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学习方式 训练 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2A-
0004-03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既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认知过程,又是学生能力发展的过程。学生只有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才能让课堂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学中,影响学生积极参与的因素主要有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学生的学习方式等。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经常使用的一系列方法的总称,它是有效教育的基础和前提。本文主要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方面探索学生有效参与课堂教学的训练策略。
一、氛围影响策略
现代教育心理学和教学论的研究告诉我们,良好的教学氛围是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基础。良好的教学气氛一方面会给教师和学生愉悦的刺激,使师生双方有饱满的热情,使教与学态度端正、目标明确;另一方面学生的求知欲强烈、注意力集中、参与度高,全班形成你追我赶的竞争氛围。为此,我们首先要营造“良好学习方式”的认知氛围,赢得学生从主观上对将要进行训练的学习方式产生认同感,激发学生的内在需求,明确努力方向,在班级形成“比、赶、超”的学习风气,使接下来的学习方式训练得以顺利有效地开展。
教师可以采取“班会讨论”“故事渗透”“经验介绍”“名言鞭策”等策略营造良好学习方式的认知氛围。如围绕“聪”字展开班会讨论:应该怎样学习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到更多的知识,使自己越来越聪明?可以围绕“聪”字编故事,让学生在故事中达成良好学习方式的认同;还可以请班里或校里的学优生进行经验介绍,让学生在吸取学优生的学习经验中达成对良好学习方式的认同。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认知水平有限,教师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还要发挥引导作用,使学生的学习方式训练朝着良性方向发展。
在师生共同达成良好学习方式的认同后,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收集关于劝学方面的名言佳句张贴在教室里、校园内,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达到无声鞭策的效果。如“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倾听就像海绵一样,汲取别人的经验与教训,使你在学习的道路上少走弯路”“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互相交换,各自得到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互相交换,各自得到两种思想”等。
二、专课训练策略
学生有了参与学习方式训练的主观愿望和兴趣后,教师就可以分步骤对学生进行指导训练,这是学习方式训练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我们可以借鉴孟照彬教授EEPO,即有效教育学习方式训练模式,采取“训练课”的策略指导学生展开训练。训练的步骤依次是:约定→倾听→表达→交流→合作→速度→质疑→创新,每一个步骤大约需要一个课时,也可以视具体情况在一个课时内同时完成几个步骤。训练时要注意四点:一是要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有效性,不能为训练而训练;二是训练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给学生明确的训练要求;三是训练目标的制定要合理,并在追求实效上下功夫;四是训练要具体细化,教师的指导要到位。
(一)约定
约定是指师生之间为了有效地实施教育教学活动而专门设计并形成一种默契的课堂常规,如击掌、数数、打手势、口头语言等。约定可以简洁明快地调控教学活动,有次序地调控动静转换,快速地进行流程检测,有效地强化某种特定内容。
约定的内容要以实用为目的,班内或校内应该大同小异,且不宜太多,主要有课堂回归的约定、是否明白的约定、判断对错的约定等。约定的方式应该简单明了,有肢体语言和口头语言方式,如:课堂回归的约定可采用“击掌”的肢体语言形式:教师击掌“x x xxx”,学生回应“xxx xxx”,并迅速回到自己的座位。也可采用口头语言形式:教师说“白日依山尽”,学生说“黄河入海流”,并迅速回到自己的座位;或教师说“1 2 3”,学生说“3 2 1”;教师说“哆来咪发唆”,学生说“唆发咪来哆”等,具体约定方式可以根据学科特点而定。另外,是否明白的约定和判断对错的约定可以用肢体语言形式,如:掌心向前表示“我明白”,手背向前表示“不明白”;正确答案的手势“√”,错误答案的手势“×”等。
训练时,教师首先让学生了解约定的意义及作用,然后视教学需要进行具体引导训练。约定的内容和训练可以随时调整、添加、动态使用,不能为了约定而预定。
