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前,路建康和我都居住在北京海淀三角地。那儿市井错落,喧哗嘈杂。大款乞丐,教授盲流,皇家园林和煤球炉子,煮大肠的和吃西餐的,间或有之。地界儿虽不大,灵性四溢,出个人物,很平常。
屈指一算,我们哥们儿的交情,四十多年了。属于有事儿没事儿,碰个面儿心里才踏实的那种。
老哥俩儿,你瞧着我老了,我也瞧着你老了。
忽然怀旧,忽然想想老哥们儿建康的一些往事,不由得好生唏嘘感慨了一阵子。
最初见到的路建康:微胖,敦实,年轻气盛,炙手可热。他是海淀区文化局长兼海淀剧院经理,北京市劳模。没过几天,又升任北京市演出公司经理。可以说,他在改革开放之初,不辱使命,把个演出公司弄得风生水起:一年组织演出一百八十多场,平均两天一场;同时,在九个演出场地开锣,大戏杂剧并行,文化之夜与民间灯会争奇斗艳。那时候很难捉得住路建康踪影,他每日每时都是春风得意,一路匆忙。他胆大妄为地把后来称“后”称“王”的歌手和港澳台的明星调集麾下,八方巡演。他甚至组织了摇滚乐队和歌手的“爆棚”演出!在那个创新与冒险难分彼此的年代,在那个探索、开拓、博弈才能前行的路上,建康有胆量,有作为,不停地摆下好棋快棋,活跃北京文化市场,干得欢天喜地。人们都说,如此这般,假以时日,路建康一定有大的发展和进步,一定会应了那句话,“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前程似锦,着“好事儿”吧。
“好事儿”说来就来了。忽一日,是阴天,吃午饭的时候,建康来了。他全不似以往那般神采四射,脸上灰土土的。问他怎么不上班,是不是出了什么事,他半晌回了一句:“我没班可上了……”说这句话的时候,他眼里噙着泪花。也难怪,一个充满活力的人,忽地从天上跌到地上,被免职,丢了工作,无限悲凉。他的主要“罪状”,是他带领一些人赴美商演,上边给每人补助三十元人民币,他把这“补助”,补给了每个人……除此“经济问题”,还有什么,至今不得而知。我听了他的“自供”,哑然失笑,忙翻出电话本,寻找可以帮帮忙说说话的人,好不容易拨通了一位市局副局长的电话,得了一串“哼哼”“哼哼哼”的回敬。我又张罗弄几个“小炒”,拿出一瓶“陈年老汾”,想为他开怀解郁,好生劝他宽心。他却说“吃不下东西”,摇摇头,走了。
我之所以在这篇文字中没有用建康历程中的“辉煌”和“火上浇油”“打眼儿”开头,是觉得这段“走麦城”,才是他人生的真正开端。经受这段人生旅程的历练之后,无论再跌入什么低谷,我从没见过建康流眼泪。遇上天大的事情,他都变得那么从容,淡定,包容。也许,孟老夫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那段话,是他人生的谶语。
那日,建康离开我家,沉入海淀三角地人海,成了市井中真正的無业游民。
不知道日子过了多久,建康又来找我,拿出一个北京申办奥运会的“申奥”文书,让我帮忙润色一下文字。他特别指着文书上的史前陶器说,那五人联袂拉手跳舞的图案,与奥运五环,早就“英雄所见略同”,是远古结下的缘分。
我望着他乐滋滋的样子,想赞美他“起死回生”或“东山再起”,却只是傻笑,说不出话来。
自此之后,建康非常珍惜重新获得的这份历史性的工作。重新燃烧的激情和历练之后的沉稳交替融合发作,他担任2008北京奥运会制作总监,成功地组织完成了一场连一场的国家级大型活动,创立了北奥大型体育文化公司。所有这一切的起色和拓展,都要感谢他生命中出现的至关重要的一个人:朱祖朴。
朱祖朴,四川人,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时任北京市政府副秘书长。小个子,身高不足一米六。生性“麻辣”,处事果决,说话像发电报,从不拖泥带水。北京市政府委派他负责有关大型活动的组织与实施。坊间都传为美谈的一件事是:我们一同为“香港回归盛典”到港岛采风,饿了,每两人喝了一碗六元人民币的大米粥。朱副秘书长嫌大手大脚,气得瞪眼,忍住未发作。晚饭时,众人与邀请的歌星一起到餐厅用餐,要了一瓶很普通的开胃酒,副秘书长这回绷不住了,手指着当事人,尽量温和地吼道:“我要当总理,你休想当财政大臣!”四十多年下来,一次又一次活动实施之中,常常看到建康蹲在场地一隅,大嚼盒饭。那些东南西北的快餐,没有吃倒建康的胃口,我想,大都和朱祖朴的影响有关。
