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课改形势下教师要多上课,多听课,不但要会上精读课文。还要敢于向口语交际、作文指导、略读课文等这样的课型挑战。教师不仅要做会上课的老师,还要勤于思考,勤于动笔,反思自己在教学上的得失,积累成功的教学经验。教师要有课题研究意识,课题研究是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的助推器。
关键词:课堂 教育随笔 课题
【中图分类号】G451.1
韩愈在《师说》中对教师的定义是:“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但是同样是老师,在相同的时间里教着同样的内容,所教学生最初的素质、基础相差无几,一年之后甚至是几年之后,我们常常会看到不一样的情景,有的老师叫苦连天,有的老师却轻松收获,为什么,方法不同,理念不同,导致的结果自然会不同。那么怎样才能获取有效的方法使自己在课堂教学中游刃有余,我认为最基本的应该做到以下三点:
一、多上课,多听课,在课堂这块神奇的土地上磨练自己。
如今很多教师怕上课,尤其是怕上公开课,觉得自己心理素质欠佳,人一多,自己就会心慌意乱,原先烂熟于心的教案在众目睽睽之下也会忘得一干二净。其实这很正常,但是我们不能让这看似很正常的事阻碍我们的发展。教学目标是否恰当,教学设计是否合理,教学用具的准备,教学语言的规范,教学节奏的把握等等都是作为教者应该考虑的内容。长此以往,教师就能够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很自然的将在公开课上的经验迁延至常态课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惠及我们的学生。
如果说上课是教师“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一种体现,那么听课可就是教师“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机会了。因此要想取得更快的进步,多听课时必不可少的。从授课者的身上,我们能够清晰地照见自己的影子。所以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更要多听课,听名家名师的课。给自己一个尽可能高的起点。
二、课后及时反思,把好的成功的经验积累保存。
教育的本质就是促进人的发展,人的发展需要找到一个“支点”。朱永新教授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重点规划课题----“新教育实验”,把“师生教育随笔”作为促进人的发展的“支点”之一,这是该实验极具个性化的主张之一。教育随笔是教育者进行思考和创作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批判反思型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教育随笔能够让教师与学校在发展中找到个体的发展定位,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将有效地实现教師专业发展的提速。
和以往比较短的课后记相比,我更愿意教师将自己在一堂课上的得失用随笔的形式记录下来。
记得在上完毛泽东的《卜算子 咏梅》后,我写了一篇随笔《比较中见风格》,在这篇随笔里,我将自己的教学方法作了一次梳理,这样在教第二届届学生的时候,我就少走了许多弯路。在教二年级下册《找春天》一课时,因为那天课堂效果非常好,所以利用下午的半个小时我写了一篇近两千字的随笔,这篇随笔就是后来我的论文《以及时有效的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的雏形。
我原先对待学生比较严厉,总认为自己在课堂中的呕心沥血他们应该报之以桃李,和我的全身心的付出相匹配。可是事与愿违,于是自己的心情也就变得很糟糕,学生在我面前也就战战兢兢,敬畏的成分多于亲近的成分。导致我的教育观发生改变的是这样一件事,我将它记录在了我的《久违的感动》这篇随笔里:
星期一,也就是四月九日,我把第一、二节课上完后正准备收拾书本离开。张杰,一个小男孩。我的语文课代表过来了。他搂着我仰着脸对我说:“罗老师我真喜欢你。”又说:“罗老师,你真香。”当时听着是比较肉麻,但毕竟是童言无忌。他走了之后,王俊珲,一个眼睛细眯的小女孩走过来了,说:“罗老师,您的生日是什么时候?”我说:“是在冬天,早就过了。”她又说:“罗老师,您蹲下一些好不好?”我还以为她要跟我说个悄悄话,就蹲下了一点,不料,她在我的脸上轻轻地吻了一下。这是我从教十六年来得到的第一个吻!我感到一种幸福包围着我,便紧紧地抱了抱她。
其实你爱孩子,孩子也会回报你回味一生的爱。幸福和感动就是来得如此自然。如此简单。
自从写随笔以后,我开始尝试着用一种宽容平和的心态去对待我所教的孩子们。从一些点滴小事中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检讨自己身上的劣根性,这样,师生之间互相欣赏,教学效果日益显现。既练了书面表达,又带动了口头表达,还为日后写论文提供了资料,更融洽了师生关系,真是一举多得。
