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仪:越成熟越堕落

来源 :百家讲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ZHAO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17年6月16日,陈宝琛、梁鼎芬两位“帝师”一起走进毓庆宫,告诉溥仪今天不用念书了,因为前清两江总督兼摄江苏巡抚张勋要来请安。
  按照惯例,两位“帝师”开始教溥仪召见张勋时如何应对,总体原则就是保持谦逊,以显圣德。这年溥仪12岁,日常生活除了跟师傅们读书、看报,就是游戏,他还是个孩子。
  但他又不仅是个孩子。他知道张勋及其所部一直留着辫子,也知道张勋曾在袁世凯死后发表通电,第一条就表示“尊重优待清室”。他因此对张勋颇有好感,想看看这位“忠臣”长什么樣。
  这次召见仅持续了五六分钟,溥仪对张勋的印象并不太好:一身纱袍褂,胖乎乎的,黑红脸,眉毛很重,辫子花白。“如果他没胡子,倒像御膳房的一个太监。”溥仪要到半个月后才了解这次召见的意义,这个相貌不咋样的胖军阀让他做了“真皇帝”。
  1917年7月1日,溥仪第二次做皇帝。他第一次做皇帝时未满三岁,只知道哭,而这次,表面懵懂的他已略有感觉。当天,还是在毓庆宫,陈宝琛、梁鼎芬和朱益藩三位“帝师”一齐出现,面色十分庄严。陈宝琛先开口:“张勋一早就来了……”溥仪插话:“他又请安来了?”“不是请安,是万事俱备,来拥戴皇上复位听政,大清复辟了!请皇上务要答应张勋。这是为民请命,天与人归……”
  溥仪后来在《我的前半生》中回忆:“我被这个突如其来的喜事弄得昏昏然。我呆呆地看着陈师傅,希望他多说几句,让我明白该怎么当这个‘真皇帝’。”陈宝琛给他支着儿,说不要立刻答应张勋,要半推半就,最后勉为其难地接受。
  溥仪按陈师傅的教导操作,接受张勋劝进,当天就又成了“大清帝国”的皇帝。然后,陆续有人来给他磕头、请安。太监拿来一堆写好的上谕,他一口气就下了九道上谕,包括即位诏书和各种“分猪肉”式的封官。
  溥仪也许并不太懂复辟意味着什么,只知内务府的人多了,穿戴整齐了,迎来送往频繁了,几个太妃高兴了。而他自己也不用念书了,每天只须半天接受师傅教导,然后看待发的上谕和内阁官报,接受各种人的叩拜,或把内廷养的骆驼弄出来遛遛。
  这个12岁的孩子是有皇帝瘾的。1911年,溥仪虽退位,但通过民国政府清室优待条件,遗老遗少们仍在紫禁城内保留了小朝廷。溥仪后来在回忆录中“吐槽”道:“人类进入20世纪,而我仍过着原封未动的帝王生活,呼吸着19世纪遗下的灰尘。”其中包括别人向他应话的“嗻嗻之声”,他从小便习惯了,如果别人不以这个声调回答,他反而不能容忍,对于跪地磕头也是这样。
  小朝廷把“恢复祖业”(其实就是搞复辟)的希望完全寄托在溥仪身上,因而极其重视他的教育问题,为他制定了严格的帝王教育计划。童年的溥仪经过这些“洗脑”,虽也保持着爱玩的天性,但脑子里已装满“效法康乾”“光复旧物”“还政于清”等梦想,明显不再心地单纯。
  然而,溥仪的“真皇帝”不过做了四五天,宫中就掉下炸弹,遗老遗少们吓傻了。据说这是中国史上第一次出现空袭,宫人根本不知怎么应对,赶紧躲到各自的卧室里,把廊子里的竹帘全放下来,以为这样就安全了。当然,段祺瑞的讨逆军只是以恐吓为主,并没真炸。
