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科学课教学;探究活动;真实;科学
〔中图分类号〕 G623.6〔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0)08(B)—0040—01
科学课教学应该以探究为核心,注重让学生亲身经历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从而形成科学的概念。所谓科学探究,就是个体通过自主地调查和研究来认识和理解自然的活动。笔者在几年的教学实践及学习活动中,发现了一些关于科学探究活动存在的问题,同时也深刻认识到科学课教学要将探究活动落到实处,要体现其真实性和科学性。
一、探究活动要真实
1.探究活动要扎实开展,教师极力配合,让学生充分投入。在一节课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很多事情,如制定计划、小组讨论、动手实践、汇报交流等,但教师一定要有所侧重。教师在安排学生进行探究活动这一环节上,必须留有足够的时间,不仅探究能力强的学生要有时间探究,相对探究能力较弱的学生,也要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探究活动。
2.探究活动的开展要真实。进行科学课教学时,在上课前教师和学生都要准备一些材料,这些材料用于开展探究活动。教师要本着求真求实的态度,给学生树立爱科学、尊重科学、认真对待科学的榜样。例如,讲“制作氧气”这节课时,在演示实验中,验证氧气时,没有看到木条燃烧,当时我很慌张,对于课堂上出现的这种意外,是我始料未及的,当时又有区教研室的老师在听课,面对学生疑惑的目光,我只能硬着头皮把实验结果直接告诉学生。这是一节失败的课,原因不仅仅是实验失败,更重要的是我不严谨的科学态度对学生造成极其不好的影响。
二、探究活动要科学
1.科学探究活动要经得起实证。 一直以来,科学课上教师总是会把一些科学现象的原理以结论的形式告诉学生,与此同时,学生也常常为生活中遇到的科学问题所困惑,由于没有探究的习惯和环境,他们又会通过书本直接获取答案,久而久之,科学在他们眼中变得越来越神秘、深奥。
以《液体的热胀冷缩》为例,本课主要研究“水在受热或受冷后的体积变化”问题。这一活动,不仅是为了使学生获得水具有热胀冷缩性质这样的认识,而且要他们通过观察水的热胀冷缩现象,拓展到其他液体是否也有这种性质的疑问,从而开展相应的观察实验予以证实。在教学中,做一次实验是不够的,因为科学不是偶然的结果,任何科学结论都要经得起反复实验。所以一般实验要反复做三次,经过三次实验得出结论——水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科学探究活动要经得起质疑。爱因斯坦说过:“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有时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都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曾听过一节“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的科学课,老师是这样教学的:当学生猜一杯水是盐水时,老师就问:“你能肯定是盐水吗?”于是这个疑问要通过做实验来解答。老师让学生制一杯盐水,验证盐水可以使马铃薯浮起来。这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学生认为自己用实验验证了使马铃薯浮起来的那杯水是盐水。这时老师又问:“你们肯定是盐水吗?”后来老师提供了糖、味精,让学生继续实验。学生发现糖水、味精水也能使马铃薯浮起来,这杯水到底是什么水呢?学生这时反而不知道了。教师的反问就是在引导学生不断发现矛盾,这是一个推理、证实、质疑的过程。这节课体现了科学课对科学本质的追求。通过一节课的教学,学生经历了一个科学探究活动,知道了不同的液体能使同一个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发生变化,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知道物体的沉浮和所浸液体有关,这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23.6〔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0)08(B)—0040—01
科学课教学应该以探究为核心,注重让学生亲身经历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从而形成科学的概念。所谓科学探究,就是个体通过自主地调查和研究来认识和理解自然的活动。笔者在几年的教学实践及学习活动中,发现了一些关于科学探究活动存在的问题,同时也深刻认识到科学课教学要将探究活动落到实处,要体现其真实性和科学性。
一、探究活动要真实
1.探究活动要扎实开展,教师极力配合,让学生充分投入。在一节课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很多事情,如制定计划、小组讨论、动手实践、汇报交流等,但教师一定要有所侧重。教师在安排学生进行探究活动这一环节上,必须留有足够的时间,不仅探究能力强的学生要有时间探究,相对探究能力较弱的学生,也要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探究活动。
2.探究活动的开展要真实。进行科学课教学时,在上课前教师和学生都要准备一些材料,这些材料用于开展探究活动。教师要本着求真求实的态度,给学生树立爱科学、尊重科学、认真对待科学的榜样。例如,讲“制作氧气”这节课时,在演示实验中,验证氧气时,没有看到木条燃烧,当时我很慌张,对于课堂上出现的这种意外,是我始料未及的,当时又有区教研室的老师在听课,面对学生疑惑的目光,我只能硬着头皮把实验结果直接告诉学生。这是一节失败的课,原因不仅仅是实验失败,更重要的是我不严谨的科学态度对学生造成极其不好的影响。
二、探究活动要科学
1.科学探究活动要经得起实证。 一直以来,科学课上教师总是会把一些科学现象的原理以结论的形式告诉学生,与此同时,学生也常常为生活中遇到的科学问题所困惑,由于没有探究的习惯和环境,他们又会通过书本直接获取答案,久而久之,科学在他们眼中变得越来越神秘、深奥。
以《液体的热胀冷缩》为例,本课主要研究“水在受热或受冷后的体积变化”问题。这一活动,不仅是为了使学生获得水具有热胀冷缩性质这样的认识,而且要他们通过观察水的热胀冷缩现象,拓展到其他液体是否也有这种性质的疑问,从而开展相应的观察实验予以证实。在教学中,做一次实验是不够的,因为科学不是偶然的结果,任何科学结论都要经得起反复实验。所以一般实验要反复做三次,经过三次实验得出结论——水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科学探究活动要经得起质疑。爱因斯坦说过:“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有时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都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曾听过一节“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的科学课,老师是这样教学的:当学生猜一杯水是盐水时,老师就问:“你能肯定是盐水吗?”于是这个疑问要通过做实验来解答。老师让学生制一杯盐水,验证盐水可以使马铃薯浮起来。这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学生认为自己用实验验证了使马铃薯浮起来的那杯水是盐水。这时老师又问:“你们肯定是盐水吗?”后来老师提供了糖、味精,让学生继续实验。学生发现糖水、味精水也能使马铃薯浮起来,这杯水到底是什么水呢?学生这时反而不知道了。教师的反问就是在引导学生不断发现矛盾,这是一个推理、证实、质疑的过程。这节课体现了科学课对科学本质的追求。通过一节课的教学,学生经历了一个科学探究活动,知道了不同的液体能使同一个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发生变化,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知道物体的沉浮和所浸液体有关,这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