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以安徽东流历史文化名镇“门景”建筑创作与城市设计为例,运用区位空间审视下的城市设计思想方法,对历史建筑的的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问题展开探索,实质是基于多元文化交融下的文化传承与形态空间再现的城市设计问题。
【关键词】 历史建筑 文化传承 城市设计
1 历史建筑文化传承与城市设计的基本观点
(1)历史建筑文化传承与城市设计的核心价值在于传承与发展城镇文化的形象特色的营建。
(2)应从战略高度来审视把握“历史肌理空间特质下的文化传承” 与“历史信息可读性的表达”间的相互关系。
(3)城市设计战略层面:通过人文历史的感知以及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的研究掌握区位空间的特质性;通过区位主体现状分析其历史肌理来审视历史建筑的文化内涵;通过“历史肌理空间特质”的选择、比较、筛选、提炼确立出具有功能、文化、艺术、审美品质的城市设计战略命题。
(4)城市设计形态空间设计层面:在历史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城市设计命题指引下,把握设计所要表达的元素,进而进行整体空间形态构筑,使文化传承的延续空间与周边环境的空间协调统一。
2 案例分析
2.1 东流老街历史概述
东流镇位于安徽省池州市东至县,因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在此种菊和那座古朴的陶公祠而蜚声四海。
东流老街是昔日东流县城的中心繁华地带。自唐初逐渐形成至明清之际,为后人留下数百栋的明清徽派古建筑街巷空间(如图1)。虽时过境迁,但历史风貌犹存。现存至今依然是“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阁窗,珠檐飞角迎风雨,绣楣雕拱氐璧双”。据专家评估,东流老街古民居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品味,。于1989年与屯溪老街同时被批准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区。
2.2 东流老街区位特质
东流老街位于长江边上,因水运而发达,山青水秀,人们因商而聚居。这些商人南来北往,主动或被动地接受了许多新鲜的生活方式与审美意识。不仅给东流带来了巨额财富,还将新思想、新观念引入东流,其中包括了西方建筑文化,建筑技术及建筑材料。这促使东流的传统建筑风格与外来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今天东流老街历史建筑中西合璧的异域文化融合现象(如图1)。
2.3 东流老街历史建筑整体空间肌理特征
鉴于东流老街历史建筑与古徽州民居建筑文化的渊源,又考虑到东流老街历史建筑中西合璧现象,历史建筑肌理特征总的概括起来有一下几点:
(1) 东流老街历史建筑群与徽州古民居建筑文化有着较深的渊源;
(2)街巷空间因商业活动变得更为开放、开敞。因“市”聚居,商业带动城镇发展。
(3)十字”的线形空间与“残垣断壁”、“曲折有致”、“此地错落”的空间肌理特征;
(4)中国传统商业街的建筑空间组合——前店后宅、下店上房、前店中坊后宅的建筑功能组合。
(5)中西建筑风格融合的形态艺术空间。
2.4 文化传承于城市设计战略层面的审视
(1) “老街”大量遗存的历史建筑与完整的街巷空间作为东流发展变迁、兴衰的见证,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科学价值。
(2) 东流老街历史建筑,系属皖南民居的概念范畴。然而“中西合璧”是东流老街历史建筑与其它皖南地区的传统民居区别最大的地方,传承东流老街历史建筑文化,不仅对于皖南地域民居建筑风格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异域文化融合的历史建筑文化传承与发展更具不可替代的作用。
(3) 文化传承意义的城市设计空间定位:东流老街历史遗存具有文脉关系的文化传承空间再现。重在东流老街历史街区整体风貌的历史文化意象感知;强调水运文化的再现;深刻把握东流老街历史建筑肌理空间生成与发展的脉络关系;对陶渊明文化形态、艺术空间的创造性再设计。
2.5 东流老街历史建筑文化传承的城市设计——东流老街“门景”建筑创作
2.5.1 总的指导思想与设计原则
(1)认真研究东流老街历史建筑文化特色,充分发掘和继承东流历史建筑的内涵,突出其历史信息延续性,提高老街的历史文化品位。
(2)正确处理历史文化保护区与周围环境协调区的关系,历史文化保护与城镇现代化建设的关系。
(3)注重对有形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无形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共同反映城镇的历史文化积淀,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持续协调发展。
