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吴传富(1966-)男,云南省华坪县人,研究生学历,华坪县高级职业中学校长,长期致力于中学语文的教学、职高生就业问题的研究。
摘 要: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和劳务输出到发达地区,对劳务输出地的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但是,务工人员的“回流”现象却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笔者在文章中探究了“回流”现象的产生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对策,为实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和劳务输出中减少“回流”现象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劳动力转移;“回流”现象;解决措施
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基本杠杆是价格,农村剩余劳动力为追求自身价值涌向城市、向发达区流动,是区域性贫困与发达地区经济差异的必然产物,随着中国经济开放程度的提高,流动队伍将愈加壮大。
据笔者所知,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和劳务输出到发达地区,其主要目的有二:一是通过就业,有一份工作,有一份工资自食其力地养活自己,并能反哺家庭之需或积累一定的资金,真正做到跳出“农门”、富裕农民,这是生存的需要,更是根本目的。二是通过到发达地区就业,学习发达地区先进的文化科学技术,人文知识,先进的管理方法、生活观念等,为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为今后自身的发展奠定一定的基础,这是发展的需要。
近几年来,各级部门及职业学校认真实施了这项工程,转移和输出了一大批农村闲散劳动力,也确实有一大批转移和输出人员就业后达到了输出的目的,不但为家庭源源不断的寄回钱物,而且改变了一个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但也有不尽人意的个别现象出现,给劳务输出地的职高招生培训,组织劳务输出带来一些困难,在当地农村造成一些负面影响。其中“回流”现象带来的负面影响最大。
一、究其“回流”现象的产生,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1)体能型输出
大多“回流”的人,未能熟练掌握所从事职业的一、两种技能,不适应工作需要,又不愿加强学习,加之自身体能不支,收入不高,自然“回流”到家乡,而左邻右舍又不了解实情,看到花了路费贴了钱,没干两个月就回来了,也就不敢再外出务工。
(2)适应变化的能力差
①身份变化。外出务工人员大多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刚走出校门的学生,到了新的岗位上,已是单位的人,俗话说“端别人的碗,受别人管”,每个单位都有自己的管理要求、工作要求,但广大农村出来的人,身份发生了变化,他们不能短时间内适应新的都市生活节奏,自由惯了,接受不了别人严格的管理和工作要求。缺席、迟到、擅自离岗、脱岗、睡岗,又不服领导批评;自尊心又非常强,又受不得气;以为在学校里一样,做错了事接受批评就可以。然而,在单位里,因自己多次的自由散漫,被领导发现了,就要多次扣分整改。一个月下来,工资没有别人多,觉得在家没那么多规定,自由自在没有人管,更很少有人伤害自己的自尊心,一气之下打道回府。
②心态变化。大多“回流”的人,把外出就业想得太理想化,个别组织者也过份夸大了其经济收入,而没有实事求是的强调需要付出的时间、劳动、辛酸,一旦岗位上遇到一点麻烦达不到自己的要求,就厌这、厌那,把就业看成一张报纸一杯水,敲钟吃饭,盖章拿钱那么轻松。
③适应不了环境变化。我们输出的人员都是不发达地区的,他们长期生活在边远贫困山区,很多人没有走出本县甚至连县城都没有到过几回,到了发达地区,一时适应不了环境变化。要求讲普通话,他不会,别人讲了他听不懂,他讲的别人也听不懂,沟通有障碍,一些生活常识也适应不了。这样,有一些人认为外出务工就是拾金子都不干了,还是家乡好。
(3)就业态度不端正,就业目的不明确