  但局面已完全变了。在溥仪的记忆中,前几天那种欢喜的氛围没了,磕头的不来了,上谕和多数议政大臣也不见影子。几天后,辫子军战败的消息传入宫中,张勋早躲到荷兰使馆去了。
  溥仪的父亲载沣和陈宝琛带来拟好的退位诏书,垂头丧气。溥仪看后害怕又悲伤,不由放声大哭。仅仅12天,帝位又没了,就像游戏结束。
  后来,民国许多写到这场复辟大戏的笔记,都把溥仪和遗老遗少们写得很被动。比如写张勋凌晨两三点拥兵入宫,把溥仪从床上拎起来,强令他登基,溥仪被吓得大哭不止。其实这都是别有用心的造谣,溥仪是哭了,但他分明是因为丢了帝位哭的。
  谣言之所以流行,是因为它符合民国官方对这场复辟的定性。复辟失败后,民国政府并未追究溥仪及小朝廷的任何责任,而是把锅扣到张勋头上,说他“叛国矫挟,肇乱天下”。
  实际上,自溥仪退位后,小朝廷内部的复辟派就没停止活动,对张勋的复辟也一直是主动参与谋划,根本不是“被动迎合”那么简单。
  溥仪后来明白了其中的道道。当时的北洋系元老都曾是热衷复辟的人,所以把张勋当靶子来打,对溥仪却尽力维护。溥仪没弄明白的是,作为一个孩子,他不过是成人世界的棋子。
  张勋搞复辟,源于民国总统黎元洪请他进京调停府院之争。当时,为是否加入协约国参加世界大战,想夺实权的黎元洪和想用武力统一全国的段祺瑞闹得不可开交,结果段祺瑞被免了职,跑到天津,暗地却要发兵威胁京师。
  黎、段相争成了张勋的机会,他此前已探了各省督军和冯国璋、段祺瑞的底,这些人都支持他搞复辟。他为此飘飘然,认为自己做了督军盟主和复辟领袖,谁知他刚搞复辟,段祺瑞就誓师讨逆,各地督军也纷纷变卦,张勋成了孤家寡人。搞定了辫子军,段祺瑞以“再造共和之功”重返中央,跟黎元洪say goodbye。
  小朝廷自以为的复辟大业,不过是民国政治权力重组可以利用的小旋律罢了。早在前四个月左右,孙中山就预言这场复辟必然发生,并表示欢迎一时复辟的成功。孙中山的理由是,眼下的共和拥护者其实有不少是帝制拥护者,一旦时机成熟就要破坏现状,复辟必定成功,但因民情不能容忍,复辟又必定很快失败,那时帝制余党将被全部消灭,中国才能迎来真正的、理想的共和时代。
  很明显,孙中山猜到了开头却没猜到结局。帝制派并没因复辟受到追责,更没被全部消灭。后来,吴佩孚曾上疏向溥仪称臣,张作霖向溥仪磕头,段祺瑞主动请溥仪见面……
  复辟失败后,随着一些遗老的陆续离世,溥仪逐渐成长。小朝廷的青年成员大多去追求时尚生活,三年后,溥仪在紫禁城内带头剪了辫子。
  时间的推移以及复辟的无望,或许会重塑一个溥仪。1924年,冯玉祥、鹿钟麟驱逐溥仪出宫,宣布“大清宣统帝从即日起永远废除皇帝尊号”,事情起了变化。驱逐溥仪表面看来是铲除了“帝制”的最后象征,实际上是迫使怀抱复辟之心的溥仪真正走上复辟之路。
  1928年,孙殿英盗掘东陵,乾隆、慈禧遭到剖棺毁尸的厄运,而国民政府对这一引起公愤的恶性事件处置不当,未能妥善安抚溥仪,使溥仪等人更仇视民国。溥仪后来说,这一事件比他被驱逐出宫还严重,使他复辟、复仇的思想达到新的顶峰。后面的事,大家应该都知道了。溥仪逮到机会出逃东北,在日本人的支持下出任伪满洲帝国的皇帝。这是他第三次做皇帝了,比起12岁那年的似懂非懂,他无疑是越成熟越堕落了。
  然而,溥仪小朝廷的一步步堕落,幕后推手就是各派争权夺利的民国官僚。如果没有冯玉祥貌似民族英雄的驱逐行动,溥仪乖乖地待在紫禁城内,骑单车、打电话、拍照片,或许一辈子都是那个12岁的少年。只是,历史又岂容假设呢?
