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当代女大学生正置身于利益主体多元、价值取向多元的历史条件下,因此,我国女大学的价值取向就面临着新的挑战。由于女大学生自身道德理性的不成熟,使她们在面对种种复杂的问题时有了不同的价值选择。因此,高校教育者必须加强对女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引导,增强抵御社会腐朽思想的侵蚀,使其树立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并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有用人才。
关键词 女大学生 价值取向 教育引导
一、新时期女大学生价值取向现状
当代大学生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成长起来的一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与经济的迅速发展,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女大学生作为大学生中的一部分,她们的价值现状表现出和其他大学生共有的特征。从总体上看,当前女大学生的思想与价值观状况是积极、健康、向上的。然而,女大学生除了和普通大学生具有相同的总体价值取向以外还有一些特殊性,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一些女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向自我倾斜,被金钱所扭曲,出现了功利化、多元化的倾向,对其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影响,具体来说,其价值取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心态的躁动和失衡。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带来了经济高速发展和市场繁荣,出现了高收入阶层,造成社会心态的躁动和失衡,使得女大学生们的价值观念、消费观念受到冲击和影响,不少女大学生不考虑自身的经济承受能力,而追求超前消费。在一些女大学生中,讲虚荣、摆阔气、穿名牌、互相攀比、追求高档消费成风。为追求高消费,她们还千方百计去挣钱,而不安心学习,有的人甚至走上堕落、犯罪的道路。
(二)重物质利益,轻理想追求。
在实现人生追求中,一些女大学生缺乏远大的理想抱负,部分人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影响,把奢侈、享乐作为人生追求的最大目标,既:重奢侈享受轻艰苦奋斗。金钱的诱惑使她们只想挣钱而不择手段。一些女大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不刻苦学习;另外一些人以大学文凭为上升的跳板,有利就图是她们梦寐以求的。女大学生对 “成功人士” 的生活方式和物质条件较为羡慕,而现实生活又是有差距的,从而激起她们更强烈的欲望,渴望和追求物质享受,想去接近和效仿这种生活方式。此外,还有的女大学生过于注重在外表上包装自己期望以青春和外貌做筹码,却忽略了自身修养和内在素质,以及把自己的理想追求全都抛在脑后。
(三)突破了传统的婚恋道德观。
与传统社会相对稳定的结构和可以期待的生活模式相比,现代都市生活极具流动易变和多样化特点,速度和信息不仅使得人们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也越来越个人化,现代自由竞争改变了所有既定历史,尤其是日益改变的婚恋观。现代女大学生的婚恋观与以往的传统的婚恋观有明显的差异,形成了一种新型的功利型恋爱观。功利型恋爱观的产生既与客观上的家庭条件、就业压力、社会不良影响有关,也与主观心理成熟程度有关。
以上这些问题不能不引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极大重视。因此,加强对女大学生进行人生价值观教育已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二、造成女大学生价值取向功利化的原因
(一)市场经济的负面消极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传统伦理价值观及道德规范与市场经济和全球一体化的矛盾日益暴露了出来。市场经济中的一个规律是优胜劣汰,也就是说市场经济既促进了人的思想的解放,同时也造成了部分人的价值观被扭曲的状况。生活在这种环境里,大学生的思想当然也会受到影响,尤其是当代女大学生。
(二)家庭教育的缺失。
现在的女大学生多为独生女,从小深受父母疼爱,那在大学期间呢由于远离父母,因而就有可能做出一些不受道德约束的事情。如:随意的同居现象,无限的榨取父母的血汗钱等。还有一些家长的教育态度和方法失当,从而使得女大学生形成不良个性。比如:有些学生的父母离异,对孩子的教育就不完善。一些女大学生的家庭经济十分窘迫,生活压力大,易产生自卑的心理,父母也没有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当经济和精神上的双重重负难以支撑时,女大学生极有可能采取一些极端的手段去获取自己想要得到的东西。
(三)同辈群体环境的影响。
所谓同辈群体是指由家庭背景、年龄、爱好、特点等方面比较接近而形成的关系比较密切的群体。同辈群体对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自由性。第二,渗透性。第三,独特性。在同辈群体中,女大学生更容易按自己的条件和需要自由地选择交往对象,成员之间可以自由谈论并交流思想,同辈群体中人们之间的价值观相互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此外,同辈群体有自己独特的价值标准,这种价值标准可能与社会主导价值标准一致,但更多的是不完全符合,有的甚至尖锐对立。
(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不健全。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长期以来所形成的一整套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已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而适应新时代的科学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目前尚未完全建立。传统的教育方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对女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单调、内容僵化、针对性不强。第二,还存在教育手段落后、教育力度不够的问题。第三,对女大学生忽视政治理论学习、不遵守学校纪律等问题缺乏有力的约束机制。第四,存在只强调抓女大学生分数而忽视思想品德的培养。这些都不利于促进当代女大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