有的人外出就业,不是带着生存的目的、发展的目的,而是带着好奇的心理,父母给了路费、生活费出去开开眼界,不是到发达地区找钱带回家里用,而是拿着钱到发达地区花,结果工资不够花,就向家里要,什么单位给的工资低不够生活费啦、生病要钱啦、出车祸、丢东西赔偿啦,搞得家里怨声载道,反复找老师、找输出组织者。要知道,发达地区工业品便宜,但生活消费品是昂贵的。而一起出去的本乡本土的人多,三三两两消费一顿饭,就是一百多元钱。一个月的工资能有几百元。追求时尚,拿到工资先想消费,没有钱再向家里要,往往忘记了外出打工的目的。
(4)日子快活忘记爹妈
俗话说:“儿行千里母担忧,母在千里儿不忧”。一部分外出人员,在外就业有了工资,日子好过了,就不想家里,一两个月,甚至半年一年也不给家里寄钱,也没有音讯,搞得家长着急,家长往往思念心切,有时又道听途说,又不加分析,担惊受怕,专找组织者麻烦。家长被吓怕了,干脆就让孩子回来。
(5)不注重合作精神
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市场经济的逐渐完善,人们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现在有许多家庭父母视子女若掌上明珠,在家里父母宠爱着他,在学校老师批评他不敢过重。他们外出务工,在单位里,对人对事,总认为自己有优越感,不能跟同事友好相处,关系紧张,无团队合作精神,无法立足。
(6)眼高手低
有一部分外出务工的人,不会正确评判自身素质的高低和社会的接纳程度关系,组织者往往给他推荐的工作,他认为工资低,工作不好干;而自已要显示一下与众不同,这山看着那山高,结果辞了原工作,找不到合适的新工作,或干不了所找的工作,甚至有的冤枉地交一笔中介费。追求上进是好事,但要正确的评价自身和判断自己的能力,要慎重审视彼此的条件。有的甚至受骗,用完所有积蓄,无法呆留,只有“回流”。
“回流”不是普遍现象,却有负面影响,给劳务输出工作带来困难,“回流”者总是不愿把真实情况告诉父母,怕父母责骂,也不敢跟亲戚朋友讲,怕他们笑话,因此把矛盾推给组织者和用人单位。所以虽然人数不多,但要引起高度重视。对此,笔者也作了一些研究,力图对解决“回流”问题有所裨益。
二、减少“回流”现象,应注意以下几点
(1)变体能型输出为智能型、技术型输出。
变体能型输出为智能型、技术型输出,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和毕业生就业困难,促进农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也是防止“回流”的根本方法。凡需转移的工种,需输出的人员,由政府指定培训机构负责,根据实际需要集中一定时间的培训,让他们掌握一些必备的知识、技能,包括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环境情况、就业后的生活常识、消费观念、做人的要求等,将就业过程中常见现象分析给学生。未就业前对就业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到就业点后尽快适应用人单位要求。处理好外出就业生存与发展的关系,避免简单的体能型输出和完成任务性输出。
(2)培养多种能力,适应工作要求和生活要求。
对于边远地区的外出务工人员,主要是“内练素质,外塑形象”,在外出务工前,好好学习文化知识、苦练专业技术本领。在此前提下,他们可以用自己的本领,很好地适应用工单位的要求。
(3)加强德育教育,树立良好的人格人品。
在外出务工人员离开学校或家乡前,各方应该对他们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进而树立起良好的人格和较为完善的人品。
(4)动员劳务输出单位如实宣传,加强法律教育。
在劳务输出单位组织招工时,应向劳务人员如实宣传招工单位的基本情况和自己以后在用工单位的待遇、劳动保障情况等;同时,对于劳务输出组织单位的虚假宣传,有关主管单位要进行严格教育,情节严重的,可以追究其法律责任。
(5)输出后要做好跟踪服务工作,特别是“回流”人员的跟踪,了解真实原因,避免误传。
对于劳务输出单位,在组织外出人员到外地务工后,要定期或不定期的对输出人员做好跟踪服务工作,特别是“回流”人员的跟踪,了解其“回流”的真实原因,然后对症下药,切实解决。避免“回流”人员一些不适当的误传。
总之,外出人员在加强自身水平的同时,加之,职业培训机构和劳务输出的组织者的精心培养和周详组织,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和劳务输出中的“回流”现象会越来越少,共同促进社会和谐!
参考文献:
[1]肖锋,吴大兵,刘亚兰.对促进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思考[J].经济论坛,2006(1).
[2]周慧秋,吉洁.关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研究[J].农场经济管理,2004(3).
