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国际学生汉语言课程设置的调查研究

来源 :陕西教育·高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bg6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前,我国高职院校为国际学生开设的汉语言课程中存在缺少统一开课方案、课程设置单一、开设随意、语言文化技能训练体验较少等问题。本文结合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的特色,以国际学生为核心对象,通过调研明确了汉语言课程在国际学生人才培养中的定位,以及语言文化类课程在国际学生学习和工作中的潜在功能,探索设置合理的汉语言课程体系,以期更好地服务于国际学生人才培养。
  [关键词]国际学生  汉语言  课程
  2013年9月7日上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作演讲时提出了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畅想。自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不断加大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的培养力度。留学生是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力量,也是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传播中国文化的主要群体。国际汉语教育逐渐成为热门教育项目,各领域纷纷掀起“汉语热”,政界、商界、教育界都以不同的方式高调宣扬学习汉语的重要性。在我国的高等教育学校中,除了综合性本科院校之外,各优质高职院校也逐渐成为国际学生来华的选择。高职院校国际学生的培养及管理刚刚起步,因而国际学生的汉语言教育教学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为国际学生开设了汉语言课程,但在实际教学中,大多高职院校为国际学生开设的语言文化类课程存在缺少统一开课方案、课程设置单一、开设随意、语言文化技能训练体验较少等问题。高职院校如何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和专业方向,培养国际学生的汉语言能力,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特色,以国际学生为对象,通过调研明确了汉语言课程在国际学生人才培养中的定位,明晰了语言文化类课程在国际学生学习和工作中的潜在功能,探索设置合理的汉语言课程体系,以期更好地服务于融合了高职特色和国际教育理念的国际学生人才培养。
  调研方案设计
  1.调研目的
  在高等教育国际化办学理念的影响下,为了适应“一带一路”倡议发展的新趋势,了解国际化发展新需求,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高校应培养具有国际化水平的高素质专业人才。笔者所在学校的课程组设计了“高职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调查问卷”和“留学生语言文化类课程设置调查问卷”,在2019年12月至2020年6月,通过问卷星网站分别对2所省内“双高计划”高职院校、1所省外高职院校的国际教育学院,以及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国际学院共4所学校展开了问卷调研。调研目的是,为明确汉语言课程在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国际学生人才培养中的定位和功能,合理设计汉语言课程人才培养方案的能力要素,全面构建适用于国际学生的汉语言课程教学体系,科学有效地组织汉语言课程教学,切实提高国际学生的汉语表达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与此同时,课程组对学校现有4名留学生和6名任课教师进行采访和问卷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数据整理和统计分析后发现,本次调查客观反应了高职院校国际学生专业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构建新形势下符合“一带一路”发展需要的国际学生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供了实践依据。
  2.问卷设计
  两份调查问卷中的题目均以封闭性题目为主,辅助增加开放性题目,鼓励调查对象提出自己的见解,目的在于更好地了解高职院校国际学生人才培养过程中汉语言课程设置与教学的真实情况。
  (1)高职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方案调查
  为适应全球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满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需要,了解留学生对专业人才培养的新需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本次问题主要从全球化、国际化形势下高职国际学生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急需增强的知识领域、专业课程体系应增设的课程、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等几个方面进行设计。期望通过调研进一步了解国际学生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明确目前的国际学生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国际化背景下需完善和补充的内容,从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合格的毕业生,不断提高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2)留学生语言文化类课程设置调查
