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红色书房”

来源 :阅读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zp1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走进四川省泸州市民聂永剑的书房,整整两面墙的书架上全是书。聂永剑酷爱收藏党史资料,1986年至今,已收集了千余册“红色书籍”。除了书籍,他还收集了大量的珍贵图片、报纸等,其中涉及的红色历史跨度达一个世纪。
  聂永剑说,对党史的收集、收藏,是希望能把这些珍贵的资料传承下去,通过学习这些党史资料,让子孙后代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喜欢书籍开始痴迷收藏红色文化
  从泸州纳溪农村走出来的聂永剑,17岁参军入伍,19岁入党,是一名有着3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
  少年时代,《地道战》《闪闪的红星》等一批优秀的红色电影在聂永剑心中留下了红色烙印,这些故事深深打动着他。1986年,聂永剑毅然参军入伍。
  十多年的军旅生涯,让聂永剑对中国共产党有了深刻的认识。从小就喜欢书籍的聂永剑省吃俭用,用部队津贴购买了大量反映红色文化的书籍,更加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对党史也有了较为完整的认识。
  上世纪90年代,聂永剑开始收集《解放军报》等报纸,把其中反映党史的内容剪下来,粘贴成册,以便自己翻阅。随着剪贴的册子越来越多,聂永剑开始痴迷收藏红色文化。
  转业回到泸州后,聂永剑收藏红色文化的渠道更广,从旧书市场淘,从学者家中讨,在单位废旧书报中寻。截至目前,聂永剑家中已有数千册藏书,其中记载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生平及传记类的书籍最多。
  旧书市场淘到一套手工剪贴套册
  在聂永剑的书架上,一套32册的剪贴画册是他的“至爱”。这些画册里珍藏着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多位领导人的生平、图片、新闻报道,反映了跨越一个世纪的党史,而且全是手工剪贴而成。
  而这组剪贴画册,是聂永剑从旧书市场上无意之中淘回来的。
  2012年的一天,聂永剑来到位于沱二桥桥头一侧的旧书市场闲逛,看到一个不起眼的位置放着一摞册子,无人问津。聂永剑翻开一看,如获至宝。这摞册子全是手工剪贴册,里面不仅分门别类地收集了多位国家领导人的大量图片和新闻报道,还收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政治、经济等领域发展情况的相关新闻报道。
  聂永剑二话没说,花2000元买下这一套32册的手工剪贴套册。聂永剑把这套剪贴画册摆放到家中书房醒目的位置,时常拿出来仔细翻阅,“里面很多图像资料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很多新闻史实也是之前不知道的。我要将它传承下去,让更多人了解党的历史,让更多人看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
  三本珍贵的书藏着一段暖心故事
  在聂永剑的书架上,有三本珍贵的书:一本是1968年人民日报出版的《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一本是1991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党纪基础知识讲座》,还有一本是1983年四川省委组织部、宣传部主办的《支部生活》。
  这几本书藏着聂永剑和一位老人结缘的故事。
  2000年,从部队转业到泸州市市政工程管理处工作的聂永剑,因为工作关系认识了当时看守临时停车点的陈桂珍老人。老人执意要送给聂永剑三本自己珍藏的书,正是这个机缘,让聂永剑看到了老人的生活困境。
  聂永剑说,当老人从木箱子里取出用泛黄的旧报纸包裹的书籍时,他知道这是老人珍藏的“宝贝”,默默接过了这几本书。然而,更让聂永劍触动的是老人的生活条件,蜂窝煤把墙壁熏得黢黑,没有一件电器,简单的几件家具陈旧不堪。陈桂珍的老伴已去世几十年,他一直靠低保维系生活。
  接过这三本书,聂永剑也默默接下了照顾老人的责任。以后的十多年,聂永剑从自己的工资中拿出一部分补贴老人,经常买米买油上门看望,逢年过节还把老人接到家中,还出资为老人买了电视。老人家中大大小小的事,聂永剑也一并承包了,通下水道、换电灯泡……这样的照顾一直持续到2015年老人去世。
  聂永剑说,自己是一个农村娃,如果没有党组织的培养,就不会有现在的工作和成绩。人要懂得感恩,所以在工作中,他竭力为群众服好务、解烦忧。聂永剑先后被评为了泸州市优秀共产党员、泸州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先进个人。
  责编:何建娇
其他文献
