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期的听课过程中,我经常会感到,有的课堂教学平淡无味、波澜不惊,死气沉沉,为了解决一个问题,教师一会儿这样问,一会儿又“换句话说”,真可以说是使出浑身解数,又诱又导,可我们的学生既无表达的激情,更无内心流淌出来的真情表白,教师情急之下只能不断地重复追问,好端端的课前设计实现得不尽人意。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前段时间的“凤凰语文校园行暨同课异构活动”中那一堂堂精彩的课,教师没有太多的语言,但说得句句扣人心弦,震撼人心,教师设计的问题学生很有话想说,学生的思维完全被打开了,老师预设的导语、结语、中间即兴的评语或感人肺腑,或如诗般流淌的诗化语言,更让学生热血沸腾,孩子的表达欲被激活了,说得一次比一次激昂,写得一次比一次动情。无论是谁都感到课堂是倾诉的舞台,在这里心与心在碰撞,智慧的火花被点燃了。
造成这种极大反差的主要原因究竟是什么呢?仔细分析就会发现,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激情”。美国教育家帕尔默在《教学勇气》一书中写道:“激情使教师出色,因为它把富有感染力的能量带进教室。对主体的激情和热衷把主体推进学习圆圈的中央,使学生直接获取学习和生活的能量。激情能够激起灵感的火花,它是一种灵魂的震撼,是一种艺术的熏染,是一种美的陶冶和体验,是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真正魅力所在。”语文教学中激情四溢,才能让“震撼”“感动”“惊喜”这样一些美好的感觉在师生间传递,从而演绎灵动课堂。那么,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如何饱含激情地启发、提问、讲叙、品析,为学生创设声情并茂的艺术境界,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使学生身临其境,使抽象语言文字的学习变得情趣盎然,有滋有味呢?
一、教师以“情”催“动”,引发激情氛围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人的情感是具有感染性的。在一定条件下,人的情感可以感染、相互影响,从而产生相同的情绪体验。要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富有情感的人。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自己的情感,他就不能发展和培养好别人的情感。”教师必须成为一种非常善于表达自己强烈情感,善于动情的人,自己面对话题,视野开阔、言如波涛、力透纸背、如风行水上,这才能在课堂上煽情。
二、深入文本,以“境”生“情”,挖掘情感因素
法国文学家狄德罗说:“没有感情这个品质,任何笔调都不可能打动人心。”语文教材选的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是情感的海洋,是情感的火山。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离开了教材,课堂教学的情感的感染和激发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教师必须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语言文字的“情味”,不是贴在作品表面的标签,而是蕴含在作品之中的。我在日常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情感因素的激发,努力挖掘语言的情感因素,从“情”入手,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篇不离情。有目的、有意识地把作者之情、教师之情、学生之情,水乳交融地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之中。
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课,在导入时我饱含激情地说:“为了把这些日本帝国主义赶出中国,为了给中国人报仇,有许多英雄抛头颅,洒热血。其中就有五位英雄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让我们先用我们最最崇敬的心呼唤他们的名字。”(读题)当学生们看到五壮士跳崖的那一瞬间,我又对学生们说:“我们的五壮士跳下了万丈悬崖,但他们奋勇歼敌,英勇跳崖的壮烈场面却永远留在我们的脑海里,他们那热爱人民,仇恨敌人,为祖国为人民勇于献身的革命精神激励着无数革命战士抛头颅,洒热血。同学们让我们以崇高的少先队队礼向革命烈士致敬!此时此刻,让我们用自己最真挚的感情来读一读课文,再去细细体会五壮士坚强不屈,英勇豪迈的伟大精神吧!”每位学生听了我饱含深情的语言,他们都会情不自禁、振奋精神大声地有感情地朗读起来。
三、巧设留白,以“情”激“情”,演绎灵动课堂
从教学内容的情境,教学对象的情绪,到教学者的情感,教学过程可谓“枝枝叶叶总关情”。教师在教学中只有抓住情感的激发点去“以情激情”,学生才能“动之以情”。例如,在《船长》的教学中,当最后哈尔威船长随着诺曼底号巨轮一起沉入大海深处时,我灵机一动,抓住墓志铭这个空白点,让学生给哈尔威拟写一则墓志铭。我先用几则名人墓志铭作引导:
聂 耳:我的耳朵宛如贝壳,思念着大海的涛声。
海明威:恕我不起来了!
卢 梭:睡在这里的是一个热爱自然和真理的人。
这几则墓志铭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几分钟后学生的发言精彩纷呈:
――大海,我的故乡。
――来自大海,回归大海。
――忠于职守 永垂不朽!
