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灶性脉络膜炎不同性质病灶的多种影像检查特征观察

来源 :中华眼底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ldfan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多灶性脉络膜炎(MFC)不同性质病灶的多种影像检查特征。

方法

临床确诊为MFC的28例患者51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0例,女性18例;年龄31~49岁,平均年龄(41.5±0.8)岁。双眼发病23例,单眼发病5例。所有患眼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裂隙灯显微镜、散瞳后间接检眼镜、眼底彩色照相、红外眼底照相、眼底自身荧光(FAF)、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及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参照文献并综合多种眼底影像检查结果将MFC病灶分为活动性炎症病灶、非活动性炎症病灶以及炎症病灶继发活动性CNV、炎症病灶继发非活动性CNV。总结分析各类病灶的多种影像检查特征。

结果

眼底彩色照相检查发现,活动性炎症病灶边界模糊;非活动性炎症病灶边界较为清晰。继发活动性CNV者可见病灶轻度隆起,病灶周围视网膜水肿;继发非活动性CNV者病灶瘢痕纤维化,色素沉着。红外眼底照相检查发现,活动性与非活动性炎症病灶均表现为均匀的点状或片状强荧光。继发CNV者病灶处荧光不均匀,在强荧光周围合并一更为明亮的强荧光环。FAF检查发现,活动性炎症病灶内部呈弱自身荧光(AF),周围合并有强AF环;非活动性炎症病灶表现为AF缺失。继发活动性CNV者病灶表现为强AF,其边缘有一圈更强的AF环,合并出血水肿处表现为遮蔽荧光;继发非活动性CNV者病灶本身呈强AF,周围环绕一弱AF环。FFA检查发现,活动性炎症病灶早期呈弱荧光,后期荧光逐渐增强,轻度渗漏;非活动性炎症病灶呈典型的透见荧光。继发活动性CNV者荧光素渗漏明显;继发非活动性CNV者病灶表现为瘢痕染色。OCT检查发现,活动性炎症病灶表现为视网膜色素上皮(RPE)下突起病灶呈中弱反射信号;非活动性炎症病灶既可以表现为穿凿样RPE缺损及脉络膜层次瘢痕,也可以表现为清晰的RPE隆起病灶呈强反射信号。继发活动性CNV者表现为视网膜下积液存留;继发非活动性CNV者可见RPE缺损及脉络膜瘢痕形成。

结论

MFC活动性炎症病灶边界清晰、多合并视网膜水肿,FFA可见荧光素渗漏;非活动性炎症病灶边界较为模糊、不合并视网膜水肿,FFA可见典型透见荧光。继发活动性CNV者OCT可见视网膜下积液;继发非活动性CNV者可见RPE缺损及脉络膜瘢痕形成。

其他文献
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NAION)是源于视盘灌注不良的视神经疾病,以视力损伤伴视野缺损为主要特征。光相干断层扫描(OCT)能观察发现不同病程NAION患眼筛板前厚度、视盘周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黄斑区神经节细胞复合体厚度、视盘周围脉络膜厚度等视盘、黄斑及脉络膜的细微形态变化。并且,这些变化与视功能损伤具有一定的相关性。OCT血管成像(OCTA)可获取较清晰的视盘及黄斑区分层视网膜、脉络
光相干断层扫描(OCT)血管成像是在OCT基础上优化并结合血管成像方法,将视网膜血管组织和神经组织进行对比显像而获取的高分辨率视网膜循环图像,可实现视网膜脉络膜血管分层成像。对于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通过观察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形态、视网膜血管密度变化以及视网膜微动脉瘤数量可对非增生型DR进行量化评估。对于晚期DR,通过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态变化和累及部位可对疾病进展和预后进行客观评价。了解不同
超广角眼底自身荧光(FAF)是一项新兴的非侵入性检查技术,成像范围约200°,能发现既往FAF不能发现的周边部视网膜病变,更加全面客观地反映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内脂褐质的含量与分布情况,评价RPE细胞的代谢状态。超广角FAF可发现老年性黄斑变性(AMD)患眼周边部视网膜普遍存在异常自身荧光表现,且不同自身荧光表现可能对其亚型的诊断和治疗有影响;有利于监测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眼的视
目的观察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视神经病变(NAION)患眼黄斑微视野特征及其与视力和黄斑区神经节细胞复合体(GCC)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病例分析。临床检查确诊的NAION患者38例54只眼纳入研究。随机选取25例25只患眼、29例29只对侧正常眼分别作为病例组、对照组。所有受检眼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裂隙灯显微镜、间接检眼镜、眼底彩色照相、光相干断层扫描(OCT)、视野、微视野检查。BCVA统
目的观察视网膜大动脉瘤(RAM)的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研究。临床确诊为RAM的19例患者19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例1只眼,女性18例18只眼;年龄62~85岁,平均年龄71.3岁。患眼经眼底彩色照相检查发现瘤体均位于动脉第1~3级分支,呈局灶性纺锤状或梭形血管瘤样扩张;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发现瘤体早期均匀一致充盈,晚期活动期瘤体表现为强荧光素渗漏。参照文
目的观察褪黑素对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RIRI)大鼠视网膜细胞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健康无眼疾雄性Sprague-Dawley成年大鼠54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RIRI组及褪黑素组,分别为6、24、24只。RIRI组及褪黑素组大鼠采用线栓法建立RIRI模型。褪黑素组大鼠按1.25 ml/kg剂量注射4 mg/ml褪黑素,RIRI组大鼠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正常对照组大鼠不
目的观察一个视网膜格子样变性并颗粒状角膜营养不良(GCD)2型家系的临床表现和基因突变位点。方法1个视网膜格子样变性并GCD 2型家系三代10名成员纳入研究。其中,患者6例、健康成员4名。患者中男、女各3例;均为双眼。所有受试者均行视力、裂隙灯显微镜、三面镜、眼底彩色照相、光相干断层扫描、角膜内皮计数检查。采集所有受试者以及与其共同生活、无相关遗传性疾病的配偶外周静脉血2 ml,提取基因组D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