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时间2005年7月13日上午,上海多媒体产业园孵化器入驻企业分众传媒控股有限公司在美国纳斯达克成功上市。
一时间,分众传媒成为了镁光灯下大红大紫的“业界明星”和“财富奇迹”,各大媒体纷纷跟进——
《每日经济新闻》:《分众传媒登陆纳市,江南春身价一夜超过张朝阳》
《外滩画报》:《分众传媒CEO江南春:小创意缔造60亿王国》
《上海科技报》:《小创意缔造大市场》
《新闻晨报》:《分众传媒CEO江南春:文学青年纳斯达克归来》
《华西都市报》:《分众传媒掌门人江南春:一月只花1万的亿万富翁》
《南方人物周刊》:《分众江南春:期待高峰体验》
《科技创业》:《江南春到》
……
其中,两个名字被频繁地提及:江南春和余蔚——“热捧”江南春理所当然,分众从两年前刚刚创立“嗷嗷待哺”,到如今一跃成为实现了海外上市的“明星大腕”,一路的风雨,始终烙着江南春这样一位创业者、企业家的独特印记和传奇魅力;而余蔚,作为那个流传在坊间许久被人们津津乐道的、“半个小时内与分众谈妥数千万美元投资”的传奇故事中的另一个主角,作为“分众的成功”外延,被媒体关注也不难理解。
只是,在各种报道和叙述中,余蔚与分众的联系更多地被定格在被定格“风险投资”的叙事角度上。很少有媒体注意到余蔚的另一重身份——上海多媒体产业园创业有限公司(MPVC)董事长——与“分众成功”之间的关联,更少有媒体将焦点对向MPVC——两年前几乎是与分众同时诞生的创业孵化公司——与“分众成功”之间的关联。
事实是:这是一个典型的孵化器、入孵企业,通过孵化、服务,通过创业者的艰辛创业、在创业中对创意和高层、资本的精准把握,成就的一个成功故事。
讲述这个成功故事的来龙去脉,首先还要从余蔚的身份和角色开始。
两年前余蔚的身份还并不算复杂,他是维众创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UCI)的董事长。作为一家专门致力于高科技和互联网投资的知名风险投资公司,CUI同时管理着国际知名投资基金软银中国风险投资基金(Softbank China Venture Capital)在中国的投资。一个偶然也是必然的机遇让余蔚拥有了“另一重身份”。
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和上海市长宁区科委根据上海市科委“一区一新”战略部署,结合长宁区“数字长宁”的政策规划,要在区内建设一个多媒体创业园。余蔚作为政企合作中“企”的一环,因其业务方向和熟悉领域,出于投资者的敏感,参与到了这项事业中。有鉴于对创业、投资、孵化等方面的理解共识,各方以股份合作的方式成立了上海多媒体创业园创业有限公司(MPVC),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出资20%,政府出资30%,UCI维众出资50%,余蔚以控股方的身份成为了MPVC的董事长。
于是,一个民营性质的风险投资机构的所有人,一个风险投资基金的管理者,一个从事政府公益色彩的企业孵化器经营者,看似相互矛盾的几重角色,在余蔚的身上集于一体。
恰逢此时,创业者江南春创立了分众传媒有限公司,拟致力于一项“没有人干过的”事业——楼宇电视广告。作为新成立的创业企业,分众选择了入驻多媒体产业园。于是,分众传媒成了余蔚及其孵化器团队在孵化、服务、投资等多重身份间辗转腾挪的舞台。
在这幕成功创业的舞台剧中,余蔚和孵化器(MPVC)在多重角色中长袖善舞,以投资人的身份介入,为企业提供最初也是最宝贵的发展资金,然后以孵化器经营者的身份帮助企业,为企业提供切实所需品质极高的孵化服务,同时扮演着风险资本与创业者之间的中介桥梁,帮助企业最快最好地与资本和市场接轨。
很明显,孵化器(MPVC)与“分众成功”之间的关联,决不仅仅是一个简单企业成功案例或风险投资成功案例。MPVC这一创新型科技企业孵化器与孵化企业创业成功之间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相依相存的因果关系,带给了我们深深的思考。
调查中记者还发现:在MPVC的孵化基地内,还有如新好耶、中文博客等好几个随时准备紧跟分众之路的跃跃欲试者,如此创新氛围的形成,如此“风景这边独好”,对于历经了10余年高速发展的中国孵化器建设而言,更值得我们去求证分众传媒给孵化器建设带来的新思路和新启示:
1.面向市场的活力机制是孵化器成功的保证
MPVC孵化分众成功,余蔚及其团队在其中多重角色间的完美演绎,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了活力机制在孵化器事业中的重要作用。
一直以来,孵化器的主体是政府。孵育、扶持、帮助创业者走向成功,是一个公益色彩极浓而所需资源支撑又极巨大的命题,这样的一个庞大而略显沉重的命题的求解,主导者自然非政府莫属;但,是不是因此也就把这个命题的求解过程完全归属政府?
