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当前的语文字词教学存在着高费低效的现象。本文将从认知心理学的图式理论、内隐学习理论两个角度探讨语文字词教学改革。图式理论对语文字词教学改革有如下启示:1.改革教材,使之符合学生的生活图式、认知图式。2.集中识字,主动建构。3.编写故事,理解词语。内隐学习对语文字词教学改革有如下启示:1.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在不同的学习任务中各领风骚。2.重视发挥隐性课程的作用。
【关键词】 图式理论 内隐学习理论 语文字词教学改革
当前的语文字词教学存在着高费低效的现象。本文将从认知心理学的图式理论、内隐学习理论两个角度探讨语文字词教学改革。
一、图式理论及其启示
图式在心理学中并不是一个概念,但它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发展不断丰富深化。康德首先提出图式这一概念来表征那些帮助我们知觉世界的先天结构。20世纪初皮亚杰把图式概念引进心理学,用图式概念去理解儿童认知的一些变化。1932年德国心理学家Barrllett对图式作出新的解释,他认为我们对语篇的记忆并不是基于直接的复制而是解释性的。这一解释过程运用所接触语篇中的信息连同与手头语篇相关的过去经验一起构建出的一种思想表达。现代认知心理学家Rumelhart把图式称为认知建筑材料(或“组块”),是所有信息加工所依靠的基本要素。他认为图式理念基本上是一种关于人的知识的理论,所有的知识在头脑中都被安排到一定的单元中,这些单元就是图式。安德森则对此作了某些补充,他称:“图式是对范畴中的规律性作出编码的一种形式,这些规律性可以是知觉性,也可以是命题性质的。”图式是对一些范畴的某些典型特征所作的编码,与图式有关的抽象是从一些特殊的例子中抽取出该范畴的特征。加涅曾概括图式的三个特征:1.图式含有变异。2.图式可按层级组织起来,也可嵌入另一个图式之中。3.图式能促进推论。这说明了图式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常态稳定性,还说明图式具有可变性与主动性,图式可以有量变和质变。[1]图式理论对语文字词教学改革有如下启示:
1.改革教材,使之符合学生的生活图式、认知图式
一些教材脱离了学生生活,不符合其认知结构的发展。教材的编写应该城乡有别,因为两地的学生生活内容不同。好教材应该包括以下内容板块:
(1)语文核心知识——涵盖常用字词3000个,在课本中要有较高的复现率。
(2)学生生活内容——要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和时代气息,这是学生生活的时空背景,把学生所熟悉的事物写在识字课本中。语文教材应该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写起,由自己——家庭——学校——社会依次推开。
(3)地方文化研究——要把本地大众喜闻乐见的乡土文化写进教材。
教材所选用的字词的形义要从简到繁逐步提高,要汲取传统字词教学的精华,从三言四言开始,尽量用含韵语的儿歌作为低年级的识字课本,高年级字形逐渐复杂,字义开始由具体向抽象过渡,这符合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规律。
2.集中识字,主动建构
图式理论认为,图式是人脑中存在的整体以及有关某一领域的专门知识,是一种“知识结构块”,它由许多相似的事件或相似的信息构成,人们在理解、吸收输入信息时,需要将输入信息与已有的“知识结构块”联系起来。
以基本字带字,分类比较,成串成批识字。每个类别都是一种“知识结构块”,都可看成一个图式如:青——清、晴、精、静,表音的“青”旁,加上不同的“形旁”。
根据阅读认知心理学研究成果,集中识字教学法符合了人们的记忆规律,符合主动建构生成思想。
3.编写故事,理解词语
编写故事利用语境,理解词语含义,语境是学生已有的背景知识、社会环境、百科知识、生活常识等。比如“东西”这个词语有多重含义,可用下面一个笑话把这些含义涵盖,形成一个图式:
“一天,校长去听地理老师的课,老师特地带了个地球仪。老师问学生:‘同学们,今天教室里多了什么东西?’生答:‘多了校长。’师问:‘校长是东西吗?’生答:‘校长不是东西。’接下来老师请同学们在地球仪上画出东西。”
