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治疗脑出血的疗效。方法:应用神经内镜对84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优24例,良42例,中10例,差4例,死亡4例。结论:神经内镜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具有创伤小、定位准确、操作简便、手术时间短、手术并发症少、术后康复快等优点。
关键词: 高血压脑出血 神经内镜 疗效
资料与方法
1999年3月~2008年3月收治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84例,男52例,女32例;年龄49~74岁,平均62岁;均有高血压病史;病程2~21年,平均14.5年。
临床分级:按高血压脑出血的五级临床分级标准[2]进行分级,Ⅱ级40例,Ⅲ级36例,Ⅳ级6例,Ⅴ级2例;术前GCS评分,9~13分42例,6~8分36例,4~5分6例。
出血部位和出血量:壳核外侧型40例,核内侧型60例,层下20例,丘脑12例,小脑半球4例;血肿量按多田公式(π/6×长轴×短轴×层面数)计算,出血量为30~80ml,其中30~39ml 26例,40~49ml 36例,50~59ml 14例,60ml以上8例。
手术方法:采用气管全麻,患者仰卧位,头部抬高15°~30°。根据CT图象选择血肿最大层面及血肿长轴在脑表面的投影确定靶点,避开重要功能区及大血管,采用锁孔入路。头皮切开3~6cm,骨孔直径2.5~3.0cm,“十”字切开硬脑膜,选择距离靶点最近并避开脑皮质表面的血管进行穿刺。明确血肿位置后循穿刺通道缓慢旋转导入内镜和导鞘,进入血肿腔后在电视监视下行清除血肿,同时使用压力为15~20cmH2O的等渗盐水,按50~60ml/分速度间断冲洗手术视野,并通过吸引道将液化血肿吸除。分清呈黑色的血肿和呈白色的脑组织,调整内镜的角度和方向,清除各个死角的血肿。遇到较韧血块时可用活检钳夹碎后再吸除,有活动性出血时可由内镜工作通道插入双极电凝止血。不追求彻底清除血肿,血肿清除达80%以上,达到减压即可。止血满意后取出内镜,血肿腔内置引流管,便于术后用尿激酶引溶冲洗。术后即刻复查CT,了解血肿残余量与有否再出血。
预后评定标准:术后8个月,根据GOS量表和Barthel评分表评定。①优:5分,患者恢复工作,无神经功能障碍;②良:4分,患者生活自理,有轻度神经功能障碍;③中:3分,患者生活不能自理,不能自行走动;④差:2分,植物生存状态;⑤死亡:1 分。
结 果
本组术后复查显示血肿完全清除42例,近完全清除(残余血肿量<10ml) 26例,大部分清除(残余血肿量10~20ml)16例。其余血肿量>10ml者均给予尿激酶溶解引流,术后2周复查CT示残余血肿均完全消失,均无再出血。随访6个月,优24例,良42例,中10例,差4例,死亡4例。
讨 论
研究表明,超早期( 6小时内)手术可以有效地防止血肿对周围脑组织的继发性损害,使神经功能较早恢复,降低病死率及致残率,提高生存质量[1]。脑室镜的应用为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手术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有如下优点:①创伤小;②在直视下操作,能经脑的非功能区选择无血管区入路,可尽量减少对正常脑组织的损伤;③在高亮度的内镜光源和高清晰的摄像显示系统下进行手术,视野开阔,视角大,能发现死角处的血肿和小的出血点,并能在直视下用双极电凝进行彻底止血;④内镜直径小,对穿刺道脑组织的挤压小,并可观察穿刺道有无出血,在退出脑室镜时能及时发现和处理穿刺道的出血,减少术后再出血的发生;⑤术中能一次有效地清除脑内血肿。
在操作中重点是避免损伤脑组织和防止大出血。体会:①选择合适的入路是手术成功的关键;②穿刺时避开重要功能区,沿血肿长轴进针;③血肿清除过程中保持操作始终在血肿腔内进行,既避免新的出血发生,也有利于止血;④手术原则上尽可能吸除血肿,对质韧、较大的血凝块要先用活检钳夹碎后再吸除;⑤对血肿壁不必完全剥离,留一薄层即可,以防术后再出血;⑥血肿清除结束后缓慢退出内镜,并持续冲洗,以便发现和及时处理穿刺道上的出血[2]。
参考文献
1 李红旗,张玉芝,赵宇,等.超早期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术式选择和预后.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5,10(2):133-134.
