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乡村教育如何挖掘本土资源,根据自身优势,以新的教育形态和教育方式,为乡村孩子创造更具有价值和意义的教育环境?乡村教师、公益组织、地方政府,越来越多的人在探索中,他们在乡村育人道路上走出了坚实且创新的步伐,他们正在努力托起一轮新型乡村教育的太阳。
山水田园课:大自然能够教会我们一切
2010年2月,下海多年的朱利锋重执教鞭,来到浙江省温州市沙头镇花坦小学石公田校区任教。石公田校区位于永嘉的偏远山区,留在这所学校的孩子大多是留守儿童,家庭也比较困难。
朱利锋发现,因长期接受爱心捐赠、普遍缺乏科学知识与生命教育等原因,这些孩子养成了一些不良的习惯——无偿受助和无偿占有深深烙印在他们心中;他们对待小动物很“残忍”,对生命没有形成正确的认知;缺乏持续学习的内驱力……他想要去改变,但如何做?从乡村入手,朱利锋首先思考的是乡村有哪些优势,乡村孩子又有哪些优势。
在乡村长大的朱利锋,童年时从大自然中获得了许多乐趣。“相比城市,乡村的自然教学资源更加丰富,田野、河流、村庄,每一样都可以成为教学资源。”
春天细雨绵延时,沐雨课诞生了。朱利锋带着孩子们走进大自然,让他们去触摸春天,感知春天。当来到一棵开花的桃树前,他给孩子们讲如何认识各种花,他们对桃花进行解剖,掌握了解剖这一科学技能;他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花,学习不同的形容词;他让低年级的孩子描述树的大小,让中年级的孩子对一棵树能长出多少朵桃花做一个估算,还为高年级的孩子学习成果率的知识埋下伏笔。
小鸡孵化课程里,朱利锋向村民们收了一些受过精的鸡蛋,让每个孩子认领一枚,做上记号,然后放入孵化机内开始孵化。在20多天的孵化过程中,孩子们每天放学都会跑去孵化机旁守着,等待着小生命的降临。“当小鸡用力啄破蛋壳,努力从里面爬出来时,那一刻对于孩子们来说,是非常激动、非常震撼的。在孵化的过程中,有的孩子成功了,有的孩子失败了;在抚养的过程中,有些小鸡难免出现意外……通过这些,孩子们深深体会到生命的不易,我相信他们长大以后对待生命肯定会有满心的爱。”
油菜花开的时候,朱利锋会组织孩子们到田野里画油菜花,观察油菜花的经脉、生态群等特征,记录生长周期,做自然笔记;清明时节,朱利锋带着孩子们到山间采棉菜,做成棉菜饼,在做的过程中让孩子们思考掺水的技巧、棉菜与糯米粉的比例,鼓励孩子们大胆创造不同的造型;运动场上,他们一起做球门,从球门的颜色选择,到结构稳定性,再到材料的选取,朱利锋带着孩子们一起思考一起动手;乡村的星空疏朗明亮,他们在星空课上探索宇宙奥秘……“在这些课堂活动中,孩子们总是叽叽喳喳说个不停,稚嫩的笑声不断传送到耳中,从详尽生动的自然笔记到砍竹小能手,再到小组合作做竹筏出航,这些孩子小小的身体中蕴含的巨大能量让人惊讶!”
