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景地的故事

来源 :上海采风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lsy19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往事并不如烟。
  翻开尘封的采访笔记,一页页泛黄的纸张上跳动一个个熟悉的身影,一行行褪色的字迹里浮现一张张明星的笑脸,那一幕幕生动的外景地的故事历历在目,自然而然流动于笔端。
  小山村变成“芙蓉镇”
  谢晋的确有吸引力和号召力,他于1986年执导电影《芙蓉镇》正式一开拍,此片就成为影坛热点,谢晋振臂一呼,各地记者云集,居然组成了一个庞大的记者团奔赴外景地,我是其中的一员,因而亲历了采访全过程。
  外景地在湘西的一处小山村,一到现场,谢导就兴致勃勃向我们介绍寻外景的艰难过程。
  他率美工、摄影先到作者古华的家乡小镇,景色虽美,但现代味太浓;又到过十几个开满木芙蓉、水芙蓉的名副其实的“芙蓉镇”,富有地方特色,可就是缺少戏中最要紧的青石板街。奔波了一个月,行程五千里,跑遍了整个湖南山区,终于找到了这个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永顺县。这儿环山抱水,一头通向张家界,一头面临猛洞河,“是有泰山之雄,华山之险,桂林之秀,黄山之多变的旅游开发地。”谢导边说边领大家看了拍戏景点:女主角米豆腐西施(刘晓庆饰)开的米豆腐店铺,刘晓庆与姜文在戏中扫街扫出爱情的几里长的石板街,见证文革岁月的石牌坊,还有湘西独有的吊脚楼……活脱脱一个演绎荒诞年代中一段传奇爱情的“芙蓉镇”。
  记者纷纷涌向吊脚楼,这幢依山傍水的土建筑,长长的木桩直插河中,仿佛亭亭玉立的吊脚。可谁也没想到,这幢古朴的老楼是从百里之外的古乡村里搬过来的。谢导说:“看中的就是它的原味原汁,置景工人用了九牛二虎之力,不伤筋动骨地拆下,像运宝贝般运来,再按原样搭好。”听得大家目瞪口呆。人们只知道上海音乐厅被横移搬家,想不到二十多年前拍《芙蓉镇》就有此壮举。谢导又引我们到街口看新搭的题名“节孝坊”的石牌坊,质感浑厚,造型凝重,充满饱经风雨的历史沧桑感。只见一群中学生来此写生,以为这座石牌坊是珍贵文物,悉心绘入画中。不少记者看了正面看背后,这下穿帮了,原来背面全用木条支撑,所谓的石头全是塑料加工,简直可以以假乱真。后来我们才知道,拍完《芙蓉镇》,影片轰动,小镇随之扬名,这里索性造了座真的石牌坊,连同那幢乔迁的吊脚楼,成为此地的标志性建筑,而小山村也改成“芙蓉镇”,成为了著名旅游景点。
  第二天看刘晓庆拍戏,只见她一副“米豆腐西施”做派,在店铺忙里忙外,一会儿开锅煮豆腐,一会儿热心招待顾客。镜头拍完,她接受采访时说了自己与米豆腐结缘的有趣故事:一开始她压根儿不知什么叫米豆腐,到了古华家尝了第一碗米豆腐,味道果然鲜美;一到外景地,山村小街上一溜儿十几家米豆腐店,当地乡亲听说“米豆腐西施”驾到,纷纷赶来一睹明星风采,把个小街围了个水泄不通,大家都为她出谋划策,教她唱湘西山歌,教她梳当地的发型巴巴头,好几家豆腐铺老板娘把她拉进店内手把手教她生火、起锅、掌勺、端碗、加作料,还示范制作米豆腐的全过程,从碎米磨成浆,从点石膏到冻成形、切成块,再将米豆腐端上桌,连添加葱、姜、辣、麻的優美姿势,都一一指点,“有这么多老师的言传身教,我肯定能把角色演得入情又出彩。”刘晓庆说后哈哈大笑。