[3]易钢,姜峰.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民教育培训[J].中国农业教育,2006(1).
摘 要: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和劳务输出到发达地区,对劳务输出地的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但是,务工人员的“回流”现象却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笔者在文章中探究了“回流”现象的产生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对策,为实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和劳务输出中减少“回流”现象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劳动力转移;“回流”现象;解决措施
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基本杠杆是价格,农村剩余劳动力为追求自身价值涌向城市、向发达区流动,是区域性贫困与发达地区经济差异的必然产物,随着中国经济开放程度的提高,流动队伍将愈加壮大。
据笔者所知,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和劳务输出到发达地区,其主要目的有二:一是通过就业,有一份工作,有一份工资自食其力地养活自己,并能反哺家庭之需或积累一定的资金,真正做到跳出“农门”、富裕农民,这是生存的需要,更是根本目的。二是通过到发达地区就业,学习发达地区先进的文化科学技术,人文知识,先进的管理方法、生活观念等,为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为今后自身的发展奠定一定的基础,这是发展的需要。
近几年来,各级部门及职业学校认真实施了这项工程,转移和输出了一大批农村闲散劳动力,也确实有一大批转移和输出人员就业后达到了输出的目的,不但为家庭源源不断的寄回钱物,而且改变了一个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但也有不尽人意的个别现象出现,给劳务输出地的职高招生培训,组织劳务输出带来一些困难,在当地农村造成一些负面影响。其中“回流”现象带来的负面影响最大。
一、究其“回流”现象的产生,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1)体能型输出
大多“回流”的人,未能熟练掌握所从事职业的一、两种技能,不适应工作需要,又不愿加强学习,加之自身体能不支,收入不高,自然“回流”到家乡,而左邻右舍又不了解实情,看到花了路费贴了钱,没干两个月就回来了,也就不敢再外出务工。
(2)适应变化的能力差
①身份变化。外出务工人员大多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刚走出校门的学生,到了新的岗位上,已是单位的人,俗话说“端别人的碗,受别人管”,每个单位都有自己的管理要求、工作要求,但广大农村出来的人,身份发生了变化,他们不能短时间内适应新的都市生活节奏,自由惯了,接受不了别人严格的管理和工作要求。缺席、迟到、擅自离岗、脱岗、睡岗,又不服领导批评;自尊心又非常强,又受不得气;以为在学校里一样,做错了事接受批评就可以。然而,在单位里,因自己多次的自由散漫,被领导发现了,就要多次扣分整改。一个月下来,工资没有别人多,觉得在家没那么多规定,自由自在没有人管,更很少有人伤害自己的自尊心,一气之下打道回府。
②心态变化。大多“回流”的人,把外出就业想得太理想化,个别组织者也过份夸大了其经济收入,而没有实事求是的强调需要付出的时间、劳动、辛酸,一旦岗位上遇到一点麻烦达不到自己的要求,就厌这、厌那,把就业看成一张报纸一杯水,敲钟吃饭,盖章拿钱那么轻松。
③适应不了环境变化。我们输出的人员都是不发达地区的,他们长期生活在边远贫困山区,很多人没有走出本县甚至连县城都没有到过几回,到了发达地区,一时适应不了环境变化。要求讲普通话,他不会,别人讲了他听不懂,他讲的别人也听不懂,沟通有障碍,一些生活常识也适应不了。这样,有一些人认为外出务工就是拾金子都不干了,还是家乡好。
(3)就业态度不端正,就业目的不明确
有的人外出就业,不是带着生存的目的、发展的目的,而是带着好奇的心理,父母给了路费、生活费出去开开眼界,不是到发达地区找钱带回家里用,而是拿着钱到发达地区花,结果工资不够花,就向家里要,什么单位给的工资低不够生活费啦、生病要钱啦、出车祸、丢东西赔偿啦,搞得家里怨声载道,反复找老师、找输出组织者。要知道,发达地区工业品便宜,但生活消费品是昂贵的。而一起出去的本乡本土的人多,三三两两消费一顿饭,就是一百多元钱。一个月的工资能有几百元。追求时尚,拿到工资先想消费,没有钱再向家里要,往往忘记了外出打工的目的。
