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青春期(12岁-18岁)是孩子品格和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孩子成长中的问题多发期,也可以说是另一种“更年期”。孩子能否平稳顺利地度过青春期,不仅关系到他(她)这一阶段的学习和生活质量,还可能影响其一生的发展和幸福。青春期孩子的父母,必须高度重视自己孩子的成长状况,尽可能帮助他们平稳顺利地度过这一人生的关键时期。
【关键词】帮助孩子;过好;青春期
一、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点
要想帮助孩子,必须首先要了解孩子。概括来讲,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点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条:
一是情绪不稳定,易激惹。孩子动不动就会发火,也许刚才还好好的,和颜悦色的,转眼不知哪一句话哪一件事就惹到他(她)了,马上变了脸色。情绪转变没有规律可言,象个火药桶一点就着,常给旁人以不可招惹、无法理喻的感觉。
二是任性,易走极端。做事情喜欢由着自己的性子来,一般听不进成人的意见,但同时却又很容易受到其他人尤其是相近年龄层的同学、朋友(包括明星、偶像)的影响。行为处事常不顾及后果,只求率性、痛快,也即所谓的“酷”和“爽”。
三是自我意识增强,心理上开始“加锁”。过去那个跟父母无话不谈,鸡毛蒜皮芝麻绿豆小事都会告诉父母的乖宝宝一去不复返了,开始拥有只属于他(她)自己的秘密,开始要求只属于他(她)自己的空间。当父母偶然有意或无意侵犯到他(她)的稳私和空间时,会立即招致他(她)强烈的抗议。
四是独立性和依赖性并存。一方面他(她)认为自己长大了,独立了,不想接受父母的意见和帮助,但另一方面,受自身能力和条件的限制,在很多方面,他(她)却不得不在很多方面不同程度地依赖父母,表现出幼稚性的一面。这种情况看似矛盾,却是青春期的客观存在。
五是开始思考人生和未来。他(她)会经常探究人活着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开始思考和憧憬自己将来要成为怎么样的一个人,这中间包括小到中考考什么学校,大学读什么专业,大到未来投身于什么事业,过怎样的人生等等。
六是性别意识觉醒,开始关注异性,萌发朦胧的情愫。随着身体发育,第二性征出现,男女的性别意识逐渐觉醒,小学里隔着“三八线”界限分明的他和她之间,开始互相吸引,男女生之间打打闹闹的多了,互相评头论足的多了,很多同学还会萌生出对自己心仪异性的朦胧情愫,也即一般人所谓的“早恋”。
二、为人父母者可以怎么做
(一)平等对待孩子,充分理解和包容
在了解了孩子青春期的心理特点后,作为父母,首先要在主观意识上把孩子当年人看待,在日常生活中给予他(她)平等的地位。平等体现在:一是尊重孩子的决策权,遇到一些问题尤其是涉及他(她)的问题,要注意与孩子平等地协商,听取他(她)的意见后再共同协商出一个解决方案来,而不能再秉持“我是家长我说了算”的陈旧观念,居高临下、完全不考虑孩子的意见和感受,单方面作安排、下命令甚至对其喝斥指责;二是尊重孩子的隐私权,对于孩子的秘密,如果他(她)不愿意说,父母要做到当时不盘问(过后可以再迂回另想办法)。对于孩子的个人空间(包括物理的虚拟的),在没有得到他(她)同意之前,父母绝对不侵入。其次,对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所犯的一些低级错误,甚至是有些在成人看来极其幼稚的言行,父母应该在理解的基础上给予必要的包容。谁的青春不犯错?从另一个角度看,青春期的孩子就好比是当初挣脱母亲怀抱蹒跚学步的幼儿,世上又有哪个幼儿不跌上几跤就学会走路呢?又有哪个父母或成人会嘲笑蹒跚学步而跌倒的孩子呢?总之,父母必须抱持平等、理解和包容的态度,唯有如此才能找到打开青春期孩子心扉的钥匙,才能真正对他(她)提供可能的帮助。
(二)给予孩子必要的信任和支持
