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和劳务输出应注意“回流”现象的探讨

来源 :理论纵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gking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吴传富(1966-)男,云南省华坪县人,研究生学历,华坪县高级职业中学校长,长期致力于中学语文的教学、职高生就业问题的研究。
  
  摘 要: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和劳务输出到发达地区,对劳务输出地的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但是,务工人员的“回流”现象却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笔者在文章中探究了“回流”现象的产生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对策,为实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和劳务输出中减少“回流”现象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劳动力转移;“回流”现象;解决措施
  
  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基本杠杆是价格,农村剩余劳动力为追求自身价值涌向城市、向发达区流动,是区域性贫困与发达地区经济差异的必然产物,随着中国经济开放程度的提高,流动队伍将愈加壮大。
  据笔者所知,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和劳务输出到发达地区,其主要目的有二:一是通过就业,有一份工作,有一份工资自食其力地养活自己,并能反哺家庭之需或积累一定的资金,真正做到跳出“农门”、富裕农民,这是生存的需要,更是根本目的。二是通过到发达地区就业,学习发达地区先进的文化科学技术,人文知识,先进的管理方法、生活观念等,为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为今后自身的发展奠定一定的基础,这是发展的需要。
  近几年来,各级部门及职业学校认真实施了这项工程,转移和输出了一大批农村闲散劳动力,也确实有一大批转移和输出人员就业后达到了输出的目的,不但为家庭源源不断的寄回钱物,而且改变了一个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但也有不尽人意的个别现象出现,给劳务输出地的职高招生培训,组织劳务输出带来一些困难,在当地农村造成一些负面影响。其中“回流”现象带来的负面影响最大。
  
  一、究其“回流”现象的产生,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1)体能型输出
  大多“回流”的人,未能熟练掌握所从事职业的一、两种技能,不适应工作需要,又不愿加强学习,加之自身体能不支,收入不高,自然“回流”到家乡,而左邻右舍又不了解实情,看到花了路费贴了钱,没干两个月就回来了,也就不敢再外出务工。
  (2)适应变化的能力差
  ①身份变化。外出务工人员大多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刚走出校门的学生,到了新的岗位上,已是单位的人,俗话说“端别人的碗,受别人管”,每个单位都有自己的管理要求、工作要求,但广大农村出来的人,身份发生了变化,他们不能短时间内适应新的都市生活节奏,自由惯了,接受不了别人严格的管理和工作要求。缺席、迟到、擅自离岗、脱岗、睡岗,又不服领导批评;自尊心又非常强,又受不得气;以为在学校里一样,做错了事接受批评就可以。然而,在单位里,因自己多次的自由散漫,被领导发现了,就要多次扣分整改。一个月下来,工资没有别人多,觉得在家没那么多规定,自由自在没有人管,更很少有人伤害自己的自尊心,一气之下打道回府。
  ②心态变化。大多“回流”的人,把外出就业想得太理想化,个别组织者也过份夸大了其经济收入,而没有实事求是的强调需要付出的时间、劳动、辛酸,一旦岗位上遇到一点麻烦达不到自己的要求,就厌这、厌那,把就业看成一张报纸一杯水,敲钟吃饭,盖章拿钱那么轻松。
  ③适应不了环境变化。我们输出的人员都是不发达地区的,他们长期生活在边远贫困山区,很多人没有走出本县甚至连县城都没有到过几回,到了发达地区,一时适应不了环境变化。要求讲普通话,他不会,别人讲了他听不懂,他讲的别人也听不懂,沟通有障碍,一些生活常识也适应不了。这样,有一些人认为外出务工就是拾金子都不干了,还是家乡好。
  (3)就业态度不端正,就业目的不明确
  有的人外出就业,不是带着生存的目的、发展的目的,而是带着好奇的心理,父母给了路费、生活费出去开开眼界,不是到发达地区找钱带回家里用,而是拿着钱到发达地区花,结果工资不够花,就向家里要,什么单位给的工资低不够生活费啦、生病要钱啦、出车祸、丢东西赔偿啦,搞得家里怨声载道,反复找老师、找输出组织者。要知道,发达地区工业品便宜,但生活消费品是昂贵的。而一起出去的本乡本土的人多,三三两两消费一顿饭,就是一百多元钱。一个月的工资能有几百元。追求时尚,拿到工资先想消费,没有钱再向家里要,往往忘记了外出打工的目的。
  (4)日子快活忘记爹妈
  俗话说:“儿行千里母担忧,母在千里儿不忧”。一部分外出人员,在外就业有了工资,日子好过了,就不想家里,一两个月,甚至半年一年也不给家里寄钱,也没有音讯,搞得家长着急,家长往往思念心切,有时又道听途说,又不加分析,担惊受怕,专找组织者麻烦。家长被吓怕了,干脆就让孩子回来。
  (5)不注重合作精神
  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市场经济的逐渐完善,人们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现在有许多家庭父母视子女若掌上明珠,在家里父母宠爱着他,在学校老师批评他不敢过重。他们外出务工,在单位里,对人对事,总认为自己有优越感,不能跟同事友好相处,关系紧张,无团队合作精神,无法立足。
  (6)眼高手低
  有一部分外出务工的人,不会正确评判自身素质的高低和社会的接纳程度关系,组织者往往给他推荐的工作,他认为工资低,工作不好干;而自已要显示一下与众不同,这山看着那山高,结果辞了原工作,找不到合适的新工作,或干不了所找的工作,甚至有的冤枉地交一笔中介费。追求上进是好事,但要正确的评价自身和判断自己的能力,要慎重审视彼此的条件。有的甚至受骗,用完所有积蓄,无法呆留,只有“回流”。
  “回流”不是普遍现象,却有负面影响,给劳务输出工作带来困难,“回流”者总是不愿把真实情况告诉父母,怕父母责骂,也不敢跟亲戚朋友讲,怕他们笑话,因此把矛盾推给组织者和用人单位。所以虽然人数不多,但要引起高度重视。对此,笔者也作了一些研究,力图对解决“回流”问题有所裨益。
  