在不断的课程开发探究过程中,朱利锋发现,乡村丰富的自然教学资源完全可以打破学科与学科间的壁垒,将科学、语文、数学、音乐、美术等学科里一切合适的内容融合在一堂课里。以科学为主线的全科教育“山水田园课”就如此成形了,旨在让孩子们能够从自身的生活中,感受知识的力量,对自然的敬畏,引发孩子内心深处对学习和生活的真正热爱,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最终为“成长为一个全面的人”而奠定基础。
2018年,石公田校区被并入花坦小学本部,朱利锋带着实践多年的“山水田园课”来到这里。从2010年至今,课程的内容与形式都在发生着改变。由原来零散的课,到慢慢为教师们搭建起框架,再到现在以PBL项目式学习的形式推进,朱利锋想系统性地去升级课程。现在他正在做一个观鸟课的长项目,如针对一年级,重在培养孩子们的专注力、讲规则的习惯以及对小动物的同理心。当孩子们喜欢上观鸟后,他便会带他们去了解鸟的种类、习性、形态,及与生物链的关联等。“观鸟课我是想做6年的,每个年级都有,由浅至深设定学习目标,以高阶的思维促进孩子低阶的学习。”
在多年的“山水田园课”实践中,朱利锋直观地感受到孩子们的变化。从最初的迷茫自卑、不思进取,到热爱校园,每一天都高高兴兴地参与学校学习生活,孩子们逐渐形成了朦胧的人生理想,有了长久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内驱动力。“我曾有个学生,上学时数学成绩很好,但因为家庭原因,她读到八年级就辍学去打工了,在一家超市里做记账员。在工作过程中,她感到自身能力不足,就开始继续学习,花了一年的时间考取了会计证。像这些辍学的孩子,虽然离开了学校,但基本上都没有停止学习。”
在平时的上课过程中,孩子们会有千奇百怪的“十万个为什么”,许多问题朱利锋也一时回答不出。这时他便会和学生说:“我也不知道,但是我们可以一起去查资料、去问专业的人,老师和你们一起学。”教师的每一个举动、每一句话都是教育,朱利锋希望让孩子们掌握学习的方法,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这样即使有一天他们离开了学校,还是在不断学习,不断成长。
长在乡村,教在乡村,朱利锋乐在其中。他认为在乡村的生活环境中,面对乡村的孩子,要有乡村的教育方法。“大自然真的能够教会我们一切。乡村教师只要愿意去做,这里不缺题材,也不缺素材。这里就是孩子成长的沃土。”
诗歌教育:会写诗的孩子不砸玻璃
“你知道这个镇子最后的主人是谁吗?就是这些会留在山里的孩子。他们现在怎么样,未来的镇子就是怎么样的。”2015年,22岁的康瑜来到云南保山,成为漭水中学的一名支教老师,有一天校长于春云同她说了这番话,字字敲在她的心里。支教两年,康瑜一直在思考自己可以做些什么,让这些“未来的小镇主人”更好一点?她尝试了诗歌课、书法课、唱歌比赛……直到支教结束回到城市后,康瑜收到一大箱子孩子寄給她的诗和信,有个女孩说:“老师,我希望有更多像我这样的孩子,能够在诗歌里面找到自己。”“那时我才意识到,原来我之前做了那么多的尝试,只有诗歌是可以自然地陪伴到这些孩子的。”于是她又回到了漭水,创办了国内首家乡村诗歌教育公益机构“是光诗歌”。 漭水镇大山头小学的诗歌教师杨德丽第一次知道“是光诗歌”是在漭水中学一名教师的朋友圈里,那条朋友圈分享了一首小诗,令杨德丽惊讶的是,诗的作者是她曾经教过的学生。“之前真没发现她还会写诗,不禁感叹于她的成长,希望我们在小学也可以带着孩子们写诗,通过诗歌教学让孩子们更加悉心观察、用心感受周围的一切,也可以更加率真、自由地表达自我。”
辽宁省沈阳市浑南区汪家小学的诗歌教师董跃回忆起第一次上诗歌课的情景——孩子们透过圆圈看春天,尝试用丰富的感官来感受世界,感知到原来圆圈里的世界不仅可以看,还可以闻,可以听,甚至可以触摸。“当时孩子们充满好奇的眼神、兴奋的表情、跃跃欲试的样子,现在回想起来,仿佛就在我的面前。”
“诗歌能让我和孩子们在课堂上达到最舒服的交流状态,也讓我有幸窥见他们的内心世界。”来自福建省三明市清流县长校中心小学的诗歌教师李翠萍同记者谈起她的学生李林聪写的《我想》与赖玲秀写的《水》这两首诗。李林聪因为从未去过游乐园,所以他希望自己是一粒种子,把家安在电风扇上,这样就可以天天坐旋转木马了。赖玲秀最远只去过镇上,所以她内心渴望像水一样自由,能够环游世界。“如果没有诗歌课,我大概看不到,这些总是沉默的孩子们眼中的世界是如此美妙而有趣!”
