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给中学语文教学带来了新鲜血液,找到一个新的突破口。高中语文教学直接面对的是高考,要想更好的引导学生对语文有更深的理解更好的投入语文学习,教师及学生在意识上必须有很大的转变。本文尝试从教师的定位及学生的主体地位两个方面加以探讨。
一、新课改下教师的准确定位:创新+引导
当前高中语文课教学改革的关键是培养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也是思想语文课教育工作者以后在实践中认真思考和探索的课题。
新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研究性学习,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所以教师要改变一言堂的教学方法,采用举例、讨论、辩论等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另外可采用电教手段辅助教学,生动直观的画面不仅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还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所增强,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在重视教学研究的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学习的成就感。
(一) 通过知识点情景创设,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学生对于未知的知识充满渴望、求知欲,但对于单调枯燥的教学模式感到乏味从而形成被动接受的情形,教学效果可想而知。通过具体知识点的情景再现,通过一些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阐释解读教科书上固有的知识,将很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爱。
(二) 培养学生的创新欲望
我们在语文课堂上要想方设法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以便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开发自己的创新意识。教科书上的很多知识道理真实但材料相对陈旧,此时可以让学生大胆想象,引导学生主动假设探索,创新课堂,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三) 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度
满堂由教师反复的讲解,无形中会造成学生听课疲劳,听课质量下降。可以考虑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来。尝试让学生通过自己理解的方式来分析论证课本理论,然后教师通过对比指出个中不足,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完成教学内容。这样做,学生非但不会感到枯燥,相反,因为参与,让学生有很大的成就感,一定程度上得到鼓励,对学习的兴趣将大大提升。
二、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改革带来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新课程的理念要求我们更新观念,更新知识,转变角色,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在教学中尊重学生,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转变思想,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意识
学生主体思想已被大多数教师所接受,但在具体过程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往往很不理想,主要原因在于教师习惯于让学生跟着自己的思维转,这样学生成了学习的机器,缺乏主观能动性,没有自觉性和创造性,只是一种被动接受,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是很难适应的。因此就需要广大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真正树立起学生主体的思想,并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尊重、相信学生主体,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二) 追求和谐的课堂活动,在师生交流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离不开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因此,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美国课程学家多尔认为,在现代课程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更应该承担起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责任,创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
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要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出现,更要在科学、和谐的教学活动中进行。目前的语文课教学中,我们教师仍然是在唱主角,在尽情地灌输,即使让学生讲,也不能有与自己意见相左的东西,一派教师主体性的体现。这种教学方式的课堂里往往充满着严肃的氛围。要打破这种沉寂的气氛,可以将活动在适当的时机引入课堂,这种方法既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空间,又能够放手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
通过小组协作,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也”。新课程要求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在课堂教学中我尽量为学生提供合作研究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在自主学习中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我们教师以前在讲课时,对学生的能力往往是信任不够,总怕学生听不懂。在讲到某些重、难点时,由于对学生潜力估计不足,所以教师讲道理多,而学生说的不多,更不要说自学了。有些学生在长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下,自身的自学能力已经被埋没。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才是让学生成为课堂主宰者的真正解决之道。让学生由“要我学”、“我要学”变成“我会学”、“轻松学”。 教会学生“看”书,教会学生提问,教会学生答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充分融入教学过程中,体会自主学习带来的乐趣,从而主动要学。
一、新课改下教师的准确定位:创新+引导
当前高中语文课教学改革的关键是培养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也是思想语文课教育工作者以后在实践中认真思考和探索的课题。
新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研究性学习,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所以教师要改变一言堂的教学方法,采用举例、讨论、辩论等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另外可采用电教手段辅助教学,生动直观的画面不仅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还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所增强,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在重视教学研究的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学习的成就感。
(一) 通过知识点情景创设,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学生对于未知的知识充满渴望、求知欲,但对于单调枯燥的教学模式感到乏味从而形成被动接受的情形,教学效果可想而知。通过具体知识点的情景再现,通过一些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阐释解读教科书上固有的知识,将很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爱。
(二) 培养学生的创新欲望
我们在语文课堂上要想方设法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以便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开发自己的创新意识。教科书上的很多知识道理真实但材料相对陈旧,此时可以让学生大胆想象,引导学生主动假设探索,创新课堂,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三) 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度
满堂由教师反复的讲解,无形中会造成学生听课疲劳,听课质量下降。可以考虑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来。尝试让学生通过自己理解的方式来分析论证课本理论,然后教师通过对比指出个中不足,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完成教学内容。这样做,学生非但不会感到枯燥,相反,因为参与,让学生有很大的成就感,一定程度上得到鼓励,对学习的兴趣将大大提升。
二、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改革带来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新课程的理念要求我们更新观念,更新知识,转变角色,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在教学中尊重学生,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转变思想,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意识
学生主体思想已被大多数教师所接受,但在具体过程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往往很不理想,主要原因在于教师习惯于让学生跟着自己的思维转,这样学生成了学习的机器,缺乏主观能动性,没有自觉性和创造性,只是一种被动接受,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是很难适应的。因此就需要广大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真正树立起学生主体的思想,并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尊重、相信学生主体,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二) 追求和谐的课堂活动,在师生交流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离不开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因此,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美国课程学家多尔认为,在现代课程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更应该承担起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责任,创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
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要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出现,更要在科学、和谐的教学活动中进行。目前的语文课教学中,我们教师仍然是在唱主角,在尽情地灌输,即使让学生讲,也不能有与自己意见相左的东西,一派教师主体性的体现。这种教学方式的课堂里往往充满着严肃的氛围。要打破这种沉寂的气氛,可以将活动在适当的时机引入课堂,这种方法既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空间,又能够放手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
通过小组协作,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也”。新课程要求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在课堂教学中我尽量为学生提供合作研究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在自主学习中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我们教师以前在讲课时,对学生的能力往往是信任不够,总怕学生听不懂。在讲到某些重、难点时,由于对学生潜力估计不足,所以教师讲道理多,而学生说的不多,更不要说自学了。有些学生在长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下,自身的自学能力已经被埋没。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才是让学生成为课堂主宰者的真正解决之道。让学生由“要我学”、“我要学”变成“我会学”、“轻松学”。 教会学生“看”书,教会学生提问,教会学生答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充分融入教学过程中,体会自主学习带来的乐趣,从而主动要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