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宏观调控的三个发展阶段:从强干预到微调
宏观调控是政府干预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它已有较长的发展历史,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盲目性较大的干预阶段。其特点是在经济运行严重偏离适度区间后,才被迫采取高强度措施,予以纠正,因而经常出现经济增长的大起大落,表现为强幅波动。第二阶段是理性干预阶段。其特点是在经济运行刚一偏离适度区间,就能采取中等强度措施加以纠正,经济周期的波动幅度大大减小,表现为中幅波动。第三阶段是精确干预阶段。其特点是运用微调手段将经济运行控制在适度区间以内,实现经济周期波动平滑化,表现为微幅波动。微调是指政府小幅度地反复使用某一政策工具来对付经济惯性等因素引起的小冲击、小扰动,将经济运行控制在适度区间。发达国家的经济调控已进入第三阶段,并主要以利率为手段进行微调。例如,美联储为了抑制经济过热或过冷,有时连续十几次提高或降低利率,每次变动利率的幅度很小,一般为0.25个百分点。
我国的宏观调控的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过去,我们往往在出现严重通胀后才被迫采取高强度紧缩措施,造成经济大起大落。而此次宏观调控在经济出现过热苗头时,就迅速采取紧缩措施,不仅避免了经济强幅震荡,而且保持了平稳快速增长。这说明我国宏观调控已过渡到第二阶段。现在的任务是如何掌握利用微调来调控经济,将其控制在适度区间的方法和技巧。
我国此次宏观调控实际上是中等程度干预,它的效果虽然好于高强度干预,但低于微调。与后者相比,它有三个弱点。一是滞后性。它往往在经济运行已经偏离适度区间,过热或过冷初步形成后才进行干预,错过了最佳时机,有些失之过迟。二是力度偏大。由于经济运行已偏离适度区间,要将它扭转回适度区间,需较大的调控力度,这容易引起经济震荡。三是缺乏灵活性,不能对付经济惯性的冲击。
经济运行有两大特点,一是方向的变动性,即其总是交替向上或向下运动,不会停止在某一点上。二是惯性,当经济向上或向下运行时,有一种冲力,即使加以抑制,也会在原有轨道运行一段时间后才会停下来。例如,当经济处于上升趋势或上升通道时,经济惯性会使经济增长速度越来越快,如果不加以阻止,会很快越过潜在增长率和适度区间,进入经济过热。但如果采取强干预,则由于力度太大,产生矫枉过正的偏差,即不仅阻止了经济趋向过热,而且使之转为过冷,引起经济震荡。只有采取微调手段,才能适度减缓经济惯性的冲击,将经济稳定在适度区间。由此可见,宏观调控有两个任务:一是扭转经济运行方向,即在经济过热(或过冷)时,采取高强度或中等强度措施,使之由上升(或下降)转为下降(或上升)。二是使用微调手段来阻击和抑制经济惯性的冲击,将经济增长率控制在适度区间。如果第二个任务完成的好,第一个任务也就不需要了。
二、宏观调控的微调工具和技巧
从我国的宏观调控历史来看,我们比较善于高强度和中等强度调控,对于微调还比较生疏,缺乏深刻的认识。其原因之一是没有找到合适的微调工具。要掌握微调技巧,需选择符合本国国情的微调工具,确定微调幅度和频率,正确判断微调启动时机,三者缺一不可。
(一)微调工具
发达国家选择的是利率,这与它们已建立起相当成熟的市场经济分不开。而我国刚刚建立起市场经济,还不完备,利率也没有实现市场化,因而无法以利率为主要微调手段。更何况,利率的调控空间小、时滞长,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局限性较大,并不是最理想的工具。
与之相比,投资贷款增长率具有很多优点。经济增长从短期来看,主要是靠投资拉动的,而投资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投资资金的多寡,特别是投资贷款的多少。因此,抓住了投资贷款增长率(即信贷闸门)也就抓住了经济增长的“牛鼻子”和要害,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实际上,利率也是通过投资贷款增长率来间接影响经济的,即利率的升降影响投资贷款增长率的增减,进而影响投资增长率和经济增长率。从我国此次宏观调控来看,正是管住了信贷这个闸门,才及时制止了经济过热。
央行直接调控投资贷款增长率是行政手段还是经济手段呢?它实际上是经济手段。一般来说,在货币领域,凡是央行只控制总量不管资金具体使用,而由商业银行或经济主体自行决定的,都属于经济手段。以这个标准来衡量,贷款增长率,特别是投资贷款增长率与银行准备金率一样,都属于货币政策工具,所不同的是它的作用更直接,效果也更显著。
(二)微调幅度和频率的确定