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到目前为止,中国孵化器中的绝大多数仍是政府主导、事业机制,似驴似象地企业化运作。
MPVC的成功有力地告知我们,机制问题不但我们现在就能解决,而且可以解决得很好;而一旦机制得以灵活、圆满的解决,便能成为孵化器成功的保证。
在MPVC中,政府扮演的角色是导引,是在于增加投入、减免税收、提高办公效率、给予政策支持等,而具体的运作和经营则交由UCI负责。由于UCI的市场性和专业性,使得MPVC的运营更贴近企业,更契合市场经济的环境,更适应创业所需的冒险和进取精神。
而这一灵活的机制,得益于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和长宁区科委在与UCI合作成立MPVC时,大胆地让企业控股,成为孵化器的经营执行者,政府成了投资方、政策撬动方、幕后监管方,具体的经营权放手让余蔚及其团队执行。
从某种意义上说,MPVC的成功,也代表着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在实践“小政府、大社会”服务型政府机制改革中的成功。
2.孵化服务的创新是孵化器成功的核心
MPVC的成功也给孵化器具体的运营带来了创新性的思考。
孵化器是为创业者服务的,因此,它的工作其实很简单:了解创业者的真正需求,并尽可能地为之提供帮助。
然而,许多孵化器在运营中存在诸多问题,核心就是他们并不真正知晓创业者所需,并没有真正沉到企业了解企业的困难,更谈不上切实地为创业者和企业提供所需的服务。现行孵化器所做的工作更多的仍是停留在政策传递和物业管理的层面,往往守着光鲜的大楼、挥着优惠的政策,以孵化之名行招商之实,成为政府“政绩工程”的一个组成部分;企业入驻以后,却提供不了真正于企业有实质性的服务,只能提供一些手续代办等机械性的服务,或是搞一些开会、活动等形式主义极强的东西,再多一点也就是把外界的税务、法务、财务之类的机构请来串串场,开个论坛或是咨询会什么的。如此角色,也就是个政府的“二房东”,谈不上孵化服务的创新,更谈不上孵化的成功了。
而MPVC的运营则是真正将孵化服务深入到企业经营中,大到企业战略制定、市场开拓,具体到企业的人员招聘、行政办公细则的制定,都一直参与其中,利用自身资源力量和关系网络尽可能地为企业提供切实的帮助,创新性地将孵化器的角色从“工作人员”的位置上提到与企业经营共呼吸同节奏的“中场”,不仅为企业解决后顾之忧的“防守”事宜,而且在企业往前冲时,不失时机地插上“进攻”,参与到企业具体的经营活动中,条件成熟时,还可为企业扩大战果传出“舒服的致命一脚”。
以融资为例,处于起步阶段的创业企业缺钱是普遍的问题,他们选择孵化器,也是希望能够从孵化器中得以解决这一问题。现行的孵化器解决的方式大都是依靠政府划拨的有限的孵化资金,或者是通过寻求银行贷款、政府基金拓宽企业融资渠道,解决问题的眼光始终还是盯着政府;更有甚者,即便是这些政府财政、公益色彩浓重的资金,往往还由于缺乏有效的运作机制并不能为创业者充分利用,一些孵化器在已然拥有资金并被告知是用作扶持企业的专项资金时,却仍因为“风险”、“乌纱帽”、“惧怕”还是缩手缩脚,瞻前顾后,不敢将资金投向创业企业。而MPVC不仅自身拥有投资的力量,而且还能帮助企业搭建平台,寻找以股权形式投入的真正的风险投资。
孵化服务的创新还提醒我们,在孵化器建设中,硬件与软件相比,软件更为重要。非但如此,软件还更难做到,对孵化服务团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设置了更高的门槛。但我们必须提高以符合这些要求,必须提升以跨过这道门坎,否则,过去我们基本完成了硬件建设,未来,我们将被淘汰淹没。
3.孵化器经营团队对创业的认同是孵化器成功的关键