  第三天看姜文拍戏,他演的男主角秦癫子是个右派,他当时刚从“中戏”毕业,演了《末代皇帝与皇妃》中的溥仪,一下子要从“皇帝”变成“右派”,这个弯子可转大了。起初,他还沉浸在“养心殿”的情景里,对皇后皇妃发号施令;如今却以灰头土脸的右派在人前点头哈腰,再说才23岁的他,“反右”时他还没出生呢。咋办?还得向生活请教。在外景地,他交了好几个摘帽右派朋友,同吃同住,促膝谈心,从他们的坎坷经历中寻找灵感,尤其要找到角色那种“癫”的状态。有一回参加一个“右派”的婚礼,当地人娶媳妇都请“喜歌堂班子”伴唱,唱歌的老太、妇女人人手握一支蜡烛,边唱边舞,歌词自编,随口而出,那个右派新郎一时伤感,居然边唱边癫,把自己的一肚子苦水从癫唱中表达出来。姜文从中得到启发,把这个细节用到戏中,秦癫子与米豆腐西施在文革中双双落难,被罚扫街,两人天天一个从东扫到西,一个从西扫到东,像约会似地在街中会合。同病相怜,日久生情,姜文在戏中果然“癫”了起来,举着把扫帚手舞足蹈,一会儿滑步,一会儿蹬脚,一会儿踮腿,一会儿又转身,居然像在跳华尔兹,这哪是监督劳动,分明是在传达感情,于是,一对“天涯沦落人”扫地扫出了一段缠绵悱恻的爱情,从而成了此片中的绝唱。
  时光流逝,不胜感慨,如今的芙蓉镇游客如织,热闹非凡,“米豆腐店”排满全街,吊脚楼犹存,石牌坊仍在,刘晓庆、姜文也仍活跃在银屏。可惜,谢晋已远去。
  “外婆桥”摇到太湖小荒岛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是张艺谋的转轨之作,之前他拍的《红高粱》《菊豆》《秋菊打官司》都是乡土气息浓郁的文艺片,这次他要拍的是表现旧上海冒险家乐园的反黑帮、反暴力的商业片。“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叫我好宝宝……”张艺谋用这首孺幼皆知的童谣演绎出一个神秘莫测的黑帮争斗故事。这个由李保田、孙淳、傅彪演的黑帮故事精彩纷呈,黑帮争斗的焦点则是一个独具魅力又命运凄惨的女人,这个女人就是巩俐演的歌舞皇后小金宝。
  明星云集,加上银幕新包装,我们带着这些新闻热点奔赴外景地采访。外景地是苏州太湖的一块小荒岛,气氛神秘、与世隔绝。先是小船摆渡,靠岸后见到一条弯弯曲曲的木板水桥,隐隐潜藏在芦苇丛中,这就是导演心目中的“外婆桥”了。穿桥上岛直奔导演的工作室:室内陈设简陋,醒目的是墙上贴满三十年代上海滩各类画报的图片,从市民的服饰到车辆的造型,从街景的布置到舞厅的霓虹,五花八门,应有尽有。张艺谋告诉我们,这些文字、形象资料都是他开拍前在上海藏书楼,闭门谢客,钻在旧书堆里收集的,因为片中的每个人物与场景均有生动的细节,而真实的细节必须来自翔实的资料。他规定影片形象的纲:“土要土到底,洋要洋得准,新要新出头,旧要旧到家”。就拿巩俐为例,她在戏中变换几十套服装:旗袍、长裙、西装、晚礼服……一律是正宗三十年代款式,依据歌舞皇后的身份,她的形象包装全部用名牌,故而特邀法国造型专家,对每件洋服进行鉴定,从款式到质地,从花纹到做工,必须与那个时代吻合,故而连角色用的项链首饰都特地从法国带来。再说这处荒岛外景,是黑帮拼得你死我活的场所,又与十里洋场的大上海形成鲜明对比,必须有荒凉、神秘的氛围。