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彼得做家务的任务是煮鸡蛋,每次都很不耐烦。他把鸡蛋往锅里一放,多加些水防止把锅熬干,打开火后就不管了。估摸着时间差不多了,彼得回来不论鸡蛋老嫩就关火,宣告鸡蛋煮熟。
彼得的父亲为了加强管理,请人设计了一个煮蛋钟,一分钟提醒水开,三分钟提醒关火,用余热再煮三分钟后提醒把鸡蛋放进凉水浸泡,又在三分钟后提醒食用。彼得的父亲本着科学的态度,建立了一个严格的煮蛋管理流程,将管理的触角细化到每一个环节,在将鸡蛋煮到最佳的营养状态的同时,节约了4/5的水。2/3的热,蛋皮还很好剥离,取得了最佳效果,这就是科学管理的魅力。
故事如果到此结束,那就是一首科学管理的赞美诗。可现实并非赞美诗那样浪漫。
彼得的父亲将反复验证过的程序教给彼得,彼得也很快就掌握了使用的要领,但是在离开家人的监督独处的时候,彼得对煮鸡蛋还是心不在焉。当他在电脑上打游戏入迷的时候,根本听不见煮蛋钟的提醒,差点在水开、关火环节疏忽把锅底烧穿。
彼得的父亲决定进一步将煮蛋钟改造成煮蛋器,甚至可以自动换水,用不着彼得煮蛋了。不过,煮蛋器的容量是按照彼得一家的人数设定的,近日客人增多,煮蛋器设定的程序不能适应这种变量,煮蛋的任务还是要由彼得人工操作。
彼得的父亲又请专家改进煮蛋器的程序,增加其功能,设计得很复杂。没想到煮蛋器完善后,人们的口味有了变化,很少有人吃煮鸡蛋了,完美的煮蛋器大部分时间都闲置在那里。
彼得父亲的做法似乎没有错,但是他却忽视了科学管理除了针对物的管理,同时也是针对人的管理,不能顾此失彼。彼得父亲是想利用科学的管理工具将各个环节的责任、做法都给予明确的界定,从而保证效果最佳的诉求,可以称为精确管理,却很难说是科学管理。
从一定意义上说,改进对物的管理,正是为了强化对人的管理,而不仅仅是为了取代它。不幸的是,彼得父亲的科学管理诉求是对彼得放任的放任。或许他想避开对人的管理,但最终不仅没有纠正彼得做事不专心的态度问题,反而增加了彼得对程序的依赖性,程序的不完善还成了因偷懒而推卸责任的借口。
从这里可以看出,在企业管理实践中,管理工具除了煮蛋器这样的硬件,还包括精细化管理、绩效考核、流程再造等等方法。管理工具或许可以完美起来,即使不考虑开发成本,我们也应当明白工具是用来打鱼的,打鱼的工具再好,我们也不能用对工具的赞美代替对“鱼”的活动规律的研究。
用精确管理代替科学管理无疑是以偏概全,忽略了人的作用。在煮鸡蛋的故事中,煮蛋流程的制定应当包含对彼得放任态度的矫正。煮蛋钟的提醒也是对煮蛋人的监督,就是看煮蛋人是否在位,是否关注煮蛋这件事,只不过省去了人看钟表的次数。反过来说,只要煮蛋人真正把心思放在煮蛋上,完全可以自主掌握煮蛋的流程。煮蛋钟煮如果能够促使煮蛋人从放任到专注的转变,也不失为一种“治法”。而所有的“治法”都需要达到“治人”的效果,通过促使管理对象成为“治人”而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
即使煮蛋器自动化之后,人的主观能动性仍然无法替代,比如不断地改进程序,适应新的变化等等。人的作用包括人的主观能动性及其敬业精神,严谨专注的工作态度,团队协作精神等等。这些都是精确管理离不开的,否则忽视了人的作用,失去了“治人”的支撑,同样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在绩效主义毁了索尼之类的案例中,就是因为管理层拘泥于绩效考核的精确,在相互攀比中团队协作精神丧失等原因所致。
