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量规的定义是概括出成功的标准和标志的一个尺度原则。量规能帮助学生了解实验的任务和目标,知道实验操作达到的要求,能提供给学生有效的信息,能给学生创新设计的提供空间,还能帮助教师对学生完成实验情况做出可靠的,公平的,科学的评价。
【关键词】表现性评定; 量规;实验; 评价在教学的改革的过程中,由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转变成学生为主体的新理念教学,实验也由教师手把手的演示转变成由学生进行猜想,设计方案,讨论交流的形式进行实验。可是在实际的教学当中还是发现有这样的问题存在:有些学生胡乱的猜想,有的不知道如何设计实验,弄不清楚实验要求达到的目的,甚至启而不发,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而这样的一节课有时候出现达不到教师预计的教学要求。我们已经能重视学生的思考过程了,但是还应该重视对与同伴的合作,自己的创新等各方面进行及时科学的评价。
表现性评定(performanceassessment)是一种新型的学生学业评定方式。表现性评定,是指教师在学生完成一项具体的学习任务过程中,对学生的认知、情感、技能和学习成果进行的实际考查。这种评定是利用一种量规(rubric)来实施的。量规是一种表格形式的评价工具,是连接教学与评价之间的一个桥梁。
1量规评价表在学生实验中运用的意义
第一,运用量规评价表有助于学生弄清楚实验的原理,实验的任务,实验的步骤,实验的注意要求等。同时还能帮助教师对学生完成实验情况做出可靠、公平、科学的评价。能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完成的进度和具体情况。
第二,有效的量规能促进学生对实验要求的理解,知道实验的注意事项,根据自己能力知道自己达到实验要求的某个层次,努力达到更高的要求。
第三,利用量规,还能引导学生更好的发现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和问题,激励学生记录现象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量规还提供了更高要求的具有创新意义的评价平台,让能力强的学生设计富有新意的实验展示自己的才华,所以量规的运用会比传统的实验报告写法更能展示学生完成实验的效果。
第四,利用量规,学生能进行自我评价,实验组员的评价以及组员合作交流情况,帮助学生之间友好合作的同时,能全面地对学生完成实验的肯定,结合学生的评价教师才能科学的对学生进行合理的评价。
2量规表的设计
教师要对使用的教材了解,熟悉,以及对学生实验的要达到的目的要清楚,备课还要准备学生认知的过程,创设创新平台,学生心理以及提供情感交流空间等,做到全面,科学设计量规表,才能实现有效的评价。
以凸透镜成像实验的量规设计为例。从《课程标准》内容解读:通过实验,探究并知道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因此可将知道凸透镜的成像规律作为这节课的知识与技能目标。《课程标准》解读:关于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学生要通过自己的实验探究学习这个规律,同时也要知道这个规律,并了解这个规律在实际中的应用。所以过程与方法目标中重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这节课学生可经历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和分析论证等几个要素,因而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中又设置了对科学探究要素的教学要求。这个规律属于“知道”的水平,学生定性地知道像的大小、正倒,也就达到了标准的要求。对于教学中提出的像的虚实以及“二倍焦距”的关系对学生来说就是教高质量的要求了。
第一步、设计凸透镜成像实验的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知道成像的虚实、正倒、大小与物体的位置有关。了解实像和虚像的区别。
2、过程与方法
能在探究实践中,尝试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对问题提出猜想;
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学习拟定简单的实验方案;
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培养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
善于与他人合作,具有合作精神。
第二步、根据教学目标设计评价的量规表:
量规评价表的设计一般是以表格的形式出现,直观,易操作,教师设计好相应的任务栏,预期达到不同要求的各个等级的分值。在评价量规表中,每一项的最终得分由所得到的分数乘上权重得到:自评分×30%+合作成员评分×30%+教师评分×40% = 最终的学生得分。四个等级标准:优秀A(90分以上)、良好B(75分~89分)、合格C(60分~74分)、不合格D(60分以下)。“凸透镜成像实验”量规评价表
实验者姓名:; 班级:;实验日期;
小组成员:; 评分组员的姓名:。