总之,不管是学习压力还是无处不在的就业压力,以及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或者父母的教育失误,都使当代女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不能得到舒缓,很容易使她们受到伤害,从而导致对未来生活的迷茫。从而使得其在追求自己所谓的“理想”的过程中可能出现一些偏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象。因此,必须加强对当代女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引导,这样既有利于其自身的发展,也有利于我国社会的进步。
三、新时期女大学生价值取向的教育与引导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自觉抵制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的侵蚀,使当代女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是一项长期复杂而艰苦细致的工作,我们必须根据女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特点,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下功夫,才能真正收到实效。加强当代女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应当实行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一般来说,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关键,而社会教育则是基本保证。因此,新时期女大学生价值取向的教育与引导也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优化家庭教育,提供良好的家庭氛围。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课堂,家庭对学生的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长期、深刻的影响。家庭教育有着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无法比拟的优势。父母对子女的情况最熟悉,教育也最具有针对性和及时性。同时家庭教育增加了情感教育,可以更好的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为此父母要注意加强对子女的品德、人格教育,使家庭教育建立在科学、民主的基础之上,倡导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适合改革开放的大环境,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
对女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加强,要更具有针对性对其进行教育。为此高校必须改进目前的思想政治工作方式,适应改革开放的大环境。既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德育思想和优良传统,又要学习借鉴国外有益的经验和成果,同时还要不断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不断创新学习经验。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回答女大学生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并结合女大学生的特点,以情助教,寓教与乐,组織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教育活动,努力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这样才能使女大学生真正接受这种教育模式。
(三)优化大众传播媒介,引导正确舆论和提供高尚社会文化。
对女大学生价值取向的教育与引导,离不开大众传媒和社会舆论。没有这种客观的“势”和风气,思想教育的作用就难以发挥。近年来,我国的舆论宣传在促进经济发展和塑造人们的精神面貌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对于女大学价值取向的教育与引导应依靠大众传媒,“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人”,通过树立先进典型,倡导新的风尚。同时,也要有针对性地抓住一些反面典型,组织舆论批评,让丑恶的行径曝光,使之为人们所不齿。强大的社会舆论能够使女大学生清楚地认识到,社会在提倡什么、在限制什么、在反对什么,这就形成了一种无形的价值观的选择压力,促使女大学生去选择和接受那些社会大力提倡大力宣传的思想文化信息,从而影响其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
(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净化价值观教育的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是女大学生发展的外部条件,对女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变化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现实社會环境也是最能影响女大学生价值观的因素之一,环境对女大学生的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正面和反面两个作用的作用。环境既能强化价值观的教育,也可以弱化甚至抵消价值观的教育:与女大学生所接受的教育相适合的环境能巩固价值观教育的成果;而一个不合适的环境,最能使价值观的教育显得苍白无力。[5]现在,女大学生在价值观方面的许多困惑,就是因为她们感到现实生活与她们在学校所接受的教育是不同的,甚至是矛盾和对立的。因此,解决当代女大学生在价值观方面的困惑,还必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净化生活环境,纠正不正之风,使女大学生在学校所接受的价值观教育与社会上所奉行的价值观尽可能相一致。为此,政府要创造条件,使女大学生有接受正确价值观的校外场所,使女大学生在组织的怀抱中、在有益的社会活动中、在身体力行中升华价值观,解决自己的人生价值观中所困惑的问题。
总之,当代女大学生的思维观念较之改革开放以前有较大的变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下,女大学生在发展个人主体意识、展示自我才能的同时,一些人也的确衍生了道德恶习,譬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出现。而有针对性地对他们开展教育与引导是转变一些女大学生价值取向功利化问题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李盈.民办高职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J].教书育人,2010,(3).
[2]思哲,付珊,赵杰.影视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和对策[J].教书育人,2010,(3).
[3]商秀春.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J].教书育人,2010,(1).