这里所说的“信任”,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对孩子品性的信任。父母要始终相信自己的孩子品性是良好的,主流是向上的,成长过程中也许会犯上一点错误,走上一些弯路,但通过自我觉察和自我修正,最终会向着好的方向发展;二是对孩子能力的信任。要始终相信自己的孩子有着良好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哪怕眼下还有所欠缺,但通过他(她)的努力,完全有可能进一步提高和完善。需要强调的是,上述信任,父母必须通过适当的语言和行为传递给孩子,让他(她)真正接收和感受到。这种信任及其传递的过程,其实也就是心理学上所谓的“正向暗示”——父母通过传递对孩子信任的信息,暗示孩子:“你是最好的、最能干的,爸爸妈妈对你十分有信心。”正向的暗示通常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孩子最终会长成成人所暗示他们的样子——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当然,强调信任和正向暗示,绝非意味着父母对于孩子的成长就不闻不问放任不管了。美国文学名著《麦田里的守望者》给世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名词——守望,在青春期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最恰如其分的姿态是守望。所谓守望,父母传递给孩子的信息就是:“我们绝没有忽略你,我们始终都在不远处看着你,关心着你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如果哪天你不慎跌倒了,我们会心痛,但不会直接上来搀扶你,我们会鼓励你勇敢站起来,继续往前走。当然,如果你提出要求,我们也会乐意给予你若干建议,但最终——孩子,路是要靠你自己走,只是请你相信,有生之年,在你行走的路上,永远有我们关心的目光和鼓励的话语。”守望的姿态,是父母给予青春期孩子必要的也是最好的支持。
(三)成为孩子的“人生导师”
父母是孩子生命中最亲近的人,也是除了老师和同学外平常接触最多的人。青春期孩子在其成长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有关人生和未来的困惑,作为生活阅历相对丰富的父母,理应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发挥“人生导师”的作用,用正向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去影响和引导他(她),作好示范和榜样。这里所说的影响和引导,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言传”,二是“身教”。言传者,并非要求父母隔三差五抽时间拉着孩子坐下来语重心长地讲道理,如果是那样,恐怕孩子会很厌烦,而是说父母可以利用一切与孩子相处的机会与时间,寻找孩子感兴趣的话题,巧妙地切入,通过不引起孩子反感的交流,对他(她)施加潜移转化的影响。比如孩子偶然间提到喜欢某个歌星,作为父母,不妨私下做点功课,了解下这位歌星的相关背景材料,下次如果孩子再提到时,就可以说上一二,孩子惊讶之余也许就会有兴趣跟父母深入聊下去,那时,父母就可以跟孩子分享一些自己年轻时追星的感受,进而探讨诸如偶像崇拜以及人生价值之类较深入的话题,孩子在同父母愉快的交谈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受到了影响,所谓“润物细无声”。相比“言传”,更重要的是“身教”。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自己首先要努力成为一个乐观昂扬积极向上,对于工作和生活充满正能量的人,要孩子做到的,一定先问问自己:“我有没有做到了?”如果连自己都做不到,那么再多教育的话语都会显得苍白无力。比如要求孩子平时多读书,父母自己下班后却热衷于打牌逛街;再比如教育孩子要不怕困难,跌倒了要勇敢爬起来,父母自己在工作中遇到挫折后,却回家当着孩子的面唉声叹气,怨天尤人,一派颓废的样子。有人可能会说,照这样做父母,要求也实在太高了吧。我想说,是的,如果认真点讲,套用那句歌词,“没有人能随随便便当爹(妈)”。然而如果我们换个角度,为人父母者,如此能籍此机会和孩子共同成长,最终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也完善了自己,不也是人生一大乐事吗?
