生提供服务,这需要我们进行思考。
(一)领导重视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保证。
多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践让我感受到,领导重视是做好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保证。要想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要提高院级领导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的认识,并在组织机构、制度建设、经费投入、人员配备等方面给予保证。
1.组织机构方面
成立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包括成立由分管院长、学工处、团委、教务处、保卫处、卫生所等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及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应明确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归属问题。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可直接接受院心理健康领导小组的领导,也可挂靠学生工作处,挂靠学工处的院校要有措施确保人员、经费等相对独立。
2.制度建设方面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常规的规章制度应包括《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工作职责》、《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岗位职责》、《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岗位任职条件》、《心理咨询工作规范》、《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咨询师守则》、《危机干预处理制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保密原则》等。
3.经费投入方面
根据各校的实际情况,增加经费投入,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场地设施等基本条件的建设;确保活动开展、师资培训等经费能够如期到位。
4.人员配备方面
改变目前兼职为主,专职为辅的局面,根据院校的规模,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设立一定数量的,真正意义上的心理健康教育专职人员,使其有时间和精力来探讨、研究、规划、实施学院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二)必修课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自农村的较多,许多学生在进校之前没有接受过心理健康教育,对心理健康的认识还很模糊,对心理咨询的了解更是少之又少,因而对心理健康教育有一种抵触心理。如果将选修课和讲座作为主渠道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话,学生参与面太小。实践证明,心理健康必修课的开设能够很好地推动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1.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目标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目标应定位在让所有的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有所了解,培养心理健康意识;消除对心理咨询的误区,在遇到困惑时知道寻求帮助;学会一些自我调适的方法。
2.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课因为受多种条件的限制,不可能安排较多的课时,因而在有效的课时里,选好教学内容可以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经过几年的实践,我认为选择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生命教育、自我意识、情绪、人际交往、恋爱心理、挫折教育、创新教育等内容比较适合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需要。
3.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形式
由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分享和互动显得特别重要,因此单班教学的形式比较好。但目前由于受到师资力量等条件的限制,单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的可能性不是太大。从目前的教学情况看,大班教学可采用分组讨论,分享讨论内容;活动分享感受;PPT分享;心理健康小故事分享等来丰富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形式。
(三)完善三级网络教育模式是心理工作渠道的关键所在。
构建并利用好三级网络模式,可以有效地宣传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全面开展。
1.明确三级心理健康网络的工作职责
院级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要负责对全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规划并实施;指导分院或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指导心协的工作;为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提供专业化的心理咨询,必要时对学生的问题进行界定并转介。院系心理工作站主要负责分院或系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指导心理委员工作;发现有较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主动及时地与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取得联系。心理委员要与分院或系的二级工作站保持经常性的联系,负责开展班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及班级的朋辈心理互助工作。
2.提高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的指导水平
分院或系一级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站的负责老师多数都是兼职,且专业上多数也都不是心理学方面的,要想真正提高工作水平,使二级站的工作做到实处,专职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水平非常重要。因此,首先高职院校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的队伍建设,提高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的水平,使其对二级工作站的指导更具专业性。
3.畅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导渠道
指导可采用专职教师挂靠,定期下分院或系指导,参与分院或系里的活动等方式进行,也可定期组织二级心理健康工作站的负责老师培训,培训包括请进来及送出去等方式,还可采用鼓励教师自学,然后分享的方式,例如,可以指定一些专业书籍,让教师先自学,然后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分享,这样既能丰富学习内容,又能促使教师在自我加深理解的同时相互分享到更多的体会,更快地成长。
(四)科学规划活动,有效发挥活动的作用。
科学地规划学院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使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有特色、有针对性,受到学生的喜爱,是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一个问题。
1.活动要注重实效
注重实效意味着活动参与面要广;活动内容安排要贴近高职院校特色。相比之下,高职院校的学生更喜欢动起来的活动,因此,每年有必要安排1—2次大型的广场活动,活动内容可以涉及各种形式的团体游戏,这样能够吸引学生参与,更有实效。
2.活动要注重均衡
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应贯穿全年,切忌只在每年的“5.25”前后“热闹”一下。每年年初院校应该制定一年的详细的活动计划,经费较少的院校可以采用分散活动的方式,不要把大部分的经费都用在五月。经常性的活动,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意识的培养,收到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不足 思考
