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全毅
广东廉江人,1964年6月出生,1985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7年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曾任粤西农垦晨光农场中学教师兼校团委书记、宣传科宣传干事、宝安区组织部组织科科长、宝安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宝安区文化局党委书记、宝安宣传部副部长、中共深圳市宝安区教育局党组成员、深圳市宝安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主任,现任深圳市宝安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
前不久,一个阴雨连绵的日子,我从罗湖驱车来到了宝安区,采访了宝安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局长李全毅。 儒雅而谦卑的李全毅局长,谈到自己这些年的工作历程时精神抖擞,眼晴出奇有神,露出一副和蔼可亲的表情,绽开笑容时他会露出整齐的牙齿,那笑容像是一道闪光,瞬间就把周围照亮了。顷间拉近了彼此的距离,他洋洋洒洒说了很多,让人感受到一个共产党人满满的正能量。
在全区实施“百千万”工程周末音乐会
担任深圳市宝安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局长后,李全毅非常注重发挥音乐、文化浸润的作用。他说,生命因音乐而美丽,音乐带给人们自信、智慧和人生的启迪。以文化人,方能致远。宝安外来人口众多,居民的文化背景、生活习惯存在差异,亟需找到“共同语言”实现融合共生,音乐、文化的纽带作用恰恰能发挥润物无声的促进作用。
宝安历史源远流长,夏、商、周为百越地,从来就不缺少文化底蕴。宝安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今年以来在全区实施“百千万”工程周末音乐会,每个周末在宝安,在广场、公园、地铁站举行,为宝安市民送上精彩纷呈的街头艺术家艺术表演,为“城市美学·印象宝安”增添了一抹亮色。李全毅说,周末音乐会,就是让市民与艺术零距离接触,以艺术反哺群众,以形成开放、文明、包容、自信的城市气质和品格。而且,宝安需要这样的艺术名片和人文灵魂,更需要具有影响力的公共艺术项目,宝安市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已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温文儒雅的李全毅局长谈到音乐颇有见解,他喜欢音乐,吉他弹得很棒。他认为音乐是一种文化现象, 是人类语言的延伸,是彩色的声音,是一种形象的、感人的沟通方式。比如,在人口众多的宝安区,以音乐为媒介、为桥梁,找到“音乐”这个“共同语言”,立足“文化强区”工程,创新性地开办“百千万”周末音乐会是非常有意义的。
文化工作者要坚持百姓情怀、人民本色,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宝安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按照“对标国际化、立足本土化、落实在城市化”的要求,实施文化“百千万”工程周末音乐会活动,广泛搭建了街头文化艺术交流展示平台,实现“周周有演出,区域全覆盖”,为居民提供优秀的艺术节目,让居民更有获得感和幸福感,提升城市品质。
要创新国学教育载体
李全毅曾任宝安区国学教育研究会会长。他一上任,就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国学教育的根本,并紧紧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条主线,明确该区国学教育工作的目标任务和思路,要求各实验学校把国学教育作为学校的校本课程,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积极开展国学经典诵读,并在学科内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
李全毅认为,要推动国学教育进课堂、进校园、进家庭、进社区,探索和建立国学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形成具有宝安特色的国学教育体系及运行机制,打造宝安国学教育品牌。首先要创新国学教育载体,形成区域国学教育特色。各国学实验学校要以“六有”(有师资、有教材、有课程、有活动、有氛围、有特色)为思路,以“彰显亮点 、凝练特色、积淀文化”为目标,努力创新国学教育载体,建成各具国学特色的学校。