其他文献
万历十九年(1591年),内阁大学士(相当于明代的宰相)申时行等人相继退休,只剩下王家屏一人。按明朝内阁制度,至少要有三人在阁,所以当务之急是补两个人入阁。当时明朝已经形成了一套很成熟的廷推制度,即由九卿六科十三道共一百五十余名官员公开讨论,推举入阁人选。讨论结果由吏部汇总,提交现任内阁,呈报给皇帝御批,再由内阁发还给吏部办理手续。  然而人都是有私心的,申时行退休前秘密地向万历举荐了关系较好的赵
鸭足枪  一种拥有四根枪管的手枪,便于射手一次对抗多个目标。可这四根枪管没有一根是向正前方射击的,所以很有可能一枪打死除目标外的“背锅侠”,包括自己人。  黏性炸弹  由英国人发明,本想使其发射后粘在敌人的坦克上,不料由于战场上的灰尘太多,根本粘不住。  枪盾  要是有种可以挡子弹的盾牌就好了,这不,确实发明出来了,只是太笨重,战斗时怕是要压死自己。  空氣炮  由纳粹德国发明,因炮管太长而实力扎
表情包有毒,敢與明朝人斗图
彩礼和嫁妆在全人类婚姻史上都普遍可见,最早本是原生家庭为新婚夫妻提供的道义上的支持,到了现代,中国部分地区嫁女索要高额彩礼,而在印度娶妻则要天价嫁妆。那么,在印度嫁一个姑娘有多难呢?  首先跟男方的家庭条件有关,男方出身越好,越有“资格”提出高要求,一个家庭不吃不喝四到六年才能攒够该收入阶层一般嫁妆中的现金部分,房、车、家具等缺一不可,包括婚礼的全套费用,甚至男方家属顺便蹭光旅游一圈,全由女方埋单
语录  不是孩子主动招惹,而是熊猫“碰瓷”,园区设置不合理给了它越狱的机会。  ——大学生手摸大熊猫遭网友围攻,其母回应  她踩油门,我踩刹车,我踩不过她啊!  ——温州一驾校学员误将油门当刹车,造成六车受损,副驾上的教练一脸无奈  点外卖频率越高的大学生,其自评身体和心理健康的得分越差,抑郁得分也越高。  —— 2018中国社科院“中国大学生追踪调查”研究结果公布  你好,我不管你说什么日本大使
1930年,物理学家周培源留学归来,在清华任教,是物理系最年轻有为的老师。  这天去好友刘孝锦家拜访,刘孝锦谈道:“你年轻有为,前途光明,只是万物具备,只欠东风。”才子既成,独缺佳人在侧。周培源也自嘲:“清华的女生少,物理系的女生更少,美国火学里学物理的中国女生简直稀有,哪里有人瞧得上我。”  这年,周培源已经28岁了,终日忙于物理研究,婚姻大事依然无暇顾及。  刘孝锦笑说要给他介绍,几天后,就拿
好领导是什么样?你不过知道有他存在。这说明他懂得道法自然,工作条理顺畅,不用天天开会也能做到一切井然有序。最好的领导则是你感覺不到他存在的领导。想想也是,感觉不到存在,一切都井然有序,这是多高明的领导艺术啊!相反,任何一个单位,只要到了开始强调考勤、打卡、纪律的时候,一定是它开始走下坡路的时候。因为一个走上坡路的单位,人人无须扬鞭自奋蹄。或许员工10点才来上班,并没有赶在8点打卡,却自觉干到第二天
在中国近代绘画史上,张大干家喻户晓。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张大千还是一位精通营销艺术的“炒作”高手。  1934年,作为南派画家后起之秀的张大干旅居北平,并在这里结识了一位书画家朋友。两人一见如故,提笔合作了一幅《仕女扑蝶图》。书画家绘的蝴蝶着色典雅、形象生动,张大千则用简笔画了一位执扇作扑蝶状的仕女,俏丽可爱,栩栩如生。画完,张大干意犹未尽,在画旁题写了一首打油诗:“非闇(书画家的名字)画蝴蝶,不减
唐玄宗不但是个情种,而且是个强迫症患者,尤其喜欢改名字。  也许是因为他想长长久久地当皇帝,所以他改的名字大部分都和修仙問道有关。比如黄山原名黟(yi,意为黑色)山,因其山峰和岩石遥望青黑而得名。传说黄帝就是在这里成仙的,唐玄宗一听,就想巴结一下已经成仙的老前辈,于是这座山就随“黄帝”叫黄山了。  同样因为向往修仙被改了名字的还有崂山。天宝元年,被赐金放还的李白去崂山寻了次仙。不管李白有没有真的见
在南京中山陵,孙中山的汉白玉石像姿态伟岸,目光深邃,看着深远的天空。不过,在1892年,26岁的孙中山眼中却充满了迷茫。  他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虽然毕业后没进入体制内的大医院,却也从容地做起老板,在澳门开了一家叫中西药局的诊所。不得不说孙中山是个有全球视野的人,“中西药局”这名字的大气程度直接甩别人好几条街。  大气的名字掩盖不住青年躁动的心,一个家诊所注定不是孙中山的全部。  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