精确管理是在进行一种精确思维,这在对物的管理中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如果关涉人的管理,精确思维往往是一种理想化的假设。因为精确管理要求信息充分,方案成熟,处理的是一个“白箱”;而人类社会的实践往往是一个“灰箱”,需要进行模糊思维。
企业产品的“煮蛋”环节需要不同工种、不同部门之间的合作,不同环节之间的“关节点”很多时候并不十分清楚,存在着亦此亦彼的状态,这时候就需要发挥人的作用,不必坐等管理工具的界定成熟,甚至拿管理工具相互推诿。况且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需要人们在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采取行动,企业“煮蛋”需要不断地推陈出新,“煮蛋”程序的更新、补正、调整更需要有“治人”来实施,这些都是需要通过模糊思维来解决的。即使在纯物理的研究中,除了精确思维之外,还有模糊逻辑的异曲同工,需要利用灰色系统来处理灰色情况,企业管理更不必因片面追求精确管理而在精确思维中作茧自缚。
煮鸡蛋的故事告诉我们,听到科学管理的赞美诗的时候,且不要被管理工具的神奇之处陶醉,否则就会被其破绽所惑。破解精确管理之惑还是在于解决人的问题,坚持以人为本。
这与使用科学的管理工具并不矛盾,在以人为本与“治人”之间,是一次使用管理工具的否定之否定。它需要促使被管理者潜心总结自己的经验,热爱自己的事业。要发动团队参与程序的制定,而不是让员工感到程序是强加在他们头上的枷锁。
从彼得最早煮鸡蛋的笨办法来看,彼得并不笨,至少他考虑到了安全底线,也许他在保证鸡蛋煮熟的情况下可以腾出手来做更有意义的事情,这也无可厚非。管理者如果能够因势利导,将彼得们感兴趣的事情和他目前所从事的事情结合起来,就能在管理工具的发现、改进中取得更多的创新成果,在精确管理中跃入更高的境界。
彼得的父亲为了加强管理,请人设计了一个煮蛋钟,一分钟提醒水开,三分钟提醒关火,用余热再煮三分钟后提醒把鸡蛋放进凉水浸泡,又在三分钟后提醒食用。彼得的父亲本着科学的态度,建立了一个严格的煮蛋管理流程,将管理的触角细化到每一个环节,在将鸡蛋煮到最佳的营养状态的同时,节约了4/5的水。2/3的热,蛋皮还很好剥离,取得了最佳效果,这就是科学管理的魅力。
故事如果到此结束,那就是一首科学管理的赞美诗。可现实并非赞美诗那样浪漫。
彼得的父亲将反复验证过的程序教给彼得,彼得也很快就掌握了使用的要领,但是在离开家人的监督独处的时候,彼得对煮鸡蛋还是心不在焉。当他在电脑上打游戏入迷的时候,根本听不见煮蛋钟的提醒,差点在水开、关火环节疏忽把锅底烧穿。
彼得的父亲决定进一步将煮蛋钟改造成煮蛋器,甚至可以自动换水,用不着彼得煮蛋了。不过,煮蛋器的容量是按照彼得一家的人数设定的,近日客人增多,煮蛋器设定的程序不能适应这种变量,煮蛋的任务还是要由彼得人工操作。
彼得的父亲又请专家改进煮蛋器的程序,增加其功能,设计得很复杂。没想到煮蛋器完善后,人们的口味有了变化,很少有人吃煮鸡蛋了,完美的煮蛋器大部分时间都闲置在那里。
彼得父亲的做法似乎没有错,但是他却忽视了科学管理除了针对物的管理,同时也是针对人的管理,不能顾此失彼。彼得父亲是想利用科学的管理工具将各个环节的责任、做法都给予明确的界定,从而保证效果最佳的诉求,可以称为精确管理,却很难说是科学管理。
从一定意义上说,改进对物的管理,正是为了强化对人的管理,而不仅仅是为了取代它。不幸的是,彼得父亲的科学管理诉求是对彼得放任的放任。或许他想避开对人的管理,但最终不仅没有纠正彼得做事不专心的态度问题,反而增加了彼得对程序的依赖性,程序的不完善还成了因偷懒而推卸责任的借口。