发达国家微调的幅度是每次变动利率0.25个百分点,属于小幅调整。对投资贷款增长率的调整也应如此,以小幅调整为主,每次变动0.25—0.5个百分点为宜。微调的频率不宜过快,要有一定的间隔,以观察效果。如果微调频率过快,间隔过短,等于几个微调叠加在一起,成为“重调”,容易引起经济较大波动。特别是投资贷款增长率,它的调整要半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影响经济增长率,因此每次调整后,应等一下,观察效果,不可操之过急,频繁调整。
从微调的实际效果来看,美国运用的比较成功。例如,为对付通胀压力(即经济增长率越出适度区间上限的压力),美联储从2004年6月到2005年12月,连续13次提高利率,使之从2%提高到4.5%。这些经验值得借鉴。对于我国来说,在进行微调时,无论是提高还是降低投资贷款增长率,都要一点一点地进行,走一步看一下,宁可慢一些,要有足够的耐心。
(三)微调启动时机的判断
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经济运行处于上升(或下降)趋势的情况下,当经济增长率高于(或低于)潜在增长率时,启动微调,阻击经济惯性,将其控制在潜在增长率附近,至少不能偏离适度区间;另一种情况是经济过热,政府采取紧缩措施,使经济增长率由上升转为下降,但由于阻力太大,经济增长率迟迟不能回归适度区间。这时,就要启动微调来加速回归进程。
掌握微调启动时机,首先需要确定经济增长适度区间。经济增长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扩大再生产过程。决定扩大再生产的因素主要是投资和生产技术效率。由于后者在短期内相对稳定,因此投资量的变动对扩大再生产至关重要。从这一点出发,扩大再生产过程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企业筹措投资资金阶段(简称筹资阶段)。由于我国企业投资资金很大一部分,甚至主要部分来自银行贷款,而它又容易为政府所调控,因此,投资贷款增长率成为该阶段的核心指标。第二阶段是企业使用筹集来的资金进行实际投资阶段(简称投资阶段),核心指标是投资增长率。第三阶段是投资拉动经济增长阶段(简称经济增长阶段),核心指标是经济增长率。第四阶段是经济增长率影响总量均衡阶段(简称总量均衡阶段或通胀阶段),核心指标是通胀率。这四个阶段及其核心指标,组成了新的经济运行评价指标体系的主干。从其相互联系来看,投资贷款增长率是先行指标,投资增长率是次先行指标,经济增长率是同步指标,通胀率是滞后指标。
三、我国经济运行评价指标体系的参考数值和政策选择
从我国情况看,根据经济模型测算,上述四个阶段达到均衡时核心指标的参考数值是:通胀率为3%,适度区间为1—3%;适度经济增长率或潜在经济增长率为9.3%,适度区间为9—9.6%;适度投资增长率为16.5%,适度区间为15—20%;适度投资贷款增长率为6%,适度区间为5—9%。
运用上述参考指标来观察我国2005年经济运行态势,可以发现通胀率比2004年同期下降2.1个百分点,达到1.8%;经济增长率为9.9%,比2004年同期下降0.2个百分点,但高于适度区间的上限;投资增长率为25.7%,比2004年同期下降0.9个百分点,仍明显高于适度区间的上限;投资贷款增长率(由于我国没有投资贷款的统计,因此只能以贷款总额减去消费贷款后的余额来代表之)连续下降,从2004年12月的13.5%回落到2005年12月的10%,向适度区间的上限靠拢。
上述四个核心指标都有不同程度下降,说明政府的宏观调控产生了积极效果。但经济增长率、投资增长率和投资贷款增长率都不同程度地高于适度区间上限,说明投资膨胀的反弹压力仍然很大,政府决定继续采取双稳健政策是正确的。它有两层含义:一是保持紧缩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防止投资膨胀反弹。二是紧缩力度不可过大,要平稳过渡,防止经济大幅下滑。
从当前经济形势来看,正如温总理在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的:“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仍然偏高,投资反弹的压力比较大”;“产能过剩问题日趋突出”。由于我国既存在着通货膨胀的危险(投资反弹压力较大),又存在着通货紧缩的可能(产能过剩日趋突出),宏观调控的力度就必须恰到好处,稍微过小或过大,就有可能引起经济过热或过冷,出现大起大落。在这种两难的情况下,高强度和中等强度调控的作用受到限制,而微调由于具有较大的伸缩性和精确性,因而能比较顺利地应付这种复杂局面,产生比较理想的效果。具体操作要审时度势:如果投资增长率节节上升,出现反弹,就要一点一点地降低投资贷款增长率,使之逐步回归适度区间。如果经济增长率呈不断下降趋势,则在其低于潜在增长率时,逐步提高投资贷款增长率,将其稳定在潜在增长率附近,至少不能越出适度区间。只要灵活运用微调手段,掌握好时机、力度和节奏,宏观调控就有了主动权,不管经济如何变化,都能应付裕如,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作者单位:中国社科院经济所)