岛上搭的一座草屋,用的全是由上海运去的旧得不能再旧的木料,以及乡民家的猪棚、旧舍拆下来的蒿草。屋内的陈设家什,则是从当地村庄花高价淘旧货淘来的,至于四周大片的芦苇,导演更是视作宝贝,严格规定凡上岛者不准动岛上一草一木,不准动芦苇的一丝一毫,违者赶出小岛。   我们听后不禁伸了伸舌头,幸好没有动芦苇的一根毫毛,否则采访泡汤可不是闹着玩的。与此同时,我们不仅钦佩老谋子在艺术上的一丝不苟,而且油然想起拍《红高粱》时,他不惜工本在外景地种了一大片红灿灿的高粱地,让姜文、巩俐在红高粱里尽情挥洒表演才华。如今这片比红高粱更金贵的芦苇滩,也定能拍出一部好电影。
  巩俐走入工作室,此时的她已化妆成“小金宝”,一头长波浪卷发,精致头饰金光闪闪,珍珠项链光彩夺目,一身灰鼠色裘皮大衣,手中夹一支香烟,一副饱经沧桑的歌舞皇后派头与她演的“秋菊”判若两人,连她自己都说这是她与导演这对老搭档的新包装,要转轨就转他个面目全非。“小金宝”堪称三十年代的“金丝雀”,被上海灘的黑帮老大包了整整十年,在歌舞厅里是人见人爱的明星皇后,在黑帮圈里包括这个小荒岛上则是任人玩弄的可怜鸟,表面上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内心却空虚至极,常常独自吟唱童谣“外婆桥”,一心想寻回儿时的那份纯真与欢乐。可这是痴心妄想,她爱过许多男人,但没有一个真心实意,她想挣脱黑帮的魔掌,却以惨死而收场。就在这个小荒岛上,她成了黑帮内讧的牺牲品,被活埋前还要为主子唱一首动听的歌,跳一个逗乐的舞……
  说起歌舞,巩俐兴致更浓,她说干演员这行就是这点好,可以从角色身上学到好多东西。拍《画魂》,他学绘画学雕塑,提高了自己的美术修养;拍此片她学歌舞,片中有三场歌舞戏,探戈、恰恰加踢踏舞,由名师指点,天天勤学苦练,倒也能在镜前露一手。戏中还有三首歌,一曲情意绵绵的《假正经》,一曲黏黏糊糊的《狠心肠》,一曲调门怪怪的《今朝醉》,全由她自己配唱,说罢,情不自禁地哼唱起来,果然韵味十足。有人逗乐,说她唱得既有周璇的“金嗓子”味道,又有邓丽君的港台腔。
  开拍在即,导演提醒我们“别忘了幕后英雄”,于是,我们赶紧来到外景现场,找到正在忙碌的道具师傅,他风趣地说,巩俐演的小金宝的确身上全是“宝”,身上珠光宝气,家中堂皇富丽,要做到这两点,就够道具忙乎的了,于是他侃侃而谈为巩俐觅宝的趣事。小金宝的豪华府邸里布置的水晶玻璃吊灯、金光闪烁的挂件摆设,全是地道的舶来品,能觅到已经不易,卧室里那套花梨木家具更是费尽了心机,当时的上海滩人称夜巴黎,上流社会崇尚法国货,故而这套家具必须法式贵族型。他先是到导演工作室的资料中去寻,后到藏书楼的画报里去觅,像大海里捞针一样找到形象依据,然后跑遍全上海的家具公司、家具研究所,才在一家中外合资的装饰总汇觅到这套全市独一无二的高档家具,放到小金宝的卧室里,正中巩俐的意。小金宝的戏用道具:随身带的银烟盒、象牙烟嘴、镀金打火机,别以为它们不起眼,那可是从浏河路古玩市场花大价钱淘来的,哪一件都有收藏价值。至于卧室墙上的那幅名画镜框,来得蛮有戏剧性,起先配了不少镜框都不合要求,他一筹莫展中打开电视机,新闻节目中正播放市长接见外宾,地点是衡山饭店,外宾接待室里挂的镜框十分气派。他赶紧骑摩托直奔衡山饭店打听,此镜框果然为法式路易18手工雕刻型,制作单位是“上海酒店设备总汇”,这才加工定制,如愿以偿。