(二)倾听
倾听,是人的一种基本素养,是有效学习的必备条件。会倾听是提高小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途径,学生在课堂上能认真倾听老师的讲课、同学的发言,才能积极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保证课堂活动的有效进行。为此,我们要重视对学生“倾听”的训练。训练策略主要有:明确要点、示范引领、情境训练等。
“明确要点”指的是课前与学生共同明确倾听的要求。如我校对于“倾听”的要求是:倾听时首先要安静,然后做到“耳到、眼到、手到、心到”。“安静”,即听的时候嘴巴不能发出声音,如有不同意见要等同学说完或老师停顿的时候才能大声地发表意见;手和脚不能动,包括手和脚管理的文具、书本、桌子、椅子等都要静悄悄的。“耳到”,即听清说话人表达的意思,找准关键词和主要意思;听说话人的语气与态度,体会他们的思想与情感。“眼到”:听的时候眼睛要看着说话的老师或同学,让说的人知道对方在认真地听。“手到”:需要的时候可以静静地把听到的要点记下来。“心到”:边听边想“他讲的和我想的一样吗”,当听到自己赞成且精彩的地方,可以点点头,微笑表示认同;听到不同意的观点可以皱皱眉,或者轻轻摇摇头表示不同意或者有不同见解。
“示范引领”是指教师身体力行或现场指导一两名学生对如何认真倾听做示范。
“情境训练”是指教师创设学科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实践中体会和掌握认真倾听的要点。
(三)表达与交流
一些学生的表达和交流能力存在较大的欠缺。表达与交流能力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都有较大的影响。他们在课堂中要么不愿意开口说话,要么开了口又不知道说什么,往往东拉西扯抓不住要点;同学之间不善于进行学习交流等。为此,教师不能忽视对学生表达与交流能力的培养,可通过“模式引导”“模拟对话”“正反辩论”等有效策略在课堂教学中落实表达与交流能力的训练。 “模式引导”,即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启动、推进、终止交流的话语形式。如表述意见和建议时使用的表达模式:“我猜想应该是这样的……”“我有一个问题要与大家一起研究……”“我觉得……”“我认为……”“因为……所以……”“……是因为……”补充修改时使用的表达模式:“我同意XX的观点,但我还有补充……”“我不同意XX的观点,我认为……”等。
“模拟对话”就是给学生设置一定的情境,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在相互交流中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如创设“长得高好还是矮好”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分别扮演骆驼和羊利用上述“模式引导”方式进行对话等。
“正反辩论”,即教师选定一个特定的论题,组织两组学生围绕论题辩驳问难,各抒己见、互相学习,学生在辩论中培养了辩析能力与语言能力。如组织学生围绕“学生上网好不好”进行正反辩论等。
(四)合作
合作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团队观念和交流能力,并在思想的碰撞中迸发创新的火花。通过借鉴学习和实践操作,笔者认为“科学分组、合理分工、任务驱动、以评促训”是训练学生合作能力的有效策略。
“科学分组”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由教师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每个小组人数为4~6名,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这不但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而且为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打下基础。一旦分好小组,就要在一个学期内保持组内成员的稳定,这样较有利于学生掌握合作技能,形成合作习惯。
“合理分工”是指小组成员之间要合理分工、明确职责。一般情况下,小组内应设召集人(即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各一名。建议让学习能力相对优秀的学生来担当召集人,而且在合作未形成习惯之前不轻易更换;记录员、汇报员可轮流更换。
“任务驱动”就是让学生在一定的任务驱动下,由小组合作完成任务。为此,教师布置的任务既要让学生容易接受,又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小组合作学习任务;根据教学的重点、难点设计探究性、发散性的任务;或是让学生在质疑中主动提出问题等。
“以评促训”是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最佳合作小组”竞争评比,荣获“最佳合作小组”的全体成员都获奖励,连续五次评不上“最佳合作小组”的,全体成员都要接受惩罚。这种荣辱与共的小组评价方式能够促进学生合作能力的发展。
(五)速度
当今社会日新月异,学习也要讲求速度,如果学生学习速度太慢,不仅影响学习效率,而且其以后的成长阶段,很可能因此受困。因此,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课堂回归、思考、表达与交流等速度的训练。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定时训练、快速听说、即兴训练、以赛促训”是较为有效的训练策略。