……
教师提供的几则名人的墓志铭,精彩而幽默,为学生的创造性发挥提供了契机,学生在个性化解读所留下的“空白”中,情感再次被激发,进行言语实践,从而迸发灵性,妙语连珠,语惊四座。
课堂教学,特别是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情感流动的过程。这个过程始终以情感为动力的,因此它是流动的、变化的、起伏的、曲折的,也是美的生成图。课的精彩来自于课堂上教师的情动,学生的情动,以情境为依托,以情感为纽带,课堂的情感大门打开了,我们的学生才有发自内心的表达,语文课才更像语文课。
造成这种极大反差的主要原因究竟是什么呢?仔细分析就会发现,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激情”。美国教育家帕尔默在《教学勇气》一书中写道:“激情使教师出色,因为它把富有感染力的能量带进教室。对主体的激情和热衷把主体推进学习圆圈的中央,使学生直接获取学习和生活的能量。激情能够激起灵感的火花,它是一种灵魂的震撼,是一种艺术的熏染,是一种美的陶冶和体验,是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真正魅力所在。”语文教学中激情四溢,才能让“震撼”“感动”“惊喜”这样一些美好的感觉在师生间传递,从而演绎灵动课堂。那么,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如何饱含激情地启发、提问、讲叙、品析,为学生创设声情并茂的艺术境界,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使学生身临其境,使抽象语言文字的学习变得情趣盎然,有滋有味呢?
一、教师以“情”催“动”,引发激情氛围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人的情感是具有感染性的。在一定条件下,人的情感可以感染、相互影响,从而产生相同的情绪体验。要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富有情感的人。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自己的情感,他就不能发展和培养好别人的情感。”教师必须成为一种非常善于表达自己强烈情感,善于动情的人,自己面对话题,视野开阔、言如波涛、力透纸背、如风行水上,这才能在课堂上煽情。
二、深入文本,以“境”生“情”,挖掘情感因素
法国文学家狄德罗说:“没有感情这个品质,任何笔调都不可能打动人心。”语文教材选的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是情感的海洋,是情感的火山。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离开了教材,课堂教学的情感的感染和激发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教师必须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语言文字的“情味”,不是贴在作品表面的标签,而是蕴含在作品之中的。我在日常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情感因素的激发,努力挖掘语言的情感因素,从“情”入手,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篇不离情。有目的、有意识地把作者之情、教师之情、学生之情,水乳交融地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之中。
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课,在导入时我饱含激情地说:“为了把这些日本帝国主义赶出中国,为了给中国人报仇,有许多英雄抛头颅,洒热血。其中就有五位英雄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让我们先用我们最最崇敬的心呼唤他们的名字。”(读题)当学生们看到五壮士跳崖的那一瞬间,我又对学生们说:“我们的五壮士跳下了万丈悬崖,但他们奋勇歼敌,英勇跳崖的壮烈场面却永远留在我们的脑海里,他们那热爱人民,仇恨敌人,为祖国为人民勇于献身的革命精神激励着无数革命战士抛头颅,洒热血。同学们让我们以崇高的少先队队礼向革命烈士致敬!此时此刻,让我们用自己最真挚的感情来读一读课文,再去细细体会五壮士坚强不屈,英勇豪迈的伟大精神吧!”每位学生听了我饱含深情的语言,他们都会情不自禁、振奋精神大声地有感情地朗读起来。
三、巧设留白,以“情”激“情”,演绎灵动课堂
从教学内容的情境,教学对象的情绪,到教学者的情感,教学过程可谓“枝枝叶叶总关情”。教师在教学中只有抓住情感的激发点去“以情激情”,学生才能“动之以情”。例如,在《船长》的教学中,当最后哈尔威船长随着诺曼底号巨轮一起沉入大海深处时,我灵机一动,抓住墓志铭这个空白点,让学生给哈尔威拟写一则墓志铭。我先用几则名人墓志铭作引导:
聂 耳:我的耳朵宛如贝壳,思念着大海的涛声。
海明威:恕我不起来了!
卢 梭:睡在这里的是一个热爱自然和真理的人。
这几则墓志铭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几分钟后学生的发言精彩纷呈:
――大海,我的故乡。
――来自大海,回归大海。
――忠于职守 永垂不朽!
……
教师提供的几则名人的墓志铭,精彩而幽默,为学生的创造性发挥提供了契机,学生在个性化解读所留下的“空白”中,情感再次被激发,进行言语实践,从而迸发灵性,妙语连珠,语惊四座。
课堂教学,特别是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情感流动的过程。这个过程始终以情感为动力的,因此它是流动的、变化的、起伏的、曲折的,也是美的生成图。课的精彩来自于课堂上教师的情动,学生的情动,以情境为依托,以情感为纽带,课堂的情感大门打开了,我们的学生才有发自内心的表达,语文课才更像语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