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一系列高官落马受审案件、平民尤其是妇女儿童遭暴力侵害案件、陆续曝光及纠正的多起冤假错案等,将中国司法系统一次又一次地推到公众舆论的风口浪尖上,中国司法制度走向备受关注。热切关注、积极参与讨论的不仅有法律界、学术界专业人士,还有来自社会各阶层的民众,其中不乏各业界的知名人士和意见领袖。
我们经常看到,媒体及公众舆论的关注扩大了案件的社会影响,在司法案件被社会高度关注的情况下,案件引发的连锁效应往往超出案件本身。例如,一宗性质恶劣的案件发生时,媒体和公众往往不满足于知晓如何定罪如何量刑,还倾向于追查案件双方当事人的身份、地位、家庭背景(尤其是背后是否有“保护伞”),以及当事人的身份地位家庭背景是否干扰到案件的公正审判;当地及上级党委政府、公安、检察院等各种政治力量在案件中的表现、行为及程序的合法性等也经常成为众矢之的。
为什么中国舆论界如此热衷于司法案件,尤其是刑事案件?事实上,法律规定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每一个时期的法律案件都不可避免地刻上鲜明的时代烙印。热点司法案件所反映的法律关系问题,正是当今社会广泛存在的社会问题的缩影。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推进,中国社会快速转型,社会群体及其利益诉求日益分化,价值观日益多元化,不同的利益群体对社会问题出现了分歧和冲突,有时候还十分尖锐。在现代法治国家,社会争端的最终解决方法,便是司法程序。法律除了定纷止争之外,以其确定性和透明性,还具有强烈的指引功能。在司法案件中,法官对具体案件的判决不仅仅关乎案件当事人,更关系到千千万万有着类似法律问题的民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价值取向。因此,人们关注别人的司法案件,实际上也是关注自己。
热切关注法律案件的,不仅仅是当今中国的媒体和舆论界,法律案件一直以来都是各国媒体的报道热点、公众舆论的关注焦点。公众舆论监督对法律条文的有效落实起着重要作用。“若是没有公众舆论的支持,法律是丝毫没有力量的”。不可否认,目前中国媒体和公众对不少司法案件热切关注、介入,对案件审判具有不容低估的影响。近年来大量案例说明,正是以媒体、网民为代表的公众舆论的介入,扭转了案件的审判结果,改写了涉案当事人的命运。而围绕司法系统的一系列问题,如法官腐败、司法不独立、司法程序不完善等,也随之被陆续曝光。伴随这些而来的,是日益凸显的媒体/网络与司法矛盾——媒体及公众舆论的监督,对司法公正、司法独立是有利还是有碍?事实的真相,真的如媒體报道所言?在现实中,我们常见到媒体对司法案件的报道中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Walter Lippmann在其《Public Opinion》中说,大众媒体所展现的现实,其实正如我们在屋里通过窗子看到的外面的世界。新闻记者们给我们的,是一扇观察外部世界的窗子,而不是世界的全貌,因此,媒体不是全知全能的,总有视线范围外的环境不为新闻记者所知,也不为以媒体报道为最主要信息源的现代公众所知。尤其是在很多案子中,部分社会公众的诉求并不符合法律与审判自身的逻辑和运作。此外,媒体及记者的价值观、立场、成见、专业程度也会影响报道的客观性和平衡性。
然而,中国媒体和公众对司法案件的热情关注有着不同于他国的政治意义。在法官不能完全独立审判案件、司法腐败事件并不鲜见的当今中国,不少国人选择相信日渐步向市场化、更有广泛民意基础的媒体。在中国的现行政治体制下,司法与政治有着密切而复杂的关系。尽管近年来中国大力推进司法体制改革,越发重视从制度上保证司法机关独立行使审判权。在制度框架内,《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但在现实操作中,复杂的人事、财政等政治、经济背景使得一些重大的司法行为总会受到或多或少的影响。人们从政治视角来看待一些司法审判也就不足为奇。司法公正与否,关系到公众对执政党、对政府的信任和信心。在权、钱、势不时能够影响司法公正的情况下,这一点尤为明显。
在当今中国,案件审判不仅仅是司法机关的事情,“法律问题政治化”的现象仍存在,大案要案的司法审判结果、案件当事人的命运,往往有可能成为民众观测政治、政策走向的风向标。公众舆论关注的不仅仅是案件本身,更是案件反映出来的立法、司法、社会机制、政治权力运用等方面的问题,公众希望舆论的监督不仅使一个个司法个案得到公正判决,实现社会正义,还能推动政治民主进步和社会进步。从这一角度来说,公众舆论积极介入司法案件,其实也就是积极介入中国的法治进程、政治改革进程。所以,虽然司法案件中的公众舆论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但从广阔的社会背景来看,这些舆论在推动中国的法治建设的历史长河中必将划上不可磨灭的浓厚一笔。