正如常言所说,问题的关键在人。上述一些现行孵化器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归结起来,还在于不少孵化器经营团队多为政府机关事业的编制,而且都缺乏专业背景,没有服务企业所需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以及资源关系,甚至对创业的意识认同都有偏颇,动辄“高屋建瓴”般地批评创业者,实则并不了解创业者真正的所需所想。因为孵化器经营团队本身感受不到任何风险,感受不到市场的氛围和价值,当然也就无法真正感受感知创业、创业者的价值,类似于隔岸观火的心态,所谓的孵化服务质量当然无法保证。
而MPVC的经营团队则秉承风险投资的思维、作风,对创业和创业者始终保持切身的认同。他们是一支专业的团队,有着投资创业的丰富经历,拥有丰富的资源和经验,经历过很多企业的成长案例,对创业全过程十分熟悉;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对创业者保持着十分真切的感悟和认同,愿意去了解创业者真正所需并帮助创业者成功,想创业者所想,急创业者所急。
提升、加强孵化器团队对创业的价值认同,应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孵化器眼睛向内的主要工作,必须迈过这道坎,我们方才可能进步成功。
4.孵化器自身的利益是孵化器成功的杠杆
市场经济环境里,利益问题是无可避免的。孵化器自身的利益,或者说是孵化器自身建设,同样是一个孵化器成功必需的杠杆。
MPVC的成功,很明显地告知我们:孵化器的自身利益,是与孵化器内的企业利益紧密捆绑在一起的。孵化器自身的营收,很大程度是政府的财税奖励,而政府财税奖励的依据则是孵化器内企业的经营利润和纳税额度。只有企业做大做强,企业的利润越大,孵化器得到的财税奖励也越多,而孵化器得到的利益越多,也越能将利益转化为动力,为企业提供更好的孵化服务,这是一个双赢的结果。
与此同时,增加和培育孵化器服务中心的增值服务部分,也应提到所有孵化器的议事日程上来,并勇敢地尝试努力。
5.孵化器与区域经济的紧密结合是孵化器成功的必要条件
现在,我国的孵化器事业蓬勃发展,各地孵化器如雨后春笋般建成,各地方政府在经济规划中也将孵化器视做“名片”、“亮点”;然而,很多地方在建设孵化器的过程中,片面认识孵化器对经济的促动作用,甚少考虑与区域经济环境结合、融入的问题,闭门造车之后上马圈地,至于孵化器建成之后,是否与所在区域内的产业配套,经济环境,政府规划相契合,却缺乏科学的论证和市场定位调查。
MPVC的成功告诉了我们,孵化器与区域经济的紧密结合,是孵化器成功必要条件。MPVC是在上海长宁区政府“数字长宁”的战略规划下结合政府产业布局建成的,因此,它能够在建成之后迅速聚集一批多媒体信息化企业,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并更充分有效地集中优势力量为企业提供针对性强的服务,为创业者提供更有利的创业环境。
于是我们看到这样一条关系链:政府对区域经济的规划是大环境,MPVC在这个大环境中如鱼得水,营造出一方极佳的创业空间,而在这个有利的空间里,分众之类的企业步入了飞速成长成功的坦途。
结语
当我们仅仅把分众的成功作为一个案例,去研究、挖掘、探求分众成功背后对孵化器事业的求证时,不难发现,分众成功的背后有着深刻的典型意义——
如果,没有政府的战略规划,没有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和长宁区科委的机制创新,就不会有余蔚参与孵化器建设的机会和可能,也不会有MPVC这样一个创新型的孵化器;而如果没有作为MPVC董事长的余蔚,没有MPVC经营团队切实的孵化服务,分众传媒怎么能在短短两年时间便这么完美地完成从创立到上市的飞速“蝶变”,走完了其他企业数十年呕心沥血甚或还不能走完的全过程?