李全毅说,抓好中小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责无旁贷,这不仅仅是背一首古诗,而是要对国家、家园、民族要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宝安不仅在国学教育上进行课程开发,还与省社科院进行合作,推出一套结合宝安历史文化的国学教材。
让音乐浸润更多人的心灵
城市公共艺术是李全毅谈得最多的问题。我原以为这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无趣话题。
李全毅说,走进北京,走进上海、广州和成都,走进每一个城市,你都看到什么?又感受到什么?是否千篇一律,或者说千城一面?于是,追究特色与个性的领导和设计师人员便挖空心思,竭尽屋顶立面广场和马路之能事,“夺回古都风貌”,创造“世界第一”。构筑“新世紀”的景观,但结果又如何呢?看看那令人望而却步的景观大道,那暴晒在太阳光下的世纪广场,还有那“亮起来”的街道。于是,我们要问,如何规划和谐城市的公共空间?城市由谁来设计?城市为谁而设计?“千城一面”的问题,在中国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当然宝安也面临这个问题,千篇一律的火柴盒式的建筑,给我们感觉是拥挤、压抑、审美疲劳,要改变这种现状,在已建的城区只能靠局部改造。如今投资环境已不仅仅是改革开放之初的“三通一平”的硬环境,外商更注重是文化特色、文化积淀和人文精神等软环境。而营造这个环境要靠亮点来点缀营造,要经营城市,就必须得有土地空间。现在宝安经济发展规模及速度,决定了将来分区分街道势在必行。
有时就算是规划好了,最终落实不到位等于没有规划。这也是多年来人大、政协代表委员们屡次上书的问题,要做好这一点并不难,首先政府要明确其基本职能是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公正。在公共事务尤其是精神文化领域应使每个城市市民有活动、娱乐的文化空间,实现社会资源共享。其次,要先行规划好。作为文化用地的地块,一要由规划分局电脑录入,二要在具体的地块立牌,接受媒体、群众的监督。三要是在各街道备案,凡是更改用途的必须公示。另外,区政协委员、人大代表、党代表要加强监督。把每个地块由所在的街道包干负责,必要时对重点地段进行视察。现有的文化用地空间,已不再适应将来的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比如原有的一个街道广场也不可能一分为二,同时未来的宝安作为深圳市城市的次中心。各组团、各区域将来不再是应有“一个中心一个广场”的格局,而是按区域组团彰显其文化特色。
社区街景是一个城市风格和气质的花絮。有极强的点缀功能,又是百花齐放的园地,要保护好这些空间,严防经济组织不择手段地改变功能占为己有,这是政府维护社会公正的重要使命,这些空间的功能,应是市民未来绝好的避风港、心智亭。说得深入点,是每一个市民的公共空间。容不得任何利益集团据为己有。这既体现公平与效率的兼顾,也是一个城市有没有亲和力的具体载体。
宝安建区已经有十多年了,应该算得上是一个成熟的社区,可惜我们提供给市民的休闲去处无非是中心公园、中心广场、住宅区的休闲小区。绝大部分应该规划建成休闲区或分给市民出入的区域全部由商业店铺或单位占据。比如主干道前进路,说是宝城目前唯一亮点的交通干线,按现代城市交通轨道的功能,应该是具有交通功能外,同时也是市民的聚散地,两旁应有适合路人小憩的空间。若不是为了陪友游或约会,谁还会七拐八拐到离主干道数公里外的中心广场休闲?
宝安城市化的进程进入了实际性的阶段。但是城市建设,尤其是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三个环节中离城市发展的要求有相当的差距。千城一面,千城一线。宝安辖区范围内的十个街道办,主体建筑没有令人深刻的地方特色风格,两大建筑特色,一个是商住房地产,二个是工业厂房。除房地产系列尚有一点不同风格(但也都是海外翻版)外,另一个为 “三来一补”企业构成的主体。这个体系大部分是不折不扣的火柴盒大集合。
从质感看,现代建筑绝大部分是马赛克、玻璃幕墙、钢筋水泥,给人的视觉是冷、冰、僵、硬。面对过于国际化的商住用建筑,毫无个性。面对过于实用化的厂房、宿舍楼,让人没有与城市对话的冲动,路人唯有逃离街道,蛰居斗室。
如何让艺术赋予城市公共空间以活的灵魂,抚慰游走在都市钢筋水泥中的疲惫心灵呢?在中国内地,由于城市景观等公共空间艺术的费用多由财政支出,这一切大多由行政部门执行,但在国外,早在50年前,一种关于公共艺术的“百分比”方案早就产生,这一方案即指所有建设项目都必须按一定百分比提取资金上交,以作为公共空间艺术的建设经费,并有相关条例保证实施。由于公共艺术不同于艺术家单纯个人作品的公众性——公众对公共艺术决策的参与成为艺术百分比政策最重要的一点。
李全毅说:“让每个公民都懂得哪些是优秀的公共艺术作品那是很不现实的,或者以每个公民都认为某件公共艺术品是好的才能被认为是好作品的做法也会使我们再次陷于艺术上的专政年代。”