我们经常看到,媒体及公众舆论的关注扩大了案件的社会影响,在司法案件被社会高度关注的情况下,案件引发的连锁效应往往超出案件本身。例如,一宗性质恶劣的案件发生时,媒体和公众往往不满足于知晓如何定罪如何量刑,还倾向于追查案件双方当事人的身份、地位、家庭背景(尤其是背后是否有“保护伞”),以及当事人的身份地位家庭背景是否干扰到案件的公正审判;当地及上级党委政府、公安、检察院等各种政治力量在案件中的表现、行为及程序的合法性等也经常成为众矢之的。
为什么中国舆论界如此热衷于司法案件,尤其是刑事案件?事实上,法律规定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每一个时期的法律案件都不可避免地刻上鲜明的时代烙印。热点司法案件所反映的法律关系问题,正是当今社会广泛存在的社会问题的缩影。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推进,中国社会快速转型,社会群体及其利益诉求日益分化,价值观日益多元化,不同的利益群体对社会问题出现了分歧和冲突,有时候还十分尖锐。在现代法治国家,社会争端的最终解决方法,便是司法程序。法律除了定纷止争之外,以其确定性和透明性,还具有强烈的指引功能。在司法案件中,法官对具体案件的判决不仅仅关乎案件当事人,更关系到千千万万有着类似法律问题的民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价值取向。因此,人们关注别人的司法案件,实际上也是关注自己。
热切关注法律案件的,不仅仅是当今中国的媒体和舆论界,法律案件一直以来都是各国媒体的报道热点、公众舆论的关注焦点。公众舆论监督对法律条文的有效落实起着重要作用。“若是没有公众舆论的支持,法律是丝毫没有力量的”。不可否认,目前中国媒体和公众对不少司法案件热切关注、介入,对案件审判具有不容低估的影响。近年来大量案例说明,正是以媒体、网民为代表的公众舆论的介入,扭转了案件的审判结果,改写了涉案当事人的命运。而围绕司法系统的一系列问题,如法官腐败、司法不独立、司法程序不完善等,也随之被陆续曝光。伴随这些而来的,是日益凸显的媒体/网络与司法矛盾——媒体及公众舆论的监督,对司法公正、司法独立是有利还是有碍?事实的真相,真的如媒體报道所言?在现实中,我们常见到媒体对司法案件的报道中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Walter Lippmann在其《Public Opinion》中说,大众媒体所展现的现实,其实正如我们在屋里通过窗子看到的外面的世界。新闻记者们给我们的,是一扇观察外部世界的窗子,而不是世界的全貌,因此,媒体不是全知全能的,总有视线范围外的环境不为新闻记者所知,也不为以媒体报道为最主要信息源的现代公众所知。尤其是在很多案子中,部分社会公众的诉求并不符合法律与审判自身的逻辑和运作。此外,媒体及记者的价值观、立场、成见、专业程度也会影响报道的客观性和平衡性。
然而,中国媒体和公众对司法案件的热情关注有着不同于他国的政治意义。在法官不能完全独立审判案件、司法腐败事件并不鲜见的当今中国,不少国人选择相信日渐步向市场化、更有广泛民意基础的媒体。在中国的现行政治体制下,司法与政治有着密切而复杂的关系。尽管近年来中国大力推进司法体制改革,越发重视从制度上保证司法机关独立行使审判权。在制度框架内,《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但在现实操作中,复杂的人事、财政等政治、经济背景使得一些重大的司法行为总会受到或多或少的影响。人们从政治视角来看待一些司法审判也就不足为奇。司法公正与否,关系到公众对执政党、对政府的信任和信心。在权、钱、势不时能够影响司法公正的情况下,这一点尤为明显。
在当今中国,案件审判不仅仅是司法机关的事情,“法律问题政治化”的现象仍存在,大案要案的司法审判结果、案件当事人的命运,往往有可能成为民众观测政治、政策走向的风向标。公众舆论关注的不仅仅是案件本身,更是案件反映出来的立法、司法、社会机制、政治权力运用等方面的问题,公众希望舆论的监督不仅使一个个司法个案得到公正判决,实现社会正义,还能推动政治民主进步和社会进步。从这一角度来说,公众舆论积极介入司法案件,其实也就是积极介入中国的法治进程、政治改革进程。所以,虽然司法案件中的公众舆论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但从广阔的社会背景来看,这些舆论在推动中国的法治建设的历史长河中必将划上不可磨灭的浓厚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