实 验 步 骤 自评 组员评价 教师评价等级 5分 3分 2分 1分 30% 30% 40%猜想 能联系学过的知识进行全面的猜想:像的大小,正倒,物距,像距,焦距之间的关系。 能联系学过的知识进行合理的猜想:像的大小,正倒,但不够全面。 只能猜想到:像的一种情况。(大小或正倒或距离) 完全没有想过像的情况。 实验器材 能正确选择并会使用实验器材:蜡烛、凸透镜、光屏、直尺(光具座) 能正确选择实验器材:蜡烛、凸透镜、光屏、直尺(光具座),但使用不熟练 在帮助下能正确选择实验器材,但使用不熟练 无法独立选择实验器材,需要摆放好器材才能进行试验 实验要求 阅读课本能发现实验的要求:三心(烛焰、透镜和光屏的中心)要同一水平高度,并能在实验中进行调整。 能从实验中出现的现象中发现问题并能调整三心(烛焰、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在同一水平高度 从实验中出现的现象,在帮助下才能调整三心在同一水平高度 不调整三心在同一水平高度 实验过程 会在移动蜡烛的同时观察到像的变化,并会记录物距、像距的大小,像的情况。会选择不同的数据进行实验探究。 能移动蜡烛观察到像的变化,在帮助下能记录物距、像距和像的情况。在指导下会选择不同的数据进行实验探究。 能移动蜡烛的观察到像的变化,在指导下只能记录其中一种情况(缩小或放大)的物距、像距和像的特点。 只会移动蜡烛观察到像的变化,不会记录相关的数据 数据记录 数据记录正确(数字和单位)、有条理性、整齐、清楚 数据记录正确,但不够整齐、清楚 数据记录有错误、缺漏 几乎没有数据 数据分析 能从数据中发现完整的成像的规律,并能正确的表达出来 在帮助下能从数据中发现成像的规律,并能表达出来 从数据中发现其中一两个成像的规律,能简单的表达出来 找不到成像的规律 整理器材 实验结束会自觉地整理实验器材,实验器材摆放整齐。 实验结束会在教师提醒下整理实验器材,实验器材摆放整齐。 实验结束会在教师提醒下整理实验器材,但不够整齐。 实验器材没有整理。合作交流 和组员合作友好,讨论积极,健康 和组员合作友好,讨论不够积极 和组员合作一般,没有交流 和组员合作发生争吵,没有交流 创新平台
(加5分) 实验之外的新发现,不同的实验方法你的新发现 成 绩
第三步、量规评价表的使用及完善
每个学生一份实验量规表,要求认真填写,根据实际情况对自己评分。让学生自己知道自己存在的不足,知道以后的实验都要注意些什么,让学生做到懂得如何去探究。可以利用量规评价表进行引导学生了解实验的要求和注意事项,还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学生的特点和反馈的信息,补充完善量规评价表中的内容或者权重的分值,或添加教师对学生的评语等,使量规评价表更加符合自己的实际教學,让量规评价表能发挥更科学的作用,让学生喜欢物理。
参考文献
[1](美)戴维•拉齐尔. 多元化智能与量规评价[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2]何刚,白岩青,王重力. 用行为量规指导学生练习使用显微镜[J]. 生物学通报,2008(6).
[3]廖伯琴,张大昌. 物理课程标准解读[M].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关键词】表现性评定; 量规;实验; 评价在教学的改革的过程中,由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转变成学生为主体的新理念教学,实验也由教师手把手的演示转变成由学生进行猜想,设计方案,讨论交流的形式进行实验。可是在实际的教学当中还是发现有这样的问题存在:有些学生胡乱的猜想,有的不知道如何设计实验,弄不清楚实验要求达到的目的,甚至启而不发,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而这样的一节课有时候出现达不到教师预计的教学要求。我们已经能重视学生的思考过程了,但是还应该重视对与同伴的合作,自己的创新等各方面进行及时科学的评价。
表现性评定(performanceassessment)是一种新型的学生学业评定方式。表现性评定,是指教师在学生完成一项具体的学习任务过程中,对学生的认知、情感、技能和学习成果进行的实际考查。这种评定是利用一种量规(rubric)来实施的。量规是一种表格形式的评价工具,是连接教学与评价之间的一个桥梁。
1量规评价表在学生实验中运用的意义
第一,运用量规评价表有助于学生弄清楚实验的原理,实验的任务,实验的步骤,实验的注意要求等。同时还能帮助教师对学生完成实验情况做出可靠、公平、科学的评价。能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完成的进度和具体情况。
第二,有效的量规能促进学生对实验要求的理解,知道实验的注意事项,根据自己能力知道自己达到实验要求的某个层次,努力达到更高的要求。
第三,利用量规,还能引导学生更好的发现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和问题,激励学生记录现象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量规还提供了更高要求的具有创新意义的评价平台,让能力强的学生设计富有新意的实验展示自己的才华,所以量规的运用会比传统的实验报告写法更能展示学生完成实验的效果。
第四,利用量规,学生能进行自我评价,实验组员的评价以及组员合作交流情况,帮助学生之间友好合作的同时,能全面地对学生完成实验的肯定,结合学生的评价教师才能科学的对学生进行合理的评价。
2量规表的设计
教师要对使用的教材了解,熟悉,以及对学生实验的要达到的目的要清楚,备课还要准备学生认知的过程,创设创新平台,学生心理以及提供情感交流空间等,做到全面,科学设计量规表,才能实现有效的评价。