广东廉江人,1964年6月出生,1985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7年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曾任粤西农垦晨光农场中学教师兼校团委书记、宣传科宣传干事、宝安区组织部组织科科长、宝安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宝安区文化局党委书记、宝安宣传部副部长、中共深圳市宝安区教育局党组成员、深圳市宝安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主任,现任深圳市宝安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
前不久,一个阴雨连绵的日子,我从罗湖驱车来到了宝安区,采访了宝安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局长李全毅。 儒雅而谦卑的李全毅局长,谈到自己这些年的工作历程时精神抖擞,眼晴出奇有神,露出一副和蔼可亲的表情,绽开笑容时他会露出整齐的牙齿,那笑容像是一道闪光,瞬间就把周围照亮了。顷间拉近了彼此的距离,他洋洋洒洒说了很多,让人感受到一个共产党人满满的正能量。
在全区实施“百千万”工程周末音乐会
担任深圳市宝安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局长后,李全毅非常注重发挥音乐、文化浸润的作用。他说,生命因音乐而美丽,音乐带给人们自信、智慧和人生的启迪。以文化人,方能致远。宝安外来人口众多,居民的文化背景、生活习惯存在差异,亟需找到“共同语言”实现融合共生,音乐、文化的纽带作用恰恰能发挥润物无声的促进作用。
宝安历史源远流长,夏、商、周为百越地,从来就不缺少文化底蕴。宝安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今年以来在全区实施“百千万”工程周末音乐会,每个周末在宝安,在广场、公园、地铁站举行,为宝安市民送上精彩纷呈的街头艺术家艺术表演,为“城市美学·印象宝安”增添了一抹亮色。李全毅说,周末音乐会,就是让市民与艺术零距离接触,以艺术反哺群众,以形成开放、文明、包容、自信的城市气质和品格。而且,宝安需要这样的艺术名片和人文灵魂,更需要具有影响力的公共艺术项目,宝安市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已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温文儒雅的李全毅局长谈到音乐颇有见解,他喜欢音乐,吉他弹得很棒。他认为音乐是一种文化现象, 是人类语言的延伸,是彩色的声音,是一种形象的、感人的沟通方式。比如,在人口众多的宝安区,以音乐为媒介、为桥梁,找到“音乐”这个“共同语言”,立足“文化强区”工程,创新性地开办“百千万”周末音乐会是非常有意义的。
文化工作者要坚持百姓情怀、人民本色,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宝安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按照“对标国际化、立足本土化、落实在城市化”的要求,实施文化“百千万”工程周末音乐会活动,广泛搭建了街头文化艺术交流展示平台,实现“周周有演出,区域全覆盖”,为居民提供优秀的艺术节目,让居民更有获得感和幸福感,提升城市品质。
要创新国学教育载体
李全毅曾任宝安区国学教育研究会会长。他一上任,就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国学教育的根本,并紧紧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条主线,明确该区国学教育工作的目标任务和思路,要求各实验学校把国学教育作为学校的校本课程,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积极开展国学经典诵读,并在学科内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
李全毅认为,要推动国学教育进课堂、进校园、进家庭、进社区,探索和建立国学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形成具有宝安特色的国学教育体系及运行机制,打造宝安国学教育品牌。首先要创新国学教育载体,形成区域国学教育特色。各国学实验学校要以“六有”(有师资、有教材、有课程、有活动、有氛围、有特色)为思路,以“彰显亮点 、凝练特色、积淀文化”为目标,努力创新国学教育载体,建成各具国学特色的学校。
