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需要不断积累语文知识,才能真正提高语文素养。那么,教师作为课程的实施者,在教学中应怎样指导学生积累,以顺应课程改革和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呢?笔者在教学中总结出了以下五种方法。
一、课文熟读成诵
丹麦语言家耶培森说过:“学习语言需要背诵,常常背诵才能让所学的词语、句子在记忆里生根。”课程改革后的语文教材,所选课文大多文质优美,充满情感和韵味,很适合各年龄段学生朗读,而且几乎在每一篇精读课文的思考练习中,都有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相当一部分要求背诵全文或任选段落背诵。这是因为诵读、背诵对于学生积累词汇、获得语感都有好处,有助于学生深入体味词语的意蕴、语句的奥妙、文章的章法。反复诵读还能使人产生一种对语言文字的音律感,学生口诵其音,心思其意,抑扬顿挫,获得一种读书乐趣,产生一种深入研读的欲望。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多读少讲,课上一定要有琅琅的读书声。另外,教师还应讲究指导读书的方法和技巧,要善于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与作者同喜同悲,同爱同憎,这样才能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使他们多读书、读好书,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
二、阅读课外资源
教科书是重要的教学内容,但绝不是教学内容的全部,它只是我们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的文本。学生的学习需求是多元的,不是任何一个老师、任何一本教科书所能够满足的,要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只有教他们“会学”,然后运用学到的方法根据自己的需求去阅读课堂以外的语文教育资源。如适合少年儿童阅读的中外文学名著,其他人文科学读物、科技读物等,都可以作为他们课外阅读的文本。“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的欣赏口味不同,欣赏角度不同,人生阅历不同,都会影响对文本的阅读、理解,虽然“条条道路通罗马”,但最佳途径只有一条,合作讨论、欣赏,则可以丰富学生对文本的认识,从而取得最佳效果。
三、摘抄妙词佳句
阅读是输入,写作是输出。随着现代父母教育水平的提高,大家都比较重视孩子的阅读。阅读离不开摘抄,而摘抄要有计划性,不能漫无目的。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分学期、分学段、分类别组织,指导摘抄更要循序渐进。不同的年级在摘抄的数量、形式、内容的要求上也要改变。在中、高级语文新教材中,大多数课文后的思考、练习题中都有摘抄句子这一题,这足以说明摘抄对于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性。当然,蜂蜜之所以香甜,是因为蜜蜂遍采花之精华,然后精心加工才配制出来的。我们学习语文也是一样,要博采众长,吸取各级各类的文化营养,然后经过加工、整理,才能全面地提高个人的语文能力和素养。所以在教学中,笔者让学生每人准备了一本“采蜜本”,采摘自己认为好的词、句、段,经过几个星期的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四、背诵名篇名段
我国古代的语文教学,从启蒙读物《三字经》《百家姓》到“四书五经”,学生总是那么摇头晃脑地背,它没有过细过繁的语文基礎知识,没有过多过杂的理性分析,靠的是熟读背诵,存疑精思,却也培养了一大批文坛豪杰。虽然这种语文教学有许多的不足之处,但是书读得多了,背得熟了,开始可能是似懂非懂,但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语感,而且他们对作品的认识是完整的,教师再相机启而发之,学生便能融会贯通,豁然开朗,以至彻悟。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感,使他们更多、更充分地感受中国古代的灿烂文化,新课程要求学生诵读优秀诗文,并且在附录中有优秀背诵的推荐篇目。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搜集材料,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书读多了,背多了,见识长了,视野开阔了,书中的遣词造句、表达方式、蕴含的深刻哲理,都会化为学生语言及知识的一部分,从读中积累、读中学写。
五、记录感受心得
新教材将原来的“基础训练”改为“积累运用”,其指导思想由过去的“重视字、词、句的单项训练”转为“重视语言的积累和运用,重视在整合的训练中,培养学生积累语言和在语文实践中综合运用的能力。”积累是为了运用,同时运用又可以增加积累。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学会有意识地运用积累下来的语言记录自己的心得体会。记录一定要及时,否则随着时间的推移,会使很多来源于生活的素材慢慢淡忘,运用所积累语言的机会将大大减少,其运用准确性也会大打折扣。所以笔者提倡学生写日记,要求他们至少每周写一篇周记,用自己在读书过程中积累到的一些新颖的词句记录下本周内感受最深的心得体会。这样不但积累了词语,也积累了写作素材。小学语文课本图文并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课文插图,结合插图让学生自行分析探讨,这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好方法。