这位副秘书长,绝对的廉政,俭朴,操守。建康帮他搬家的时候,发现这位官员才是真正的家无长物,一堆破烂家什中,十分显要的是两把藤条编的椅子,缠着塑料绳,像“伤兵”。
当然,副秘书长也并非不识人间烟火。他带着剧组的人,挤进政府食堂吃了一回饺子。还率领国家院、团的中老年艺术家们蹭到“藻鉴堂”,讨论香港回归大典的创意和结构,吃了一回热腾腾的涮羊肉。那日,众位贤达各显其能,争执了大半宿。早晨起来,亭台拂冰,长桥卧雪,颐和园天地一白,唯有我们几个人,面对自己在雪里留下的孤单的脚印儿感叹……
经过几个项目的短暂合作之后,我按自己的写作计划忙去了。万万没想到,一日凌晨两点,朱祖朴的电话把我拨醒了。
不知他如何在万马千军之中点将点到了我:邀我加入大型活动团队,做“北京欢庆澳门回归庆典”的总撰稿。说实话,那时我与朱副秘书长并不熟,他肯定是听了路建康的一番“美言”。我也不知道,进入这团队之后,还有无时间顾及我的其他创作。在那个午夜迟疑的片刻之间,朱祖朴又拨通了我爱人王作勤的电话,真切、热情地说:“你一定要说动韩将军(文职,习惯性称呼)出山哪!”
这个晚上,这番简短的电话,其实是我的福音!拓宽了我漫长的人生道路,我被“拉”进了国家大型文体活动的团队,作为“总撰稿”,有幸创作了不同时空、地域、风格、形式的音乐、诗歌作品。
我更没有料到,1989年春节前夕,雪漫北京,建康给我打了一个“热腾腾”的电话,约我做“北京解放四十周年纪念”的总撰稿,郑重地约我为北京的节日写一首歌唱祖国的主题歌。他的邀请那么直接、热情、真诚,不可推辞。一个星期之后,歌词写毕,建康立即为这个作品联姻,去找作曲。只几日,作曲家谷建芬请我们去听“小样”。我和建康来到昌运宫谷建芬的家,坐在狭小走廊的长条凳上,听谷建芬自弹钢琴首唱那首动听的歌曲:
屈指一算,我们哥们儿的交情,四十多年了。属于有事儿没事儿,碰个面儿心里才踏实的那种。
老哥俩儿,你瞧着我老了,我也瞧着你老了。
忽然怀旧,忽然想想老哥们儿建康的一些往事,不由得好生唏嘘感慨了一阵子。
最初见到的路建康:微胖,敦实,年轻气盛,炙手可热。他是海淀区文化局长兼海淀剧院经理,北京市劳模。没过几天,又升任北京市演出公司经理。可以说,他在改革开放之初,不辱使命,把个演出公司弄得风生水起:一年组织演出一百八十多场,平均两天一场;同时,在九个演出场地开锣,大戏杂剧并行,文化之夜与民间灯会争奇斗艳。那时候很难捉得住路建康踪影,他每日每时都是春风得意,一路匆忙。他胆大妄为地把后来称“后”称“王”的歌手和港澳台的明星调集麾下,八方巡演。他甚至组织了摇滚乐队和歌手的“爆棚”演出!在那个创新与冒险难分彼此的年代,在那个探索、开拓、博弈才能前行的路上,建康有胆量,有作为,不停地摆下好棋快棋,活跃北京文化市场,干得欢天喜地。人们都说,如此这般,假以时日,路建康一定有大的发展和进步,一定会应了那句话,“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前程似锦,着“好事儿”吧。
“好事儿”说来就来了。忽一日,是阴天,吃午饭的时候,建康来了。他全不似以往那般神采四射,脸上灰土土的。问他怎么不上班,是不是出了什么事,他半晌回了一句:“我没班可上了……”说这句话的时候,他眼里噙着泪花。也难怪,一个充满活力的人,忽地从天上跌到地上,被免职,丢了工作,无限悲凉。他的主要“罪状”,是他带领一些人赴美商演,上边给每人补助三十元人民币,他把这“补助”,补给了每个人……除此“经济问题”,还有什么,至今不得而知。我听了他的“自供”,哑然失笑,忙翻出电话本,寻找可以帮帮忙说说话的人,好不容易拨通了一位市局副局长的电话,得了一串“哼哼”“哼哼哼”的回敬。我又张罗弄几个“小炒”,拿出一瓶“陈年老汾”,想为他开怀解郁,好生劝他宽心。他却说“吃不下东西”,摇摇头,走了。