2 李良,韦向亮,霍惟扬,等.神经内镜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中国内镜杂志,2000,6(6):6-7.
关键词: 高血压脑出血 神经内镜 疗效
资料与方法
1999年3月~2008年3月收治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84例,男52例,女32例;年龄49~74岁,平均62岁;均有高血压病史;病程2~21年,平均14.5年。
临床分级:按高血压脑出血的五级临床分级标准[2]进行分级,Ⅱ级40例,Ⅲ级36例,Ⅳ级6例,Ⅴ级2例;术前GCS评分,9~13分42例,6~8分36例,4~5分6例。
出血部位和出血量:壳核外侧型40例,核内侧型60例,层下20例,丘脑12例,小脑半球4例;血肿量按多田公式(π/6×长轴×短轴×层面数)计算,出血量为30~80ml,其中30~39ml 26例,40~49ml 36例,50~59ml 14例,60ml以上8例。
手术方法:采用气管全麻,患者仰卧位,头部抬高15°~30°。根据CT图象选择血肿最大层面及血肿长轴在脑表面的投影确定靶点,避开重要功能区及大血管,采用锁孔入路。头皮切开3~6cm,骨孔直径2.5~3.0cm,“十”字切开硬脑膜,选择距离靶点最近并避开脑皮质表面的血管进行穿刺。明确血肿位置后循穿刺通道缓慢旋转导入内镜和导鞘,进入血肿腔后在电视监视下行清除血肿,同时使用压力为15~20cmH2O的等渗盐水,按50~60ml/分速度间断冲洗手术视野,并通过吸引道将液化血肿吸除。分清呈黑色的血肿和呈白色的脑组织,调整内镜的角度和方向,清除各个死角的血肿。遇到较韧血块时可用活检钳夹碎后再吸除,有活动性出血时可由内镜工作通道插入双极电凝止血。不追求彻底清除血肿,血肿清除达80%以上,达到减压即可。止血满意后取出内镜,血肿腔内置引流管,便于术后用尿激酶引溶冲洗。术后即刻复查CT,了解血肿残余量与有否再出血。
预后评定标准:术后8个月,根据GOS量表和Barthel评分表评定。①优:5分,患者恢复工作,无神经功能障碍;②良:4分,患者生活自理,有轻度神经功能障碍;③中:3分,患者生活不能自理,不能自行走动;④差:2分,植物生存状态;⑤死亡:1 分。
结 果
本组术后复查显示血肿完全清除42例,近完全清除(残余血肿量<10ml) 26例,大部分清除(残余血肿量10~20ml)16例。其余血肿量>10ml者均给予尿激酶溶解引流,术后2周复查CT示残余血肿均完全消失,均无再出血。随访6个月,优24例,良42例,中10例,差4例,死亡4例。
讨 论
研究表明,超早期( 6小时内)手术可以有效地防止血肿对周围脑组织的继发性损害,使神经功能较早恢复,降低病死率及致残率,提高生存质量[1]。脑室镜的应用为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手术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有如下优点:①创伤小;②在直视下操作,能经脑的非功能区选择无血管区入路,可尽量减少对正常脑组织的损伤;③在高亮度的内镜光源和高清晰的摄像显示系统下进行手术,视野开阔,视角大,能发现死角处的血肿和小的出血点,并能在直视下用双极电凝进行彻底止血;④内镜直径小,对穿刺道脑组织的挤压小,并可观察穿刺道有无出血,在退出脑室镜时能及时发现和处理穿刺道的出血,减少术后再出血的发生;⑤术中能一次有效地清除脑内血肿。
在操作中重点是避免损伤脑组织和防止大出血。体会:①选择合适的入路是手术成功的关键;②穿刺时避开重要功能区,沿血肿长轴进针;③血肿清除过程中保持操作始终在血肿腔内进行,既避免新的出血发生,也有利于止血;④手术原则上尽可能吸除血肿,对质韧、较大的血凝块要先用活检钳夹碎后再吸除;⑤对血肿壁不必完全剥离,留一薄层即可,以防术后再出血;⑥血肿清除结束后缓慢退出内镜,并持续冲洗,以便发现和及时处理穿刺道上的出血[2]。
参考文献
1 李红旗,张玉芝,赵宇,等.超早期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术式选择和预后.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5,10(2):133-134.
2 李良,韦向亮,霍惟扬,等.神经内镜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中国内镜杂志,2000,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