  一是为了更好地了解留学生对专业培养方案中语言文化类课程设置的满意度、应用度,以及对教学效果的追踪与反馈;二是为了更好地了解留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的态度和兴趣,以及关于传统文化内容选取方面的建议。通过调查探索国际学生语言文化类课程设置的原则,以便打造出符合社会需要、被学生认可、能有力支撑相关专业教育教学和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可对接、科学规范、业内可借鉴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調研结果及问题分析
  目前,来中国高职院校接受学历教育的国际学生大多来自亚洲(如伊拉克、叙利亚、印度、巴基斯坦、越南、泰国等)和非洲(如安哥拉、加纳、赞比亚、塞内加尔等)一些欠发达国家,因宗教信仰不同、文化素养不同,大多数国际学生的汉语水平非常有限。有81%的学生认为自己的汉语或英语水平最薄弱,其中,在汉语水平考试(HSK)中一级水平以下的学生有40.5%、一级水平的有54.4%,这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他们在中国的生活、学习,也给教学带来不少困难,严重制约教学的顺利进行和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为了让高职国际学生尽快融入中国的生活和学习,学校制订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否科学、课程设置是否合理,都会影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1.高职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调查
  本次学校专业培养方案问卷调查共有4所省内外高职院校的79位师生参与,有74%的师生认为学校对人才培养观念不够重视,57.1%的师生对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整体状况满意,48%的师生对专业设置的合理性满意。
  在对专业设置的满意度调查中,27%的师生认为“基本合理”,32%的师生“较满意”,41%的师生认为学校对专业设置“不够重视”。
  在专业设置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依次排序为:专业更新慢,不能及时关注国际发展前沿(60.75%);专业国际化特色不突出(55.6%);专业结构未反映社会对人才结构的需求(43%)。目前,在推进课程体系国际化方面,有54.3%的调查对象对课程内容的国际化程度满意,认为最大的障碍是课程设置中轻视了学生语言文化的基础与需求(70.88%),课程结构单一(55.6%),课程缺乏实用性,难以应用到国际教育教学实践中(54.4%)。   分析调研数据可见,多数高职院校国际学生专业培养方案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以下几点。
  (1)照搬国内专业培养方案,缺乏针对性。当前,多所高职院校国际学生的专业培养方案是国内学生专业培养方案的翻版,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特色不够鲜明,不能完全适应高职教育的国际化新形势和国际学生的多元化需求,大多高职院校没有设置语言预科阶段学习。由于留学生的汉语言功能较弱,致使学生在专业培养方案的实施过程中较为吃力,很多课程不能有效展开,难以实现人才培养方案的预期目标。
  (2)课程结构不合理,教学内容缺乏实用性。高职院校国际学生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结构存在不合理、前后不衔接、不够规范等问题,需要学校进一步论证、规范,合理布局。部分高职院校不能根据国际学生汉语言知识储备和人才市场的实际需求设计针对性课程,语言能力培养的教学意识淡薄。由于国际学生所学的内容没有结合各国家的实际,致使他们入学后学习进度跟不上,教学实用性差。
  (3)国际学生跨文化交际问题凸显。国际学生来自不同国家,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面对这些文化背景的差异,学生会因陌生和不熟悉,而产生迷茫、害怕、抗拒、逃避学习等心理。如果学校不能及时引导学生排除文化背景障碍,会导致他们的语言交流失败,甚至无法顺利进行教学,教学目标达成度无法实现。
  2.汉语言课程设置调查
  通过调研数据反馈,开设语言文化类课程的高职院校只占招收国际学生学校总数的24%,且该类课程开设数仅占总课程数的15%以上。49.36%的学校开设有听说类课程的汉语言课程,45.5%的学校开设有汉语读写课程,具体如图1所示。
  经调查,大部分高职院校专业培养方案中的汉语言课程设置存在如下问题。
  (1)高职院校对汉语言课程的重视程度不足。汉语言课与文化课是相辅相成的,了解中国文化可以帮助留学生更好地学好汉语,但大部分高职院校汉语言课的课时设置不均衡,有些学校汉语言课的课时比例为1∶6,这表明学校对汉语言课的重视度不足。
  (2)技能训练和文化体验较少。高职院校对汉语言课程的技能训练不够注重,仅有50%的学校重视国际学生汉语言课程的技能训练,教学内容覆盖面也丰富多样。但大部分高职院校汉语言课程的技能訓练课时安排较少且设置较随意,缺乏对汉语言听说读写的全面训练。此外,因文化差异、规模形式等客观因素制约,汉语言技能训练的形式单一,各活动之间缺乏关联性和延续性,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很难达到语言学习训练的系统性要求。
  3.学生学习需求、满意度、喜爱度调查