2.5.2 “门景”建筑创作与城市设计工作重点
创作出具有地域文化个性化的“门景”入口空间;把握东流历史建筑文化特色及其自然、地理、历史、文化特质性,再现东流当年“繁荣盛世”;关注旅游文化场所的营建与历史文化整体空间环境氛围的打造。
2.5.3 东流老街“门景”建筑创作与城市设计
(1)“门景”选址
东流老街入口“门景”建筑选址位于解放东街与学湖路的交叉口(如图2),学湖路是联系东流老街与镇中心的主要道路,是进入东流老街的主要入口。
(2) 具体空间形态的城市设计
a、整体空间组合:突出“老街”历史建筑中天井、院落形态——台阶式递进空间,儒家“宗教礼制”思想的历史隐喻的文脉特质;中国传统园林意境的建构,以现代园林的尺度空间把“门景”、“建筑”、“景观”有机结合,营建开敞、生态的整体空间。
b、具体形态设计:运用青砖机理、马头墙、天井空间、拱券、柱式、美人靠等历史建筑形态特质,来建构“门景”城市设计建筑意象。将一般“门景”中构筑物的形态空间形象与建筑使用功能相结合,运用中国传统园林亭、廊的建筑艺术形态空间设计手法;中西建筑文化融合的再现;“船”的抽象艺术园雕的构筑,实为东流历史上“江波万里贾舶来”的长江商埠重镇的特质(如图3,4)。
c、周边环境协调:鉴于入口用地局促(如图2),拓宽了学湖路与解放东街交叉口成为入口广场。把学湖引到老街入口形成滨水空间,并结合雕塑、铺石、花池等小品构建园林绿地空间,将建筑、园林、滨水在空间上融为一体(如图4)。在老街入口周围建筑的设计上,考虑到与老街历史建筑环境的协调性,可读性与延续性,将学湖路西侧的建筑营建成具有老街传统建筑文化传承意义的建筑空间组合。在学湖路东侧L型建筑组合上,把握老街内中西建筑文化结合的特点,营建具有中西文化交融特质的文化、艺术、审美情趣的建筑空间组合。
3 结论
历史建筑文化传承的城市设计相关研究,是一个没有终点的研究课题。笔者只是从“安徽东流老街‘门景’建筑创作与城市设计”实践案例开展了一些文化传承意义与思路方向的探讨,重在寻求城市设计思想方法与技术路线在历史建筑文化传承与发展上的实践手法,由此关注并探讨了历史建筑文化传承的城市设计问题。
参考文献
[1] 张松,周瑾.论近现代建筑遗产保护的制度建设[J].建筑学报,2005(7):5-7
[2] 吴 强.文化遗产历史空间保护与城市设计[J].城市规划,2007(5):93-96
[3] 王建国.城市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4] 镇雪锋,张松.文化遗产保护相关国际宪章综述[J].理想空间,第15期:101
[5] 阮仪三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6] 吴强.试论区位空间选择下的城市设计[J].城市规划,2005(4):61-64
【关键词】 历史建筑 文化传承 城市设计
1 历史建筑文化传承与城市设计的基本观点
(1)历史建筑文化传承与城市设计的核心价值在于传承与发展城镇文化的形象特色的营建。
(2)应从战略高度来审视把握“历史肌理空间特质下的文化传承” 与“历史信息可读性的表达”间的相互关系。
(3)城市设计战略层面:通过人文历史的感知以及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的研究掌握区位空间的特质性;通过区位主体现状分析其历史肌理来审视历史建筑的文化内涵;通过“历史肌理空间特质”的选择、比较、筛选、提炼确立出具有功能、文化、艺术、审美品质的城市设计战略命题。
(4)城市设计形态空间设计层面:在历史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城市设计命题指引下,把握设计所要表达的元素,进而进行整体空间形态构筑,使文化传承的延续空间与周边环境的空间协调统一。
2 案例分析
2.1 东流老街历史概述
东流镇位于安徽省池州市东至县,因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在此种菊和那座古朴的陶公祠而蜚声四海。
东流老街是昔日东流县城的中心繁华地带。自唐初逐渐形成至明清之际,为后人留下数百栋的明清徽派古建筑街巷空间(如图1)。虽时过境迁,但历史风貌犹存。现存至今依然是“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阁窗,珠檐飞角迎风雨,绣楣雕拱氐璧双”。据专家评估,东流老街古民居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品味,。于1989年与屯溪老街同时被批准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区。
2.2 东流老街区位特质
东流老街位于长江边上,因水运而发达,山青水秀,人们因商而聚居。这些商人南来北往,主动或被动地接受了许多新鲜的生活方式与审美意识。不仅给东流带来了巨额财富,还将新思想、新观念引入东流,其中包括了西方建筑文化,建筑技术及建筑材料。这促使东流的传统建筑风格与外来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今天东流老街历史建筑中西合璧的异域文化融合现象(如图1)。