三、参与课题研究,在课题研究中成长。
实践证明:成才的最佳途径是把研究工作与本职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一个只能埋头教书的教师,充其量只是个教书匠。只有既教书,又看路。投身教育教学改革,才是好教师,才可能成为教育家。”有作为的教师就应该“志存高远”,不当教书匠,要当好教师名教师。当前课改正处在进行时,我们如果能及时的抓住课改中出现的问题把它当做一项课题来研究,走一条“学习---教学---科研”三结合之路,我们就有可能实现由“辛苦型”、“经验型”,向“科研型”、“创造性”的转变。
就我自身经历来说,我就是课题实验的受益者。从教已经有十八年了,大大小小各级各类的课也上了无数,在2006年以前,我笃信这样一句话:别人是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一直认为,行动最能够说明一切。所以,各种大赛课的教案我无心保存,领导让我写论文我不当回事,认为只要把课上好就行了。记得当初学校动员老师参加小学语文“自主、合作 、探究”这个课题研究的时候,我也没报名。但是现在,我负责着学校所有课题的研究任务。新教育实验的《师生共读共写》,写字课题的《正确、规范、美观,在层层递进式的评价中提升师生素养》。语文评价课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课堂教学的即时评价研究》。
“井无压力不出油,人无压力轻飘飘”,在负责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真切理解了有压力才有动力这句话的含义,因为要指导学校的教师更好地领悟课题的实质,所以就要读很多相关的理论书籍,也要亲自去实践。
课程改革为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也给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作为一名教师,能否在课程改革的浪潮中与时俱进,做一个新课程的研究者,是至关重要的。如果观念不转变,习惯于传统教学方法,势必会成为实施新课程的落伍者。只有站在教育改革的前沿,自觉地更新观
念,积极主动地投身于教育创新的研究和实践中,才能走在课程改革的前列,完成从辛苦型到轻松型的转变,既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减负,成就学生的未来,也让教师在辛勤耕耘中欣赏一路风景,成就自己的梦想。
参考文献:
1.《新课程实施难点及教育对策》 2004.5 徐世贵著
2.《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 2003.5 秦训刚,晏渝生 主编
3.《新教育之梦》 2004.8 朱永新
关键词:课堂 教育随笔 课题
【中图分类号】G451.1
韩愈在《师说》中对教师的定义是:“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但是同样是老师,在相同的时间里教着同样的内容,所教学生最初的素质、基础相差无几,一年之后甚至是几年之后,我们常常会看到不一样的情景,有的老师叫苦连天,有的老师却轻松收获,为什么,方法不同,理念不同,导致的结果自然会不同。那么怎样才能获取有效的方法使自己在课堂教学中游刃有余,我认为最基本的应该做到以下三点:
一、多上课,多听课,在课堂这块神奇的土地上磨练自己。
如今很多教师怕上课,尤其是怕上公开课,觉得自己心理素质欠佳,人一多,自己就会心慌意乱,原先烂熟于心的教案在众目睽睽之下也会忘得一干二净。其实这很正常,但是我们不能让这看似很正常的事阻碍我们的发展。教学目标是否恰当,教学设计是否合理,教学用具的准备,教学语言的规范,教学节奏的把握等等都是作为教者应该考虑的内容。长此以往,教师就能够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很自然的将在公开课上的经验迁延至常态课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惠及我们的学生。
如果说上课是教师“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一种体现,那么听课可就是教师“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机会了。因此要想取得更快的进步,多听课时必不可少的。从授课者的身上,我们能够清晰地照见自己的影子。所以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更要多听课,听名家名师的课。给自己一个尽可能高的起点。
二、课后及时反思,把好的成功的经验积累保存。
教育的本质就是促进人的发展,人的发展需要找到一个“支点”。朱永新教授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重点规划课题----“新教育实验”,把“师生教育随笔”作为促进人的发展的“支点”之一,这是该实验极具个性化的主张之一。教育随笔是教育者进行思考和创作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批判反思型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教育随笔能够让教师与学校在发展中找到个体的发展定位,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将有效地实现教師专业发展的提速。