“乡村孩子缺失陪伴和关怀,不喜欢和他人交流,不习惯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渐渐地封闭了自我,变得越来越孤僻。”谈起决定在学校把诗歌课开下去的原因,于春云表示当时考虑的是如何让那些不合群的孩子能够融入群体,同时又让大家都接受那些内向的孩子,而诗歌是一个可以让两者敞开心扉、接纳彼此的方法。
康瑜想起于春云曾和她说起过,学校里叛逆的初中生砸玻璃的故事,而通过几年的诗歌课,孩子们的身上确确实实发生了一些变化。“会写诗的孩子不砸玻璃,每个孩子都需要表达,需要关注,而诗歌可以让他们表达出来,且是以一个更柔软、更合适的方式表达出来。”
截至今年3月,“是光诗歌”已经覆盖了全国24个省市的823所乡村中小学,68000名孩子有了人生中的第一堂诗歌课。而在诗歌课起源的漭水镇,“是光诗歌”与镇政府签订了共建计划协议,合力打造国内首个诗歌特色小镇。“这些走不出去的孩子将会更加阳光,未来的小镇也一定是充满阳光的。”于春云说。
一只篮球:点亮乡村孩子眼中的光
小篮球,大世界。小篮球,大梦想。篮球带给孩子们的,不仅是强健的体魄,更是生活态度的变化和精神层面的成长。北京姚基金公益基金会(以下简称“姚基金”)致力于推动乡村体育教育事业,推动青少年全面健康成长,以体育人,开展实施“姚基金希望小学篮球季”,提供“硬件建设、体育支教、篮球联赛”立体式支持,有效缓解乡村体育师资匮乏、软硬件滞后的状况,以篮球为媒,让青少年变得更加勇敢、坚强,积极面对人生,教给他们什么是体育精神,什么是公平竞技,告诉他们,只要你不断努力,梦想的种子总有一天会生根发芽。
大山里孩子的篮球梦
讲述者:支教体育教师吴一帆
我刚来到这里的时候,几乎无法想象,自己竟成为这所学校唯一的全职体育老师,孩子们从未上过一节正式专业的体育课。在学校里招募小球员时,有六七十个孩子报名,姚国旗是其中最特别的那个。他的父母为了维持整个家庭的生计,在他六岁的时候就离开他去了拉萨打工。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导致姚国旗性格叛逆,经常顶撞老师。最初在选拔小球员的时候,我是有些犹豫的,这种性格的孩子,真的能打篮球吗?
但是后来,我发现姚国旗跟其他孩子都不一样,他接触篮球的时候,会露出笑容,打篮球的时候也愿意跟其他人接触,于是决定通过篮球来改变他的性格。姚国旗没有让我失望。打球的时候一个错误的动作被纠正过来,他会重复练上一百次、一千次,练到手臂都没办法抬起来,是所有小球员里练球最认真、最刻苦的孩子。
姚国旗说:“我喜欢打篮球,我想一直打下去,跟篮球一起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他拼了命地训练,只因内心隐藏的那朴素的愿望。他想让爸妈为他自豪,想离开山村,看看大山以外的世界。
篮球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
讲述者:能比五机
我的家乡在平均海拔2800米的高山上,四周都是河谷悬崖,交通工具无法抵达。那里很贫穷,父辈许多人终生都没能走出大凉山。曾经我以为自己会和他们一样,是篮球,改变了我的一生。
我从小没有父母陪伴,爷爷靠放羊养育我和哥哥。小学二年级时因贫穷辍学,我基本放弃了读书的希望。直到有一天,校长阿说木加来到我家,劝说爷爷让我回去读书,他无意中的一句话带给了我新的机遇:“要不要试试打篮球?”我很矮,但跑得特别快,力量特别足。那种奔跑在球场上的感觉让我着迷。
两个月的训练结束,我们去参加县里的比赛,进入前三名,获得了去成都参加省赛的资格。那是2015年,我第一次坐大巴车,第一次坐火车,第一次看到高楼大厦。一切对于我来说陌生又新奇,我终于知道了大凉山之外的世界是什么样子。之后姚基金邀请我去上海参加慈善赛,央视全程直播,全村人挤在我家看电视,爷爷高兴得杀了一头猪来庆祝。回到家,他对我说:“爷爷供你读书,你一定要走出去。”
2016年,我参加姚基金希望小学篮球季,在四川省赛中拿到了“匹克之星”和“罚球女王”两个奖项。看到我的表现,西昌航天学校决定破格招收我,定向训练篮球。后来为了能给宜宾市打比赛,我转学去了宜宾二中,并被他们的高中部预定招收。我现在每天一半时间用来读书,一半时间用来打篮球。