李全毅说,抓好中小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责无旁贷,这不仅仅是背一首古诗,而是要对国家、家园、民族要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宝安不仅在国学教育上进行课程开发,还与省社科院进行合作,推出一套结合宝安历史文化的国学教材。
让音乐浸润更多人的心灵
城市公共艺术是李全毅谈得最多的问题。我原以为这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无趣话题。
李全毅说,走进北京,走进上海、广州和成都,走进每一个城市,你都看到什么?又感受到什么?是否千篇一律,或者说千城一面?于是,追究特色与个性的领导和设计师人员便挖空心思,竭尽屋顶立面广场和马路之能事,“夺回古都风貌”,创造“世界第一”。构筑“新世紀”的景观,但结果又如何呢?看看那令人望而却步的景观大道,那暴晒在太阳光下的世纪广场,还有那“亮起来”的街道。于是,我们要问,如何规划和谐城市的公共空间?城市由谁来设计?城市为谁而设计?“千城一面”的问题,在中国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当然宝安也面临这个问题,千篇一律的火柴盒式的建筑,给我们感觉是拥挤、压抑、审美疲劳,要改变这种现状,在已建的城区只能靠局部改造。如今投资环境已不仅仅是改革开放之初的“三通一平”的硬环境,外商更注重是文化特色、文化积淀和人文精神等软环境。而营造这个环境要靠亮点来点缀营造,要经营城市,就必须得有土地空间。现在宝安经济发展规模及速度,决定了将来分区分街道势在必行。
有时就算是规划好了,最终落实不到位等于没有规划。这也是多年来人大、政协代表委员们屡次上书的问题,要做好这一点并不难,首先政府要明确其基本职能是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公正。在公共事务尤其是精神文化领域应使每个城市市民有活动、娱乐的文化空间,实现社会资源共享。其次,要先行规划好。作为文化用地的地块,一要由规划分局电脑录入,二要在具体的地块立牌,接受媒体、群众的监督。三要是在各街道备案,凡是更改用途的必须公示。另外,区政协委员、人大代表、党代表要加强监督。把每个地块由所在的街道包干负责,必要时对重点地段进行视察。现有的文化用地空间,已不再适应将来的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比如原有的一个街道广场也不可能一分为二,同时未来的宝安作为深圳市城市的次中心。各组团、各区域将来不再是应有“一个中心一个广场”的格局,而是按区域组团彰显其文化特色。
社区街景是一个城市风格和气质的花絮。有极强的点缀功能,又是百花齐放的园地,要保护好这些空间,严防经济组织不择手段地改变功能占为己有,这是政府维护社会公正的重要使命,这些空间的功能,应是市民未来绝好的避风港、心智亭。说得深入点,是每一个市民的公共空间。容不得任何利益集团据为己有。这既体现公平与效率的兼顾,也是一个城市有没有亲和力的具体载体。
宝安建区已经有十多年了,应该算得上是一个成熟的社区,可惜我们提供给市民的休闲去处无非是中心公园、中心广场、住宅区的休闲小区。绝大部分应该规划建成休闲区或分给市民出入的区域全部由商业店铺或单位占据。比如主干道前进路,说是宝城目前唯一亮点的交通干线,按现代城市交通轨道的功能,应该是具有交通功能外,同时也是市民的聚散地,两旁应有适合路人小憩的空间。若不是为了陪友游或约会,谁还会七拐八拐到离主干道数公里外的中心广场休闲?
宝安城市化的进程进入了实际性的阶段。但是城市建设,尤其是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三个环节中离城市发展的要求有相当的差距。千城一面,千城一线。宝安辖区范围内的十个街道办,主体建筑没有令人深刻的地方特色风格,两大建筑特色,一个是商住房地产,二个是工业厂房。除房地产系列尚有一点不同风格(但也都是海外翻版)外,另一个为 “三来一补”企业构成的主体。这个体系大部分是不折不扣的火柴盒大集合。
从质感看,现代建筑绝大部分是马赛克、玻璃幕墙、钢筋水泥,给人的视觉是冷、冰、僵、硬。面对过于国际化的商住用建筑,毫无个性。面对过于实用化的厂房、宿舍楼,让人没有与城市对话的冲动,路人唯有逃离街道,蛰居斗室。
如何让艺术赋予城市公共空间以活的灵魂,抚慰游走在都市钢筋水泥中的疲惫心灵呢?在中国内地,由于城市景观等公共空间艺术的费用多由财政支出,这一切大多由行政部门执行,但在国外,早在50年前,一种关于公共艺术的“百分比”方案早就产生,这一方案即指所有建设项目都必须按一定百分比提取资金上交,以作为公共空间艺术的建设经费,并有相关条例保证实施。由于公共艺术不同于艺术家单纯个人作品的公众性——公众对公共艺术决策的参与成为艺术百分比政策最重要的一点。
李全毅说:“让每个公民都懂得哪些是优秀的公共艺术作品那是很不现实的,或者以每个公民都认为某件公共艺术品是好的才能被认为是好作品的做法也会使我们再次陷于艺术上的专政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