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导课是化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导课技巧是化学教师的教学技能。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采取旧知导课、设疑导课、情感导课、史科导课、事例导课、谜语导课等方式方法,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 化学教学 导课技巧 教学技能
在化学教学中,针对不同的课型、不同的内容,如何进行导课,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清晰、准确的教学导语,富有创意和感染力的导课艺术,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1旧知导课
“温故而知新”是教师常用的导课方法之一,以复习、提问、做习题等教学活动开始,提供新、旧知识联系的“支点”,以较低层次的知识掌握为前提,保证与此相联系的较高层次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化学平衡”一节的教学导语:大家知道,固态溶质溶解在液态溶剂里,当形成饱和溶液时,便达到溶解平衡。溶解平衡是一个动态平衡,也就是说,当达到平衡状态时,溶解过程并没有停止,只是溶解和结晶的速率相等罢了。那么,在化学反应中,像可逆反应:2SO2+O22SO3等,其反应的情形又是怎样的呢?化学平衡主要就是研究可逆反应的规律,反应进行的程度以及各种条件对反应进行情况的影响等。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化学平衡的有关知识。这样以“引旧导新”的方式进行导课,能使学生感到新知识并不陌生,便于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
2设疑导课
新课开始,教师要有创意性地编拟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富有启发性的问题,通过设疑留下悬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解惑、探究的欲望。例如,“化学键”一节的教学导语:“人们已经发现天然和人工合成了几百万种物质。”投影屏幕显示以下几个问题:①为什么仅仅100余种元素的原子能够形成如此多形形色色的物质呢?②原子是怎样相互相合的?③为什么2个氧原子能自发地结合成1个氧分子,而2个氦原子或氖原子、氩原子等不能结合在一起?④为什么原子之间可按一定的数目比相互结合?⑤原子结合成分子后,其性质为什么与原来的差别很大?教师提示:“为了弄清楚上述问题,首先,就要在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原子在形成分子时的相互作用。”上述设疑教学导语,会使学生感到疑问重重,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3情感导课
教师的情感,往往对学生有着直接的感染作用,良好的情感品质是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所必需的。教师根据新课内容和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体验,以生动活泼、充满激情的语调来拨动学生的心弦,会使学生自然地进入学习意境。例如,“氧气”一节教学导语:“人不吃不喝还能维持生命6~7天,然而人如果处在没有氧气的环境中,却只能活1~2分钟。人自从获得生命时,就与氧气结下了不解之缘,成年人吸入氧气的体积约2000L/天。同学们对氧气有了解吗?你知道它的化学组成和‘脾气’(性质)吗?”学生在教师这样充满情感的叙述中,产生了对十分熟悉而又陌生的氧气问题的求知热情。
4史科导课
在新课导语中对学生渗透化学史教育,尤其是介绍我国古代的化学成就,宣传我国化学工作者的杰出贡献等,能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学习化学知识的积极性。例如,“石油”一节的教学导语:“世界上,我国是对石油的开发和利用最早的国家之一。远在1800多年前,《汉书·地理志》已有‘高奴,有洧水、可燃’的记载。”这里所指的洧水就是石油(洧:洧川,河南)。又如在1700多年
前,我国劳动人民在酒泉延寿县南山流出来的泉水中发现了石油,当地人称之为“石漆”。当时,人们就已认识到它是一种“烧之极明”的好燃料,并发现此物“如凝膏,与膏无异”,可作润滑剂。在北魏及隋唐时代,我国西北著名的石油产区新疆和甘肃玉门一带,相继发现了石油,玉门一带的百姓还用以涂牛皮,一则可润泽皮带,二则可达到防水的目的。这说明我国古代对石油的性能已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那么,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同学们对石油有哪些更新的认识?它在我们的生活中、工农业生产、科学技术等领域中有哪些重要用途呢?这样,在“石油”教学导语中,简述相关的化学史知识,不仅使学生了解到我国石油资源的丰富,还增强了学生的爱国情感。