宏观调控是政府干预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它已有较长的发展历史,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盲目性较大的干预阶段。其特点是在经济运行严重偏离适度区间后,才被迫采取高强度措施,予以纠正,因而经常出现经济增长的大起大落,表现为强幅波动。第二阶段是理性干预阶段。其特点是在经济运行刚一偏离适度区间,就能采取中等强度措施加以纠正,经济周期的波动幅度大大减小,表现为中幅波动。第三阶段是精确干预阶段。其特点是运用微调手段将经济运行控制在适度区间以内,实现经济周期波动平滑化,表现为微幅波动。微调是指政府小幅度地反复使用某一政策工具来对付经济惯性等因素引起的小冲击、小扰动,将经济运行控制在适度区间。发达国家的经济调控已进入第三阶段,并主要以利率为手段进行微调。例如,美联储为了抑制经济过热或过冷,有时连续十几次提高或降低利率,每次变动利率的幅度很小,一般为0.25个百分点。
我国的宏观调控的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过去,我们往往在出现严重通胀后才被迫采取高强度紧缩措施,造成经济大起大落。而此次宏观调控在经济出现过热苗头时,就迅速采取紧缩措施,不仅避免了经济强幅震荡,而且保持了平稳快速增长。这说明我国宏观调控已过渡到第二阶段。现在的任务是如何掌握利用微调来调控经济,将其控制在适度区间的方法和技巧。
我国此次宏观调控实际上是中等程度干预,它的效果虽然好于高强度干预,但低于微调。与后者相比,它有三个弱点。一是滞后性。它往往在经济运行已经偏离适度区间,过热或过冷初步形成后才进行干预,错过了最佳时机,有些失之过迟。二是力度偏大。由于经济运行已偏离适度区间,要将它扭转回适度区间,需较大的调控力度,这容易引起经济震荡。三是缺乏灵活性,不能对付经济惯性的冲击。
经济运行有两大特点,一是方向的变动性,即其总是交替向上或向下运动,不会停止在某一点上。二是惯性,当经济向上或向下运行时,有一种冲力,即使加以抑制,也会在原有轨道运行一段时间后才会停下来。例如,当经济处于上升趋势或上升通道时,经济惯性会使经济增长速度越来越快,如果不加以阻止,会很快越过潜在增长率和适度区间,进入经济过热。但如果采取强干预,则由于力度太大,产生矫枉过正的偏差,即不仅阻止了经济趋向过热,而且使之转为过冷,引起经济震荡。只有采取微调手段,才能适度减缓经济惯性的冲击,将经济稳定在适度区间。由此可见,宏观调控有两个任务:一是扭转经济运行方向,即在经济过热(或过冷)时,采取高强度或中等强度措施,使之由上升(或下降)转为下降(或上升)。二是使用微调手段来阻击和抑制经济惯性的冲击,将经济增长率控制在适度区间。如果第二个任务完成的好,第一个任务也就不需要了。
二、宏观调控的微调工具和技巧
从我国的宏观调控历史来看,我们比较善于高强度和中等强度调控,对于微调还比较生疏,缺乏深刻的认识。其原因之一是没有找到合适的微调工具。要掌握微调技巧,需选择符合本国国情的微调工具,确定微调幅度和频率,正确判断微调启动时机,三者缺一不可。
(一)微调工具
发达国家选择的是利率,这与它们已建立起相当成熟的市场经济分不开。而我国刚刚建立起市场经济,还不完备,利率也没有实现市场化,因而无法以利率为主要微调手段。更何况,利率的调控空间小、时滞长,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局限性较大,并不是最理想的工具。
与之相比,投资贷款增长率具有很多优点。经济增长从短期来看,主要是靠投资拉动的,而投资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投资资金的多寡,特别是投资贷款的多少。因此,抓住了投资贷款增长率(即信贷闸门)也就抓住了经济增长的“牛鼻子”和要害,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实际上,利率也是通过投资贷款增长率来间接影响经济的,即利率的升降影响投资贷款增长率的增减,进而影响投资增长率和经济增长率。从我国此次宏观调控来看,正是管住了信贷这个闸门,才及时制止了经济过热。
央行直接调控投资贷款增长率是行政手段还是经济手段呢?它实际上是经济手段。一般来说,在货币领域,凡是央行只控制总量不管资金具体使用,而由商业银行或经济主体自行决定的,都属于经济手段。以这个标准来衡量,贷款增长率,特别是投资贷款增长率与银行准备金率一样,都属于货币政策工具,所不同的是它的作用更直接,效果也更显著。
(二)微调幅度和频率的确定
发达国家微调的幅度是每次变动利率0.25个百分点,属于小幅调整。对投资贷款增长率的调整也应如此,以小幅调整为主,每次变动0.25—0.5个百分点为宜。微调的频率不宜过快,要有一定的间隔,以观察效果。如果微调频率过快,间隔过短,等于几个微调叠加在一起,成为“重调”,容易引起经济较大波动。特别是投资贷款增长率,它的调整要半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影响经济增长率,因此每次调整后,应等一下,观察效果,不可操之过急,频繁调整。