心理咨询的理念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传入我国高校,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由心理咨询向外拓展,一直在探索适合中国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作为近年来发展势头较猛的职业类高校,无论是学校数还是在校生数均占据了高校半壁江山。面对这样一个庞大而迅猛发展起来的学生群体,如何针对学生特点,探索一条适合于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已成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点。
一、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我通过电话、会议发放量表等,对全国二十余所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状及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进行了调查,从调查的情况来看,高职院校目前普遍采用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有以下几种。
(一)“三级教育网络模式”。
多数高职院校的三级网络模式是以院级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为一级,分院或系心理健康工作站为二级,心理委员为三级的模式构建的。工作设想是:处于一级的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指导分院或系的二级工作站的工作,处于二级的分院或系的工作站指导班级心理委员的工作,同时处于三级的班级心理委员要向二级心理工作站汇报班级的心理健康工作情况,二级心理工作站要向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汇报分院或系的心理健康工作情况,以此构成一个上下通畅的工作体系,使学院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够全面覆盖整个学校。
(二)心理咨询模式。
高职院校目前采用的心理咨询模式包括个别心理咨询模式和团体心理咨询模式。个别心理咨询一般是采用预约和定时“门诊”的形式,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来访的学生分主动来访、引导来访及约谈来访。团体心理咨询多用于对一些特殊群体进行心理咨询,例如对贫困生进行的团体心理咨询、人际关系心理咨询等。
(三)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目前采用的教学模式是多样的。少数学校开设了必修课,多数学校采用选修课或者是讲座的形式来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一般是针对入学后的新生开设的,以大班教学(2—3个班的合班形式)为主,15—16个学时,一个学分。选修课都采用大班教学的形式。各校根据自己的师资情况开设选修课的门数不等,内容涉及普通心理学、青年心理学、人际关系学、沟通学、心理健康学等。
(四)活动模式。
目前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分为班级活动、分院或系级活动、院级活动及校际之间的活动几种形式。班级活动主要以班级为单位,通过板报、主题演讲比赛等形式并组织配合分院、系的一些大型活动为主。分院及系级活动主要是在指导班级活动的同时,组织所辖各班级之间的一些交流活动,例如班级之间的板报评比、班级之间的演讲比赛、心理情景剧比赛等。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要组织全院范围内的宣传活动,主要包括宣传活动,例如通过横幅、宣传海报展、制作宣传册、宣传单、制作书签等形式的宣传;大型广场活动,主要采用手语歌、心理游戏、广场心理咨询等;心理培训,包括对学生心理干部的培训、对辅导员及班主任老师的培训;集中安排讲座;电影周等。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所组织的活动,具有导向作用,各分院、系或班级除了特色活动外,一般会围绕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计划去开展活动。
二、高职院校现有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中存在的不足
从高职院校现有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中,我们可以看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多数院校学习本科院校的现有模式,已形成了较为全面的工作模式。但是,在调研中发现,模式是有了,但还存在着一些不足,需要完善和改进。
(一)三级网络的畅通存在不足。
许多高职院校建立了院、分院或系及班级的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网络,但在三级网络的畅通上存在不足。
1.一级机构指导力量薄弱
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是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级机构,要想指导好分院或系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院级机构必须有较强的师资力量,这里的较强师资力量包括师资的人数及师资的结构。目前高职院校中普遍存在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配备不到位,有些院校至今没有真正专门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有的院校虽然配备了专职教师,但人数太少,专职教师忙于个别咨询、授课教学等,无瑕顾及指导分院或系的工作。许多高职院校专职教师的来源是思政教师转岗、辅导员转岗及近年引进的心理学专业的本科生和硕士生;前两类的教师虽然有一定的工作经验,但是专业知识欠缺,需要经过系统的培训。后一类的教师虽然专业知识较为扎实,但是缺少一定的工作经验,和学校方方面面的关系也较为生疏,协调、指导工作有一定的困难。
2.二级工作站的工作主动性存在不足
分院或系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动性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从分院或系级领导层面上看,存在着领导是否重视的问题;从指导老师的层面上看,主要是因为指导老师基本上由辅导员担任,辅导员在带4—5个班之外,还要分管1—2项专项工作就是说,指导心理健康工作站的工作,只是辅导员要做的工作中的一项,工作量较大,加之多数辅导员的专业并不是心理学,对业务不熟悉,工作多处于被动状态。
3.三级心理委员的工作定位不明确
心理委员作为班级干部,他们的工作定位到底是什么,现在高职院校中还存有争议,心理委员普遍觉得他们不知道该做什么,很是困惑。对于很多高职院校倾向于让心理委员成为心理老师的“小密探”,这样的角色让心理委员和其他同学产生了距离感。许多心理委员都觉得工作难以开展,甚至感觉到心理委员形同虚设。
(二)心理咨询工作的常规化受限。
许多高职院校的心理咨询室并没有能够常规化地开展咨询工作,主要原因涉及三个方面,一是专职心理咨询师配备不到位,难以保证咨询工作的常规化进行;二是宣传力度不够,许多学生还不能接受心理咨询这样一种模式;三是心理咨询的专业化程度不高,有些院校的心理咨询教师并没有受过专业的训练或缺乏心理咨询的实践经验,心理咨询的效果不明显,失去了学生的信任。
(三)课堂教学还有待完善。
从课程设置上看,高职院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的是少数学校,大多数学校受到院校总体教学计划及师资等因素的制约,无法开设必修课,而是开设了1—2门选修课,有些学校只是以开设1—2场讲座的形式来替代课程。我认为,选修课及讲座的形式,学生的受教育面太小,无法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大大降低了效果。
从教学内容上看,选取内容的随意性较大,由于高职院校之间缺少有效的沟通渠道,目前高职院校还没有统一的教材,每校各自为政,教学内容差别较大。
从教学形式上看,绝大多数高职院校都采用大课的形式进行教学,大课教学限制了课堂的互动,使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特点不再明显,有些年轻的教师感到驾驭课堂有困难。
(四)活动开展不均衡。
多数高职院校都会在每年的五月份开展心理健康月或周的活动,这样做有利也有弊,利在于:集中的活动可以在学校造成较大的冲击力,给学生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弊在于:有相当一部分院校把仅有的一点经费用于活动月或周之后,下半年的活动几乎少之又少,心理健康活动出现了明显的“头重脚轻”的现象。
三、对于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思考
通过调研分析不难看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经构建了自己的模式。但如何针对高职院校的特点,探讨完善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使之更好地为学生提供服务,这需要我们进行思考。
