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更体现了高等教育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教育政策是公共政策的一部分,其政策的制定必须从观念的转变、投资的多元化、机制健全、政策改进和资源调整等方面改进,本文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出简单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完善我国高等教育的公共政策提出建议。
一、高等教育在公共政策的地位
教育是培养新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体过程,也是人类社会生产经验得以继承发扬的关键环节。“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揭示了教育的根本价值,教育是民生问题的关注重点,也是国家公共财政运行框架目标的‘基本层级’。教育政策是公共政策的一部分,他是由政府及其机构和官员制定的,调节教育领域的社会问题和社会关系的公共政策。而高等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其他各类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起着导向作用。
二、高等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
1999年我国实施高校扩招以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从1998年的1022所增加到2009年的2305所,增长225.54%,普通高等教育学校招生数从108.36万人增至639.4932万人,在校生人数从340.87万人增至2144.657万人,全国招收研究生增加到510953人,在校研究生1404942人。高校的扩招不仅是数量上的发展,也是整个教育体系的最大变革,是政策的引导。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优先发展教育,建立人力资源强国”是党中央在心的历史发展阶段下为更好的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提出的新的最大战略目标。加快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不仅能提高我国人口素质,把我国从人口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强国,缓解我国的人口压力,而且在现阶段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更多的专业人才,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指出可以缓解我国高等教育学历人才和紧缺专业人才的供应矛盾,促进人力资源结构的重组,提高人才的使用效率。
(二) 高等教育的市场化转变
高等教育在日渐趋向大众化的同时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高等教育作为准公共产品,需由政府、社会、个人三方面共同来解决资金需求。高等教育市场化改革是我国经济社会以及高等教育本身发展的客观要求,需要引入大量的社会资金,就必须通过市场改革实行资金来源的多渠道,可以从政府拨款、企业投资、社会捐赠、学生学费、高教科技成果产业化等多种不同的渠道获得资金,还可以通过银行贷款筹集办学经费,这样可以缓解政府单一渠道投资的沉重压力,在高等教育市场化解决高校资金问题的同时,也扩大了高校的自主权,可以提高高校针对市场具体需求来培养人才,增加就业率。所以市场机制的引入不仅使高校对市场的供求关系作出迅速反应,而且提高了高等教育的运作效率和质量。
(三)我国高等教育体系改革情况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市场化伴随着办学模式的多样化,管理上的自主化与分权化,教育机构合理化等变革,现代高等教育的观念、体制、结构、人才培养的模式、内容、教养方法都有了改革改革和创新。高等教育从单一结构向多种结构演变,改革了传统的象牙塔结构,教学方法及内容更综合化,并建立了高等教育为主导同科研和生产紧密结合的联合体。这些体系的良好运转和顺利实施,都须以有效实施公共政策为前提,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体系改革趋向规范化,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如引进市场竞争机制,推动高校后勤社会改革、鼓励民间力量进入高等教育领域、民办高等教育、多种所有制办学模式、打破过去政府单一制的“垄断格局”。
三、我国高等教育中公共政策的调整
(一)公共政策制定要具有前瞩性
教育是培养新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体过程,其本身就具有前瞩性,而高等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有主导方向,决定了高等教育的公共政策的制定必须具有前瞩性。只有这样才能为高校的定位创造适合的土壤,全面落实正确的发展观。我国高等教育实施扩招只有十年时间,而世界许多国家也都在扩招,特别是北美、欧洲和大洋洲回家纷纷迈入高等教育的普及阶段。所以在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科技进步、人才竞争日趋激烈,我国必须制定出更有前瞩性的教育政策。
(二)在高校的投资政策上,必须健全教育成本的合理分担机制
高校市场化主要是一种有限的市场化,其基本含义就是把市场机制引入一些领域,对这些领域实施不同程度的市场化运作。市场化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高校投资成本的问题,但也必须建立成本的合理分担机制,杜绝完全政府管制和完全由市场承担的两种极端,避免政府单一渠道投资的压力及市场“失灵”带来的不良影响,所以高等教育市场化只能在有限的范围。要保证政府宏观调控的积极作用,采取一种“政府宏观调控下的市场化运行模式”,使得政府的公共政策从宏观上调节和控制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弥补市场的不足,矫正市场失灵。
(三)高等教育的政策制定符合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大背景下,各国的科技教育逐步趋向融合,世界高等教育呈现出普及化、信息化、市场化和终身化的发展趋势。我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国外教育产业将进一步介入国内教育市场,在教育思想、教育体制、教育方式等方面,对我国教育,尤其高等教育产生全面而深刻的影响。我们必须大力发展地方高等教育,积极支持中外合作办学,鼓励教育投资多元化,努力开辟国际教育市场,尽快完善高等教育的政策,使政策符合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李盛兵.高等教育市场化:欧洲观点[J].高等教育研究,2000(04).
[2]冯冬明.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公共政策选择[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9(06).
[3]张海.云南高等教育公共政策分析[J].云南财经大学财税研究报,2009(01).
[4]谢安邦.我国今年来高等教育研究的回顾和展望[J].复旦研究论坛,2006(02).