我之所以在这篇文字中没有用建康历程中的“辉煌”和“火上浇油”“打眼儿”开头,是觉得这段“走麦城”,才是他人生的真正开端。经受这段人生旅程的历练之后,无论再跌入什么低谷,我从没见过建康流眼泪。遇上天大的事情,他都变得那么从容,淡定,包容。也许,孟老夫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那段话,是他人生的谶语。
那日,建康离开我家,沉入海淀三角地人海,成了市井中真正的無业游民。
不知道日子过了多久,建康又来找我,拿出一个北京申办奥运会的“申奥”文书,让我帮忙润色一下文字。他特别指着文书上的史前陶器说,那五人联袂拉手跳舞的图案,与奥运五环,早就“英雄所见略同”,是远古结下的缘分。
我望着他乐滋滋的样子,想赞美他“起死回生”或“东山再起”,却只是傻笑,说不出话来。
自此之后,建康非常珍惜重新获得的这份历史性的工作。重新燃烧的激情和历练之后的沉稳交替融合发作,他担任2008北京奥运会制作总监,成功地组织完成了一场连一场的国家级大型活动,创立了北奥大型体育文化公司。所有这一切的起色和拓展,都要感谢他生命中出现的至关重要的一个人:朱祖朴。
朱祖朴,四川人,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时任北京市政府副秘书长。小个子,身高不足一米六。生性“麻辣”,处事果决,说话像发电报,从不拖泥带水。北京市政府委派他负责有关大型活动的组织与实施。坊间都传为美谈的一件事是:我们一同为“香港回归盛典”到港岛采风,饿了,每两人喝了一碗六元人民币的大米粥。朱副秘书长嫌大手大脚,气得瞪眼,忍住未发作。晚饭时,众人与邀请的歌星一起到餐厅用餐,要了一瓶很普通的开胃酒,副秘书长这回绷不住了,手指着当事人,尽量温和地吼道:“我要当总理,你休想当财政大臣!”四十多年下来,一次又一次活动实施之中,常常看到建康蹲在场地一隅,大嚼盒饭。那些东南西北的快餐,没有吃倒建康的胃口,我想,大都和朱祖朴的影响有关。
这位副秘书长,绝对的廉政,俭朴,操守。建康帮他搬家的时候,发现这位官员才是真正的家无长物,一堆破烂家什中,十分显要的是两把藤条编的椅子,缠着塑料绳,像“伤兵”。
当然,副秘书长也并非不识人间烟火。他带着剧组的人,挤进政府食堂吃了一回饺子。还率领国家院、团的中老年艺术家们蹭到“藻鉴堂”,讨论香港回归大典的创意和结构,吃了一回热腾腾的涮羊肉。那日,众位贤达各显其能,争执了大半宿。早晨起来,亭台拂冰,长桥卧雪,颐和园天地一白,唯有我们几个人,面对自己在雪里留下的孤单的脚印儿感叹……
经过几个项目的短暂合作之后,我按自己的写作计划忙去了。万万没想到,一日凌晨两点,朱祖朴的电话把我拨醒了。
不知他如何在万马千军之中点将点到了我:邀我加入大型活动团队,做“北京欢庆澳门回归庆典”的总撰稿。说实话,那时我与朱副秘书长并不熟,他肯定是听了路建康的一番“美言”。我也不知道,进入这团队之后,还有无时间顾及我的其他创作。在那个午夜迟疑的片刻之间,朱祖朴又拨通了我爱人王作勤的电话,真切、热情地说:“你一定要说动韩将军(文职,习惯性称呼)出山哪!”
这个晚上,这番简短的电话,其实是我的福音!拓宽了我漫长的人生道路,我被“拉”进了国家大型文体活动的团队,作为“总撰稿”,有幸创作了不同时空、地域、风格、形式的音乐、诗歌作品。
我更没有料到,1989年春节前夕,雪漫北京,建康给我打了一个“热腾腾”的电话,约我做“北京解放四十周年纪念”的总撰稿,郑重地约我为北京的节日写一首歌唱祖国的主题歌。他的邀请那么直接、热情、真诚,不可推辞。一个星期之后,歌词写毕,建康立即为这个作品联姻,去找作曲。只几日,作曲家谷建芬请我们去听“小样”。我和建康来到昌运宫谷建芬的家,坐在狭小走廊的长条凳上,听谷建芬自弹钢琴首唱那首动听的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