(一)领导重视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保证。
多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践让我感受到,领导重视是做好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保证。要想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要提高院级领导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的认识,并在组织机构、制度建设、经费投入、人员配备等方面给予保证。
1.组织机构方面
成立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包括成立由分管院长、学工处、团委、教务处、保卫处、卫生所等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及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应明确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归属问题。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可直接接受院心理健康领导小组的领导,也可挂靠学生工作处,挂靠学工处的院校要有措施确保人员、经费等相对独立。
2.制度建设方面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常规的规章制度应包括《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工作职责》、《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岗位职责》、《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岗位任职条件》、《心理咨询工作规范》、《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咨询师守则》、《危机干预处理制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保密原则》等。
3.经费投入方面
根据各校的实际情况,增加经费投入,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场地设施等基本条件的建设;确保活动开展、师资培训等经费能够如期到位。
4.人员配备方面
改变目前兼职为主,专职为辅的局面,根据院校的规模,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设立一定数量的,真正意义上的心理健康教育专职人员,使其有时间和精力来探讨、研究、规划、实施学院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二)必修课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自农村的较多,许多学生在进校之前没有接受过心理健康教育,对心理健康的认识还很模糊,对心理咨询的了解更是少之又少,因而对心理健康教育有一种抵触心理。如果将选修课和讲座作为主渠道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话,学生参与面太小。实践证明,心理健康必修课的开设能够很好地推动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1.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目标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目标应定位在让所有的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有所了解,培养心理健康意识;消除对心理咨询的误区,在遇到困惑时知道寻求帮助;学会一些自我调适的方法。
2.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课因为受多种条件的限制,不可能安排较多的课时,因而在有效的课时里,选好教学内容可以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经过几年的实践,我认为选择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生命教育、自我意识、情绪、人际交往、恋爱心理、挫折教育、创新教育等内容比较适合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需要。
3.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形式
由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分享和互动显得特别重要,因此单班教学的形式比较好。但目前由于受到师资力量等条件的限制,单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的可能性不是太大。从目前的教学情况看,大班教学可采用分组讨论,分享讨论内容;活动分享感受;PPT分享;心理健康小故事分享等来丰富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形式。
(三)完善三级网络教育模式是心理工作渠道的关键所在。
构建并利用好三级网络模式,可以有效地宣传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全面开展。
1.明确三级心理健康网络的工作职责
院级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要负责对全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规划并实施;指导分院或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指导心协的工作;为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提供专业化的心理咨询,必要时对学生的问题进行界定并转介。院系心理工作站主要负责分院或系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指导心理委员工作;发现有较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主动及时地与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取得联系。心理委员要与分院或系的二级工作站保持经常性的联系,负责开展班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及班级的朋辈心理互助工作。
2.提高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的指导水平
分院或系一级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站的负责老师多数都是兼职,且专业上多数也都不是心理学方面的,要想真正提高工作水平,使二级站的工作做到实处,专职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水平非常重要。因此,首先高职院校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的队伍建设,提高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的水平,使其对二级工作站的指导更具专业性。
3.畅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导渠道
指导可采用专职教师挂靠,定期下分院或系指导,参与分院或系里的活动等方式进行,也可定期组织二级心理健康工作站的负责老师培训,培训包括请进来及送出去等方式,还可采用鼓励教师自学,然后分享的方式,例如,可以指定一些专业书籍,让教师先自学,然后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分享,这样既能丰富学习内容,又能促使教师在自我加深理解的同时相互分享到更多的体会,更快地成长。
(四)科学规划活动,有效发挥活动的作用。
科学地规划学院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使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有特色、有针对性,受到学生的喜爱,是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一个问题。
1.活动要注重实效
注重实效意味着活动参与面要广;活动内容安排要贴近高职院校特色。相比之下,高职院校的学生更喜欢动起来的活动,因此,每年有必要安排1—2次大型的广场活动,活动内容可以涉及各种形式的团体游戏,这样能够吸引学生参与,更有实效。
2.活动要注重均衡
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应贯穿全年,切忌只在每年的“5.25”前后“热闹”一下。每年年初院校应该制定一年的详细的活动计划,经费较少的院校可以采用分散活动的方式,不要把大部分的经费都用在五月。经常性的活动,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意识的培养,收到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