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县域经济在国计民生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当前,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加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县域经济 发展 瓶颈 路径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1)004-191-02
1 促进长顺县域经济发展可籍由的理论及现实基础
郡县治则天下安,县域强则国民富。长顺县地处贵州省中部,县城距省会贵阳市84公里,距州府都匀市178公里。县域内山体连跌,可耕面积小,且山体石漠化严重,是国家21世纪扶贫开发重点县。如何实现长顺县域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是历届长顺县委、政府十分重视和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
1.1区域经济:梯度转移理论
梯度转移理论认为,每个国家或地区都处于一定的经济发展梯度上,新行业、新产品、新技术等大多发源于高梯度地区,并逐步由高梯度向低梯度地区转移。我国发达地区普遍面临着地价过高,缺电严重等问题,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可作为产业升级和转化的发展新空间。贵州省“十二五”规划,将重点打造以贵阳为中心的“黔中经济圈”,长顺作为唯一国家级贫困县参与其中。随着惠兴高速、贵长高速的兴起,长顺的地域位置将日益突出,为其实现超常规发展提供了现实的可能。
1.2生产分工: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不同地区分工生产相对密集地使用其较充裕的生产要素的产品时,都具有比较优势,通过贸易可以获得比较利益。长顺作为欠发达地区,社会发展程度较低,经济相对落后,但亦具有比较优势。长顺县内木材资源,矿场资源丰富,全县有煤矿企业15余家,县域内河流众多,截止今年9月,全县共有黄花寨,石板塘等5家水电站在发电使用,传统优势产业烤烟、精品水果、种草养畜等正在逐年形成规模。
2 长顺县各项事业发展现状
2.1工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工业经济保持较高增长
以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为重点,促进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和效益提高。2009年共关停了顺达冶炼厂、宏志冶炼厂等污染较严重企业十余家,续建黄花寨水电站、凯佐顺辉陶瓷厂等工业项目。编制《长顺县威远工业聚集区发展规划》并顺利通过评审,为长顺工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9年全年生产总值完成13.7亿元,同比增长15.2%;其中:一、二、三产业分别为4.6亿元,3.67亿元和5.57亿元,规模工业产值9.38亿元,同比增长24.7%。
2.2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特色产业初具规模
在粮食总产量创11.56万吨历史最高纪录的前提下,围绕精品果业、种草养禽、现代烟叶,精品蔬菜打造的产业示范带和示范园区已初具规模。通过龙头带动,新增精品水果1.07万亩,优质核桃6777亩。苹果获贵州名牌产品称号,绿壳鸡蛋获国家农业部本地产品资源称号,核桃被评为全国第二届核桃大会优质产品。集中连片种植人工牧草2.4万亩,发展草地生态养羊农户1100户,羊存栏8.8只,2009年被农业部命名为“全国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县”。
2.3城镇化建设快速推进
2008年,完成了《长顺县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并顺利通过评审,城南新区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多方筹得资金近亿元,开工建设长5.3公里宽30米左右的迎宾大道,全面推进新区水电、通讯网路、廉租房、青少年活动中心、四星级酒店及商住项目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全县商品房竣工面积约10.7万平方米,销售面积8.62万平方米,销售额约1.2亿元。2.4民生保障力度加大,社会事业健康发展
2009年,全县新增解决就业869人,共转移劳动力7285人:建设廉租房340套1.7万平方米,发放廉租房租赁补贴860户60.12万元。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发放城镇低保7265人,农村低保308万人,实现了应保尽保,建立和完善了城乡临时救助机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达20.69万人,参合率达91.66%,完成医疗补偿2008万元。
3 长顺县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瓶颈
3.1基础设施条件差,竞争能力弱
长顺地处内陆山区,地域偏僻,交通、电力、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整体滞后。县域内小部分深山区村寨至今不通公路、电话和广播电视,基础设施条件仍然远不及其他地区并且差距还在继续拉大,这些都成为县域发展的重要障碍。由于区位劣势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缺乏投资竞争力,使得开放发展和招商引资的难度加大,大型项目难以落户。