从这里可以看出,在企业管理实践中,管理工具除了煮蛋器这样的硬件,还包括精细化管理、绩效考核、流程再造等等方法。管理工具或许可以完美起来,即使不考虑开发成本,我们也应当明白工具是用来打鱼的,打鱼的工具再好,我们也不能用对工具的赞美代替对“鱼”的活动规律的研究。
用精确管理代替科学管理无疑是以偏概全,忽略了人的作用。在煮鸡蛋的故事中,煮蛋流程的制定应当包含对彼得放任态度的矫正。煮蛋钟的提醒也是对煮蛋人的监督,就是看煮蛋人是否在位,是否关注煮蛋这件事,只不过省去了人看钟表的次数。反过来说,只要煮蛋人真正把心思放在煮蛋上,完全可以自主掌握煮蛋的流程。煮蛋钟煮如果能够促使煮蛋人从放任到专注的转变,也不失为一种“治法”。而所有的“治法”都需要达到“治人”的效果,通过促使管理对象成为“治人”而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
即使煮蛋器自动化之后,人的主观能动性仍然无法替代,比如不断地改进程序,适应新的变化等等。人的作用包括人的主观能动性及其敬业精神,严谨专注的工作态度,团队协作精神等等。这些都是精确管理离不开的,否则忽视了人的作用,失去了“治人”的支撑,同样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在绩效主义毁了索尼之类的案例中,就是因为管理层拘泥于绩效考核的精确,在相互攀比中团队协作精神丧失等原因所致。
精确管理是在进行一种精确思维,这在对物的管理中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如果关涉人的管理,精确思维往往是一种理想化的假设。因为精确管理要求信息充分,方案成熟,处理的是一个“白箱”;而人类社会的实践往往是一个“灰箱”,需要进行模糊思维。
企业产品的“煮蛋”环节需要不同工种、不同部门之间的合作,不同环节之间的“关节点”很多时候并不十分清楚,存在着亦此亦彼的状态,这时候就需要发挥人的作用,不必坐等管理工具的界定成熟,甚至拿管理工具相互推诿。况且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需要人们在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采取行动,企业“煮蛋”需要不断地推陈出新,“煮蛋”程序的更新、补正、调整更需要有“治人”来实施,这些都是需要通过模糊思维来解决的。即使在纯物理的研究中,除了精确思维之外,还有模糊逻辑的异曲同工,需要利用灰色系统来处理灰色情况,企业管理更不必因片面追求精确管理而在精确思维中作茧自缚。
煮鸡蛋的故事告诉我们,听到科学管理的赞美诗的时候,且不要被管理工具的神奇之处陶醉,否则就会被其破绽所惑。破解精确管理之惑还是在于解决人的问题,坚持以人为本。
这与使用科学的管理工具并不矛盾,在以人为本与“治人”之间,是一次使用管理工具的否定之否定。它需要促使被管理者潜心总结自己的经验,热爱自己的事业。要发动团队参与程序的制定,而不是让员工感到程序是强加在他们头上的枷锁。
从彼得最早煮鸡蛋的笨办法来看,彼得并不笨,至少他考虑到了安全底线,也许他在保证鸡蛋煮熟的情况下可以腾出手来做更有意义的事情,这也无可厚非。管理者如果能够因势利导,将彼得们感兴趣的事情和他目前所从事的事情结合起来,就能在管理工具的发现、改进中取得更多的创新成果,在精确管理中跃入更高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