(四)不要避讳和孩子谈“性”
青春期的孩子对异性产生好奇甚至好感,是极其正常的现象。如果孩子对异性产生了爱慕,我要说这是一件值得父母庆贺的事。为何?因为这至少说明两点:一、您的孩子生理发育正常,性成熟了;二、您的孩子性取向正常,不是同性恋。有这两点,难得还不值得庆贺吗?这也许有点玩笑的成分。事实的情况是:受传统文化和观念的影响,我们很多的父母对自己孩子青春期性意识觉醒进而对异性产生好奇和好感的现象,往往大惊失色,惶惶然贴上“早恋”的标签,视若洪水猛兽,进行全方位的打压,这样招致的结果无非两种:一种是让孩子惶恐不安,觉得性是一种很肮脏见不得人的事,自己也是个很肮脏的人,从此活在痛苦和焦虑中,影响了当下的学习不说,严重地甚至影响到成年后与异性的交往以及婚姻生活。二是让孩子把这种情感和关系藏入台下,甚至产生逆反心理:“你们越要禁止,我们越想探究到底是怎么回事”,进而采取一些性冒险行为,导致私奔、堕胎等父母更不想看到的严重后果。正确的态度是:无论孩子有没有类似的所谓“早恋”的情况,为人父母者平时应该做到不要回避和孩子谈“性”,甚至应该主动谈性,大大方方地告诉孩子:“你如果对异性有好感,是到了你这个年龄段后无比正常的事”,这是一种很美好的情感体验。甚至可以和孩子分享下自己当年类似的经验或教训,让孩子在悦纳自己感情的同时,可以从父母的经验中受益,用比较理智的态度去对待和解决性萌动的问题。如果有些父母觉得实在难以启齿和自己的孩子去谈“性”,那么买上一两本诸如《青春期男孩须知》、《青春期女孩须知》之类的书,作为送给孩子步入青春期的礼物,也是不错的选择。不用担心他们会不去看,他们正好奇着呢。
青春期孩子的成长,是一个复杂的心理学和教育学命题。这世上,几乎所有的爱都表现为不断地依恋与靠近,唯有父母对于孩子的爱,表现为不断的分离。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只有一个各方面都十分健康的孩子,才有能力做到与其父母的最终分离,做到独自起飞,越飞越远;而也只有各方面都十分健康的父母,才会有意识和有勇气面带微笑、饱含热泪地目送自己的孩子远走高飞,去过他们独立的人生。
愿我们都是这样的父母;愿我们的孩子,都成为那样的孩子!
【关键词】帮助孩子;过好;青春期
一、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点
要想帮助孩子,必须首先要了解孩子。概括来讲,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点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条:
一是情绪不稳定,易激惹。孩子动不动就会发火,也许刚才还好好的,和颜悦色的,转眼不知哪一句话哪一件事就惹到他(她)了,马上变了脸色。情绪转变没有规律可言,象个火药桶一点就着,常给旁人以不可招惹、无法理喻的感觉。
二是任性,易走极端。做事情喜欢由着自己的性子来,一般听不进成人的意见,但同时却又很容易受到其他人尤其是相近年龄层的同学、朋友(包括明星、偶像)的影响。行为处事常不顾及后果,只求率性、痛快,也即所谓的“酷”和“爽”。
三是自我意识增强,心理上开始“加锁”。过去那个跟父母无话不谈,鸡毛蒜皮芝麻绿豆小事都会告诉父母的乖宝宝一去不复返了,开始拥有只属于他(她)自己的秘密,开始要求只属于他(她)自己的空间。当父母偶然有意或无意侵犯到他(她)的稳私和空间时,会立即招致他(她)强烈的抗议。
四是独立性和依赖性并存。一方面他(她)认为自己长大了,独立了,不想接受父母的意见和帮助,但另一方面,受自身能力和条件的限制,在很多方面,他(她)却不得不在很多方面不同程度地依赖父母,表现出幼稚性的一面。这种情况看似矛盾,却是青春期的客观存在。
五是开始思考人生和未来。他(她)会经常探究人活着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开始思考和憧憬自己将来要成为怎么样的一个人,这中间包括小到中考考什么学校,大学读什么专业,大到未来投身于什么事业,过怎样的人生等等。
六是性别意识觉醒,开始关注异性,萌发朦胧的情愫。随着身体发育,第二性征出现,男女的性别意识逐渐觉醒,小学里隔着“三八线”界限分明的他和她之间,开始互相吸引,男女生之间打打闹闹的多了,互相评头论足的多了,很多同学还会萌生出对自己心仪异性的朦胧情愫,也即一般人所谓的“早恋”。