  根据对学校2019级国际学生的调查与访谈,学生对语言文化类课程的满意度普遍较高,学习需求较强烈,参与授课面谈的学生大都表示对汉语言文化课程的喜爱程度较高,希望增加文化体验课的学习次数。但由于国际学生的汉语水平有限,很多学生并不能完全理解汉语言基础知识,在一定程度抑制了学生汉语言学习的积极性。
  4.师资及教材情况调查
  首先,缺乏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根据调研了解,目前陕西省内外的高职院校普遍缺乏专业化的国际学生语言文化类教学师资队伍,承担汉语言课程的教师大多数都是国际交流学院对外汉语专任教师或基础学科部语文、英语的专任教师,也包括一些艺术教研室、体育部的兼职教师,所教授的语言文化类课程属于业余教学,专业性薄弱,急需更多不同特长的专业教师。同时,部分教师缺乏系统的汉语言知识和相关技能培训,教学形式较为单一。
  其次,没有适合国际学生实际能力需求的自编教材。根据调研结果显示,有依照学生实际自编语言文化类课程教材的学校只占调研总数的5%,47.6%的高职院校用HSK考试教材和对外汉语专业教材,13.9%的高职院校选用引进教材。无论是理论课还是技能训练课,大都没有固定的教材。任课教师往往根据现有教学资源和学生的兴趣来确定上课内容,教学计划有些随意,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
  综上所述,在高等教育国际化合作办学的时代背景下,急需改革目前现有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搭建合理的语言文化类课程体系,以满足高职国际学生培养的新要求。
  汉语言课程设置思路
  1.学校管理者和授课教师应积极转变教育观念
  教育观念包括三个层面,即任课教师的教育观念,管理者的教育观念和学习者的教育观念。只有学校管理者和授课教师的观念得到了转变,学习者才可能改变学习态度,随之促进语言教学效果的提升。
  2.明确制订课程方案的原则
  一是遵循教育部《高等学校接受外国留学生管理规定》和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的《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等相关文件规定,准确把握国际经济和国际学生所在国家的社会发展需要;二是着眼于国际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将汉语言课程教学与学生的学历教育和语言水平等级考试对接;三是结合国际学生的人才培养目标,开发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模式、课程设置、教法手段等。
  3.设计汉语言课程的培养路径
  课程组结合所调研的高职院校国际学生汉语言学习状况和课程设置现状,为学生设计从零基础到高级水平的教学计划。针对国际学生入学的语言水平与交际能力,遵循语言学习的认知规律,依照学习需求和能力递进原则,由易到难、有简到繁,渐进式设置课程,安排教学内容,设计培养路径。
  4.课程教学与文化宣传相结合
  语言推广和文化推广在大多高职院校的国际学生培养中是脱节的。我国有着几千年悠久的文化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在国际学生汉语言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传统文化的同步宣传推广。在实际教学中,汉语言课程体系的构建应以语言应用为目的,以实践训练为核心,以文化为背景,确保汉语言课程不断层,特色文化活动不缺失。
  参考文献:
  [1]韦丁榛.关于高职国际汉语跨文化交互式教学模式的可行性探讨[J].科技资讯,2018(9):182-183.
  [2]张兰.汉语国际教育推广之现状与发展——以泰国汉语教学推广为例[J].时代文学(上半月),2015(12):86-87.
  [3]万筱铭.“一带一路”进程中汉语国际推广问题探究[J].江西社会科学,2017(4):236-241.
  作者单位: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西安
其他文献
IIR是异丁烯和异戊二烯的共聚物,自1942年以来一直在工业化生产。IIR结合了形成交联网络的能力与饱和聚合物的优异耐化学品性能。它表现出极好的耐臭氧和耐大气环境老化及耐酸、耐无机盐和耐碱侵蚀性能。其在非极性溶剂和矿物油中易溶胀,但在含氧化合物中(例如乙醇、甲酮、酯、矿物油和植物油以及合成液压油)中仅有略微溶胀。IIR在室温下的回弹性很低,仅在高于50℃的室温下提高,但在100℃下,其几乎与SBR的回弹性相同。IIR最有价值的性能大概是其气密性,但其他良好性能包括极好的弹性性能(-70℃左右的玻璃化温度)
七巧板俗称“七巧图”或“智慧板”,是中国古代传统的益智玩具,也是古代手工艺者造物智慧的结晶。文章运用设计学、美术学等方法对七巧板的造型特征、结构框架、规则机制及用途、设计思路及原理等进行了分析,认为七巧板对孩童的思维与想象能力、观察与逻辑推理能力、智力与动手能力方面具有促进作用。
将大数据技术运用于疫情治理,不仅能够创新政府的治理手段,提高政府的治理能力,也使有效的政府治理成为可能。然而,T市在疫情的技术治理中却存在技术治理意识淡薄、数据分析应用不足等问题。在大数据时代要实现政府的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树立技术治理理念,加强专业人才培养等,以应对新时期社会风险因素复杂化的变革需求。
[摘 要]课堂教学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其质量关系到人才培养成效。基于此,文章从高等学校课堂教学现状入手,对OBE理念开展深入分析,并就如何提升高校课堂教学质量给出了建议,以强化人才培养成效。  [关键词]高校 OBE 课堂教学质量  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强调,高教大计,本科为本,本科不牢,地动山摇,本科教育需放在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