以凸透镜成像实验的量规设计为例。从《课程标准》内容解读:通过实验,探究并知道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因此可将知道凸透镜的成像规律作为这节课的知识与技能目标。《课程标准》解读:关于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学生要通过自己的实验探究学习这个规律,同时也要知道这个规律,并了解这个规律在实际中的应用。所以过程与方法目标中重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这节课学生可经历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和分析论证等几个要素,因而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中又设置了对科学探究要素的教学要求。这个规律属于“知道”的水平,学生定性地知道像的大小、正倒,也就达到了标准的要求。对于教学中提出的像的虚实以及“二倍焦距”的关系对学生来说就是教高质量的要求了。
第一步、设计凸透镜成像实验的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知道成像的虚实、正倒、大小与物体的位置有关。了解实像和虚像的区别。
2、过程与方法
能在探究实践中,尝试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对问题提出猜想;
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学习拟定简单的实验方案;
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培养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
善于与他人合作,具有合作精神。
第二步、根据教学目标设计评价的量规表:
量规评价表的设计一般是以表格的形式出现,直观,易操作,教师设计好相应的任务栏,预期达到不同要求的各个等级的分值。在评价量规表中,每一项的最终得分由所得到的分数乘上权重得到:自评分×30%+合作成员评分×30%+教师评分×40% = 最终的学生得分。四个等级标准:优秀A(90分以上)、良好B(75分~89分)、合格C(60分~74分)、不合格D(60分以下)。“凸透镜成像实验”量规评价表
实验者姓名:; 班级:;实验日期;
小组成员:; 评分组员的姓名:。
实 验 步 骤 自评 组员评价 教师评价等级 5分 3分 2分 1分 30% 30% 40%猜想 能联系学过的知识进行全面的猜想:像的大小,正倒,物距,像距,焦距之间的关系。 能联系学过的知识进行合理的猜想:像的大小,正倒,但不够全面。 只能猜想到:像的一种情况。(大小或正倒或距离) 完全没有想过像的情况。 实验器材 能正确选择并会使用实验器材:蜡烛、凸透镜、光屏、直尺(光具座) 能正确选择实验器材:蜡烛、凸透镜、光屏、直尺(光具座),但使用不熟练 在帮助下能正确选择实验器材,但使用不熟练 无法独立选择实验器材,需要摆放好器材才能进行试验 实验要求 阅读课本能发现实验的要求:三心(烛焰、透镜和光屏的中心)要同一水平高度,并能在实验中进行调整。 能从实验中出现的现象中发现问题并能调整三心(烛焰、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在同一水平高度 从实验中出现的现象,在帮助下才能调整三心在同一水平高度 不调整三心在同一水平高度 实验过程 会在移动蜡烛的同时观察到像的变化,并会记录物距、像距的大小,像的情况。会选择不同的数据进行实验探究。 能移动蜡烛观察到像的变化,在帮助下能记录物距、像距和像的情况。在指导下会选择不同的数据进行实验探究。 能移动蜡烛的观察到像的变化,在指导下只能记录其中一种情况(缩小或放大)的物距、像距和像的特点。 只会移动蜡烛观察到像的变化,不会记录相关的数据 数据记录 数据记录正确(数字和单位)、有条理性、整齐、清楚 数据记录正确,但不够整齐、清楚 数据记录有错误、缺漏 几乎没有数据 数据分析 能从数据中发现完整的成像的规律,并能正确的表达出来 在帮助下能从数据中发现成像的规律,并能表达出来 从数据中发现其中一两个成像的规律,能简单的表达出来 找不到成像的规律 整理器材 实验结束会自觉地整理实验器材,实验器材摆放整齐。 实验结束会在教师提醒下整理实验器材,实验器材摆放整齐。 实验结束会在教师提醒下整理实验器材,但不够整齐。 实验器材没有整理。合作交流 和组员合作友好,讨论积极,健康 和组员合作友好,讨论不够积极 和组员合作一般,没有交流 和组员合作发生争吵,没有交流 创新平台
(加5分) 实验之外的新发现,不同的实验方法你的新发现 成 绩
第三步、量规评价表的使用及完善
每个学生一份实验量规表,要求认真填写,根据实际情况对自己评分。让学生自己知道自己存在的不足,知道以后的实验都要注意些什么,让学生做到懂得如何去探究。可以利用量规评价表进行引导学生了解实验的要求和注意事项,还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学生的特点和反馈的信息,补充完善量规评价表中的内容或者权重的分值,或添加教师对学生的评语等,使量规评价表更加符合自己的实际教學,让量规评价表能发挥更科学的作用,让学生喜欢物理。
参考文献
[1](美)戴维•拉齐尔. 多元化智能与量规评价[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2]何刚,白岩青,王重力. 用行为量规指导学生练习使用显微镜[J]. 生物学通报,2008(6).
[3]廖伯琴,张大昌. 物理课程标准解读[M].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