  二、减少“回流”现象,应注意以下几点
  
  (1)变体能型输出为智能型、技术型输出。
  变体能型输出为智能型、技术型输出,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和毕业生就业困难,促进农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也是防止“回流”的根本方法。凡需转移的工种,需输出的人员,由政府指定培训机构负责,根据实际需要集中一定时间的培训,让他们掌握一些必备的知识、技能,包括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环境情况、就业后的生活常识、消费观念、做人的要求等,将就业过程中常见现象分析给学生。未就业前对就业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到就业点后尽快适应用人单位要求。处理好外出就业生存与发展的关系,避免简单的体能型输出和完成任务性输出。
  (2)培养多种能力,适应工作要求和生活要求。
  对于边远地区的外出务工人员,主要是“内练素质,外塑形象”,在外出务工前,好好学习文化知识、苦练专业技术本领。在此前提下,他们可以用自己的本领,很好地适应用工单位的要求。
  (3)加强德育教育,树立良好的人格人品。
  在外出务工人员离开学校或家乡前,各方应该对他们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进而树立起良好的人格和较为完善的人品。
  (4)动员劳务输出单位如实宣传,加强法律教育。
  在劳务输出单位组织招工时,应向劳务人员如实宣传招工单位的基本情况和自己以后在用工单位的待遇、劳动保障情况等;同时,对于劳务输出组织单位的虚假宣传,有关主管单位要进行严格教育,情节严重的,可以追究其法律责任。
  (5)输出后要做好跟踪服务工作,特别是“回流”人员的跟踪,了解真实原因,避免误传。
  对于劳务输出单位,在组织外出人员到外地务工后,要定期或不定期的对输出人员做好跟踪服务工作,特别是“回流”人员的跟踪,了解其“回流”的真实原因,然后对症下药,切实解决。避免“回流”人员一些不适当的误传。
  总之,外出人员在加强自身水平的同时,加之,职业培训机构和劳务输出的组织者的精心培养和周详组织,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和劳务输出中的“回流”现象会越来越少,共同促进社会和谐!
  
