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预习,对于每一节课都是必要和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有利于学生复习巩固已经学到的知识,可以培养孩子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以培养孩子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材从四年级开始,大部分课文都安排了预习。由此可以看出预习对于孩子们是非常重要的。学生的预习水平的高低,和教师的指导是密不可分的。教师如果不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对于学生的预习的重要性没有足够的认识,就会影响学生预习能力的提高。尤其到了高年级后,学生的预习不能只停留在理解字词,想想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下面,结合我多年的教学经验和一年多的专题探索,谈谈自己对预习的几点看法:
一、温故知新,激趣导入
孔子曰:“温故而知新。”通过对旧知识的复习,不仅对新课的导入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而且往往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许多课文的预习正是抓住了这一点。如《毛主席在花山》和《草原》。前者从复习《七律·长征》引出本文的中心人物——著名的革命家、思想家、国家主席毛泽东。针对这一特点,预习前可先让孩子们读读《七律·长征》,增加对毛主席的认识,了解毛主席生活的历史背景、时代特点、性格品质。强烈的好奇心促使孩子们迅速地读完《毛主席在花山》,继而找出文中说了毛主席在花山做了几件事,从而对毛主席的人物品质有了更深的了解。
后者则可抓住预习中“向我们介绍草原的天,草原的地,草原上生活的人民”这句话,启发学生思考:本课同前面学习过的《鸟的天堂》相比,除了赞美大自然以外,还赞美了什么?学生顿悟:课文除了描写草原的美景外,还赞美了草原上的人民。然后进一步导入:那么课文如何描写草原的天与地,通过写草原人民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呢?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并写出自己的体会。
二、授予方法,有章可循
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章可循,有法可依。预习课文,也有一定的模式。教学中,一般可让学生按如下步骤进行:读通课文,勾出生字、生词,标出自然段;利用字典、词典查出生字的字义和词义,写在书上。高年级还试着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尝试回答课后问题,课文中有答案的勾一勾,没答案的想一想。学生就可以按照老师的提示,有步骤地预习课文。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就会读得认真。
进行预习训练,一般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中年级的课内预习。教学之初,引导学生明确预习的内容和要求,指导学生预习,把预习作为教学环节之一。例如五年级教学《梅花魂》,先安排预习:1.自读课文,勾出生字,读准生字字音,并试着分析较难生字的字形。2.自读课文,勾出生字和不懂的词,利用词典,联系上下文弄懂词义。3.自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几件事,同学之间互相交流。4.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找出来,并写一写自己的感受。第二阶段是高年级,让孩子们带着预习任务,用课后时间进行预习。
三、培养习惯,做好检查
把预习当成学习任务布置给学生,以作业的形式要求学生完成,促成预习的有效落实。在每讲一篇新课文以前,都要求学生按照预习的模式,提前预习,利用晨读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查、督促。
其次,让学生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认识预习的重要性,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具体做法如下:1.让学生交流预习成果,给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教学中,安排“检查预习”的环节,目的在于让学生交流预习成果,使学生在“成果”得到肯定时,尝到成功之乐;在被指出不足时,产生下次努力的决心。2.在进行重点训练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预习”的成果来解决问题,使学生知道预习是有作用、有价值的。
第三,搞好预习效果“评价”,评价预习的质量,在评价中交流总结预习的方法。进行预习效果的评价,主要在于“肯定”与发现问题。肯定,即肯定学生的劳动成果,使学生受到表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现问题,即得知学生预习之“难”,为以后的预习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作好铺垫。另外,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让学生进行“我怎样预习”的经验交流,可以使全班同学学到好的预习方法,从而提高预习水平。
四、简介背景,提高认识
对于一些外国作品和描写战争年代故事的课文,“预习”中大多对时代背景作了相应介绍,增加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如《奴隶英雄》《丰碑》等。然而要想让学生的认识完成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还需要学生对课文作进一步了解。
当然,看似微不足道的“预习”还有着更广阔的天地供我们去驰骋。但都应以提高学生的预习水平,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目标,这样才能让学生“预习”绽放出更灿烂的光彩。
一、温故知新,激趣导入
孔子曰:“温故而知新。”通过对旧知识的复习,不仅对新课的导入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而且往往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许多课文的预习正是抓住了这一点。如《毛主席在花山》和《草原》。前者从复习《七律·长征》引出本文的中心人物——著名的革命家、思想家、国家主席毛泽东。针对这一特点,预习前可先让孩子们读读《七律·长征》,增加对毛主席的认识,了解毛主席生活的历史背景、时代特点、性格品质。强烈的好奇心促使孩子们迅速地读完《毛主席在花山》,继而找出文中说了毛主席在花山做了几件事,从而对毛主席的人物品质有了更深的了解。
后者则可抓住预习中“向我们介绍草原的天,草原的地,草原上生活的人民”这句话,启发学生思考:本课同前面学习过的《鸟的天堂》相比,除了赞美大自然以外,还赞美了什么?学生顿悟:课文除了描写草原的美景外,还赞美了草原上的人民。然后进一步导入:那么课文如何描写草原的天与地,通过写草原人民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呢?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并写出自己的体会。
二、授予方法,有章可循
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章可循,有法可依。预习课文,也有一定的模式。教学中,一般可让学生按如下步骤进行:读通课文,勾出生字、生词,标出自然段;利用字典、词典查出生字的字义和词义,写在书上。高年级还试着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尝试回答课后问题,课文中有答案的勾一勾,没答案的想一想。学生就可以按照老师的提示,有步骤地预习课文。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就会读得认真。
进行预习训练,一般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中年级的课内预习。教学之初,引导学生明确预习的内容和要求,指导学生预习,把预习作为教学环节之一。例如五年级教学《梅花魂》,先安排预习:1.自读课文,勾出生字,读准生字字音,并试着分析较难生字的字形。2.自读课文,勾出生字和不懂的词,利用词典,联系上下文弄懂词义。3.自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几件事,同学之间互相交流。4.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找出来,并写一写自己的感受。第二阶段是高年级,让孩子们带着预习任务,用课后时间进行预习。
三、培养习惯,做好检查
把预习当成学习任务布置给学生,以作业的形式要求学生完成,促成预习的有效落实。在每讲一篇新课文以前,都要求学生按照预习的模式,提前预习,利用晨读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查、督促。
其次,让学生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认识预习的重要性,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具体做法如下:1.让学生交流预习成果,给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教学中,安排“检查预习”的环节,目的在于让学生交流预习成果,使学生在“成果”得到肯定时,尝到成功之乐;在被指出不足时,产生下次努力的决心。2.在进行重点训练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预习”的成果来解决问题,使学生知道预习是有作用、有价值的。
第三,搞好预习效果“评价”,评价预习的质量,在评价中交流总结预习的方法。进行预习效果的评价,主要在于“肯定”与发现问题。肯定,即肯定学生的劳动成果,使学生受到表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现问题,即得知学生预习之“难”,为以后的预习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作好铺垫。另外,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让学生进行“我怎样预习”的经验交流,可以使全班同学学到好的预习方法,从而提高预习水平。
四、简介背景,提高认识
对于一些外国作品和描写战争年代故事的课文,“预习”中大多对时代背景作了相应介绍,增加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如《奴隶英雄》《丰碑》等。然而要想让学生的认识完成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还需要学生对课文作进一步了解。
当然,看似微不足道的“预习”还有着更广阔的天地供我们去驰骋。但都应以提高学生的预习水平,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目标,这样才能让学生“预习”绽放出更灿烂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