说到小金宝坐的自备汽车,道具师傅更加绘声绘色,剧本的提示仅有一行字:“小金宝的漂亮的黑色小卧车划出了一条优美的弧线”。究竟是什么形状什么牌子一概不知。他只得求教好几位汽车收藏家,仔细推敲严格考证,才把焦点对准了一种牌子叫“裘盛伯格”的三十年代豪华型汽车。要命的是拍戏不等人,如何让这种车的图纸变成真家伙,这该到猴年马月?巩俐可等着用这辆车呢!那么用旧车改装,可找遍了全市的汽车厂,回答都众口一词,会这手绝活的老法师早都退休了。跑酸了腿磨破了嘴皮子,总算觅到上海锅炉厂的运输处,那儿又有设备又有人才,可人家一听到“裘盛伯格”这个品牌就望而却步了。他急中生智,搬出了张艺谋、巩俐的大名,说这是耗资千万的重点片,说这是大导演大明星的大制作。人家一听这车是巩俐所坐,口气顺了许多,终于全班动员日夜加班啃下了这块硬骨头,让车子按时开到外景地。巩俐坐上这辆车,十分感慨地说:“戏中坐车只有几分钟,戏外却要花费这么大的精力。”
  谁也想不到,此片拍成,老谋子与巩俐这对银幕内外的黄金拍档,却莫名其妙地分手了。
  “风月”重造了一条南京路
  1995年乍暖还寒季节,陈凯歌执导《风月》。为拍戏,花巨资造了一条南京路。
  这可是天下奇闻,我们赶紧奔赴松江车墩的实景地进行采访。一到片场,眼睛一亮,果然一条货真价实的南京路展现眼前,不过不是现在的南京路步行街,而是上世纪二十年代的大马路(当年的南京路叫大马路),近百年前的四大公司“先施”“永安”“新新”“大新”赫然在目。马路两边一排排“三阳南货”、“鸿翔女装”、“亨得利钟表”等百年老店都恢复原貌,“大减价”的彩旗迎风招展,吸引了无数穿着长袍马褂、织锦旗袍的“阿拉上海人”。加上黄包车夫在石库门弄堂口来回穿梭,有轨电车“叮叮当当”轧闹猛,此情此景一下子把我们拉回到了《风月》那个风云变幻的神秘年代。
  说起《风月》,陈凯歌即刻兴奋异常,此片是他为张国荣量身定做的戏,而女主角如意则是经过了三次换角风波后,由巩俐出马担纲,这样他们三人就是从《霸王别姬》后的再度合作。此片形式上讲的是爱情故事,内核则是在各种欲望影响下的人的异化,独特的视角是从男人的眼光折射现代社会的两性关系。而这条耗资巨大的南京路就是专门为讲述这个伤感故事而重造的。于是,旁边的美工师尽兴畅谈了重造南京路的各种花絮。
  既是重造就得原汁原味,了解这条马路的历史是必需的,就拿两家最著名的“先施”与“永安”公司说,“永安”的商品特色是舶来货,“先施”则专卖国货,因而橱窗布置截然不同。两家公司的地理位置和建筑格局也各有特色,“永安”地势占优,呈开放型,且有西洋气派,配以巴洛克式的回廊,绅士风度十足;“先施”的顾客群主要是国人,多半来自南市老城厢和城隍庙一带,所以大楼有中西合璧的宝塔型尖顶,门面朝东伸展,便于招徕从东边老城来的顾客。最有时代特点的是交汇于浙江路、湖北路和大马路的有轨电车,当年这一带属于英租界,用的是英式电车,驾驶员也是英式打扮。矗立于马路中央的指挥交通的红绿灯岗楼,足有10米高,交警都是从印度招募的锡克族士兵,身穿白色警服,头裹红色长布,上海人称作“红头阿三”。除此而外,还在湖北路口专门建了一家高楼深院的“酱园”大宅,黑瓦、翘角楼、烽火墙,特别是大门两旁的白墙上镶嵌了两个4米高的“酱”字,老上海一看便知,这是当年最典型的商店标记。