5事例导课
列举与新课相关的典型、新颖的事例进行导课,能使学生产生一种亲切感,拉近学生与学习新课知识的距离,起到触类旁通的功效。例如,“氧气还原反应”教学导语:“1993年8月5日下午,我国深圳发生了建国以来罕见的特大爆炸火灾,造成了数百人的伤亡。大火持续了16个小时,其间又引发了多次爆炸,事后查明这是一起严重的责任事故。深圳清水河仓储区干杂仓库被违章改作化学危险品仓库,仓内化学危险品存放严重违章是造成特大爆炸火灾事故的主要原因:干杂仓内混存氧化剂与还原剂,发生接触,发热燃烧,是特大爆炸火灾事故的直接原因。”教师用投影屏幕显示:什么叫氧化剂?什么叫还原剂?为什么上述事例中的氧化剂与还原剂接触时,会发热燃烧?它们发生了什么反应?这样通过对学生生活中熟悉或关心的事例的描述来导入新课,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引人入胜、新奇待解的学习氛围。
6谜语导课
寓“谜语”于新课的导入中,学生学习兴趣浓厚,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而且还增强了课堂的知识性、趣味性等。例如:“电镀”一节的教学导语:“同学们,这节课先请大家猜个谜,看谁猜的最准、最快。‘通电洗澡、穿皮外套、金光闪烁、合身牢靠’。”然后让学生猜谜,通常会有学生猜到是“电镀”,教师鼓励该生猜对后,借此发挥,电镀就是利用电解的方法,在某些金属表面镀上一薄层其它金属或合金的过程。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电镀的有关知识。这样导语虽短,但容易激起学生学习“电镀”的情趣。
总之,要上好化学课,离不开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教学导语。化学教师应加强文学修养,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让化学教学导语更富有艺术性;导课形式更富有创意性,使学生尽情地畅游在奇妙无穷的化学知识海洋中,获得理想的学习成果。
参考文献
1郝俊秀.中学化学教学指导[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6.3
2曾广田.化学课堂教学指导策略[M].云南大学学报,2007.5
3胡志鹏.教学方法论[M].海口出版社,2008.2
【关键词】 化学教学 导课技巧 教学技能
在化学教学中,针对不同的课型、不同的内容,如何进行导课,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清晰、准确的教学导语,富有创意和感染力的导课艺术,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1旧知导课
“温故而知新”是教师常用的导课方法之一,以复习、提问、做习题等教学活动开始,提供新、旧知识联系的“支点”,以较低层次的知识掌握为前提,保证与此相联系的较高层次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化学平衡”一节的教学导语:大家知道,固态溶质溶解在液态溶剂里,当形成饱和溶液时,便达到溶解平衡。溶解平衡是一个动态平衡,也就是说,当达到平衡状态时,溶解过程并没有停止,只是溶解和结晶的速率相等罢了。那么,在化学反应中,像可逆反应:2SO2+O22SO3等,其反应的情形又是怎样的呢?化学平衡主要就是研究可逆反应的规律,反应进行的程度以及各种条件对反应进行情况的影响等。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化学平衡的有关知识。这样以“引旧导新”的方式进行导课,能使学生感到新知识并不陌生,便于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
2设疑导课
新课开始,教师要有创意性地编拟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富有启发性的问题,通过设疑留下悬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解惑、探究的欲望。例如,“化学键”一节的教学导语:“人们已经发现天然和人工合成了几百万种物质。”投影屏幕显示以下几个问题:①为什么仅仅100余种元素的原子能够形成如此多形形色色的物质呢?②原子是怎样相互相合的?③为什么2个氧原子能自发地结合成1个氧分子,而2个氦原子或氖原子、氩原子等不能结合在一起?④为什么原子之间可按一定的数目比相互结合?⑤原子结合成分子后,其性质为什么与原来的差别很大?教师提示:“为了弄清楚上述问题,首先,就要在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原子在形成分子时的相互作用。”上述设疑教学导语,会使学生感到疑问重重,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3情感导课