通过故事把“东西”的几种意义有序储存起来,节约了心理资源,减轻了记忆负担。当碰到“东西”在其他语境中出现时,他头脑中这个故事图式很快激活,有助于理解当前的阅读材料。
二、内隐学习及其启示
内隐学习是1967年Reber等人通过人工语法学习实验最先发现的,他的研究表明,人们在没有意识到环境刺激潜在结构的情况下,也能了解并利用这种结构作出反应,这就是内隐学习的过程。儿童并不了解母语的语言和语法的规则,却可以自如地生成合乎规则的言语形式;你虽不能清晰地表述你的一个朋友的五官特征,却可以一眼就从茫茫人海找到他,如果要你说出你所依据的原理或规则时却又难以说清楚。一些认知心理学家认为内隐学习有如下特征:[2]
1.自动性。人们在没有意识努力去发现任务的隐藏规则或结构的情况下,学会在任务环境中对复杂关系作出恰如其分的反应。
2.抽象性。内隐学习可以抽象出事物的本质属性,所获得的知识不依赖于刺激表面物理形式。
3.理解性。内隐知识可以在部分程度上可以被意识到,但不能完全揭示出来。
4.抗干扰性,即低变异性。与外显学习相比,内隐学习不易受次要任务、年龄、IQ和病理的影响。
内隐学习对语文字词教学改革有如下启示:
1.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在不同的学习任务中各领风骚
在当前字词教学中,教师片面强调外显学习的重要性,对内隐学习缺乏认识或认识不够。机械的训练、枯燥的重复这些外显的方式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率低下。内隐无意识学习是人类活动的基础,在字词教学的某些领域可以发挥其特有作用。但外显的有意识学习是自觉的较高层次的认知,与前者不可分割。字词教学有三级目标:①识记。②理解。③运用。这三个目标是逐级上升的,最终目标还是运用。在三个目标中,要弄清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各自发挥特长的领域,要搞清哪些地方教师必须有意识传授,学生必须有意识去学习的;哪些地方教师不必有意识传授,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的。
在字词识记阶段要以外显学习为主导,内隐学习为补充。在当前教学中,识记阶段教师教学方式单一,错一个就罚抄多遍的做法严重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对造字法、构词法等讲得过多。对于这些规则在小学低年级要尽量不提,中高年级可以讲一点,学生在掌握一定数量的字词后会自然习得。
在理解运用阶段要以内隐学习为主,外显学习为补充。而在当前的学习中,教师为了让学生掌握字词含义,让其死背词语释义,有悖于教学规律。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抛弃具体语境去背释义只会加重学生的记忆负担。学习词语关键是要会运用,学生对字词含义有模糊的理解就行,让学生在广泛阅读中无意识学习加工,学会恰当运用。内隐学习在语感积累中往往比外显学习作用要大。
2.重视发挥隐性课程的作用
隐性课程是指“课内外间接的、内隐的,通过受教育者无意识的、非特定心理反应发生作用的教育影响因素等”。[3]
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生活中积累词汇,利用街头广告、学校报栏、电影电视、网络等载体拓宽词汇,在阅读中拓展词汇,向学生推荐一些经典名著、优秀的电视栏目、优美的中文歌曲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拓展词汇,培养语感,提高人文素养。
中学生词汇贫乏,我每周举办一次摘文交流会,让学生与优秀摘文小组交流,全班互动,在激烈的碰撞中,学生语汇大增。通过摘文交流会,学生可以吸取丰富多彩风格迥异的语言材料,既能学到幽默讽刺的语言,也能学到庄重得体的语言;既能学到范文中文质兼美的“目标语言”,也能学到教师起示范作用的“榜样语言”。学生的语汇也在这种议读中潜移默化地增加。
参考文献:
[1]吴庆麟等.认知教学心理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8.