要恢复二十年代大马路的本来面貌,需花的人力、物力、财力和精力自不必说,单说拍戏用的有轨电车和轨道从哪里来?这些老古董早在文革前就被拆除而消失得无影无踪,跑遍公交公司各车队,不要说旧电车,连旧钢轨都片甲无存,好在从铁道学院搞到了收藏的图纸,请置景师傅原样复制,才解决难题。还有几千米长的南京路的店面布置,说起来也挺有趣,除了四大公司的橱窗陈设,还有近百家各式店铺:西服店、南货店、理发店、瓷器店……衣食住行一应俱全。试想,这么多店面要像新开张一样货物充足,就是装装门面也非易事,单单布置一家“三阳南货店”,所用的桂圆、红枣、莲心、木耳就够你吃上一年半载的。除此而外,大马路两边弄堂口的“大闸蟹”摊、“热白果”摊、挂炉烤鸭摊、馄饨小吃担也是少不了的。还有,各种车也是大马路上的主角儿,马车、黄包车、汽车、老式轿车……如果把它们凑在一起,简直可以开个车子博览会了。当然,有了这些玩意儿凑热闹,南京路才有看头。你想,大马路上灯红酒绿、车水马龙,叫卖声、喇叭声、吆喝声叫成一团,岂不是旧上海滩的一大美景。   说着说着,真的拍戏了,只见张国荣一身玄色西装,头戴白色礼帽,手戴白色手套,一副绅士派头,从一辆高档自备车上下来,迈着与众不同的碎步进入灯光闪烁的“爵士饭店”。他演的男主角是个上海滩的拆白党,一个混迹于脂粉堆的变态美男,一个沉沦于黑社会的可怜灵魂,专干花女人敲竹杠的勾当,这条南京路就是他常常出没的花花世界。今晚,他如约来到“爵士饭店”,敲开豪华套房,与一位妖艳少妇幽会,施展吃软飯的种种手段,点起心中的欲望之火,把少妇蜡一般的融化……当年的大马路,天天在演绎这种光怪陆离的故事。拍了《风月》之后,这条重造的南京路风景依旧,拍了数不清的表现旧上海的影视剧,在爱恨情仇、悲欢离合中散发它的无穷魅力。
  外景地的明星趣闻
  拍外景是电影人的主要活计,为了把一部电影的外景拍得生动精彩,编导演、摄录美等主创都聚集一起,行当各异,众显身手,笑话特多,趣闻不断。
  我多次专访上影厂的总美术师韩尚义,他谈了不少看外景的趣闻。拍《林则徐》时,他与导演郑君里、主演赵丹、摄影师黄绍芬赴广东东莞选景,四个大块头走街串巷,跑得满头大汗,当地小孩逗乐唱山歌:“四个大胖佬,猪油肥得往外冒。”这本是损人的话,可听不懂当地土话的赵丹以为是夸奖,二话没说掏钱请客,与孩子们一起吃东莞特色面,十几碗面一溜儿端上桌,大家傻了眼,不知道黑乎乎的浇头是啥玩意儿。韩尚义说是老鼠肉,郑君里说是猴脑子,黄绍芬说是蛇肉,赵丹说是烧糊的野鸡肉,谁也不敢动筷。只有孩子们狼吞虎咽,乐滋滋地说“这是广东有名的沙鳝面”,大家这才越吃越有味。孩子们吃得心满意足,心想骂了人还能赚到吃,于是又唱:“四个大胖佬,肥头肥脑齐上当。”赵丹又误以为在夸他,居然取出零钱奖赏他们,四个孩子像喜鹊般飞跑了。一到晚上,四个胖子就躲进海边的渔船上,排除一切干扰谈剧本、分镜头。广东高温40度,他们就赤膊上阵,这样一来凉快是凉快了,但蚊子趁机而上,赵丹皮白肉嫩,最受蚊子欢迎,他边挠痒痒边逗趣说“广东的蚊子是吃沙鳝面的,咬起来特别厉害。”他们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选外景的,条件虽然艰苦,但创作激情旺盛。夜已深,四个胖子仍无睡意,正为一场“送别”外景戏犯愁。