3.2支柱产业还很薄弱,带动能力不足
近年来,长顺县提出并实施了精品水果、种草养畜、精品蔬菜、烤烟等四大支柱产业发展战略,但受长期以来短缺经济和重复建设的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缺乏鲜明个性,产品、产业结构趋同,停留在传统农业和传统工业上,工业企业少而不大,土特品种多而不优,龙头企业和拳头产品少,没有规模效益和产业化经营效益,对县域经济拉动力较弱,资源优势很难转化为竞争优势和经济优势。
3.3思想观念落后,发展氛围不浓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县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发生了较为深刻的变化,但一些陈旧落后的观念和意识还在一定程度上支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成为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当前,落后保守的小农经济意识、计划经济时代的行政观念、官本位思想仍大有市场,一些干部和群众对市场经济的认识不到位,不善于抢抓机遇,不能敢为人先,主动参与市场竞争的行动不多,积极应对市场风险的办法少,想发展、求发展、促发展的氛围不浓。如近两年来为鼓励发展民营经济,激活民间资本,我县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激励措施,但民间的投资热情仍然较低。
3.4社会矛盾和问题较多,加快发展和维稳的压力大
长顺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又是集山区、边远区、灾害多发区于一体的农业大县,历年来积累形成的矛盾和问题较多,尤其是扶贫开发问题、农业灾害问题,都给县域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了严重挑战。农民人均收入不足3000元,低于全省平均人均收入,扶贫攻坚任务艰巨。
4 促进长顺县经济发展政策选择路径
4.1做大做强城南新区。实施“工业强县,实现超常规发展
城南新区的建设要“以项目来带动,以产业来支撑”,打造现代,绿色,和谐的城南新城;借此提升整个长顺的城市形象,以更具魅力的长顺吸引外商投资。
(1)大力实施项目带动,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全县上下都增强招商引资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要形成无外不快、无外不活、借助外力求发展的共识,坚持实行以商招商、委托招商、亲情招商,重点做活驻点招商、产业招商和开发式招商,主攻劳 动密集型产业、挂靠配套型产业和外向型产业。要着力引进一批技术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大企业落户;要有针对性引进已落户企业的上下游产业落户,形成“落户一个,带来一批”的滚雪球效应,实现县域经济发展的新突破。
(2)加大对国家、省级资金的争取力度,为我县各项事业的发展争取更多的专项资金。同时,同时要加大地方配套资金的力度,努力为我县自主投资项目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要完善鼓励支持和引导全民创业的财税政策措施,完善招商引资和项目激励政策,调动全民创业的热情。同时也要支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建设。建立以政府出资为主,其他非公有制形式为辅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体系,破解中小企业发展中的资金瓶颈制约。
(3)以做美做优城区为关键,不断提升城市形象。围绕融入“黔中经济圈”的定位,新修惠兴高速和贵长高速,积极进入贵阳一小时经济圈,将长顺打造成贵阳优质后花园。同时,采取BT、BOT等模式,实行“卖地筹资”与“储地融资”相结合,由“等待开发,被动要价”向“做好环境,提升地价”转变,有效筹措城市建设资金。
4.2推进农业产业化,培植特色产业
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农业是县域经济的基础。振兴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根本出路在于要按照产业化发展的思路,对农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拓展农业发展的空间和层面。一是壮大特色种养业。以精品果业(苹果和核桃)、草地畜牧业(种草养羊、养鹅和绿壳蛋鸡)、现代烟叶和精品蔬菜为重点,全力打造“四带五基地”,全面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与效益。二是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在政策上给予土地使用、税收等各方面优惠,在项目上给予优先考虑,在资金上给予重点扶持。坚持从小到大,从简单加工到深度加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从根本上解决农产品的卖难低效问题,实现农产品的加工增值。三是创新农村经济组织。按照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内在要求,发展大户经营、业主农业和公司农业,提高农业的规模化程度;建立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
4.3坚持发展劳务经济为补充