教师的情感,往往对学生有着直接的感染作用,良好的情感品质是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所必需的。教师根据新课内容和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体验,以生动活泼、充满激情的语调来拨动学生的心弦,会使学生自然地进入学习意境。例如,“氧气”一节教学导语:“人不吃不喝还能维持生命6~7天,然而人如果处在没有氧气的环境中,却只能活1~2分钟。人自从获得生命时,就与氧气结下了不解之缘,成年人吸入氧气的体积约2000L/天。同学们对氧气有了解吗?你知道它的化学组成和‘脾气’(性质)吗?”学生在教师这样充满情感的叙述中,产生了对十分熟悉而又陌生的氧气问题的求知热情。
4史科导课
在新课导语中对学生渗透化学史教育,尤其是介绍我国古代的化学成就,宣传我国化学工作者的杰出贡献等,能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学习化学知识的积极性。例如,“石油”一节的教学导语:“世界上,我国是对石油的开发和利用最早的国家之一。远在1800多年前,《汉书·地理志》已有‘高奴,有洧水、可燃’的记载。”这里所指的洧水就是石油(洧:洧川,河南)。又如在1700多年
前,我国劳动人民在酒泉延寿县南山流出来的泉水中发现了石油,当地人称之为“石漆”。当时,人们就已认识到它是一种“烧之极明”的好燃料,并发现此物“如凝膏,与膏无异”,可作润滑剂。在北魏及隋唐时代,我国西北著名的石油产区新疆和甘肃玉门一带,相继发现了石油,玉门一带的百姓还用以涂牛皮,一则可润泽皮带,二则可达到防水的目的。这说明我国古代对石油的性能已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那么,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同学们对石油有哪些更新的认识?它在我们的生活中、工农业生产、科学技术等领域中有哪些重要用途呢?这样,在“石油”教学导语中,简述相关的化学史知识,不仅使学生了解到我国石油资源的丰富,还增强了学生的爱国情感。
5事例导课
列举与新课相关的典型、新颖的事例进行导课,能使学生产生一种亲切感,拉近学生与学习新课知识的距离,起到触类旁通的功效。例如,“氧气还原反应”教学导语:“1993年8月5日下午,我国深圳发生了建国以来罕见的特大爆炸火灾,造成了数百人的伤亡。大火持续了16个小时,其间又引发了多次爆炸,事后查明这是一起严重的责任事故。深圳清水河仓储区干杂仓库被违章改作化学危险品仓库,仓内化学危险品存放严重违章是造成特大爆炸火灾事故的主要原因:干杂仓内混存氧化剂与还原剂,发生接触,发热燃烧,是特大爆炸火灾事故的直接原因。”教师用投影屏幕显示:什么叫氧化剂?什么叫还原剂?为什么上述事例中的氧化剂与还原剂接触时,会发热燃烧?它们发生了什么反应?这样通过对学生生活中熟悉或关心的事例的描述来导入新课,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引人入胜、新奇待解的学习氛围。
6谜语导课
寓“谜语”于新课的导入中,学生学习兴趣浓厚,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而且还增强了课堂的知识性、趣味性等。例如:“电镀”一节的教学导语:“同学们,这节课先请大家猜个谜,看谁猜的最准、最快。‘通电洗澡、穿皮外套、金光闪烁、合身牢靠’。”然后让学生猜谜,通常会有学生猜到是“电镀”,教师鼓励该生猜对后,借此发挥,电镀就是利用电解的方法,在某些金属表面镀上一薄层其它金属或合金的过程。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电镀的有关知识。这样导语虽短,但容易激起学生学习“电镀”的情趣。
总之,要上好化学课,离不开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教学导语。化学教师应加强文学修养,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让化学教学导语更富有艺术性;导课形式更富有创意性,使学生尽情地畅游在奇妙无穷的化学知识海洋中,获得理想的学习成果。
参考文献
1郝俊秀.中学化学教学指导[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6.3
2曾广田.化学课堂教学指导策略[M].云南大学学报,2007.5
3胡志鹏.教学方法论[M].海口出版社,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