[4]向欣.当代女大学生婚恋观教育的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10,(2).
[5]王云兰.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冲突及教育对策[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
[6]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7]罗国杰.伦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关键词 女大学生 价值取向 教育引导
一、新时期女大学生价值取向现状
当代大学生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成长起来的一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与经济的迅速发展,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女大学生作为大学生中的一部分,她们的价值现状表现出和其他大学生共有的特征。从总体上看,当前女大学生的思想与价值观状况是积极、健康、向上的。然而,女大学生除了和普通大学生具有相同的总体价值取向以外还有一些特殊性,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一些女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向自我倾斜,被金钱所扭曲,出现了功利化、多元化的倾向,对其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影响,具体来说,其价值取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心态的躁动和失衡。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带来了经济高速发展和市场繁荣,出现了高收入阶层,造成社会心态的躁动和失衡,使得女大学生们的价值观念、消费观念受到冲击和影响,不少女大学生不考虑自身的经济承受能力,而追求超前消费。在一些女大学生中,讲虚荣、摆阔气、穿名牌、互相攀比、追求高档消费成风。为追求高消费,她们还千方百计去挣钱,而不安心学习,有的人甚至走上堕落、犯罪的道路。
(二)重物质利益,轻理想追求。
在实现人生追求中,一些女大学生缺乏远大的理想抱负,部分人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影响,把奢侈、享乐作为人生追求的最大目标,既:重奢侈享受轻艰苦奋斗。金钱的诱惑使她们只想挣钱而不择手段。一些女大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不刻苦学习;另外一些人以大学文凭为上升的跳板,有利就图是她们梦寐以求的。女大学生对 “成功人士” 的生活方式和物质条件较为羡慕,而现实生活又是有差距的,从而激起她们更强烈的欲望,渴望和追求物质享受,想去接近和效仿这种生活方式。此外,还有的女大学生过于注重在外表上包装自己期望以青春和外貌做筹码,却忽略了自身修养和内在素质,以及把自己的理想追求全都抛在脑后。
(三)突破了传统的婚恋道德观。
与传统社会相对稳定的结构和可以期待的生活模式相比,现代都市生活极具流动易变和多样化特点,速度和信息不仅使得人们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也越来越个人化,现代自由竞争改变了所有既定历史,尤其是日益改变的婚恋观。现代女大学生的婚恋观与以往的传统的婚恋观有明显的差异,形成了一种新型的功利型恋爱观。功利型恋爱观的产生既与客观上的家庭条件、就业压力、社会不良影响有关,也与主观心理成熟程度有关。
以上这些问题不能不引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极大重视。因此,加强对女大学生进行人生价值观教育已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二、造成女大学生价值取向功利化的原因
(一)市场经济的负面消极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传统伦理价值观及道德规范与市场经济和全球一体化的矛盾日益暴露了出来。市场经济中的一个规律是优胜劣汰,也就是说市场经济既促进了人的思想的解放,同时也造成了部分人的价值观被扭曲的状况。生活在这种环境里,大学生的思想当然也会受到影响,尤其是当代女大学生。
(二)家庭教育的缺失。
现在的女大学生多为独生女,从小深受父母疼爱,那在大学期间呢由于远离父母,因而就有可能做出一些不受道德约束的事情。如:随意的同居现象,无限的榨取父母的血汗钱等。还有一些家长的教育态度和方法失当,从而使得女大学生形成不良个性。比如:有些学生的父母离异,对孩子的教育就不完善。一些女大学生的家庭经济十分窘迫,生活压力大,易产生自卑的心理,父母也没有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当经济和精神上的双重重负难以支撑时,女大学生极有可能采取一些极端的手段去获取自己想要得到的东西。
(三)同辈群体环境的影响。
所谓同辈群体是指由家庭背景、年龄、爱好、特点等方面比较接近而形成的关系比较密切的群体。同辈群体对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自由性。第二,渗透性。第三,独特性。在同辈群体中,女大学生更容易按自己的条件和需要自由地选择交往对象,成员之间可以自由谈论并交流思想,同辈群体中人们之间的价值观相互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此外,同辈群体有自己独特的价值标准,这种价值标准可能与社会主导价值标准一致,但更多的是不完全符合,有的甚至尖锐对立。
(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不健全。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长期以来所形成的一整套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已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而适应新时代的科学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目前尚未完全建立。传统的教育方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对女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单调、内容僵化、针对性不强。第二,还存在教育手段落后、教育力度不够的问题。第三,对女大学生忽视政治理论学习、不遵守学校纪律等问题缺乏有力的约束机制。第四,存在只强调抓女大学生分数而忽视思想品德的培养。这些都不利于促进当代女大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
总之,不管是学习压力还是无处不在的就业压力,以及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或者父母的教育失误,都使当代女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不能得到舒缓,很容易使她们受到伤害,从而导致对未来生活的迷茫。从而使得其在追求自己所谓的“理想”的过程中可能出现一些偏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象。因此,必须加强对当代女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引导,这样既有利于其自身的发展,也有利于我国社会的进步。