“定时训练”就是让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任务,任务完成就可以得到奖励。时间的限定和任务的量必须科学搭配,比如完成练习题的任务要参照教师用书上的建议,如数学教师用书中“有余数除法”单元教学结束时的速度要求是: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每分钟做8题;到期末时的速度要求是: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每分钟做10题。
“快速听说”就是教师读一段话或说几个词语,让学生快速默写出来,做到说得快、默得快,以训练学生的反应能力。
“即兴训练”,即通过即兴讨论、即兴演说、即兴答辩等形式,使学生快速思考,迅速表达。
“以赛促训”,即通过比赛的形式,促进学生学习速度的提高。如:比一比哪个小组回归座位又安全又快速;比一比谁完成得又快又对等。
(六)质疑与创新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逐步培养学生积极思考、主动质疑、尝试创新的学习方式,让他们想问、敢问、好问、会问、能创新。学生质疑与创新的学习方式训练可以采取“言传身教”“做开放题”“启发训练”等策略。
质疑和创新从模仿开始,教师可以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学生质疑、创新的意识和习惯。如围绕“32÷4”,教师编出不同的问题让学生解答:“①32是4的几倍?②多少个4连加等于32?③32里有几个4?④4除32,商是多少?⑤把32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多少?⑥被除数是32,除数是4,商是多少?⑦已知两个因数的积是32,其中一个因数是4,求另一个因数是多少?⑧32比4的比值是多少?⑨32位同学平均分成4组,每组有多少人?”这些问题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并在解答过程中形成质疑的意识。
开放题具有题目的条件不充分或结论不确定的特征,开放题的解题策略往往也是多种多样的。实践证明,利用开放题可以很好地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如“36( )>36( )>36( )”这样一道填空题,学生可以从数字、计量、长度、面积、体积等不同角度思考解答,较好地训练了学生的求异思想和创新能力。
“启发训练”,即教师启发学生质疑,或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如:“给下面的字换偏旁后再组词:请 ( ),护 ( )。”当学生想出一个答案后,教师给予启发:还能换别的偏旁吗?还能组不一样的词语吗?再如:“一个农场计划在100公顷的地里播种小麦和玉米,播种面积的比是3∶2,那么,两种作物各播种多少公顷?”当学生得出一种解法后,教师再予以启发:“除了用比例方法解,你还能用分数方法解或用整数归一方法解吗?”
三、儿歌强化策略
儿歌具有形式活泼、韵律优美、简单易背诵等特点,深受学生的喜爱。笔者进行学习方式训练课后,将良好学习方式的要求及做法编成朗朗上口的儿歌,利用儿歌的独特形式和风格,以歌促学,寓教于乐,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如“倾听”的识记儿歌:“面向发言人,专心把话听;边听边思考,我也能说说;有选择吸取,为同伴喝彩。”或将所有的学习方式整合起来:“1 2 3,快坐好;课堂发言先举手;掌心向前我明白,手背向前不明白;正确答案手势√,错误答案手势×;拇指向上我真棒!你发言,我倾听;我发言,向大家,谁发言就看谁;二人小组面对面,四人小组聚一起;你说我应互交流,分享思想收获多!遇到问题动脑想,此路不通换角度;如有不懂多提问,大家一起来解决!” 教学可以将儿歌作为课前歌,也可以将儿歌张贴到教室的学习园地里让学生边学边做。实践证明,利用儿歌帮助学生强化识记,学生很容易接受,很快就能记住良好学习方式的要点和做法,有效推进良好学习方式的养成。
四、榜样引领策略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小学生具有可塑性大、模仿性强、富有上进心等特点,因此,教学中可通过榜样引领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方式。榜样引领包含教师榜样示范和同伴榜样示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最直接的一面镜子,教师的榜样作用在小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所以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如要求学生“倾听时目光紧随发言人”,教师在倾听学生发言时就要微笑注视学生,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并不时给予积极回应;要求学生“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学会创新”,教师就要善于多角度思考问题,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并善于创新,变“教教材”为“活用教材”。除了教师的榜样作用外,学生最容易受同伴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具有良好学习方式的学生,及时将其树立为班级学习的典型,使学生有具体的、真实的可模仿的对象,激励学生按照榜样的良好习惯指导自己的行为,以形成良好的学习行为方式。
