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剧《玛汝沃黛雄》的艺术生态学探析

来源 :人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hipho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任何一个文化因子的存在和发展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处于一定的系统之中,所以要使得一种文化形态能够持续发展下去,有效的途径就是保持其生存、生态系统的稳定。苗剧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形态,它有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民间文化生态系统。苗剧因受一定的地域性、生产方式、文化心理等因素影响,而其代表剧目《玛汝沃黛雄》将苗剧所具有的生态观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本文主要从地域性、自然性、民族和民俗性几个方面来对苗剧《玛汝沃黛雄》进行艺术生态学探析。
  关键词:艺术生态学;苗剧;《玛汝沃黛雄》;戏剧
  中图分类号:Q1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9-0239-01
  一、背景概况
  (一)艺术生态概况。艺术生态是以艺术事项的生物性和社会性为主线,以艺术事项的生物生态适应和文化生态适应两个层面,把艺术事项在族群及其生存环境作为研究对象,全面论述艺术与人、社会、环境的辩证统一关系,诠释生态系统的理论和艺术生态系统的研究方法。艺术生态包括艺术内生态和艺术外生态。艺术内生态是指艺术自身内在构成系统的系列存在内容,以整体性观点揭示各种艺术现象的存在、相互关系的规律。该系统主要包括:乡土艺术、音乐艺术、美术、艺术设计、舞蹈艺术、影视艺术、戏剧艺术及边缘艺术文化等等。对于艺术内生态系统的研究是为了便于认识该系统各个艺术的独特性和相互关系,以便于了解艺术内生态的产生和发展。乡土艺术因为是某一地方或地域内平凡民众创造出来的具有风俗性的艺术形式,是各民族、群体艺术的基础、源头,是作为母体代表着这个民族的文化、精神、特点等。
  (二)苗剧《玛汝沃黛雄》概况。苗剧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兴的少数民族剧种,1954年2月创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区花垣县麻栗场乡。苗剧的前身为苗戏,而苗戏最早可以追溯到“傩愿戏”,傩戏是一种具有浓厚宗教色彩的戏曲剧种之一。苗剧的剧本题材大多来源于苗族民间故事和传说,其表演动作,大部分是从苗族人们生活活动中创作经过加工提炼而来,同时也运用了苗族民间舞蹈动作、宗教舞蹈动作和苗族武术套路。苗剧的音乐盒伴奏,主要是从苗歌和苗族唢呐、曲牌中改编和发展而来的。苗剧的唱腔主要为高腔,高腔比较高亢激越,优美动听;平腔比较悠扬悦耳,婉转流畅。因此说,苗剧具有十分突出的民族学和地方特色风味。
  在解放前,苗戏没有正规的表演班子,一般是在苗族传统节日或农闲时由老司们自由组织演唱。《团结灭妖》是该地区创作的第一出苗剧,其后作品有《带血的百鸟图》、《逃犯审官》等等。《玛汝沃黛雄》是花垣县苗歌剧团最新推出的一台苗族歌舞剧,充满着丰富的苗族文化元素,其中90%是源于民间文化生活纪事中。
  苗剧作为苗族的乡土艺术,它承载着苗族人民的历史记忆,是苗族人民的生活写照,其中蕴含着苗族人民的精神和文化。
  二、苗劇《玛汝沃黛雄》的艺术生态观
  (一)苗剧《玛汝沃黛雄》的地域性。苗剧《玛汝沃黛雄》中使用最为广泛的歌唱音乐就是苗族飞歌,飞歌的音调高亢嘹亮,音乐风格豪迈奔放、明快,唱时声振山谷,有强烈的感染力。这些特点与其地域特点具有很直接的关系。
  与我国的传统戏剧一样苗剧演出元素包括演员、舞台、道具、灯光、音效、服饰、化妆等等。在苗剧《玛汝沃黛雄》中整个舞台的背景就独具地域特色,例如:第一场的第一讲《迁徙》中就以崇山峻岭为背景来突出武陵山的地理环境。或者是在第二场的《桃花汛》中背景转换为桃花盛开的小河之景尽显浓郁的地域特色。
  (二)苗剧《玛汝沃黛雄》的自然性。21世纪是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但也使我们的生活与自然产生一定的隔膜。而这种隔膜也使我们生活从某种程度上而言远离了民族文化的自然属性。苗剧《玛汝沃黛雄》通过音乐音响、舞蹈表演等元素将艺术的自然性展现栩栩如生。
  首先从音乐音响上而言:苗剧《玛汝沃黛雄》所使用的背景音乐就有许多自然声响如:第一场的第一讲《迁徙》所使用的背景音乐中就有以不协和音响所模仿的风雨声以及雷电声来衬出迁徙一路的恐惧(战乱与自然灾害),而在苗剧《玛汝沃黛雄》中吆喝式演唱也是比比皆是:如最为常见的飞歌演唱、如号子的吆喝以及口语化中间的吆喝,它们都具有浓郁的自然属性。
  其次从舞蹈表演上而言:相对于我国京剧舞蹈化动作的一定之规,苗剧的舞蹈动作没有程式化的规定。它们的舞蹈动作大多源于生活,是对生活的提炼:如第一场的第一讲《迁徙》为了表现迁徙的状态其舞蹈动作开始时是以爬行、跌倒倒以及相互搀扶的蹒跚行走为主。这些所有的动作都取材于苗族人民的日常生活,是对日常生活的艺术化。
  综上所诉,苗剧《玛汝沃黛雄》所有的艺术元素都源于生活,是苗族生活的艺术化。所以在关注其本体研究之外,也要对其自然性进行探究,以便于探究其根本性。