和以往比较短的课后记相比,我更愿意教师将自己在一堂课上的得失用随笔的形式记录下来。
记得在上完毛泽东的《卜算子 咏梅》后,我写了一篇随笔《比较中见风格》,在这篇随笔里,我将自己的教学方法作了一次梳理,这样在教第二届届学生的时候,我就少走了许多弯路。在教二年级下册《找春天》一课时,因为那天课堂效果非常好,所以利用下午的半个小时我写了一篇近两千字的随笔,这篇随笔就是后来我的论文《以及时有效的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的雏形。
我原先对待学生比较严厉,总认为自己在课堂中的呕心沥血他们应该报之以桃李,和我的全身心的付出相匹配。可是事与愿违,于是自己的心情也就变得很糟糕,学生在我面前也就战战兢兢,敬畏的成分多于亲近的成分。导致我的教育观发生改变的是这样一件事,我将它记录在了我的《久违的感动》这篇随笔里:
星期一,也就是四月九日,我把第一、二节课上完后正准备收拾书本离开。张杰,一个小男孩。我的语文课代表过来了。他搂着我仰着脸对我说:“罗老师我真喜欢你。”又说:“罗老师,你真香。”当时听着是比较肉麻,但毕竟是童言无忌。他走了之后,王俊珲,一个眼睛细眯的小女孩走过来了,说:“罗老师,您的生日是什么时候?”我说:“是在冬天,早就过了。”她又说:“罗老师,您蹲下一些好不好?”我还以为她要跟我说个悄悄话,就蹲下了一点,不料,她在我的脸上轻轻地吻了一下。这是我从教十六年来得到的第一个吻!我感到一种幸福包围着我,便紧紧地抱了抱她。
其实你爱孩子,孩子也会回报你回味一生的爱。幸福和感动就是来得如此自然。如此简单。
自从写随笔以后,我开始尝试着用一种宽容平和的心态去对待我所教的孩子们。从一些点滴小事中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检讨自己身上的劣根性,这样,师生之间互相欣赏,教学效果日益显现。既练了书面表达,又带动了口头表达,还为日后写论文提供了资料,更融洽了师生关系,真是一举多得。
三、参与课题研究,在课题研究中成长。
实践证明:成才的最佳途径是把研究工作与本职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一个只能埋头教书的教师,充其量只是个教书匠。只有既教书,又看路。投身教育教学改革,才是好教师,才可能成为教育家。”有作为的教师就应该“志存高远”,不当教书匠,要当好教师名教师。当前课改正处在进行时,我们如果能及时的抓住课改中出现的问题把它当做一项课题来研究,走一条“学习---教学---科研”三结合之路,我们就有可能实现由“辛苦型”、“经验型”,向“科研型”、“创造性”的转变。
就我自身经历来说,我就是课题实验的受益者。从教已经有十八年了,大大小小各级各类的课也上了无数,在2006年以前,我笃信这样一句话:别人是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一直认为,行动最能够说明一切。所以,各种大赛课的教案我无心保存,领导让我写论文我不当回事,认为只要把课上好就行了。记得当初学校动员老师参加小学语文“自主、合作 、探究”这个课题研究的时候,我也没报名。但是现在,我负责着学校所有课题的研究任务。新教育实验的《师生共读共写》,写字课题的《正确、规范、美观,在层层递进式的评价中提升师生素养》。语文评价课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课堂教学的即时评价研究》。
“井无压力不出油,人无压力轻飘飘”,在负责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真切理解了有压力才有动力这句话的含义,因为要指导学校的教师更好地领悟课题的实质,所以就要读很多相关的理论书籍,也要亲自去实践。
课程改革为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也给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作为一名教师,能否在课程改革的浪潮中与时俱进,做一个新课程的研究者,是至关重要的。如果观念不转变,习惯于传统教学方法,势必会成为实施新课程的落伍者。只有站在教育改革的前沿,自觉地更新观
念,积极主动地投身于教育创新的研究和实践中,才能走在课程改革的前列,完成从辛苦型到轻松型的转变,既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减负,成就学生的未来,也让教师在辛勤耕耘中欣赏一路风景,成就自己的梦想。
参考文献:
1.《新课程实施难点及教育对策》 2004.5 徐世贵著
2.《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 2003.5 秦训刚,晏渝生 主编
3.《新教育之梦》 2004.8 朱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