五、评价激励策略
适当的激励能激发人的动机,使其内心渴求成功,朝着期望目标不断努力。在学生良好学习方式的训练中,教师一定要用欣赏的目光关注学生,善于寻找学生在训练中的闪光点,给予及时的评价激励,让学生不断收获被肯定、被赞赏的喜悦,朝着期望目标不断成长。在评价激励中,教师要经常使用这样的激励语:“大家看,××同学不仅听明白了,还补充了自己的想法,他真厉害”“你能边听边思考,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倾听能力”“你发言的时候能面向大多数同学,声音洪亮,让全班同学都能明白你的想法,真棒”等。
激励性的评价除了语言激励,还有物质激励、荣誉激励等。低年级学生可以奖励小红花,高年级学生可以给予印章,印章达到一定数量可以换取写有“教师寄语”的图书、漂亮的书签、成长笔记本等。荣誉激励就是在每学期期末评选出“学习榜样”,获得在校园展板展出的荣誉机会。
六、学科协作策略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式需要学科教师统一思想、共同训练,形成合力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如果学科教师没有统一思想,各自有一套训练要求,就会增加学生的负担,让学生因负担过重滋生厌学情绪,甚至造成认知混乱,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式。如:训练“倾听”时,甲老师要求学生如有疑问或异议,要先听完再举手发表自己的观点。乙老师要求学生可以善意打断发言者,提出自己的疑问或异议。此时就会造成认知混乱,学生不知道该如何做才是良好的学习行为方式,影响训练效果。
除了学科老师之间统一思想,家校也要形成训练合力。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有效延伸和补充,我们可以将良好学习方式的要求与家长沟通,争取获得家长的支持和理解,让家长加入对学生进行良好学习方式训练的队伍,增强训练的效率。
学生学习方式的训练需要持之以恒,直至养成习惯,形成积极向上的班风、校风,才能不断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有效程度。
(责编 杨 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2A-
0004-03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既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认知过程,又是学生能力发展的过程。学生只有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才能让课堂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学中,影响学生积极参与的因素主要有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学生的学习方式等。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经常使用的一系列方法的总称,它是有效教育的基础和前提。本文主要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方面探索学生有效参与课堂教学的训练策略。
一、氛围影响策略
现代教育心理学和教学论的研究告诉我们,良好的教学氛围是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基础。良好的教学气氛一方面会给教师和学生愉悦的刺激,使师生双方有饱满的热情,使教与学态度端正、目标明确;另一方面学生的求知欲强烈、注意力集中、参与度高,全班形成你追我赶的竞争氛围。为此,我们首先要营造“良好学习方式”的认知氛围,赢得学生从主观上对将要进行训练的学习方式产生认同感,激发学生的内在需求,明确努力方向,在班级形成“比、赶、超”的学习风气,使接下来的学习方式训练得以顺利有效地开展。
教师可以采取“班会讨论”“故事渗透”“经验介绍”“名言鞭策”等策略营造良好学习方式的认知氛围。如围绕“聪”字展开班会讨论:应该怎样学习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到更多的知识,使自己越来越聪明?可以围绕“聪”字编故事,让学生在故事中达成良好学习方式的认同;还可以请班里或校里的学优生进行经验介绍,让学生在吸取学优生的学习经验中达成对良好学习方式的认同。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认知水平有限,教师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还要发挥引导作用,使学生的学习方式训练朝着良性方向发展。
在师生共同达成良好学习方式的认同后,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收集关于劝学方面的名言佳句张贴在教室里、校园内,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达到无声鞭策的效果。如“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倾听就像海绵一样,汲取别人的经验与教训,使你在学习的道路上少走弯路”“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互相交换,各自得到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互相交换,各自得到两种思想”等。