劳务经济指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务商等获取的经济收益。2009年全县离乡务工人员达4.76万人,农村外出从业得到的报酬人均617.5元,占农民纯收入的18.9%,劳务经济已经成为农民增收的一条重要渠道。壮大县劳务经济:一要鼓励、组织富余劳动力外出打工,在政策上,具体措施上(比如建立外出打工中介组织、外出打工协会等服务性中介组织),给予支持和保护,促进长顺县劳动力外出打工规模化、组织化:二要依托全县城镇化进程,加快长顺县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步伐,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面,做到扩大就业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三要以推动全民创业为契机,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带资金、带技术,返乡创业,发展壮大“归雁经济”。
4.4加快城镇化步伐
城镇化对于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具有特殊而重要的作用,据专家研究,城镇化水平每提高1个百分点,GDP至少可以增加1.5个百分点。截止2009年,长顺县城镇化率仅为23.6%,在全省甚至全州处于较低水平。当前,国家把加快中小城镇建设,放宽农民户籍制度摆在突出位置,我们要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全力推进城镇化建设。一是围绕威远-县城-广顺,打造“一体两翼”战略,加快改造旧城区,建设新城区。统筹水、电、通信、绿化等基础设施和学校、医院等配套设施建设;加快吸引农民向城镇集中,居民向小区集中,商贸向新区集中。二是以小城镇开发、河道整治和城乡农贸市场建设项目为契机,加快推进公路沿线城镇化建设和中心镇周边特色村寨的新农村建设。
4.5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造就一支适应市场经济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坚持一个好思路一抓到底的做法,保持经济发展的持续性。同时,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应不断转变工作作风,培养为经济服务,共促经济发展的意识。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理顺有关体制,加大督查力度,促使各条块部门摒弃部门利益至上的狭隘观念,主动为经济发展服务,共同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许耀桐.县政改革的“四化八面”[J].同舟共进,2010.11.
[2]王青云.县域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M].商务印书馆,2003.
[3]凌耀初.中国县域经济发展分析[M].上海经济研究。2003:123-11.
[4]徐志勇县域经济结构调整与金融支持问题[Z].理论月刊,2003.3.
[5]塔莉诺·奥斯特罗姆等著.制度激励与可持续发展[M].上海三联书店,2000:23.
关键词:县域经济 发展 瓶颈 路径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1)004-191-02
1 促进长顺县域经济发展可籍由的理论及现实基础
郡县治则天下安,县域强则国民富。长顺县地处贵州省中部,县城距省会贵阳市84公里,距州府都匀市178公里。县域内山体连跌,可耕面积小,且山体石漠化严重,是国家21世纪扶贫开发重点县。如何实现长顺县域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是历届长顺县委、政府十分重视和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
1.1区域经济:梯度转移理论
梯度转移理论认为,每个国家或地区都处于一定的经济发展梯度上,新行业、新产品、新技术等大多发源于高梯度地区,并逐步由高梯度向低梯度地区转移。我国发达地区普遍面临着地价过高,缺电严重等问题,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可作为产业升级和转化的发展新空间。贵州省“十二五”规划,将重点打造以贵阳为中心的“黔中经济圈”,长顺作为唯一国家级贫困县参与其中。随着惠兴高速、贵长高速的兴起,长顺的地域位置将日益突出,为其实现超常规发展提供了现实的可能。
1.2生产分工: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不同地区分工生产相对密集地使用其较充裕的生产要素的产品时,都具有比较优势,通过贸易可以获得比较利益。长顺作为欠发达地区,社会发展程度较低,经济相对落后,但亦具有比较优势。长顺县内木材资源,矿场资源丰富,全县有煤矿企业15余家,县域内河流众多,截止今年9月,全县共有黄花寨,石板塘等5家水电站在发电使用,传统优势产业烤烟、精品水果、种草养畜等正在逐年形成规模。
2 长顺县各项事业发展现状
2.1工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工业经济保持较高增长
以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为重点,促进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和效益提高。2009年共关停了顺达冶炼厂、宏志冶炼厂等污染较严重企业十余家,续建黄花寨水电站、凯佐顺辉陶瓷厂等工业项目。编制《长顺县威远工业聚集区发展规划》并顺利通过评审,为长顺工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9年全年生产总值完成13.7亿元,同比增长15.2%;其中:一、二、三产业分别为4.6亿元,3.67亿元和5.57亿元,规模工业产值9.38亿元,同比增长24.7%。