  (三)苗剧《玛汝沃黛雄》的民族和民俗性。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一个民族都在相应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中创造出自己民族的特点和相关的习俗。在苗剧《玛汝沃黛雄》中以苗族语言和苗族服饰为主来阐释其民族性。首先是苗族语言:整个戏剧演出中苗语是贯穿其中:从歌曲的演唱到人物的对白。语言作为传达民族思想和传承民族文化的载体,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而且歌唱的发音和腔调都与苗语发音原理具有相通性,所以在苗剧中各要素是相互影响有机联系的。
  民俗性:以苗族的“傩”文化为主,傩(有一定仪式与功能的祭祀活动)苗族一直都有万物有灵的观念,大到天地日月、河流山川,小至风雨雾岚,花鸟鱼虫无不有它的灵魂与神力。傩,是苗族文化的精髓。例如:在第一场第二讲的《卡相》:苗语:“俄式”捉鬼驱邪的意思。“卡相”在苗族地区极为常见,苗家人在遇到不顺之时,他们就会请巫师做法,以求诸事顺顺利利。
  三、总结
  戏剧既是艺术门类中遗世而独立的个体,也是嵌入艺术史网络的一个结点,戏剧艺术的发展,既需要戏剧自身的向上流动,也需要社会层面和意识形态的整体提升。苗剧《玛汝沃黛雄》是苗族人民生活的一个缩影,他们的艺术与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文化传统、风土人情和生活习俗等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他们的艺术中充分的体现着苗族人民的审美情趣、性格特征、价值取向和心理素质。以苗剧为代表的众多民族生态艺术,不再偏居一隅,而是以自身独特的地域性、自然性、民族性和民俗性,重新确立了中国戏剧的精品意识,昂首阔步地登上了世界艺术的舞台。
  参考文献:
  [1]谢清风.湘西读本[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11.
  [2]李怒基.湖南地方剧种志丛书(二)[M].湖南:湖南文艺出版社,1989.
  [3]何积全.苗族文化研究[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
  [4]冯光钰、袁炳昌.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史 第三卷[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俞昌宗(1993-),男,汉族,山东青岛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河北大学,戏剧与影视学。
其他文献
CSA(catalyzedsignalamplification,催化信号放大)法是一种全新的、更为敏感的检测系统,由Bobrow等〔1〕报道应用于酶联免疫和蛋白电泳转移膜的检测。1992年Adams等〔2〕将CSA系统应用于免疫组织化学的检测放大... CSA (catalyzeds
我国高度重视人才的培养和教育.九年义务教育作为我国科教兴国的重要举措,高度重视教育工作者的素质水平的提升.“国培计划”的施行能够使中小学教师通过培训不断地提升自身
目的:治疗合并有心、肺、脑、肝、肾等严重并发症的高危前列腺增生症患者。方法:应用药物+睾丸切除治疗36例。结果:3年随访患者的排尿情况,前列腺大小,剩余尿等。认为此治疗主客观
摘要:新时期以来,艺术门类呈现出由分化走向综合的趋势,尤其是在市场利益的驱动下,很多新型综合艺术门类兴起,如电影电视、MTV等,创造出一场场视听盛宴,成为市场的宠儿。那么作为传统艺术,如何在迎合市场需要之余增强艺术性,提高全面审美品位呢?笔者认为艺术互渗性转向契合当代审美趋势,试以此为切入点分析其审美价值。  关键词:传统艺术;互渗性;审美价值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简要阐述地方农业本科院校学科建设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之间的关系,以安徽科技学院为例,重点探讨学科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方式和途径,并提出具体优化措施.
花灯是我国农耕文明的文化遗产之一,这种传统手工艺形式起源于汉代兴于唐宋.每逢正月十五,西安地区都要举行大型灯会,在上元节张灯结彩成为从汉代流行的一种传统习俗.本文针
目的观察机用ProTaper器械预备磨牙重度弯曲根管对根管工作长度的影响。方法选择磨牙根管弯曲度在25°~45°的牙髓炎、根尖炎患者307颗牙386个重度弯曲根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博物馆越来越关注,公共艺术不断增多;而博物馆作为公共空间的一种,其中的场景展项是展览信息的重要载体.本文从公共艺术和场景展项的定义入手,阐述了两者设
大学生是我国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高校作为为我国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载体,不仅要重视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要给予足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升,新农村建设进程不断推进,各项服务与医疗体系不断完善,而在医院改革与创新发展中也暴露出更多的社会问题,其中医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