二、专课训练策略
学生有了参与学习方式训练的主观愿望和兴趣后,教师就可以分步骤对学生进行指导训练,这是学习方式训练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我们可以借鉴孟照彬教授EEPO,即有效教育学习方式训练模式,采取“训练课”的策略指导学生展开训练。训练的步骤依次是:约定→倾听→表达→交流→合作→速度→质疑→创新,每一个步骤大约需要一个课时,也可以视具体情况在一个课时内同时完成几个步骤。训练时要注意四点:一是要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有效性,不能为训练而训练;二是训练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给学生明确的训练要求;三是训练目标的制定要合理,并在追求实效上下功夫;四是训练要具体细化,教师的指导要到位。
(一)约定
约定是指师生之间为了有效地实施教育教学活动而专门设计并形成一种默契的课堂常规,如击掌、数数、打手势、口头语言等。约定可以简洁明快地调控教学活动,有次序地调控动静转换,快速地进行流程检测,有效地强化某种特定内容。
约定的内容要以实用为目的,班内或校内应该大同小异,且不宜太多,主要有课堂回归的约定、是否明白的约定、判断对错的约定等。约定的方式应该简单明了,有肢体语言和口头语言方式,如:课堂回归的约定可采用“击掌”的肢体语言形式:教师击掌“x x xxx”,学生回应“xxx xxx”,并迅速回到自己的座位。也可采用口头语言形式:教师说“白日依山尽”,学生说“黄河入海流”,并迅速回到自己的座位;或教师说“1 2 3”,学生说“3 2 1”;教师说“哆来咪发唆”,学生说“唆发咪来哆”等,具体约定方式可以根据学科特点而定。另外,是否明白的约定和判断对错的约定可以用肢体语言形式,如:掌心向前表示“我明白”,手背向前表示“不明白”;正确答案的手势“√”,错误答案的手势“×”等。
训练时,教师首先让学生了解约定的意义及作用,然后视教学需要进行具体引导训练。约定的内容和训练可以随时调整、添加、动态使用,不能为了约定而预定。
(二)倾听
倾听,是人的一种基本素养,是有效学习的必备条件。会倾听是提高小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途径,学生在课堂上能认真倾听老师的讲课、同学的发言,才能积极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保证课堂活动的有效进行。为此,我们要重视对学生“倾听”的训练。训练策略主要有:明确要点、示范引领、情境训练等。
“明确要点”指的是课前与学生共同明确倾听的要求。如我校对于“倾听”的要求是:倾听时首先要安静,然后做到“耳到、眼到、手到、心到”。“安静”,即听的时候嘴巴不能发出声音,如有不同意见要等同学说完或老师停顿的时候才能大声地发表意见;手和脚不能动,包括手和脚管理的文具、书本、桌子、椅子等都要静悄悄的。“耳到”,即听清说话人表达的意思,找准关键词和主要意思;听说话人的语气与态度,体会他们的思想与情感。“眼到”:听的时候眼睛要看着说话的老师或同学,让说的人知道对方在认真地听。“手到”:需要的时候可以静静地把听到的要点记下来。“心到”:边听边想“他讲的和我想的一样吗”,当听到自己赞成且精彩的地方,可以点点头,微笑表示认同;听到不同意的观点可以皱皱眉,或者轻轻摇摇头表示不同意或者有不同见解。
“示范引领”是指教师身体力行或现场指导一两名学生对如何认真倾听做示范。
“情境训练”是指教师创设学科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实践中体会和掌握认真倾听的要点。
(三)表达与交流
一些学生的表达和交流能力存在较大的欠缺。表达与交流能力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都有较大的影响。他们在课堂中要么不愿意开口说话,要么开了口又不知道说什么,往往东拉西扯抓不住要点;同学之间不善于进行学习交流等。为此,教师不能忽视对学生表达与交流能力的培养,可通过“模式引导”“模拟对话”“正反辩论”等有效策略在课堂教学中落实表达与交流能力的训练。 “模式引导”,即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启动、推进、终止交流的话语形式。如表述意见和建议时使用的表达模式:“我猜想应该是这样的……”“我有一个问题要与大家一起研究……”“我觉得……”“我认为……”“因为……所以……”“……是因为……”补充修改时使用的表达模式:“我同意XX的观点,但我还有补充……”“我不同意XX的观点,我认为……”等。
“模拟对话”就是给学生设置一定的情境,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在相互交流中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如创设“长得高好还是矮好”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分别扮演骆驼和羊利用上述“模式引导”方式进行对话等。
“正反辩论”,即教师选定一个特定的论题,组织两组学生围绕论题辩驳问难,各抒己见、互相学习,学生在辩论中培养了辩析能力与语言能力。如组织学生围绕“学生上网好不好”进行正反辩论等。