是篮球,给了我走出大山的机会,我看到的不仅是外面的世界,更是自己的无限可能。
(感谢北京姚基金公益基金会项目副总监李雪提供相关资料)
一支画笔:重塑山村孩子的自信与阳光
每种色彩 都应该盛开
别让阳光背后只剩下黑白
每一个人 都有权利期待 爱放在手心 跟我来
这是最好的未来
“每个梦想都值得被灌溉,每个孩子都值得被宠爱。我一直坚信美术学科有着独特而包容的、丰富而深刻的灵魂硬核,越深入就越纯粹地感受到美术学科强大的育人功能,美术不仅能滋润心灵,还能让人身心合一、张扬个性,所以我要发声,不仅是在美术教育教学方面的引领,更重要的是把这种感受传递给我的学生。”作为河北省美术骨干教师、河北省美术名师工作室成员,杨俊芳希望将美术学科的润泽注入每个山里孩子质朴的灵魂。
心中有爱,才能担起美术育人的重任
2017年4月,杨俊芳被派驻地处太行山深山区阜平县的龙泉关学校开展教育精准帮扶工作,三年多的帮扶实践,学校发展已步入轨道。作为执行校长,她做出了不小成绩,但她感觉作为美术教师,自己的工作才刚刚开始。
“孩子们对艺术的需求是发自生命的。第一节美术课,我就被孩子们稚拙流畅的线条所感动,被简陋的工具—— 一寸长的铅笔头和巴掌大的格纸所震撼。”杨俊芳用敏锐的直觉感受到大山里的孩子对美术、对艺术的渴望,她告诉自己应该为孩子们做点事。她为孩子们买来绘画材料,带孩子们从河边找来石头,洗净晾干后用来画画,带孩子们从树下捡来叶子,进行拼摆想象。“我坚信,所有的孩子都有潜质,都能感受到教师的爱,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爱上美术,体悟到艺术的魅力与力量,不能让缺乏材料的课堂限制孩子们的想象。”
常佳琪。我第一次上课时,她的大眼睛一下子让我联想到了“希望工程”的大眼睛女孩。没有美术用品,用铅笔画画,但线条流畅,在美术学习过程中,她越来越自信!
王月。我刚到学校时,三年级的王月是学校里最小的住宿生。她是被聋哑爸爸收养的,一直跟着奶奶生活,所以有上学障碍,我一直默默关注她。她觉察到,便总用绘画、用最纯真的情感表达自己的感恩,常把铅笔画悄悄塞进我办公室的门缝里。三年后的她已经成为班里的体委,用笑容征服世界!
马淑芹。内向型的孩子,经常心事重重,很不合群,总躲着大家。我发现后,就特别关注她,给她购买了绘画工具,每次上课,都拿她的作品进行展示点评。我的鼓励让她慢慢找到了自信,绘画水平提高了,性格也转变许多。
闫永伟。他在家上山爬树,不上学,后经多方努力劝返。由于长期没有上学,回学校后,闫永伟各方面都跟不上,我收他到美术社团,帮助他静下来、坐下来,拿起画笔开启新生活。
肩负责任,从美的角度思考育的无痕
面对山村教师队伍不稳定、艺术教师匮乏等现实问题,杨俊芳想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完成用美术开展学科育人的研究。美术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有着不可替代的育人功能,杨俊芳一直在思考,站在教室中央,如何从“美”与“术”这两个角度,围绕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去备课,从培养学生兴趣的角度去看待学生的作品。
“基础美术教育不是专业的技术技能学习,我们需要关注的不只是学生的手上功夫,更应该是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面对脱贫之后的乡村振兴,美术教学要立足‘人’的发展,从美的角度思考‘育’的无痕。美术教师要在关注美术技术与技能的同时,将重心放在学生的身心发展上,关注生命的成长,不急功近利地让学生会画什么,而是让孩子体验到美术活动的快乐,并潜移默化地将审美素养融入生活,保护好他们的興趣,培植起他们的自信。”杨俊芳在艺术与生活的链接中找到自己的坚守,不被学院派思潮所左右,听从内心的声音,以关爱孩子的感受为圆心,用智慧作半径,绘制生命的同心圆。