2.3 东流老街历史建筑整体空间肌理特征
鉴于东流老街历史建筑与古徽州民居建筑文化的渊源,又考虑到东流老街历史建筑中西合璧现象,历史建筑肌理特征总的概括起来有一下几点:
(1) 东流老街历史建筑群与徽州古民居建筑文化有着较深的渊源;
(2)街巷空间因商业活动变得更为开放、开敞。因“市”聚居,商业带动城镇发展。
(3)十字”的线形空间与“残垣断壁”、“曲折有致”、“此地错落”的空间肌理特征;
(4)中国传统商业街的建筑空间组合——前店后宅、下店上房、前店中坊后宅的建筑功能组合。
(5)中西建筑风格融合的形态艺术空间。
2.4 文化传承于城市设计战略层面的审视
(1) “老街”大量遗存的历史建筑与完整的街巷空间作为东流发展变迁、兴衰的见证,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科学价值。
(2) 东流老街历史建筑,系属皖南民居的概念范畴。然而“中西合璧”是东流老街历史建筑与其它皖南地区的传统民居区别最大的地方,传承东流老街历史建筑文化,不仅对于皖南地域民居建筑风格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异域文化融合的历史建筑文化传承与发展更具不可替代的作用。
(3) 文化传承意义的城市设计空间定位:东流老街历史遗存具有文脉关系的文化传承空间再现。重在东流老街历史街区整体风貌的历史文化意象感知;强调水运文化的再现;深刻把握东流老街历史建筑肌理空间生成与发展的脉络关系;对陶渊明文化形态、艺术空间的创造性再设计。
2.5 东流老街历史建筑文化传承的城市设计——东流老街“门景”建筑创作
2.5.1 总的指导思想与设计原则
(1)认真研究东流老街历史建筑文化特色,充分发掘和继承东流历史建筑的内涵,突出其历史信息延续性,提高老街的历史文化品位。
(2)正确处理历史文化保护区与周围环境协调区的关系,历史文化保护与城镇现代化建设的关系。
(3)注重对有形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无形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共同反映城镇的历史文化积淀,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持续协调发展。
2.5.2 “门景”建筑创作与城市设计工作重点
创作出具有地域文化个性化的“门景”入口空间;把握东流历史建筑文化特色及其自然、地理、历史、文化特质性,再现东流当年“繁荣盛世”;关注旅游文化场所的营建与历史文化整体空间环境氛围的打造。
2.5.3 东流老街“门景”建筑创作与城市设计
(1)“门景”选址
东流老街入口“门景”建筑选址位于解放东街与学湖路的交叉口(如图2),学湖路是联系东流老街与镇中心的主要道路,是进入东流老街的主要入口。
(2) 具体空间形态的城市设计
a、整体空间组合:突出“老街”历史建筑中天井、院落形态——台阶式递进空间,儒家“宗教礼制”思想的历史隐喻的文脉特质;中国传统园林意境的建构,以现代园林的尺度空间把“门景”、“建筑”、“景观”有机结合,营建开敞、生态的整体空间。
b、具体形态设计:运用青砖机理、马头墙、天井空间、拱券、柱式、美人靠等历史建筑形态特质,来建构“门景”城市设计建筑意象。将一般“门景”中构筑物的形态空间形象与建筑使用功能相结合,运用中国传统园林亭、廊的建筑艺术形态空间设计手法;中西建筑文化融合的再现;“船”的抽象艺术园雕的构筑,实为东流历史上“江波万里贾舶来”的长江商埠重镇的特质(如图3,4)。
c、周边环境协调:鉴于入口用地局促(如图2),拓宽了学湖路与解放东街交叉口成为入口广场。把学湖引到老街入口形成滨水空间,并结合雕塑、铺石、花池等小品构建园林绿地空间,将建筑、园林、滨水在空间上融为一体(如图4)。在老街入口周围建筑的设计上,考虑到与老街历史建筑环境的协调性,可读性与延续性,将学湖路西侧的建筑营建成具有老街传统建筑文化传承意义的建筑空间组合。在学湖路东侧L型建筑组合上,把握老街内中西建筑文化结合的特点,营建具有中西文化交融特质的文化、艺术、审美情趣的建筑空间组合。
3 结论
历史建筑文化传承的城市设计相关研究,是一个没有终点的研究课题。笔者只是从“安徽东流老街‘门景’建筑创作与城市设计”实践案例开展了一些文化传承意义与思路方向的探讨,重在寻求城市设计思想方法与技术路线在历史建筑文化传承与发展上的实践手法,由此关注并探讨了历史建筑文化传承的城市设计问题。
参考文献
[1] 张松,周瑾.论近现代建筑遗产保护的制度建设[J].建筑学报,2005(7):5-7
[2] 吴 强.文化遗产历史空间保护与城市设计[J].城市规划,2007(5):93-96
[3] 王建国.城市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4] 镇雪锋,张松.文化遗产保护相关国际宪章综述[J].理想空间,第15期:101
[5] 阮仪三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6] 吴强.试论区位空间选择下的城市设计[J].城市规划,2005(4):6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