(四)合作
合作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团队观念和交流能力,并在思想的碰撞中迸发创新的火花。通过借鉴学习和实践操作,笔者认为“科学分组、合理分工、任务驱动、以评促训”是训练学生合作能力的有效策略。
“科学分组”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由教师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每个小组人数为4~6名,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这不但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而且为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打下基础。一旦分好小组,就要在一个学期内保持组内成员的稳定,这样较有利于学生掌握合作技能,形成合作习惯。
“合理分工”是指小组成员之间要合理分工、明确职责。一般情况下,小组内应设召集人(即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各一名。建议让学习能力相对优秀的学生来担当召集人,而且在合作未形成习惯之前不轻易更换;记录员、汇报员可轮流更换。
“任务驱动”就是让学生在一定的任务驱动下,由小组合作完成任务。为此,教师布置的任务既要让学生容易接受,又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小组合作学习任务;根据教学的重点、难点设计探究性、发散性的任务;或是让学生在质疑中主动提出问题等。
“以评促训”是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最佳合作小组”竞争评比,荣获“最佳合作小组”的全体成员都获奖励,连续五次评不上“最佳合作小组”的,全体成员都要接受惩罚。这种荣辱与共的小组评价方式能够促进学生合作能力的发展。
(五)速度
当今社会日新月异,学习也要讲求速度,如果学生学习速度太慢,不仅影响学习效率,而且其以后的成长阶段,很可能因此受困。因此,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课堂回归、思考、表达与交流等速度的训练。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定时训练、快速听说、即兴训练、以赛促训”是较为有效的训练策略。
“定时训练”就是让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任务,任务完成就可以得到奖励。时间的限定和任务的量必须科学搭配,比如完成练习题的任务要参照教师用书上的建议,如数学教师用书中“有余数除法”单元教学结束时的速度要求是: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每分钟做8题;到期末时的速度要求是: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每分钟做10题。
“快速听说”就是教师读一段话或说几个词语,让学生快速默写出来,做到说得快、默得快,以训练学生的反应能力。
“即兴训练”,即通过即兴讨论、即兴演说、即兴答辩等形式,使学生快速思考,迅速表达。
“以赛促训”,即通过比赛的形式,促进学生学习速度的提高。如:比一比哪个小组回归座位又安全又快速;比一比谁完成得又快又对等。
(六)质疑与创新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逐步培养学生积极思考、主动质疑、尝试创新的学习方式,让他们想问、敢问、好问、会问、能创新。学生质疑与创新的学习方式训练可以采取“言传身教”“做开放题”“启发训练”等策略。
质疑和创新从模仿开始,教师可以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学生质疑、创新的意识和习惯。如围绕“32÷4”,教师编出不同的问题让学生解答:“①32是4的几倍?②多少个4连加等于32?③32里有几个4?④4除32,商是多少?⑤把32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多少?⑥被除数是32,除数是4,商是多少?⑦已知两个因数的积是32,其中一个因数是4,求另一个因数是多少?⑧32比4的比值是多少?⑨32位同学平均分成4组,每组有多少人?”这些问题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并在解答过程中形成质疑的意识。
开放题具有题目的条件不充分或结论不确定的特征,开放题的解题策略往往也是多种多样的。实践证明,利用开放题可以很好地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如“36( )>36( )>36( )”这样一道填空题,学生可以从数字、计量、长度、面积、体积等不同角度思考解答,较好地训练了学生的求异思想和创新能力。
“启发训练”,即教师启发学生质疑,或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如:“给下面的字换偏旁后再组词:请 ( ),护 ( )。”当学生想出一个答案后,教师给予启发:还能换别的偏旁吗?还能组不一样的词语吗?再如:“一个农场计划在100公顷的地里播种小麦和玉米,播种面积的比是3∶2,那么,两种作物各播种多少公顷?”当学生得出一种解法后,教师再予以启发:“除了用比例方法解,你还能用分数方法解或用整数归一方法解吗?”