[2]杨金鑫.内隐学习研究对语文教学的启示[J].课程.教材.教法,2002(3).
[3]班华.现代德育论[M].安徽人民版社,1996.
(责编 雷 艳)
【关键词】 图式理论 内隐学习理论 语文字词教学改革
当前的语文字词教学存在着高费低效的现象。本文将从认知心理学的图式理论、内隐学习理论两个角度探讨语文字词教学改革。
一、图式理论及其启示
图式在心理学中并不是一个概念,但它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发展不断丰富深化。康德首先提出图式这一概念来表征那些帮助我们知觉世界的先天结构。20世纪初皮亚杰把图式概念引进心理学,用图式概念去理解儿童认知的一些变化。1932年德国心理学家Barrllett对图式作出新的解释,他认为我们对语篇的记忆并不是基于直接的复制而是解释性的。这一解释过程运用所接触语篇中的信息连同与手头语篇相关的过去经验一起构建出的一种思想表达。现代认知心理学家Rumelhart把图式称为认知建筑材料(或“组块”),是所有信息加工所依靠的基本要素。他认为图式理念基本上是一种关于人的知识的理论,所有的知识在头脑中都被安排到一定的单元中,这些单元就是图式。安德森则对此作了某些补充,他称:“图式是对范畴中的规律性作出编码的一种形式,这些规律性可以是知觉性,也可以是命题性质的。”图式是对一些范畴的某些典型特征所作的编码,与图式有关的抽象是从一些特殊的例子中抽取出该范畴的特征。加涅曾概括图式的三个特征:1.图式含有变异。2.图式可按层级组织起来,也可嵌入另一个图式之中。3.图式能促进推论。这说明了图式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常态稳定性,还说明图式具有可变性与主动性,图式可以有量变和质变。[1]图式理论对语文字词教学改革有如下启示:
1.改革教材,使之符合学生的生活图式、认知图式
一些教材脱离了学生生活,不符合其认知结构的发展。教材的编写应该城乡有别,因为两地的学生生活内容不同。好教材应该包括以下内容板块:
(1)语文核心知识——涵盖常用字词3000个,在课本中要有较高的复现率。
(2)学生生活内容——要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和时代气息,这是学生生活的时空背景,把学生所熟悉的事物写在识字课本中。语文教材应该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写起,由自己——家庭——学校——社会依次推开。
(3)地方文化研究——要把本地大众喜闻乐见的乡土文化写进教材。
教材所选用的字词的形义要从简到繁逐步提高,要汲取传统字词教学的精华,从三言四言开始,尽量用含韵语的儿歌作为低年级的识字课本,高年级字形逐渐复杂,字义开始由具体向抽象过渡,这符合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规律。
2.集中识字,主动建构
图式理论认为,图式是人脑中存在的整体以及有关某一领域的专门知识,是一种“知识结构块”,它由许多相似的事件或相似的信息构成,人们在理解、吸收输入信息时,需要将输入信息与已有的“知识结构块”联系起来。
以基本字带字,分类比较,成串成批识字。每个类别都是一种“知识结构块”,都可看成一个图式如:青——清、晴、精、静,表音的“青”旁,加上不同的“形旁”。
根据阅读认知心理学研究成果,集中识字教学法符合了人们的记忆规律,符合主动建构生成思想。
3.编写故事,理解词语
编写故事利用语境,理解词语含义,语境是学生已有的背景知识、社会环境、百科知识、生活常识等。比如“东西”这个词语有多重含义,可用下面一个笑话把这些含义涵盖,形成一个图式:
“一天,校长去听地理老师的课,老师特地带了个地球仪。老师问学生:‘同学们,今天教室里多了什么东西?’生答:‘多了校长。’师问:‘校长是东西吗?’生答:‘校长不是东西。’接下来老师请同学们在地球仪上画出东西。”
通过故事把“东西”的几种意义有序储存起来,节约了心理资源,减轻了记忆负担。当碰到“东西”在其他语境中出现时,他头脑中这个故事图式很快激活,有助于理解当前的阅读材料。
二、内隐学习及其启示