从微调的实际效果来看,美国运用的比较成功。例如,为对付通胀压力(即经济增长率越出适度区间上限的压力),美联储从2004年6月到2005年12月,连续13次提高利率,使之从2%提高到4.5%。这些经验值得借鉴。对于我国来说,在进行微调时,无论是提高还是降低投资贷款增长率,都要一点一点地进行,走一步看一下,宁可慢一些,要有足够的耐心。
(三)微调启动时机的判断
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经济运行处于上升(或下降)趋势的情况下,当经济增长率高于(或低于)潜在增长率时,启动微调,阻击经济惯性,将其控制在潜在增长率附近,至少不能偏离适度区间;另一种情况是经济过热,政府采取紧缩措施,使经济增长率由上升转为下降,但由于阻力太大,经济增长率迟迟不能回归适度区间。这时,就要启动微调来加速回归进程。
掌握微调启动时机,首先需要确定经济增长适度区间。经济增长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扩大再生产过程。决定扩大再生产的因素主要是投资和生产技术效率。由于后者在短期内相对稳定,因此投资量的变动对扩大再生产至关重要。从这一点出发,扩大再生产过程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企业筹措投资资金阶段(简称筹资阶段)。由于我国企业投资资金很大一部分,甚至主要部分来自银行贷款,而它又容易为政府所调控,因此,投资贷款增长率成为该阶段的核心指标。第二阶段是企业使用筹集来的资金进行实际投资阶段(简称投资阶段),核心指标是投资增长率。第三阶段是投资拉动经济增长阶段(简称经济增长阶段),核心指标是经济增长率。第四阶段是经济增长率影响总量均衡阶段(简称总量均衡阶段或通胀阶段),核心指标是通胀率。这四个阶段及其核心指标,组成了新的经济运行评价指标体系的主干。从其相互联系来看,投资贷款增长率是先行指标,投资增长率是次先行指标,经济增长率是同步指标,通胀率是滞后指标。
三、我国经济运行评价指标体系的参考数值和政策选择
从我国情况看,根据经济模型测算,上述四个阶段达到均衡时核心指标的参考数值是:通胀率为3%,适度区间为1—3%;适度经济增长率或潜在经济增长率为9.3%,适度区间为9—9.6%;适度投资增长率为16.5%,适度区间为15—20%;适度投资贷款增长率为6%,适度区间为5—9%。
运用上述参考指标来观察我国2005年经济运行态势,可以发现通胀率比2004年同期下降2.1个百分点,达到1.8%;经济增长率为9.9%,比2004年同期下降0.2个百分点,但高于适度区间的上限;投资增长率为25.7%,比2004年同期下降0.9个百分点,仍明显高于适度区间的上限;投资贷款增长率(由于我国没有投资贷款的统计,因此只能以贷款总额减去消费贷款后的余额来代表之)连续下降,从2004年12月的13.5%回落到2005年12月的10%,向适度区间的上限靠拢。
上述四个核心指标都有不同程度下降,说明政府的宏观调控产生了积极效果。但经济增长率、投资增长率和投资贷款增长率都不同程度地高于适度区间上限,说明投资膨胀的反弹压力仍然很大,政府决定继续采取双稳健政策是正确的。它有两层含义:一是保持紧缩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防止投资膨胀反弹。二是紧缩力度不可过大,要平稳过渡,防止经济大幅下滑。
从当前经济形势来看,正如温总理在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的:“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仍然偏高,投资反弹的压力比较大”;“产能过剩问题日趋突出”。由于我国既存在着通货膨胀的危险(投资反弹压力较大),又存在着通货紧缩的可能(产能过剩日趋突出),宏观调控的力度就必须恰到好处,稍微过小或过大,就有可能引起经济过热或过冷,出现大起大落。在这种两难的情况下,高强度和中等强度调控的作用受到限制,而微调由于具有较大的伸缩性和精确性,因而能比较顺利地应付这种复杂局面,产生比较理想的效果。具体操作要审时度势:如果投资增长率节节上升,出现反弹,就要一点一点地降低投资贷款增长率,使之逐步回归适度区间。如果经济增长率呈不断下降趋势,则在其低于潜在增长率时,逐步提高投资贷款增长率,将其稳定在潜在增长率附近,至少不能越出适度区间。只要灵活运用微调手段,掌握好时机、力度和节奏,宏观调控就有了主动权,不管经济如何变化,都能应付裕如,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作者单位:中国社科院经济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