时下大多中国人评价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准,大体不外乎是通过一些很刚性的指标,比如身份、地位,职业、收入,房子、车子,孩子的教育、本人的游历等等,似乎一旦拥有这些也就可以称之为成功了。  在国外评价一个人是用“有趣”來界定,如果被人说“没趣”,那将是很失败的。为此有人说,人生最大的敌人是——无趣。  无趣是有历史源渊的:上一辈人经历了一个灰色年代的洗礼,看世界的眼光是阶级斗争是非观,有趣的含义基本等同
期刊
提到《三字经》,你可能会想到“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但是你知道吗?清华大学校友周坚出了一份《新三字经》。  让我们来看看,《新三字经》都说了些什么吧。  总则  人之初性本善  到老年求平安  世间事难万全  别失落顺自然  窗外事淡如烟  无欲求潇洒点  莫比攀化恩怨  快乐过每一天  从呱呱坠地到耄耋之年,人的心态、心境都在不停变化。  曾经执着拥有的,回头看看,只会默默微笑。  
期刊
1977年的一个秋日,得知“大笔杆子”要调到县里工作。我向生产队请了一天假,急匆匆地赶回家送他。他深感意外,“没想到你还专程从队里赶来送我。”他扔掉半截香烟,双手紧握着我,笑出了少见的灿烂。  他的热情唤醒了我的歉疚。插队务农一年多了,我很少离队,偶尔回家一次,也是蜻蜓点水,扑腾几下,旋即匆匆飞回乡下,没看见过他一次,也未曾想过主动去看看他。他依旧面色苍白,却精神了些,穿的还是那件中山装,插的还是
期刊
唐僧师徒四众连带白马,合称“五圣”。这五圣,很多人已经看出来了,暗中与五行相对应。《西游记》虽然写了取经故事,作者对佛学,似乎只有一点点常识,骨子里还是个道徒,对于道家的养性修真、内丹外丹那一套,实际功夫如何不得而知,说起来很是头头是道。孙悟空是金,唐僧是火,八戒是木,回目中已明说了,小白龙自然是水,而毫不起眼的沙和尚,却占了五行体系中作为核心的土。  从相克的一面来看:虽说是靠了手中有紧箍咒,加
期刊
徐贵祥的长篇小说《英雄山》,于2020年8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本书延续了“英雄主义”的精神内核,以精彩曲折的故事情节、全新的人物形象、前所未有的战争视角,再塑了军事文学长篇小说的新高峰。  《英雄山》出版后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半年销售四万册,入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20年度20大好书”等多个图书榜单,也获得了众多读者和评论家的盛赞。  今天,我们在此分享作家西元为《英雄山》写的精彩评论文章,
期刊
为什么要再写“梁庄”?“梁庄”新的表现形式在哪里?新的思想和新的哲学在哪里?  这是我放在文档开头的第一句话。每天打开文档,首先看到的就是这句话。它会让我有那么片刻的停顿,犹疑、思考,也是提醒。这一发问,既是就现实而言,也是就文学而言。  中国当代村庄仍在动荡之中,或改造,或衰败,或消失,而更重要的是,随着村庄的改变,数千年以来的中国文化形态、性格形态及情感生成形态也在发生变化。我想以“梁庄”为样
期刊
一  活到39岁,班超只有一份熟人介绍的工作,领着微薄的薪水,养活妻儿。父亲、哥哥、妹妹都是出名的史学家,三人完成了畅销全国的《汉书》。  谁能想到,40岁的班超居然开始逆袭,启动开挂般的人生下半场。  夜月当空,他还在加班抄写文书,窝火得把手中的毛笔扔掉,说:“大丈夫当效张骞立功西域,以取封侯之赏,安能久事笔砚间乎?”  这声怒吼没把妻子吵醒,反而把那个渴望在西域建功立业的灵魂给吵醒了:老子不干
期刊
在电影《心灵奇旅》中,每一个灵魂必须要找到“火花”,才能发现生命的意义,然后前往地球,开始新的人生。  电影中所说的“火花”究竟是什么?我们要怎样才能寻找到自己的“火花”呢?  《生命的燃点》这本书汇集了30位西方历史上伟大思想家的顿悟时刻,讲述他们的思想、作品和生活,以及他们是如何点燃自己生命的“火花”,在人类思想史上留下璀璨的瞬间。  对普通人来说,我们离“顿悟时刻”,往往只差了一个燃点。通过
期刊
东汉末年,河南南阳。恰逢隆冬大雪,天气异常寒冷,很多百姓因此冻伤了耳朵,他们纷纷求助一位名医。这位名医想了一个办法,将羊肉、生姜等具有散寒功效的食物与药材剁碎包在面食里,捏成耳朵的形状,煮成一锅汤药,给病人服用。人们吃下后浑身发热,血液通畅,两只耳朵也逐渐变暖。这药的名字叫“祛寒娇耳汤”。娇耳,据说是饺子的雏形。而这位名医,就是“医圣”张仲景。  乱世中诞生的“医圣”  张仲景名机,“仲景”是他的
期刊
世界文化在发展进程中有一个特殊现象,即由某些人有意识地深入民间采集、记录、整理、转述、编纂、出版民间童话,这些童话往往成了相关国家与民族文学的标志性精神产品,甚至成为代表该国形象的文化符号。最著名的有德国格林兄弟的《格林童话》,法国贝洛的《鹅妈妈的故事》,挪威阿斯彪昂的《挪威童话集》。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有没有这样的作品呢?答案是有的。本人认为,由唐代段成式采集整理出版的《酉阳杂俎》中的童话,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