三、新时期女大学生价值取向的教育与引导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自觉抵制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的侵蚀,使当代女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是一项长期复杂而艰苦细致的工作,我们必须根据女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特点,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下功夫,才能真正收到实效。加强当代女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应当实行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一般来说,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关键,而社会教育则是基本保证。因此,新时期女大学生价值取向的教育与引导也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优化家庭教育,提供良好的家庭氛围。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课堂,家庭对学生的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长期、深刻的影响。家庭教育有着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无法比拟的优势。父母对子女的情况最熟悉,教育也最具有针对性和及时性。同时家庭教育增加了情感教育,可以更好的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为此父母要注意加强对子女的品德、人格教育,使家庭教育建立在科学、民主的基础之上,倡导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适合改革开放的大环境,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
对女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加强,要更具有针对性对其进行教育。为此高校必须改进目前的思想政治工作方式,适应改革开放的大环境。既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德育思想和优良传统,又要学习借鉴国外有益的经验和成果,同时还要不断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不断创新学习经验。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回答女大学生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并结合女大学生的特点,以情助教,寓教与乐,组織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教育活动,努力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这样才能使女大学生真正接受这种教育模式。
(三)优化大众传播媒介,引导正确舆论和提供高尚社会文化。
对女大学生价值取向的教育与引导,离不开大众传媒和社会舆论。没有这种客观的“势”和风气,思想教育的作用就难以发挥。近年来,我国的舆论宣传在促进经济发展和塑造人们的精神面貌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对于女大学价值取向的教育与引导应依靠大众传媒,“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人”,通过树立先进典型,倡导新的风尚。同时,也要有针对性地抓住一些反面典型,组织舆论批评,让丑恶的行径曝光,使之为人们所不齿。强大的社会舆论能够使女大学生清楚地认识到,社会在提倡什么、在限制什么、在反对什么,这就形成了一种无形的价值观的选择压力,促使女大学生去选择和接受那些社会大力提倡大力宣传的思想文化信息,从而影响其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
(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净化价值观教育的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是女大学生发展的外部条件,对女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变化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现实社會环境也是最能影响女大学生价值观的因素之一,环境对女大学生的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正面和反面两个作用的作用。环境既能强化价值观的教育,也可以弱化甚至抵消价值观的教育:与女大学生所接受的教育相适合的环境能巩固价值观教育的成果;而一个不合适的环境,最能使价值观的教育显得苍白无力。[5]现在,女大学生在价值观方面的许多困惑,就是因为她们感到现实生活与她们在学校所接受的教育是不同的,甚至是矛盾和对立的。因此,解决当代女大学生在价值观方面的困惑,还必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净化生活环境,纠正不正之风,使女大学生在学校所接受的价值观教育与社会上所奉行的价值观尽可能相一致。为此,政府要创造条件,使女大学生有接受正确价值观的校外场所,使女大学生在组织的怀抱中、在有益的社会活动中、在身体力行中升华价值观,解决自己的人生价值观中所困惑的问题。
总之,当代女大学生的思维观念较之改革开放以前有较大的变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下,女大学生在发展个人主体意识、展示自我才能的同时,一些人也的确衍生了道德恶习,譬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出现。而有针对性地对他们开展教育与引导是转变一些女大学生价值取向功利化问题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李盈.民办高职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J].教书育人,2010,(3).
[2]思哲,付珊,赵杰.影视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和对策[J].教书育人,2010,(3).
[3]商秀春.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J].教书育人,2010,(1).
[4]向欣.当代女大学生婚恋观教育的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10,(2).
[5]王云兰.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冲突及教育对策[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
[6]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7]罗国杰.伦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