二、为人父母者可以怎么做
(一)平等对待孩子,充分理解和包容
在了解了孩子青春期的心理特点后,作为父母,首先要在主观意识上把孩子当年人看待,在日常生活中给予他(她)平等的地位。平等体现在:一是尊重孩子的决策权,遇到一些问题尤其是涉及他(她)的问题,要注意与孩子平等地协商,听取他(她)的意见后再共同协商出一个解决方案来,而不能再秉持“我是家长我说了算”的陈旧观念,居高临下、完全不考虑孩子的意见和感受,单方面作安排、下命令甚至对其喝斥指责;二是尊重孩子的隐私权,对于孩子的秘密,如果他(她)不愿意说,父母要做到当时不盘问(过后可以再迂回另想办法)。对于孩子的个人空间(包括物理的虚拟的),在没有得到他(她)同意之前,父母绝对不侵入。其次,对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所犯的一些低级错误,甚至是有些在成人看来极其幼稚的言行,父母应该在理解的基础上给予必要的包容。谁的青春不犯错?从另一个角度看,青春期的孩子就好比是当初挣脱母亲怀抱蹒跚学步的幼儿,世上又有哪个幼儿不跌上几跤就学会走路呢?又有哪个父母或成人会嘲笑蹒跚学步而跌倒的孩子呢?总之,父母必须抱持平等、理解和包容的态度,唯有如此才能找到打开青春期孩子心扉的钥匙,才能真正对他(她)提供可能的帮助。
(二)给予孩子必要的信任和支持
这里所说的“信任”,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对孩子品性的信任。父母要始终相信自己的孩子品性是良好的,主流是向上的,成长过程中也许会犯上一点错误,走上一些弯路,但通过自我觉察和自我修正,最终会向着好的方向发展;二是对孩子能力的信任。要始终相信自己的孩子有着良好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哪怕眼下还有所欠缺,但通过他(她)的努力,完全有可能进一步提高和完善。需要强调的是,上述信任,父母必须通过适当的语言和行为传递给孩子,让他(她)真正接收和感受到。这种信任及其传递的过程,其实也就是心理学上所谓的“正向暗示”——父母通过传递对孩子信任的信息,暗示孩子:“你是最好的、最能干的,爸爸妈妈对你十分有信心。”正向的暗示通常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孩子最终会长成成人所暗示他们的样子——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当然,强调信任和正向暗示,绝非意味着父母对于孩子的成长就不闻不问放任不管了。美国文学名著《麦田里的守望者》给世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名词——守望,在青春期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最恰如其分的姿态是守望。所谓守望,父母传递给孩子的信息就是:“我们绝没有忽略你,我们始终都在不远处看着你,关心着你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如果哪天你不慎跌倒了,我们会心痛,但不会直接上来搀扶你,我们会鼓励你勇敢站起来,继续往前走。当然,如果你提出要求,我们也会乐意给予你若干建议,但最终——孩子,路是要靠你自己走,只是请你相信,有生之年,在你行走的路上,永远有我们关心的目光和鼓励的话语。”守望的姿态,是父母给予青春期孩子必要的也是最好的支持。
(三)成为孩子的“人生导师”