当然,这五部“曲子”要相互交替、循序渐进地进行,结合使用,才能谱写出动人的乐章。
(作者单位:江西省新余市高新区第一小学)
□责任编辑:胡波波
一、课文熟读成诵
丹麦语言家耶培森说过:“学习语言需要背诵,常常背诵才能让所学的词语、句子在记忆里生根。”课程改革后的语文教材,所选课文大多文质优美,充满情感和韵味,很适合各年龄段学生朗读,而且几乎在每一篇精读课文的思考练习中,都有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相当一部分要求背诵全文或任选段落背诵。这是因为诵读、背诵对于学生积累词汇、获得语感都有好处,有助于学生深入体味词语的意蕴、语句的奥妙、文章的章法。反复诵读还能使人产生一种对语言文字的音律感,学生口诵其音,心思其意,抑扬顿挫,获得一种读书乐趣,产生一种深入研读的欲望。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多读少讲,课上一定要有琅琅的读书声。另外,教师还应讲究指导读书的方法和技巧,要善于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与作者同喜同悲,同爱同憎,这样才能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使他们多读书、读好书,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
二、阅读课外资源
教科书是重要的教学内容,但绝不是教学内容的全部,它只是我们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的文本。学生的学习需求是多元的,不是任何一个老师、任何一本教科书所能够满足的,要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只有教他们“会学”,然后运用学到的方法根据自己的需求去阅读课堂以外的语文教育资源。如适合少年儿童阅读的中外文学名著,其他人文科学读物、科技读物等,都可以作为他们课外阅读的文本。“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的欣赏口味不同,欣赏角度不同,人生阅历不同,都会影响对文本的阅读、理解,虽然“条条道路通罗马”,但最佳途径只有一条,合作讨论、欣赏,则可以丰富学生对文本的认识,从而取得最佳效果。
三、摘抄妙词佳句
阅读是输入,写作是输出。随着现代父母教育水平的提高,大家都比较重视孩子的阅读。阅读离不开摘抄,而摘抄要有计划性,不能漫无目的。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分学期、分学段、分类别组织,指导摘抄更要循序渐进。不同的年级在摘抄的数量、形式、内容的要求上也要改变。在中、高级语文新教材中,大多数课文后的思考、练习题中都有摘抄句子这一题,这足以说明摘抄对于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性。当然,蜂蜜之所以香甜,是因为蜜蜂遍采花之精华,然后精心加工才配制出来的。我们学习语文也是一样,要博采众长,吸取各级各类的文化营养,然后经过加工、整理,才能全面地提高个人的语文能力和素养。所以在教学中,笔者让学生每人准备了一本“采蜜本”,采摘自己认为好的词、句、段,经过几个星期的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四、背诵名篇名段
我国古代的语文教学,从启蒙读物《三字经》《百家姓》到“四书五经”,学生总是那么摇头晃脑地背,它没有过细过繁的语文基礎知识,没有过多过杂的理性分析,靠的是熟读背诵,存疑精思,却也培养了一大批文坛豪杰。虽然这种语文教学有许多的不足之处,但是书读得多了,背得熟了,开始可能是似懂非懂,但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语感,而且他们对作品的认识是完整的,教师再相机启而发之,学生便能融会贯通,豁然开朗,以至彻悟。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感,使他们更多、更充分地感受中国古代的灿烂文化,新课程要求学生诵读优秀诗文,并且在附录中有优秀背诵的推荐篇目。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搜集材料,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书读多了,背多了,见识长了,视野开阔了,书中的遣词造句、表达方式、蕴含的深刻哲理,都会化为学生语言及知识的一部分,从读中积累、读中学写。
五、记录感受心得
新教材将原来的“基础训练”改为“积累运用”,其指导思想由过去的“重视字、词、句的单项训练”转为“重视语言的积累和运用,重视在整合的训练中,培养学生积累语言和在语文实践中综合运用的能力。”积累是为了运用,同时运用又可以增加积累。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学会有意识地运用积累下来的语言记录自己的心得体会。记录一定要及时,否则随着时间的推移,会使很多来源于生活的素材慢慢淡忘,运用所积累语言的机会将大大减少,其运用准确性也会大打折扣。所以笔者提倡学生写日记,要求他们至少每周写一篇周记,用自己在读书过程中积累到的一些新颖的词句记录下本周内感受最深的心得体会。这样不但积累了词语,也积累了写作素材。小学语文课本图文并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课文插图,结合插图让学生自行分析探讨,这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好方法。
当然,这五部“曲子”要相互交替、循序渐进地进行,结合使用,才能谱写出动人的乐章。
(作者单位:江西省新余市高新区第一小学)
□责任编辑:胡波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