正当大家一筹莫展时,郑君里随口吟诵了李白的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诵者无心,听者有意,大家异口同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不正是‘送别’这场戏选外景的灵感嘛!”第二天顾不上休息,他们就抓住这个灵感,驱车跑遍了广州、韶关、虎门,选用了江边孤帆,群山远水,以碧空万里、白云青山组成诗意的画面,这才拍成了“送别”这场外景戏:邓廷桢被清廷调离广州,林则徐犹如失去一臂,心情沉重地为之送别,两人江边分手,白帆离岸,友人回头,林则徐不忍诀别,疾步奔上城墙,登山远眺,一步一回首,包含“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诗情画意。此片拍成,“送别”成为人们交口称赞的神来之笔,赵丹仍不失风趣:“这是蚊子咬出来的灵感。”
  说罢赵丹的趣事,韩尚义又说了另一个段子。拍电影《海魂》,外景地在辽阔的大海边,赵丹与崔嵬、康泰、高博拍档,演配角的牛犇正初涉情网,毫无经验,一见女友就手足无措脸发红,拍戏之余到海滨约会不知说啥好。赵丹探听到这一“情报”,来了兴致,先是火力侦察,同崔嵬、康泰尾随牛犇与女友来到约会地点,见到牛犇在女友面前一副尴尬相,就拼命鼓励:“小牛子,加油!”接着“哈哈哈”一阵大笑,本来想鼓励,结果却适得其反,牛犇被吓得一溜烟逃了。赵丹一把逮住,使出激将法:“这姑娘多好,你不去,我们可要抢啦。”接着循循诱导,教他各种恋爱技巧,一是攻心为上法,先摸透姑娘心思,再投其所好,讨得欢心必水到渠成;二是循序渐进法,千万不能操之过急,先谈情说爱,待等甜言蜜语说尽,就可入戏,进入恋爱的最佳状态……牛犇心领神会,见机行事,果然立竿见影,马到成功。
  韩尚义告诉我,他与之合作的导演中,选外景郑君里以浪漫见长,张骏祥则以严谨著称。拍《白求恩大夫》,张导对外景的要求是“朴素再朴素,真实再真实”。这次选景是三个胖子加一个瘦子,即张导、韩尚义和摄影师吴印咸,瘦子是饰演白求恩的外国演员谭宁邦,他们乘坐一辆吉普跋山涉水跑遍燕北大川,为的是寻找“白求恩”居住的河北民宅,“哪怕是一门一窗,一柜一炕,都必须是地道的晋察冀味道。”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在一偏僻山区找到,三胖一瘦就住下体验生活。主人以“烙饼卷大葱”招待,“白求恩”是外国人,不知这玩意儿为何物,三个胖子均是南方人,也无从下手,只得向房东求教,现教现学,先是把烙饼摊平,然后把大葱放齐,沾上辣酱、蒜泥,再像卷铺盖似地卷紧,这才像了北方吃法。“白求恩”看得目瞪口呆,馋得急不可耐,一口气就把烙饼吃完,连夸“味道胜过意大利馅饼!”导演也高兴起来:“‘白求恩’学吃烙饼,是进入角色的良好开端。”
其他文献
北京的高小龙先生拍了一盘有关胡适的视频。上月他到上海约请有关人士提提意见,给补充一些新鲜的资料,组织者想起了赵家璧,约我参加,还要求我谈谈赵家璧与胡适有过什么交往。父亲赵家璧确实与胡适有过一些交往,可是由于种种原因,他自己写的回忆文章中,却没有像写徐志摩、蔡元培等先辈那样,认真地回忆、书写过。而且胡适早年给他的信,也已在文革中上交了,运动后期又莫名其妙地消失了。这令我有些为难,现在我就从有限的出版
