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多灶性脉络膜炎(MFC)不同性质病灶的多种影像检查特征。
方法临床确诊为MFC的28例患者51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0例,女性18例;年龄31~49岁,平均年龄(41.5±0.8)岁。双眼发病23例,单眼发病5例。所有患眼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裂隙灯显微镜、散瞳后间接检眼镜、眼底彩色照相、红外眼底照相、眼底自身荧光(FAF)、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及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参照文献并综合多种眼底影像检查结果将MFC病灶分为活动性炎症病灶、非活动性炎症病灶以及炎症病灶继发活动性CNV、炎症病灶继发非活动性CNV。总结分析各类病灶的多种影像检查特征。
结果眼底彩色照相检查发现,活动性炎症病灶边界模糊;非活动性炎症病灶边界较为清晰。继发活动性CNV者可见病灶轻度隆起,病灶周围视网膜水肿;继发非活动性CNV者病灶瘢痕纤维化,色素沉着。红外眼底照相检查发现,活动性与非活动性炎症病灶均表现为均匀的点状或片状强荧光。继发CNV者病灶处荧光不均匀,在强荧光周围合并一更为明亮的强荧光环。FAF检查发现,活动性炎症病灶内部呈弱自身荧光(AF),周围合并有强AF环;非活动性炎症病灶表现为AF缺失。继发活动性CNV者病灶表现为强AF,其边缘有一圈更强的AF环,合并出血水肿处表现为遮蔽荧光;继发非活动性CNV者病灶本身呈强AF,周围环绕一弱AF环。FFA检查发现,活动性炎症病灶早期呈弱荧光,后期荧光逐渐增强,轻度渗漏;非活动性炎症病灶呈典型的透见荧光。继发活动性CNV者荧光素渗漏明显;继发非活动性CNV者病灶表现为瘢痕染色。OCT检查发现,活动性炎症病灶表现为视网膜色素上皮(RPE)下突起病灶呈中弱反射信号;非活动性炎症病灶既可以表现为穿凿样RPE缺损及脉络膜层次瘢痕,也可以表现为清晰的RPE隆起病灶呈强反射信号。继发活动性CNV者表现为视网膜下积液存留;继发非活动性CNV者可见RPE缺损及脉络膜瘢痕形成。
结论MFC活动性炎症病灶边界清晰、多合并视网膜水肿,FFA可见荧光素渗漏;非活动性炎症病灶边界较为模糊、不合并视网膜水肿,FFA可见典型透见荧光。继发活动性CNV者OCT可见视网膜下积液;继发非活动性CNV者可见RPE缺损及脉络膜瘢痕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