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抗战时期“名著改编热”现象——以巴金《家》的改编为例

来源 :大连大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lie7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现代文学发展过程中,抗战时期出现的“名著改编热”是一个值得注意的文学史现象.当时名作家的畅销小说被改编为舞台剧与电影剧本的案例层出不穷.此类“名著改编”实践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就已经开始出现,然而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大量出现的同类改编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相比出现了较为明显的转变,这种转变的背后透露出抗战环境下文艺实践活动与时代社会思潮的互动关联.在这种改编热潮中,巴金《家》的改编具有较为典型的代表性,将《家》的改编纳入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这样一个相对宏观的历史范畴中进行考察,不仅可以更为清晰地看出《家》的改编在同类改编中处于何种位置,同时还可以勾勒出这一文学史现象在特定历史时段中所体现出的基本逻辑脉络.
其他文献
本文从辽宁省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微观数据中构建了一个对比样本,即工作单位性质为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两类人群,采用事件史分析方法来观察这两类人群在初婚年龄上的差异情况.至少在统计意义上,本文基于辽宁人口抽样调查微观数据所构建样本的实证结果中,没有看到20世纪末国企改革对这两类人群初婚年龄的差异情况有显著影响.本文认为,婚姻行为模式的长期变化可以是社会整体变迁的结果,但短期宏观事件冲击所带来的影响需要更加谨慎地判断.
双向阐释是宇文所安翻译《文心雕龙》的基本策略,通过对比阐释中西文论的区别与联系.这种阐释模式的基础在于中西文论的人文向度,即文本的开放性、认知的相通性、对话的互惠性.因为文本开放,中西文论才能同识文心,各织文采,互通文思;因为认知相通,中西文论对自然、社会和文学才有异中有同的看法;因为互通有无,中西文论对话才能互识、互证、互补.中西文论虽然互不隶属,但人文情怀却能超越种族和文化差异,敏感的心灵总能谱写传世的作品.正是基于相似的人文向度,宇文所安才能进行双向阐释,和刘勰完成了一场关于中西文论的超时空对话,为
德彪西广泛涉猎多种艺术领域,其音乐作品属于“印象主义”音乐风格.本文对德彪西钢琴音乐风格产生背景进行分析,研究音乐文化对德彪西钢琴音乐所产生的影响,能够发现德彪西钢琴音乐创作的发展脉络与风格来源,全方位了解德彪西钢琴音乐作品的文化内涵与审美意义,为乐曲创作与音乐艺术不断前行作出理论指引.
《卢纳莎之舞》是当代爱尔兰著名剧作家布莱恩·弗里尔的代表作.本文从人类学仪式的角度审视戏剧中舞蹈这一核心意象所承载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剧中描写的三种舞蹈具有典型的仪式性:五姐妹的厨房踢踏舞是对日常生活的暂时脱离和狂欢化释放,迈克尔父母的婚礼华尔兹舞是其不伦之恋的仪式性告示,归国侨民杰克神父的非洲之舞折射出他对土著文化的包容、接受和融入,分别发挥着心理调节、情感治愈和群体疗伤的功能,反映出弗里尔对当今爱尔兰跨民族共通性的思考和多元文化融合的诉求.
《面纱》是英国作家毛姆的长篇小说,细致入微地刻画了凯蒂的自我建构过程.镜像阶段是个体成长的起点,始终伴随着个体的成长和消亡.凯蒂在不同的生活阶段以母亲、情人和修道院长等人作为个体他者,又以社会生活法则为他者,凭借着他者呈现的镜像反馈进行自我调整,并逐步脱离想象界进入象征界,直至分辨出镜像和自我的区别,最终寻获真正的主体性.文章通过镜像理论对女性在情感逆境和社会逆境的活动进行解析,探讨女性应采取何种策略才能实现积极的自我建构.
本文基于认知语言学的基本原理,从形义构式及分析性角度重新阐述了程式序列的构型使用特点.程式序列本质上体现为程序性知识,其形义整体及(准)词汇化特征是语言过度使用后的结果;程式序列以意义(功能)为中心,它既包括自下而上的词义、韵律、搭配等方面内容,也包括自上而下的构式义、语境(语体)等方面内容.因此,对于程式序列的深加工应是多维的、分层的.本文认为,要实现程式序列由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以促进个人二语(英语)语言能力的快速发展,应凸显以意义为中心的程式序列深加工,从转/隐喻视角、语用推理以及图示(化)
显化是翻译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议题,国内外学者都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对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梳理了国内有关显化研究的文献,发现显化的普遍性开始遭到一些学者的质疑;显化研究对象比较狭窄,主要限于某个或某几个词类;以英汉翻译中各种形式的显化为主,对英汉口译和汉英翻译及口译中非形式的显化关注不够;对显化的解释和描写结合得不够好;源语透过效应解释显化时所使用的语料库不是很理想.作者建议:扩大显化研究对象的范围;关注非形式的显化;关注汉英翻译和其它外语与汉语之间翻译与口译中的显化;把显化的解释和描写有机结合起来;使用更合
张天翼和斯威夫特分别是中英讽刺文学的重要作家.本文以比较文学影响研究为理论视角,同时结合平行研究,旨在通过张天翼与斯威夫特的关系溯源、《鬼土日记》与《格列佛游记》的比较研究以及张天翼与斯威夫特讽刺笔法的异同三个层面来探讨张天翼讽刺风格的重要外部来源——斯威夫特的英式讽刺传统.正是因为外部讽刺文学传统的汇入,才形成了张天翼独特的艺术风格,进而丰富了中国现代讽刺文学的创作.
抒情是文学的本质.社会生活的多媒介环境决定了文学情性本质不论是在创作、传播、接受的环节,亦或者是在文学生产、美学消费与文化批评等诸多领域,都包含了抒情与媒介之间的相互关系.作为“介质”存在的媒介自身的审美价值以及媒介的介质偏向对文学情性的传达导致不同的美学效应.跨媒介理论的重要意义在于引导我们关注同一主题下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媒介对于文本意义生产以及美学阐释的生成机制.口语时代、文字时代、电子媒介时代都存在着主流的、边缘的、常规的甚至反常的媒介,在跨媒介的牵扯交织中去理解文学的前因后果并重新发掘文学潜藏的情
文章以汪光被《芙蓉楼》《广寒香》刻本的插图为中心,揭示汪光被戏曲插图版画与曲文评点之间的密切联系.从文体内部分析其戏曲评点、插图、文本三维关系,发现汪光被戏曲评点、插图、文本三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文性.插图“意境”与评点内容相统一、插图表现与评点思想相暗合、插图与评点互为补充成为其戏曲刊本最为重要的三大特征,充分展现出明末清初文人戏曲作品传播的真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