育人有术,让山村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
杨俊芳始终将“美术润泽身心”视为一种信仰。在薄弱山村学校支教的经历,更让她感受到美术的育人功能不容忽视。
“‘小黑板一挂,我们来画画’,简单临摹简笔画的课堂不是美术,只看重技术的美术也不是育人的美术,我们应该拒绝、摒弃,用实践和科学的发声去打破这样的不良循环,在科学的训练中形成‘视觉的认同——兴趣的产生——初步的探究——进一步的文化理解’美术认识链条,引领学生构建一个完整的人的价值取向。”
为了让更多山里的孩子感受艺术的美好,杨俊芳同时开设了四个美术社团;为了让孩子接受更专业化的系统学习,她帮家长对接更专业且公益的高级美术教师;为有效解决师资缺乏和教师不专业的问题,她积极探索线上线下教研模式,让边远地区的美术教师也可以有效开展教研;她还录制美术教学微视频,建立美术教育资源库……虽然很累,但孩子们的作品、孩子们的成长变化,让她更清晰地看到了自己的努力方向没有错。“‘以美育人’是以‘有形之教’为手段,在富有现实生活、生命气息的情境中,发生审美活动体验,引导学生主动探寻、自主表达,实现‘无形’的人格培育、心灵滋养和精神充实。这就是一线美术教师努力的方向。”
山水田园课:大自然能够教会我们一切
2010年2月,下海多年的朱利锋重执教鞭,来到浙江省温州市沙头镇花坦小学石公田校区任教。石公田校区位于永嘉的偏远山区,留在这所学校的孩子大多是留守儿童,家庭也比较困难。
朱利锋发现,因长期接受爱心捐赠、普遍缺乏科学知识与生命教育等原因,这些孩子养成了一些不良的习惯——无偿受助和无偿占有深深烙印在他们心中;他们对待小动物很“残忍”,对生命没有形成正确的认知;缺乏持续学习的内驱力……他想要去改变,但如何做?从乡村入手,朱利锋首先思考的是乡村有哪些优势,乡村孩子又有哪些优势。
在乡村长大的朱利锋,童年时从大自然中获得了许多乐趣。“相比城市,乡村的自然教学资源更加丰富,田野、河流、村庄,每一样都可以成为教学资源。”
春天细雨绵延时,沐雨课诞生了。朱利锋带着孩子们走进大自然,让他们去触摸春天,感知春天。当来到一棵开花的桃树前,他给孩子们讲如何认识各种花,他们对桃花进行解剖,掌握了解剖这一科学技能;他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花,学习不同的形容词;他让低年级的孩子描述树的大小,让中年级的孩子对一棵树能长出多少朵桃花做一个估算,还为高年级的孩子学习成果率的知识埋下伏笔。
小鸡孵化课程里,朱利锋向村民们收了一些受过精的鸡蛋,让每个孩子认领一枚,做上记号,然后放入孵化机内开始孵化。在20多天的孵化过程中,孩子们每天放学都会跑去孵化机旁守着,等待着小生命的降临。“当小鸡用力啄破蛋壳,努力从里面爬出来时,那一刻对于孩子们来说,是非常激动、非常震撼的。在孵化的过程中,有的孩子成功了,有的孩子失败了;在抚养的过程中,有些小鸡难免出现意外……通过这些,孩子们深深体会到生命的不易,我相信他们长大以后对待生命肯定会有满心的爱。”
油菜花开的时候,朱利锋会组织孩子们到田野里画油菜花,观察油菜花的经脉、生态群等特征,记录生长周期,做自然笔记;清明时节,朱利锋带着孩子们到山间采棉菜,做成棉菜饼,在做的过程中让孩子们思考掺水的技巧、棉菜与糯米粉的比例,鼓励孩子们大胆创造不同的造型;运动场上,他们一起做球门,从球门的颜色选择,到结构稳定性,再到材料的选取,朱利锋带着孩子们一起思考一起动手;乡村的星空疏朗明亮,他们在星空课上探索宇宙奥秘……“在这些课堂活动中,孩子们总是叽叽喳喳说个不停,稚嫩的笑声不断传送到耳中,从详尽生动的自然笔记到砍竹小能手,再到小组合作做竹筏出航,这些孩子小小的身体中蕴含的巨大能量让人惊讶!”
在不断的课程开发探究过程中,朱利锋发现,乡村丰富的自然教学资源完全可以打破学科与学科间的壁垒,将科学、语文、数学、音乐、美术等学科里一切合适的内容融合在一堂课里。以科学为主线的全科教育“山水田园课”就如此成形了,旨在让孩子们能够从自身的生活中,感受知识的力量,对自然的敬畏,引发孩子内心深处对学习和生活的真正热爱,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最终为“成长为一个全面的人”而奠定基础。