2.2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特色产业初具规模
在粮食总产量创11.56万吨历史最高纪录的前提下,围绕精品果业、种草养禽、现代烟叶,精品蔬菜打造的产业示范带和示范园区已初具规模。通过龙头带动,新增精品水果1.07万亩,优质核桃6777亩。苹果获贵州名牌产品称号,绿壳鸡蛋获国家农业部本地产品资源称号,核桃被评为全国第二届核桃大会优质产品。集中连片种植人工牧草2.4万亩,发展草地生态养羊农户1100户,羊存栏8.8只,2009年被农业部命名为“全国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县”。
2.3城镇化建设快速推进
2008年,完成了《长顺县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并顺利通过评审,城南新区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多方筹得资金近亿元,开工建设长5.3公里宽30米左右的迎宾大道,全面推进新区水电、通讯网路、廉租房、青少年活动中心、四星级酒店及商住项目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全县商品房竣工面积约10.7万平方米,销售面积8.62万平方米,销售额约1.2亿元。2.4民生保障力度加大,社会事业健康发展
2009年,全县新增解决就业869人,共转移劳动力7285人:建设廉租房340套1.7万平方米,发放廉租房租赁补贴860户60.12万元。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发放城镇低保7265人,农村低保308万人,实现了应保尽保,建立和完善了城乡临时救助机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达20.69万人,参合率达91.66%,完成医疗补偿2008万元。
3 长顺县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瓶颈
3.1基础设施条件差,竞争能力弱
长顺地处内陆山区,地域偏僻,交通、电力、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整体滞后。县域内小部分深山区村寨至今不通公路、电话和广播电视,基础设施条件仍然远不及其他地区并且差距还在继续拉大,这些都成为县域发展的重要障碍。由于区位劣势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缺乏投资竞争力,使得开放发展和招商引资的难度加大,大型项目难以落户。
3.2支柱产业还很薄弱,带动能力不足
近年来,长顺县提出并实施了精品水果、种草养畜、精品蔬菜、烤烟等四大支柱产业发展战略,但受长期以来短缺经济和重复建设的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缺乏鲜明个性,产品、产业结构趋同,停留在传统农业和传统工业上,工业企业少而不大,土特品种多而不优,龙头企业和拳头产品少,没有规模效益和产业化经营效益,对县域经济拉动力较弱,资源优势很难转化为竞争优势和经济优势。
3.3思想观念落后,发展氛围不浓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县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发生了较为深刻的变化,但一些陈旧落后的观念和意识还在一定程度上支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成为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当前,落后保守的小农经济意识、计划经济时代的行政观念、官本位思想仍大有市场,一些干部和群众对市场经济的认识不到位,不善于抢抓机遇,不能敢为人先,主动参与市场竞争的行动不多,积极应对市场风险的办法少,想发展、求发展、促发展的氛围不浓。如近两年来为鼓励发展民营经济,激活民间资本,我县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激励措施,但民间的投资热情仍然较低。
3.4社会矛盾和问题较多,加快发展和维稳的压力大
长顺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又是集山区、边远区、灾害多发区于一体的农业大县,历年来积累形成的矛盾和问题较多,尤其是扶贫开发问题、农业灾害问题,都给县域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了严重挑战。农民人均收入不足3000元,低于全省平均人均收入,扶贫攻坚任务艰巨。
4 促进长顺县经济发展政策选择路径
4.1做大做强城南新区。实施“工业强县,实现超常规发展
城南新区的建设要“以项目来带动,以产业来支撑”,打造现代,绿色,和谐的城南新城;借此提升整个长顺的城市形象,以更具魅力的长顺吸引外商投资。
(1)大力实施项目带动,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全县上下都增强招商引资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要形成无外不快、无外不活、借助外力求发展的共识,坚持实行以商招商、委托招商、亲情招商,重点做活驻点招商、产业招商和开发式招商,主攻劳 动密集型产业、挂靠配套型产业和外向型产业。要着力引进一批技术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大企业落户;要有针对性引进已落户企业的上下游产业落户,形成“落户一个,带来一批”的滚雪球效应,实现县域经济发展的新突破。