父母是孩子生命中最亲近的人,也是除了老师和同学外平常接触最多的人。青春期孩子在其成长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有关人生和未来的困惑,作为生活阅历相对丰富的父母,理应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发挥“人生导师”的作用,用正向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去影响和引导他(她),作好示范和榜样。这里所说的影响和引导,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言传”,二是“身教”。言传者,并非要求父母隔三差五抽时间拉着孩子坐下来语重心长地讲道理,如果是那样,恐怕孩子会很厌烦,而是说父母可以利用一切与孩子相处的机会与时间,寻找孩子感兴趣的话题,巧妙地切入,通过不引起孩子反感的交流,对他(她)施加潜移转化的影响。比如孩子偶然间提到喜欢某个歌星,作为父母,不妨私下做点功课,了解下这位歌星的相关背景材料,下次如果孩子再提到时,就可以说上一二,孩子惊讶之余也许就会有兴趣跟父母深入聊下去,那时,父母就可以跟孩子分享一些自己年轻时追星的感受,进而探讨诸如偶像崇拜以及人生价值之类较深入的话题,孩子在同父母愉快的交谈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受到了影响,所谓“润物细无声”。相比“言传”,更重要的是“身教”。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自己首先要努力成为一个乐观昂扬积极向上,对于工作和生活充满正能量的人,要孩子做到的,一定先问问自己:“我有没有做到了?”如果连自己都做不到,那么再多教育的话语都会显得苍白无力。比如要求孩子平时多读书,父母自己下班后却热衷于打牌逛街;再比如教育孩子要不怕困难,跌倒了要勇敢爬起来,父母自己在工作中遇到挫折后,却回家当着孩子的面唉声叹气,怨天尤人,一派颓废的样子。有人可能会说,照这样做父母,要求也实在太高了吧。我想说,是的,如果认真点讲,套用那句歌词,“没有人能随随便便当爹(妈)”。然而如果我们换个角度,为人父母者,如此能籍此机会和孩子共同成长,最终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也完善了自己,不也是人生一大乐事吗?
(四)不要避讳和孩子谈“性”
青春期的孩子对异性产生好奇甚至好感,是极其正常的现象。如果孩子对异性产生了爱慕,我要说这是一件值得父母庆贺的事。为何?因为这至少说明两点:一、您的孩子生理发育正常,性成熟了;二、您的孩子性取向正常,不是同性恋。有这两点,难得还不值得庆贺吗?这也许有点玩笑的成分。事实的情况是:受传统文化和观念的影响,我们很多的父母对自己孩子青春期性意识觉醒进而对异性产生好奇和好感的现象,往往大惊失色,惶惶然贴上“早恋”的标签,视若洪水猛兽,进行全方位的打压,这样招致的结果无非两种:一种是让孩子惶恐不安,觉得性是一种很肮脏见不得人的事,自己也是个很肮脏的人,从此活在痛苦和焦虑中,影响了当下的学习不说,严重地甚至影响到成年后与异性的交往以及婚姻生活。二是让孩子把这种情感和关系藏入台下,甚至产生逆反心理:“你们越要禁止,我们越想探究到底是怎么回事”,进而采取一些性冒险行为,导致私奔、堕胎等父母更不想看到的严重后果。正确的态度是:无论孩子有没有类似的所谓“早恋”的情况,为人父母者平时应该做到不要回避和孩子谈“性”,甚至应该主动谈性,大大方方地告诉孩子:“你如果对异性有好感,是到了你这个年龄段后无比正常的事”,这是一种很美好的情感体验。甚至可以和孩子分享下自己当年类似的经验或教训,让孩子在悦纳自己感情的同时,可以从父母的经验中受益,用比较理智的态度去对待和解决性萌动的问题。如果有些父母觉得实在难以启齿和自己的孩子去谈“性”,那么买上一两本诸如《青春期男孩须知》、《青春期女孩须知》之类的书,作为送给孩子步入青春期的礼物,也是不错的选择。不用担心他们会不去看,他们正好奇着呢。
青春期孩子的成长,是一个复杂的心理学和教育学命题。这世上,几乎所有的爱都表现为不断地依恋与靠近,唯有父母对于孩子的爱,表现为不断的分离。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只有一个各方面都十分健康的孩子,才有能力做到与其父母的最终分离,做到独自起飞,越飞越远;而也只有各方面都十分健康的父母,才会有意识和有勇气面带微笑、饱含热泪地目送自己的孩子远走高飞,去过他们独立的人生。
愿我们都是这样的父母;愿我们的孩子,都成为那样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