  参考文献:
  [1]肖锋,吴大兵,刘亚兰.对促进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思考[J].经济论坛,2006(1).
  [2]周慧秋,吉洁.关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研究[J].农场经济管理,2004(3).
  [3]易钢,姜峰.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民教育培训[J].中国农业教育,2006(1).
其他文献
摘 要:于丹在《于丹〈论语〉心得》中对论语的解读方式与接受美学的读者接受理论有很高程度的契合,本文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深入分析了于丹在对《论语》解读过程中的审美接受特点。  关键词:接受美学;于丹;期待视野;视界融合    《于丹〈论语〉心得》近来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人们对之褒贬不一,有人认为于丹对论语的解读,使论语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他们从中获益匪浅。相反,也有些人甚至有些学者对《于丹〈论语〉心得
期刊
摘 要: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整合起来,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十七大在理论上的一个重要建树。深刻认识和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当前理论建设的一项重大而迫切的任务。  关键词:十七大报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党的十七大在理论上的最大亮点就是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共产党人
期刊
作者简介:宋银丽(1979-),女,山东东明县人,内蒙古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郑云宏(1966-),女,内蒙古赤峰市人,内蒙古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社科部高级讲师。    摘 要:本文就近年来学界对利益的含义及其本质的界定、利益的构成要素、利益的特性或性质、利益的类别以及利益的作用这五个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以期推动学界对利益问题研究。  关键词:利益;利益问题;综述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期刊
摘 要:中国肖像艺术的历史很长,中国画发展较早的是人物画,与人物画相应发展的就是肖像画。肖像艺术在它长期发展中,创造、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创作方法和表现方法。中国肖像艺术虽然注重写实,但并不止于追求形、容的相似,更注重于主体内在情感、意志的体验与表现,并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形成了“阴察”“默识”“传神”“写心”等独特的创作方法和表现方法。留下了丰富的具有体系性的”写真”画法理论。这些理论无疑是千年来
期刊
作者简介:宋小利(1982-)四川射洪人,云南师范大学哲学与政法学院研究生,专业方向:法律与民主政治建设。  郭 远(1979-)河南南阳人,云南师范大学哲学与政法学院研究生,专业方向:法律与民主政治建设。    摘 要:行政伦理困境是行政行为选择中经常遇到的一种特殊情境,造成行政伦理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因道德规范模糊不清、权力冲突或者角色冲突等等,本文根据造成行政伦理困境的原因提出了克服行政
期刊
摘 要:随着我国现代工业的不断发展,使得我国的工业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这样使传统工业产业普遍存在产品附加值不高,技术含量低,节能性不高,环境污染严重的问题,产品更新换代慢等问题的显现出来。兰州市作为我国西北地区的重工业城市,其传统工业中存在着弊端严重束缚了新形势下兰州市经济的迅发展,不利于西部大开发的更深入的开展,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文从循环经济的内涵,循环经济的重要意义,兰州的工业循环经
期刊
作者简介:张扣林(1963-)男,江苏扬州人,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扬州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会特约研究员。本文系江苏省“十五”规划基金项目部分成果。项目号:04DSB007    摘 要:党内和谐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特征。民主集中制不仅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组织原则,而且是调节党内各种关系,促进党内集中统一、充满活力、决策科学的根本机制。  关键词:民主集中制;党内和谐;集中统一;充满活力
期刊
作者简介:余晓花,女,(1982-)河南新县人,信阳市群星学校助教,研究方向:经济法学。  汪江连,男,(1975-)河南固始人,中国计量学院法学院讲师,法学硕士,研究方向:国际法学。  冯义勇,男,(1977-)河南息县人,云南民族大学07级研究生,研究方向:民商法。    摘 要:日本新《食品安全法》设置了食品安全委员会,该委员会从性质、职能、机构组成和作用等方面都大大强化和改善了日本的食
期刊
作者简介:张莹莹,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中外政治制度2006级硕士研究生。    摘 要:冷战结束后,世界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国与国之间的竞争由以前的政治军事实力的竞争变成了现在以经济科技为主的国家综合实力的竞争。国家的外交政策也多是为了本国的国家利益。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迅速,正在向经济大国迈进。而同时,日本也在努力摆脱战后阴影,试图成为一个政治大国。为了其自身的利益,日本的对华政策近
期刊
作者简介:付海梅,女,1979、3,汉族,吉林长春人,广东海洋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政治学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政治学理论。    摘 要:在当前中国,第三部门的发展还面临着许多问题与困境。本文通过阐述第三部门存在的问题,透析了导致第三部门弱势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在宪政的视阈下提出了培育第三部门的对策。  关键词:宪政;第三部门;非营利组织;政府    宪政是人民为了防止掌权者滥用职权,依照其认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