2018年,石公田校区被并入花坦小学本部,朱利锋带着实践多年的“山水田园课”来到这里。从2010年至今,课程的内容与形式都在发生着改变。由原来零散的课,到慢慢为教师们搭建起框架,再到现在以PBL项目式学习的形式推进,朱利锋想系统性地去升级课程。现在他正在做一个观鸟课的长项目,如针对一年级,重在培养孩子们的专注力、讲规则的习惯以及对小动物的同理心。当孩子们喜欢上观鸟后,他便会带他们去了解鸟的种类、习性、形态,及与生物链的关联等。“观鸟课我是想做6年的,每个年级都有,由浅至深设定学习目标,以高阶的思维促进孩子低阶的学习。”
在多年的“山水田园课”实践中,朱利锋直观地感受到孩子们的变化。从最初的迷茫自卑、不思进取,到热爱校园,每一天都高高兴兴地参与学校学习生活,孩子们逐渐形成了朦胧的人生理想,有了长久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内驱动力。“我曾有个学生,上学时数学成绩很好,但因为家庭原因,她读到八年级就辍学去打工了,在一家超市里做记账员。在工作过程中,她感到自身能力不足,就开始继续学习,花了一年的时间考取了会计证。像这些辍学的孩子,虽然离开了学校,但基本上都没有停止学习。”
在平时的上课过程中,孩子们会有千奇百怪的“十万个为什么”,许多问题朱利锋也一时回答不出。这时他便会和学生说:“我也不知道,但是我们可以一起去查资料、去问专业的人,老师和你们一起学。”教师的每一个举动、每一句话都是教育,朱利锋希望让孩子们掌握学习的方法,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这样即使有一天他们离开了学校,还是在不断学习,不断成长。
长在乡村,教在乡村,朱利锋乐在其中。他认为在乡村的生活环境中,面对乡村的孩子,要有乡村的教育方法。“大自然真的能够教会我们一切。乡村教师只要愿意去做,这里不缺题材,也不缺素材。这里就是孩子成长的沃土。”
诗歌教育:会写诗的孩子不砸玻璃
“你知道这个镇子最后的主人是谁吗?就是这些会留在山里的孩子。他们现在怎么样,未来的镇子就是怎么样的。”2015年,22岁的康瑜来到云南保山,成为漭水中学的一名支教老师,有一天校长于春云同她说了这番话,字字敲在她的心里。支教两年,康瑜一直在思考自己可以做些什么,让这些“未来的小镇主人”更好一点?她尝试了诗歌课、书法课、唱歌比赛……直到支教结束回到城市后,康瑜收到一大箱子孩子寄給她的诗和信,有个女孩说:“老师,我希望有更多像我这样的孩子,能够在诗歌里面找到自己。”“那时我才意识到,原来我之前做了那么多的尝试,只有诗歌是可以自然地陪伴到这些孩子的。”于是她又回到了漭水,创办了国内首家乡村诗歌教育公益机构“是光诗歌”。 漭水镇大山头小学的诗歌教师杨德丽第一次知道“是光诗歌”是在漭水中学一名教师的朋友圈里,那条朋友圈分享了一首小诗,令杨德丽惊讶的是,诗的作者是她曾经教过的学生。“之前真没发现她还会写诗,不禁感叹于她的成长,希望我们在小学也可以带着孩子们写诗,通过诗歌教学让孩子们更加悉心观察、用心感受周围的一切,也可以更加率真、自由地表达自我。”
辽宁省沈阳市浑南区汪家小学的诗歌教师董跃回忆起第一次上诗歌课的情景——孩子们透过圆圈看春天,尝试用丰富的感官来感受世界,感知到原来圆圈里的世界不仅可以看,还可以闻,可以听,甚至可以触摸。“当时孩子们充满好奇的眼神、兴奋的表情、跃跃欲试的样子,现在回想起来,仿佛就在我的面前。”
“诗歌能让我和孩子们在课堂上达到最舒服的交流状态,也讓我有幸窥见他们的内心世界。”来自福建省三明市清流县长校中心小学的诗歌教师李翠萍同记者谈起她的学生李林聪写的《我想》与赖玲秀写的《水》这两首诗。李林聪因为从未去过游乐园,所以他希望自己是一粒种子,把家安在电风扇上,这样就可以天天坐旋转木马了。赖玲秀最远只去过镇上,所以她内心渴望像水一样自由,能够环游世界。“如果没有诗歌课,我大概看不到,这些总是沉默的孩子们眼中的世界是如此美妙而有趣!”