(2)加大对国家、省级资金的争取力度,为我县各项事业的发展争取更多的专项资金。同时,同时要加大地方配套资金的力度,努力为我县自主投资项目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要完善鼓励支持和引导全民创业的财税政策措施,完善招商引资和项目激励政策,调动全民创业的热情。同时也要支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建设。建立以政府出资为主,其他非公有制形式为辅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体系,破解中小企业发展中的资金瓶颈制约。
(3)以做美做优城区为关键,不断提升城市形象。围绕融入“黔中经济圈”的定位,新修惠兴高速和贵长高速,积极进入贵阳一小时经济圈,将长顺打造成贵阳优质后花园。同时,采取BT、BOT等模式,实行“卖地筹资”与“储地融资”相结合,由“等待开发,被动要价”向“做好环境,提升地价”转变,有效筹措城市建设资金。
4.2推进农业产业化,培植特色产业
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农业是县域经济的基础。振兴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根本出路在于要按照产业化发展的思路,对农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拓展农业发展的空间和层面。一是壮大特色种养业。以精品果业(苹果和核桃)、草地畜牧业(种草养羊、养鹅和绿壳蛋鸡)、现代烟叶和精品蔬菜为重点,全力打造“四带五基地”,全面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与效益。二是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在政策上给予土地使用、税收等各方面优惠,在项目上给予优先考虑,在资金上给予重点扶持。坚持从小到大,从简单加工到深度加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从根本上解决农产品的卖难低效问题,实现农产品的加工增值。三是创新农村经济组织。按照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内在要求,发展大户经营、业主农业和公司农业,提高农业的规模化程度;建立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
4.3坚持发展劳务经济为补充
劳务经济指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务商等获取的经济收益。2009年全县离乡务工人员达4.76万人,农村外出从业得到的报酬人均617.5元,占农民纯收入的18.9%,劳务经济已经成为农民增收的一条重要渠道。壮大县劳务经济:一要鼓励、组织富余劳动力外出打工,在政策上,具体措施上(比如建立外出打工中介组织、外出打工协会等服务性中介组织),给予支持和保护,促进长顺县劳动力外出打工规模化、组织化:二要依托全县城镇化进程,加快长顺县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步伐,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面,做到扩大就业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三要以推动全民创业为契机,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带资金、带技术,返乡创业,发展壮大“归雁经济”。
4.4加快城镇化步伐
城镇化对于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具有特殊而重要的作用,据专家研究,城镇化水平每提高1个百分点,GDP至少可以增加1.5个百分点。截止2009年,长顺县城镇化率仅为23.6%,在全省甚至全州处于较低水平。当前,国家把加快中小城镇建设,放宽农民户籍制度摆在突出位置,我们要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全力推进城镇化建设。一是围绕威远-县城-广顺,打造“一体两翼”战略,加快改造旧城区,建设新城区。统筹水、电、通信、绿化等基础设施和学校、医院等配套设施建设;加快吸引农民向城镇集中,居民向小区集中,商贸向新区集中。二是以小城镇开发、河道整治和城乡农贸市场建设项目为契机,加快推进公路沿线城镇化建设和中心镇周边特色村寨的新农村建设。
4.5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造就一支适应市场经济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坚持一个好思路一抓到底的做法,保持经济发展的持续性。同时,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应不断转变工作作风,培养为经济服务,共促经济发展的意识。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理顺有关体制,加大督查力度,促使各条块部门摒弃部门利益至上的狭隘观念,主动为经济发展服务,共同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许耀桐.县政改革的“四化八面”[J].同舟共进,2010.11.
[2]王青云.县域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M].商务印书馆,2003.
[3]凌耀初.中国县域经济发展分析[M].上海经济研究。2003:123-11.
[4]徐志勇县域经济结构调整与金融支持问题[Z].理论月刊,2003.3.
[5]塔莉诺·奥斯特罗姆等著.制度激励与可持续发展[M].上海三联书店,20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