——“周志高的智慧和中国书法的发展联系在一起,他表现出更多的超前之举,他创办了中国第一本《书法》杂志,发起筹办了全国第一届书法篆刻展览……”  ——“写当代中国书法史,始于1970年代的‘书法热’应是重要章节,而‘书法热’最早期的播火者之一周志高,是一位应当载入史册的重要人物。”  ——“周志高在将精力投入书法社会活动的同时,没有忘记临池,没有间断书法艺术的创作和探索,他的书法艺术,总体风格是重气
近年来,城市综合管廊工程建设在我国大中型城市方兴未艾,成为未来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管理的重点发展方向.本文针对我国城市综合管廊建设现状及未来发展思路进行梳理,通
检索一个人的家族史是一桩有趣的事情。  本期两幅照片,崔益军拍的小照片是舒适老先生21年前在篮球场上驰骋的英姿。那一年,他已经75岁高龄。祖忠人拍的大照片摄于1992年,舒老参加上海文联组织的延安采风学习团,在延安巧遇当地小姑娘,两人在窑洞前聊天,老与少、黄土地与红衣裳,相映成趣。  他的家族与篮球的渊源,很有说头。舒适的爸爸的八弟,也就是他的八叔舒鸿,是我国著名的体育教育家。1936年柏林奥运会
包头市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关系到全市200多万市民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包头地区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实践江泽民主席三个代表思想的重要体现。本文
每个人内心深处都隐藏着最美好的理想,都有属于自己最独特的心愿。随着年龄的增长,它也许会改变,也许会始终如一,也许会成为成长的动力。我的心愿是有朝一日能像科比一样驰骋在篮球场上,成为一名篮球明星。  打篮球是我的最爱。虽然学习打篮球的时间不满两年,但篮球特有的魅力一直吸引着我,且与日俱增。初中刚刚入学时,经常有一些同龄的朋友在课余时间一起切磋球技,正是篮球让我结识了很多朋友。每当大家从球场上散去,空
期刊
目的:观察丹参、泽泻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6组,正常组、模型组、丹参组、泽泻组、丹泽组和东宝甘泰对照组,采用喂饲高脂饲料方
加入WTO是推进中国经济市场化发展的历史契机,将为中国各方面的改革开放提供新的动力和主题.该文在对中国政府入世后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系统的研究了中国政府
该论文从第一章概述国际工程项目合作的产生和发展开始,阐述中国参与国际工程项目合作的现状,并介绍几种常见国际工程项目管理模式以及工程承包方法;第二章,从工程项目的准备
与崔益军约见之初,他便商议问我,下午2点在贵都酒店的咖啡座如何?我当时还很窃喜,想,那么巧,那里离杂志社超近的。结果见面之时人家温和道来:记者都喜欢深夜码字的,想来也不方便约得太早,并且这个地方应该你步行过来就可以了吧?于是,心里感动地默念一声“同行懂我”之余,倒也觉得他的细心、周到还是符合我的想象的:在去年的《申江服务导报》上,几乎每期都用一个整版刊登他的人物摄影系列——《大家》;在这一系列的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