而这些,正是分众的“案例价值”。
一时间,分众传媒成为了镁光灯下大红大紫的“业界明星”和“财富奇迹”,各大媒体纷纷跟进——
《每日经济新闻》:《分众传媒登陆纳市,江南春身价一夜超过张朝阳》
《外滩画报》:《分众传媒CEO江南春:小创意缔造60亿王国》
《上海科技报》:《小创意缔造大市场》
《新闻晨报》:《分众传媒CEO江南春:文学青年纳斯达克归来》
《华西都市报》:《分众传媒掌门人江南春:一月只花1万的亿万富翁》
《南方人物周刊》:《分众江南春:期待高峰体验》
《科技创业》:《江南春到》
……
其中,两个名字被频繁地提及:江南春和余蔚——“热捧”江南春理所当然,分众从两年前刚刚创立“嗷嗷待哺”,到如今一跃成为实现了海外上市的“明星大腕”,一路的风雨,始终烙着江南春这样一位创业者、企业家的独特印记和传奇魅力;而余蔚,作为那个流传在坊间许久被人们津津乐道的、“半个小时内与分众谈妥数千万美元投资”的传奇故事中的另一个主角,作为“分众的成功”外延,被媒体关注也不难理解。
只是,在各种报道和叙述中,余蔚与分众的联系更多地被定格在被定格“风险投资”的叙事角度上。很少有媒体注意到余蔚的另一重身份——上海多媒体产业园创业有限公司(MPVC)董事长——与“分众成功”之间的关联,更少有媒体将焦点对向MPVC——两年前几乎是与分众同时诞生的创业孵化公司——与“分众成功”之间的关联。
事实是:这是一个典型的孵化器、入孵企业,通过孵化、服务,通过创业者的艰辛创业、在创业中对创意和高层、资本的精准把握,成就的一个成功故事。
讲述这个成功故事的来龙去脉,首先还要从余蔚的身份和角色开始。
两年前余蔚的身份还并不算复杂,他是维众创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UCI)的董事长。作为一家专门致力于高科技和互联网投资的知名风险投资公司,CUI同时管理着国际知名投资基金软银中国风险投资基金(Softbank China Venture Capital)在中国的投资。一个偶然也是必然的机遇让余蔚拥有了“另一重身份”。
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和上海市长宁区科委根据上海市科委“一区一新”战略部署,结合长宁区“数字长宁”的政策规划,要在区内建设一个多媒体创业园。余蔚作为政企合作中“企”的一环,因其业务方向和熟悉领域,出于投资者的敏感,参与到了这项事业中。有鉴于对创业、投资、孵化等方面的理解共识,各方以股份合作的方式成立了上海多媒体创业园创业有限公司(MPVC),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出资20%,政府出资30%,UCI维众出资50%,余蔚以控股方的身份成为了MPVC的董事长。
于是,一个民营性质的风险投资机构的所有人,一个风险投资基金的管理者,一个从事政府公益色彩的企业孵化器经营者,看似相互矛盾的几重角色,在余蔚的身上集于一体。
恰逢此时,创业者江南春创立了分众传媒有限公司,拟致力于一项“没有人干过的”事业——楼宇电视广告。作为新成立的创业企业,分众选择了入驻多媒体产业园。于是,分众传媒成了余蔚及其孵化器团队在孵化、服务、投资等多重身份间辗转腾挪的舞台。
在这幕成功创业的舞台剧中,余蔚和孵化器(MPVC)在多重角色中长袖善舞,以投资人的身份介入,为企业提供最初也是最宝贵的发展资金,然后以孵化器经营者的身份帮助企业,为企业提供切实所需品质极高的孵化服务,同时扮演着风险资本与创业者之间的中介桥梁,帮助企业最快最好地与资本和市场接轨。
很明显,孵化器(MPVC)与“分众成功”之间的关联,决不仅仅是一个简单企业成功案例或风险投资成功案例。MPVC这一创新型科技企业孵化器与孵化企业创业成功之间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相依相存的因果关系,带给了我们深深的思考。
调查中记者还发现:在MPVC的孵化基地内,还有如新好耶、中文博客等好几个随时准备紧跟分众之路的跃跃欲试者,如此创新氛围的形成,如此“风景这边独好”,对于历经了10余年高速发展的中国孵化器建设而言,更值得我们去求证分众传媒给孵化器建设带来的新思路和新启示:
1.面向市场的活力机制是孵化器成功的保证
MPVC孵化分众成功,余蔚及其团队在其中多重角色间的完美演绎,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了活力机制在孵化器事业中的重要作用。
一直以来,孵化器的主体是政府。孵育、扶持、帮助创业者走向成功,是一个公益色彩极浓而所需资源支撑又极巨大的命题,这样的一个庞大而略显沉重的命题的求解,主导者自然非政府莫属;但,是不是因此也就把这个命题的求解过程完全归属政府?