“乡村孩子缺失陪伴和关怀,不喜欢和他人交流,不习惯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渐渐地封闭了自我,变得越来越孤僻。”谈起决定在学校把诗歌课开下去的原因,于春云表示当时考虑的是如何让那些不合群的孩子能够融入群体,同时又让大家都接受那些内向的孩子,而诗歌是一个可以让两者敞开心扉、接纳彼此的方法。
康瑜想起于春云曾和她说起过,学校里叛逆的初中生砸玻璃的故事,而通过几年的诗歌课,孩子们的身上确确实实发生了一些变化。“会写诗的孩子不砸玻璃,每个孩子都需要表达,需要关注,而诗歌可以让他们表达出来,且是以一个更柔软、更合适的方式表达出来。”
截至今年3月,“是光诗歌”已经覆盖了全国24个省市的823所乡村中小学,68000名孩子有了人生中的第一堂诗歌课。而在诗歌课起源的漭水镇,“是光诗歌”与镇政府签订了共建计划协议,合力打造国内首个诗歌特色小镇。“这些走不出去的孩子将会更加阳光,未来的小镇也一定是充满阳光的。”于春云说。
一只篮球:点亮乡村孩子眼中的光
小篮球,大世界。小篮球,大梦想。篮球带给孩子们的,不仅是强健的体魄,更是生活态度的变化和精神层面的成长。北京姚基金公益基金会(以下简称“姚基金”)致力于推动乡村体育教育事业,推动青少年全面健康成长,以体育人,开展实施“姚基金希望小学篮球季”,提供“硬件建设、体育支教、篮球联赛”立体式支持,有效缓解乡村体育师资匮乏、软硬件滞后的状况,以篮球为媒,让青少年变得更加勇敢、坚强,积极面对人生,教给他们什么是体育精神,什么是公平竞技,告诉他们,只要你不断努力,梦想的种子总有一天会生根发芽。
大山里孩子的篮球梦
讲述者:支教体育教师吴一帆
我刚来到这里的时候,几乎无法想象,自己竟成为这所学校唯一的全职体育老师,孩子们从未上过一节正式专业的体育课。在学校里招募小球员时,有六七十个孩子报名,姚国旗是其中最特别的那个。他的父母为了维持整个家庭的生计,在他六岁的时候就离开他去了拉萨打工。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导致姚国旗性格叛逆,经常顶撞老师。最初在选拔小球员的时候,我是有些犹豫的,这种性格的孩子,真的能打篮球吗?
但是后来,我发现姚国旗跟其他孩子都不一样,他接触篮球的时候,会露出笑容,打篮球的时候也愿意跟其他人接触,于是决定通过篮球来改变他的性格。姚国旗没有让我失望。打球的时候一个错误的动作被纠正过来,他会重复练上一百次、一千次,练到手臂都没办法抬起来,是所有小球员里练球最认真、最刻苦的孩子。
姚国旗说:“我喜欢打篮球,我想一直打下去,跟篮球一起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他拼了命地训练,只因内心隐藏的那朴素的愿望。他想让爸妈为他自豪,想离开山村,看看大山以外的世界。
篮球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
讲述者:能比五机
我的家乡在平均海拔2800米的高山上,四周都是河谷悬崖,交通工具无法抵达。那里很贫穷,父辈许多人终生都没能走出大凉山。曾经我以为自己会和他们一样,是篮球,改变了我的一生。
我从小没有父母陪伴,爷爷靠放羊养育我和哥哥。小学二年级时因贫穷辍学,我基本放弃了读书的希望。直到有一天,校长阿说木加来到我家,劝说爷爷让我回去读书,他无意中的一句话带给了我新的机遇:“要不要试试打篮球?”我很矮,但跑得特别快,力量特别足。那种奔跑在球场上的感觉让我着迷。
两个月的训练结束,我们去参加县里的比赛,进入前三名,获得了去成都参加省赛的资格。那是2015年,我第一次坐大巴车,第一次坐火车,第一次看到高楼大厦。一切对于我来说陌生又新奇,我终于知道了大凉山之外的世界是什么样子。之后姚基金邀请我去上海参加慈善赛,央视全程直播,全村人挤在我家看电视,爷爷高兴得杀了一头猪来庆祝。回到家,他对我说:“爷爷供你读书,你一定要走出去。”
2016年,我参加姚基金希望小学篮球季,在四川省赛中拿到了“匹克之星”和“罚球女王”两个奖项。看到我的表现,西昌航天学校决定破格招收我,定向训练篮球。后来为了能给宜宾市打比赛,我转学去了宜宾二中,并被他们的高中部预定招收。我现在每天一半时间用来读书,一半时间用来打篮球。
是篮球,给了我走出大山的机会,我看到的不仅是外面的世界,更是自己的无限可能。
(感谢北京姚基金公益基金会项目副总监李雪提供相关资料)
一支画笔:重塑山村孩子的自信与阳光
每种色彩 都应该盛开
别让阳光背后只剩下黑白
每一个人 都有权利期待 爱放在手心 跟我来
这是最好的未来
“每个梦想都值得被灌溉,每个孩子都值得被宠爱。我一直坚信美术学科有着独特而包容的、丰富而深刻的灵魂硬核,越深入就越纯粹地感受到美术学科强大的育人功能,美术不仅能滋润心灵,还能让人身心合一、张扬个性,所以我要发声,不仅是在美术教育教学方面的引领,更重要的是把这种感受传递给我的学生。”作为河北省美术骨干教师、河北省美术名师工作室成员,杨俊芳希望将美术学科的润泽注入每个山里孩子质朴的灵魂。
心中有爱,才能担起美术育人的重任
2017年4月,杨俊芳被派驻地处太行山深山区阜平县的龙泉关学校开展教育精准帮扶工作,三年多的帮扶实践,学校发展已步入轨道。作为执行校长,她做出了不小成绩,但她感觉作为美术教师,自己的工作才刚刚开始。
“孩子们对艺术的需求是发自生命的。第一节美术课,我就被孩子们稚拙流畅的线条所感动,被简陋的工具—— 一寸长的铅笔头和巴掌大的格纸所震撼。”杨俊芳用敏锐的直觉感受到大山里的孩子对美术、对艺术的渴望,她告诉自己应该为孩子们做点事。她为孩子们买来绘画材料,带孩子们从河边找来石头,洗净晾干后用来画画,带孩子们从树下捡来叶子,进行拼摆想象。“我坚信,所有的孩子都有潜质,都能感受到教师的爱,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爱上美术,体悟到艺术的魅力与力量,不能让缺乏材料的课堂限制孩子们的想象。”
常佳琪。我第一次上课时,她的大眼睛一下子让我联想到了“希望工程”的大眼睛女孩。没有美术用品,用铅笔画画,但线条流畅,在美术学习过程中,她越来越自信!