内隐学习是1967年Reber等人通过人工语法学习实验最先发现的,他的研究表明,人们在没有意识到环境刺激潜在结构的情况下,也能了解并利用这种结构作出反应,这就是内隐学习的过程。儿童并不了解母语的语言和语法的规则,却可以自如地生成合乎规则的言语形式;你虽不能清晰地表述你的一个朋友的五官特征,却可以一眼就从茫茫人海找到他,如果要你说出你所依据的原理或规则时却又难以说清楚。一些认知心理学家认为内隐学习有如下特征:[2]
1.自动性。人们在没有意识努力去发现任务的隐藏规则或结构的情况下,学会在任务环境中对复杂关系作出恰如其分的反应。
2.抽象性。内隐学习可以抽象出事物的本质属性,所获得的知识不依赖于刺激表面物理形式。
3.理解性。内隐知识可以在部分程度上可以被意识到,但不能完全揭示出来。
4.抗干扰性,即低变异性。与外显学习相比,内隐学习不易受次要任务、年龄、IQ和病理的影响。
内隐学习对语文字词教学改革有如下启示:
1.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在不同的学习任务中各领风骚
在当前字词教学中,教师片面强调外显学习的重要性,对内隐学习缺乏认识或认识不够。机械的训练、枯燥的重复这些外显的方式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率低下。内隐无意识学习是人类活动的基础,在字词教学的某些领域可以发挥其特有作用。但外显的有意识学习是自觉的较高层次的认知,与前者不可分割。字词教学有三级目标:①识记。②理解。③运用。这三个目标是逐级上升的,最终目标还是运用。在三个目标中,要弄清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各自发挥特长的领域,要搞清哪些地方教师必须有意识传授,学生必须有意识去学习的;哪些地方教师不必有意识传授,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的。
在字词识记阶段要以外显学习为主导,内隐学习为补充。在当前教学中,识记阶段教师教学方式单一,错一个就罚抄多遍的做法严重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对造字法、构词法等讲得过多。对于这些规则在小学低年级要尽量不提,中高年级可以讲一点,学生在掌握一定数量的字词后会自然习得。
在理解运用阶段要以内隐学习为主,外显学习为补充。而在当前的学习中,教师为了让学生掌握字词含义,让其死背词语释义,有悖于教学规律。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抛弃具体语境去背释义只会加重学生的记忆负担。学习词语关键是要会运用,学生对字词含义有模糊的理解就行,让学生在广泛阅读中无意识学习加工,学会恰当运用。内隐学习在语感积累中往往比外显学习作用要大。
2.重视发挥隐性课程的作用
隐性课程是指“课内外间接的、内隐的,通过受教育者无意识的、非特定心理反应发生作用的教育影响因素等”。[3]
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生活中积累词汇,利用街头广告、学校报栏、电影电视、网络等载体拓宽词汇,在阅读中拓展词汇,向学生推荐一些经典名著、优秀的电视栏目、优美的中文歌曲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拓展词汇,培养语感,提高人文素养。
中学生词汇贫乏,我每周举办一次摘文交流会,让学生与优秀摘文小组交流,全班互动,在激烈的碰撞中,学生语汇大增。通过摘文交流会,学生可以吸取丰富多彩风格迥异的语言材料,既能学到幽默讽刺的语言,也能学到庄重得体的语言;既能学到范文中文质兼美的“目标语言”,也能学到教师起示范作用的“榜样语言”。学生的语汇也在这种议读中潜移默化地增加。
参考文献:
[1]吴庆麟等.认知教学心理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8.
[2]杨金鑫.内隐学习研究对语文教学的启示[J].课程.教材.教法,2002(3).
[3]班华.现代德育论[M].安徽人民版社,1996.
(责编 雷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