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到目前为止,中国孵化器中的绝大多数仍是政府主导、事业机制,似驴似象地企业化运作。
MPVC的成功有力地告知我们,机制问题不但我们现在就能解决,而且可以解决得很好;而一旦机制得以灵活、圆满的解决,便能成为孵化器成功的保证。
在MPVC中,政府扮演的角色是导引,是在于增加投入、减免税收、提高办公效率、给予政策支持等,而具体的运作和经营则交由UCI负责。由于UCI的市场性和专业性,使得MPVC的运营更贴近企业,更契合市场经济的环境,更适应创业所需的冒险和进取精神。
而这一灵活的机制,得益于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和长宁区科委在与UCI合作成立MPVC时,大胆地让企业控股,成为孵化器的经营执行者,政府成了投资方、政策撬动方、幕后监管方,具体的经营权放手让余蔚及其团队执行。
从某种意义上说,MPVC的成功,也代表着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在实践“小政府、大社会”服务型政府机制改革中的成功。
2.孵化服务的创新是孵化器成功的核心
MPVC的成功也给孵化器具体的运营带来了创新性的思考。
孵化器是为创业者服务的,因此,它的工作其实很简单:了解创业者的真正需求,并尽可能地为之提供帮助。
然而,许多孵化器在运营中存在诸多问题,核心就是他们并不真正知晓创业者所需,并没有真正沉到企业了解企业的困难,更谈不上切实地为创业者和企业提供所需的服务。现行孵化器所做的工作更多的仍是停留在政策传递和物业管理的层面,往往守着光鲜的大楼、挥着优惠的政策,以孵化之名行招商之实,成为政府“政绩工程”的一个组成部分;企业入驻以后,却提供不了真正于企业有实质性的服务,只能提供一些手续代办等机械性的服务,或是搞一些开会、活动等形式主义极强的东西,再多一点也就是把外界的税务、法务、财务之类的机构请来串串场,开个论坛或是咨询会什么的。如此角色,也就是个政府的“二房东”,谈不上孵化服务的创新,更谈不上孵化的成功了。
而MPVC的运营则是真正将孵化服务深入到企业经营中,大到企业战略制定、市场开拓,具体到企业的人员招聘、行政办公细则的制定,都一直参与其中,利用自身资源力量和关系网络尽可能地为企业提供切实的帮助,创新性地将孵化器的角色从“工作人员”的位置上提到与企业经营共呼吸同节奏的“中场”,不仅为企业解决后顾之忧的“防守”事宜,而且在企业往前冲时,不失时机地插上“进攻”,参与到企业具体的经营活动中,条件成熟时,还可为企业扩大战果传出“舒服的致命一脚”。
以融资为例,处于起步阶段的创业企业缺钱是普遍的问题,他们选择孵化器,也是希望能够从孵化器中得以解决这一问题。现行的孵化器解决的方式大都是依靠政府划拨的有限的孵化资金,或者是通过寻求银行贷款、政府基金拓宽企业融资渠道,解决问题的眼光始终还是盯着政府;更有甚者,即便是这些政府财政、公益色彩浓重的资金,往往还由于缺乏有效的运作机制并不能为创业者充分利用,一些孵化器在已然拥有资金并被告知是用作扶持企业的专项资金时,却仍因为“风险”、“乌纱帽”、“惧怕”还是缩手缩脚,瞻前顾后,不敢将资金投向创业企业。而MPVC不仅自身拥有投资的力量,而且还能帮助企业搭建平台,寻找以股权形式投入的真正的风险投资。
孵化服务的创新还提醒我们,在孵化器建设中,硬件与软件相比,软件更为重要。非但如此,软件还更难做到,对孵化服务团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设置了更高的门槛。但我们必须提高以符合这些要求,必须提升以跨过这道门坎,否则,过去我们基本完成了硬件建设,未来,我们将被淘汰淹没。
3.孵化器经营团队对创业的认同是孵化器成功的关键