作者简介:吉刘琼(1988-),女,彝族,四川成都人,就读于西南财经大学财税学院,研究方向:公共财政。
(责任编辑:刘晶晶)
一、高等教育在公共政策的地位
教育是培养新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体过程,也是人类社会生产经验得以继承发扬的关键环节。“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揭示了教育的根本价值,教育是民生问题的关注重点,也是国家公共财政运行框架目标的‘基本层级’。教育政策是公共政策的一部分,他是由政府及其机构和官员制定的,调节教育领域的社会问题和社会关系的公共政策。而高等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其他各类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起着导向作用。
二、高等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
1999年我国实施高校扩招以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从1998年的1022所增加到2009年的2305所,增长225.54%,普通高等教育学校招生数从108.36万人增至639.4932万人,在校生人数从340.87万人增至2144.657万人,全国招收研究生增加到510953人,在校研究生1404942人。高校的扩招不仅是数量上的发展,也是整个教育体系的最大变革,是政策的引导。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优先发展教育,建立人力资源强国”是党中央在心的历史发展阶段下为更好的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提出的新的最大战略目标。加快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不仅能提高我国人口素质,把我国从人口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强国,缓解我国的人口压力,而且在现阶段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更多的专业人才,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指出可以缓解我国高等教育学历人才和紧缺专业人才的供应矛盾,促进人力资源结构的重组,提高人才的使用效率。
(二) 高等教育的市场化转变
高等教育在日渐趋向大众化的同时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高等教育作为准公共产品,需由政府、社会、个人三方面共同来解决资金需求。高等教育市场化改革是我国经济社会以及高等教育本身发展的客观要求,需要引入大量的社会资金,就必须通过市场改革实行资金来源的多渠道,可以从政府拨款、企业投资、社会捐赠、学生学费、高教科技成果产业化等多种不同的渠道获得资金,还可以通过银行贷款筹集办学经费,这样可以缓解政府单一渠道投资的沉重压力,在高等教育市场化解决高校资金问题的同时,也扩大了高校的自主权,可以提高高校针对市场具体需求来培养人才,增加就业率。所以市场机制的引入不仅使高校对市场的供求关系作出迅速反应,而且提高了高等教育的运作效率和质量。
(三)我国高等教育体系改革情况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市场化伴随着办学模式的多样化,管理上的自主化与分权化,教育机构合理化等变革,现代高等教育的观念、体制、结构、人才培养的模式、内容、教养方法都有了改革改革和创新。高等教育从单一结构向多种结构演变,改革了传统的象牙塔结构,教学方法及内容更综合化,并建立了高等教育为主导同科研和生产紧密结合的联合体。这些体系的良好运转和顺利实施,都须以有效实施公共政策为前提,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体系改革趋向规范化,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如引进市场竞争机制,推动高校后勤社会改革、鼓励民间力量进入高等教育领域、民办高等教育、多种所有制办学模式、打破过去政府单一制的“垄断格局”。
三、我国高等教育中公共政策的调整
(一)公共政策制定要具有前瞩性
教育是培养新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体过程,其本身就具有前瞩性,而高等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有主导方向,决定了高等教育的公共政策的制定必须具有前瞩性。只有这样才能为高校的定位创造适合的土壤,全面落实正确的发展观。我国高等教育实施扩招只有十年时间,而世界许多国家也都在扩招,特别是北美、欧洲和大洋洲回家纷纷迈入高等教育的普及阶段。所以在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科技进步、人才竞争日趋激烈,我国必须制定出更有前瞩性的教育政策。
(二)在高校的投资政策上,必须健全教育成本的合理分担机制
高校市场化主要是一种有限的市场化,其基本含义就是把市场机制引入一些领域,对这些领域实施不同程度的市场化运作。市场化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高校投资成本的问题,但也必须建立成本的合理分担机制,杜绝完全政府管制和完全由市场承担的两种极端,避免政府单一渠道投资的压力及市场“失灵”带来的不良影响,所以高等教育市场化只能在有限的范围。要保证政府宏观调控的积极作用,采取一种“政府宏观调控下的市场化运行模式”,使得政府的公共政策从宏观上调节和控制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弥补市场的不足,矫正市场失灵。
(三)高等教育的政策制定符合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大背景下,各国的科技教育逐步趋向融合,世界高等教育呈现出普及化、信息化、市场化和终身化的发展趋势。我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国外教育产业将进一步介入国内教育市场,在教育思想、教育体制、教育方式等方面,对我国教育,尤其高等教育产生全面而深刻的影响。我们必须大力发展地方高等教育,积极支持中外合作办学,鼓励教育投资多元化,努力开辟国际教育市场,尽快完善高等教育的政策,使政策符合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李盛兵.高等教育市场化:欧洲观点[J].高等教育研究,2000(04).
[2]冯冬明.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公共政策选择[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9(06).
[3]张海.云南高等教育公共政策分析[J].云南财经大学财税研究报,2009(01).
[4]谢安邦.我国今年来高等教育研究的回顾和展望[J].复旦研究论坛,2006(02).
作者简介:吉刘琼(1988-),女,彝族,四川成都人,就读于西南财经大学财税学院,研究方向:公共财政。
(责任编辑:刘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