王月。我刚到学校时,三年级的王月是学校里最小的住宿生。她是被聋哑爸爸收养的,一直跟着奶奶生活,所以有上学障碍,我一直默默关注她。她觉察到,便总用绘画、用最纯真的情感表达自己的感恩,常把铅笔画悄悄塞进我办公室的门缝里。三年后的她已经成为班里的体委,用笑容征服世界!
马淑芹。内向型的孩子,经常心事重重,很不合群,总躲着大家。我发现后,就特别关注她,给她购买了绘画工具,每次上课,都拿她的作品进行展示点评。我的鼓励让她慢慢找到了自信,绘画水平提高了,性格也转变许多。
闫永伟。他在家上山爬树,不上学,后经多方努力劝返。由于长期没有上学,回学校后,闫永伟各方面都跟不上,我收他到美术社团,帮助他静下来、坐下来,拿起画笔开启新生活。
肩负责任,从美的角度思考育的无痕
面对山村教师队伍不稳定、艺术教师匮乏等现实问题,杨俊芳想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完成用美术开展学科育人的研究。美术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有着不可替代的育人功能,杨俊芳一直在思考,站在教室中央,如何从“美”与“术”这两个角度,围绕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去备课,从培养学生兴趣的角度去看待学生的作品。
“基础美术教育不是专业的技术技能学习,我们需要关注的不只是学生的手上功夫,更应该是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面对脱贫之后的乡村振兴,美术教学要立足‘人’的发展,从美的角度思考‘育’的无痕。美术教师要在关注美术技术与技能的同时,将重心放在学生的身心发展上,关注生命的成长,不急功近利地让学生会画什么,而是让孩子体验到美术活动的快乐,并潜移默化地将审美素养融入生活,保护好他们的興趣,培植起他们的自信。”杨俊芳在艺术与生活的链接中找到自己的坚守,不被学院派思潮所左右,听从内心的声音,以关爱孩子的感受为圆心,用智慧作半径,绘制生命的同心圆。
育人有术,让山村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
杨俊芳始终将“美术润泽身心”视为一种信仰。在薄弱山村学校支教的经历,更让她感受到美术的育人功能不容忽视。
“‘小黑板一挂,我们来画画’,简单临摹简笔画的课堂不是美术,只看重技术的美术也不是育人的美术,我们应该拒绝、摒弃,用实践和科学的发声去打破这样的不良循环,在科学的训练中形成‘视觉的认同——兴趣的产生——初步的探究——进一步的文化理解’美术认识链条,引领学生构建一个完整的人的价值取向。”
为了让更多山里的孩子感受艺术的美好,杨俊芳同时开设了四个美术社团;为了让孩子接受更专业化的系统学习,她帮家长对接更专业且公益的高级美术教师;为有效解决师资缺乏和教师不专业的问题,她积极探索线上线下教研模式,让边远地区的美术教师也可以有效开展教研;她还录制美术教学微视频,建立美术教育资源库……虽然很累,但孩子们的作品、孩子们的成长变化,让她更清晰地看到了自己的努力方向没有错。“‘以美育人’是以‘有形之教’为手段,在富有现实生活、生命气息的情境中,发生审美活动体验,引导学生主动探寻、自主表达,实现‘无形’的人格培育、心灵滋养和精神充实。这就是一线美术教师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