正如常言所说,问题的关键在人。上述一些现行孵化器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归结起来,还在于不少孵化器经营团队多为政府机关事业的编制,而且都缺乏专业背景,没有服务企业所需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以及资源关系,甚至对创业的意识认同都有偏颇,动辄“高屋建瓴”般地批评创业者,实则并不了解创业者真正的所需所想。因为孵化器经营团队本身感受不到任何风险,感受不到市场的氛围和价值,当然也就无法真正感受感知创业、创业者的价值,类似于隔岸观火的心态,所谓的孵化服务质量当然无法保证。
而MPVC的经营团队则秉承风险投资的思维、作风,对创业和创业者始终保持切身的认同。他们是一支专业的团队,有着投资创业的丰富经历,拥有丰富的资源和经验,经历过很多企业的成长案例,对创业全过程十分熟悉;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对创业者保持着十分真切的感悟和认同,愿意去了解创业者真正所需并帮助创业者成功,想创业者所想,急创业者所急。
提升、加强孵化器团队对创业的价值认同,应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孵化器眼睛向内的主要工作,必须迈过这道坎,我们方才可能进步成功。
4.孵化器自身的利益是孵化器成功的杠杆
市场经济环境里,利益问题是无可避免的。孵化器自身的利益,或者说是孵化器自身建设,同样是一个孵化器成功必需的杠杆。
MPVC的成功,很明显地告知我们:孵化器的自身利益,是与孵化器内的企业利益紧密捆绑在一起的。孵化器自身的营收,很大程度是政府的财税奖励,而政府财税奖励的依据则是孵化器内企业的经营利润和纳税额度。只有企业做大做强,企业的利润越大,孵化器得到的财税奖励也越多,而孵化器得到的利益越多,也越能将利益转化为动力,为企业提供更好的孵化服务,这是一个双赢的结果。
与此同时,增加和培育孵化器服务中心的增值服务部分,也应提到所有孵化器的议事日程上来,并勇敢地尝试努力。
5.孵化器与区域经济的紧密结合是孵化器成功的必要条件
现在,我国的孵化器事业蓬勃发展,各地孵化器如雨后春笋般建成,各地方政府在经济规划中也将孵化器视做“名片”、“亮点”;然而,很多地方在建设孵化器的过程中,片面认识孵化器对经济的促动作用,甚少考虑与区域经济环境结合、融入的问题,闭门造车之后上马圈地,至于孵化器建成之后,是否与所在区域内的产业配套,经济环境,政府规划相契合,却缺乏科学的论证和市场定位调查。
MPVC的成功告诉了我们,孵化器与区域经济的紧密结合,是孵化器成功必要条件。MPVC是在上海长宁区政府“数字长宁”的战略规划下结合政府产业布局建成的,因此,它能够在建成之后迅速聚集一批多媒体信息化企业,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并更充分有效地集中优势力量为企业提供针对性强的服务,为创业者提供更有利的创业环境。
于是我们看到这样一条关系链:政府对区域经济的规划是大环境,MPVC在这个大环境中如鱼得水,营造出一方极佳的创业空间,而在这个有利的空间里,分众之类的企业步入了飞速成长成功的坦途。
结语
当我们仅仅把分众的成功作为一个案例,去研究、挖掘、探求分众成功背后对孵化器事业的求证时,不难发现,分众成功的背后有着深刻的典型意义——
如果,没有政府的战略规划,没有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和长宁区科委的机制创新,就不会有余蔚参与孵化器建设的机会和可能,也不会有MPVC这样一个创新型的孵化器;而如果没有作为MPVC董事长的余蔚,没有MPVC经营团队切实的孵化服务,分众传媒怎么能在短短两年时间便这么完美地完成从创立到上市的飞速“蝶变”,走完了其他企业数十年呕心沥血甚或还不能走完的全过程?
而这些,正是分众的“案例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