(4)日子快活忘记爹妈
俗话说:“儿行千里母担忧,母在千里儿不忧”。一部分外出人员,在外就业有了工资,日子好过了,就不想家里,一两个月,甚至半年一年也不给家里寄钱,也没有音讯,搞得家长着急,家长往往思念心切,有时又道听途说,又不加分析,担惊受怕,专找组织者麻烦。家长被吓怕了,干脆就让孩子回来。
(5)不注重合作精神
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市场经济的逐渐完善,人们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现在有许多家庭父母视子女若掌上明珠,在家里父母宠爱着他,在学校老师批评他不敢过重。他们外出务工,在单位里,对人对事,总认为自己有优越感,不能跟同事友好相处,关系紧张,无团队合作精神,无法立足。
(6)眼高手低
有一部分外出务工的人,不会正确评判自身素质的高低和社会的接纳程度关系,组织者往往给他推荐的工作,他认为工资低,工作不好干;而自已要显示一下与众不同,这山看着那山高,结果辞了原工作,找不到合适的新工作,或干不了所找的工作,甚至有的冤枉地交一笔中介费。追求上进是好事,但要正确的评价自身和判断自己的能力,要慎重审视彼此的条件。有的甚至受骗,用完所有积蓄,无法呆留,只有“回流”。
“回流”不是普遍现象,却有负面影响,给劳务输出工作带来困难,“回流”者总是不愿把真实情况告诉父母,怕父母责骂,也不敢跟亲戚朋友讲,怕他们笑话,因此把矛盾推给组织者和用人单位。所以虽然人数不多,但要引起高度重视。对此,笔者也作了一些研究,力图对解决“回流”问题有所裨益。
二、减少“回流”现象,应注意以下几点
(1)变体能型输出为智能型、技术型输出。
变体能型输出为智能型、技术型输出,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和毕业生就业困难,促进农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也是防止“回流”的根本方法。凡需转移的工种,需输出的人员,由政府指定培训机构负责,根据实际需要集中一定时间的培训,让他们掌握一些必备的知识、技能,包括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环境情况、就业后的生活常识、消费观念、做人的要求等,将就业过程中常见现象分析给学生。未就业前对就业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到就业点后尽快适应用人单位要求。处理好外出就业生存与发展的关系,避免简单的体能型输出和完成任务性输出。
(2)培养多种能力,适应工作要求和生活要求。
对于边远地区的外出务工人员,主要是“内练素质,外塑形象”,在外出务工前,好好学习文化知识、苦练专业技术本领。在此前提下,他们可以用自己的本领,很好地适应用工单位的要求。
(3)加强德育教育,树立良好的人格人品。
在外出务工人员离开学校或家乡前,各方应该对他们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进而树立起良好的人格和较为完善的人品。
(4)动员劳务输出单位如实宣传,加强法律教育。
在劳务输出单位组织招工时,应向劳务人员如实宣传招工单位的基本情况和自己以后在用工单位的待遇、劳动保障情况等;同时,对于劳务输出组织单位的虚假宣传,有关主管单位要进行严格教育,情节严重的,可以追究其法律责任。
(5)输出后要做好跟踪服务工作,特别是“回流”人员的跟踪,了解真实原因,避免误传。
对于劳务输出单位,在组织外出人员到外地务工后,要定期或不定期的对输出人员做好跟踪服务工作,特别是“回流”人员的跟踪,了解其“回流”的真实原因,然后对症下药,切实解决。避免“回流”人员一些不适当的误传。
总之,外出人员在加强自身水平的同时,加之,职业培训机构和劳务输出的组织者的精心培养和周详组织,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和劳务输出中的“回流”现象会越来越少,共同促进社会和谐!
参考文献:
[1]肖锋,吴大兵,刘亚兰.对促进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思考[J].经济论坛,2006(1).
[2]周慧秋,吉洁.关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研究[J].农场经济管理,2004(3).
[3]易钢,姜峰.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民教育培训[J].中国农业教育,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