三、儿歌强化策略
儿歌具有形式活泼、韵律优美、简单易背诵等特点,深受学生的喜爱。笔者进行学习方式训练课后,将良好学习方式的要求及做法编成朗朗上口的儿歌,利用儿歌的独特形式和风格,以歌促学,寓教于乐,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如“倾听”的识记儿歌:“面向发言人,专心把话听;边听边思考,我也能说说;有选择吸取,为同伴喝彩。”或将所有的学习方式整合起来:“1 2 3,快坐好;课堂发言先举手;掌心向前我明白,手背向前不明白;正确答案手势√,错误答案手势×;拇指向上我真棒!你发言,我倾听;我发言,向大家,谁发言就看谁;二人小组面对面,四人小组聚一起;你说我应互交流,分享思想收获多!遇到问题动脑想,此路不通换角度;如有不懂多提问,大家一起来解决!” 教学可以将儿歌作为课前歌,也可以将儿歌张贴到教室的学习园地里让学生边学边做。实践证明,利用儿歌帮助学生强化识记,学生很容易接受,很快就能记住良好学习方式的要点和做法,有效推进良好学习方式的养成。
四、榜样引领策略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小学生具有可塑性大、模仿性强、富有上进心等特点,因此,教学中可通过榜样引领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方式。榜样引领包含教师榜样示范和同伴榜样示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最直接的一面镜子,教师的榜样作用在小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所以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如要求学生“倾听时目光紧随发言人”,教师在倾听学生发言时就要微笑注视学生,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并不时给予积极回应;要求学生“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学会创新”,教师就要善于多角度思考问题,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并善于创新,变“教教材”为“活用教材”。除了教师的榜样作用外,学生最容易受同伴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具有良好学习方式的学生,及时将其树立为班级学习的典型,使学生有具体的、真实的可模仿的对象,激励学生按照榜样的良好习惯指导自己的行为,以形成良好的学习行为方式。
五、评价激励策略
适当的激励能激发人的动机,使其内心渴求成功,朝着期望目标不断努力。在学生良好学习方式的训练中,教师一定要用欣赏的目光关注学生,善于寻找学生在训练中的闪光点,给予及时的评价激励,让学生不断收获被肯定、被赞赏的喜悦,朝着期望目标不断成长。在评价激励中,教师要经常使用这样的激励语:“大家看,××同学不仅听明白了,还补充了自己的想法,他真厉害”“你能边听边思考,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倾听能力”“你发言的时候能面向大多数同学,声音洪亮,让全班同学都能明白你的想法,真棒”等。
激励性的评价除了语言激励,还有物质激励、荣誉激励等。低年级学生可以奖励小红花,高年级学生可以给予印章,印章达到一定数量可以换取写有“教师寄语”的图书、漂亮的书签、成长笔记本等。荣誉激励就是在每学期期末评选出“学习榜样”,获得在校园展板展出的荣誉机会。
六、学科协作策略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式需要学科教师统一思想、共同训练,形成合力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如果学科教师没有统一思想,各自有一套训练要求,就会增加学生的负担,让学生因负担过重滋生厌学情绪,甚至造成认知混乱,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式。如:训练“倾听”时,甲老师要求学生如有疑问或异议,要先听完再举手发表自己的观点。乙老师要求学生可以善意打断发言者,提出自己的疑问或异议。此时就会造成认知混乱,学生不知道该如何做才是良好的学习行为方式,影响训练效果。
除了学科老师之间统一思想,家校也要形成训练合力。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有效延伸和补充,我们可以将良好学习方式的要求与家长沟通,争取获得家长的支持和理解,让家长加入对学生进行良好学习方式训练的队伍,增强训练的效率。
学生学习方式的训练需要持之以恒,直至养成习惯,形成积极向上的班风、校风,才能不断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有效程度。
(责编 杨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