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在极大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已成为全社会的追求。遵循《公民道德素质建设实施纲要》的精神,引导儿童‘学会生活’,形成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和勇于探究、创新的科学精神,成为我国基础教育必须担负的重大责任”。教育是生活的需要,其源于生活又以生活为归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品德课堂原本是一个被师生所共同拥有的生活世界,体现着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然而,以往我们的品德课堂却过于理性化,片面强调道德观念的灌输和道德行为的训练,疏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忽视了个体的人生体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目标的达成。“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让道德回归生活,让生活成为道德最重要的老师,这是德育也是品德课堂的发展趋势。那就“向生活撷取最美的叶子”吧:
第一片叶子——活动内容回归生活
儿童的道德发展大致可以概括为“无律——他律——自律——自由”的过程。处于小学阶段的儿童,他们大多处于由他律向自律发展的阶段。而从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来看,他们对道德现象的认识和判断往往不能脱离具体的道德生活情境。因此,就小学生而言,儿童的道德发展如果离开道德活动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就像离开游泳实践不可能学会游泳一样。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因此,品德课堂的活动教学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通过生活学习道德。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我以“生活世界”为背景,选取那些鲜活生动、触手可及的孩子们感兴趣的内容,通过学生的反思和实践体验,使他们在情感深处认同教材中的道德观点,主动践行,积极地去构建完满的道德生活。
我在执教《我想要,我能要》一课旨在引导学生合理消费的“小鬼当家”这一活动时,努力从孩子们的生活中、从他们的身边寻找教学素材。从要求他们调查家庭生活的必要开支到回顾他们自己学习用品的消费,通过模拟秋游情境要求孩子们从自身实际出发选择食品,合理搭配,以及对如何处理零花钱进行讨论交流。这些都是他们所熟悉的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因此孩子们在活动中显得格外活跃和投入,倾注了更多的活动热情,而且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又如,我们常说现在的孩子不懂得关心体贴父母,不知道如何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而传统的品德教学多是从成人的视角出发,通过一篇课文的学习,向学生展示一个典型人物加以示范。我们说榜样的学习是必要的,但是,这种榜样也一定要融入学生所处的环境、所经历的生活中,否则很难与学生产生共鸣。榜样也需要生活化。在执教《在爸爸妈妈关心下成长》一课中,我通过各种体验活动,如收集自己成长过程中的小物品、小故事;调查访谈,了解父母工作的艰辛;“保护生鸡蛋”一日体验等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体验中真正感受到父母养育自己的辛劳,激发起要孝敬父母的道德情感,反思自己以往的行为。更可以让学生寻找自己身边孝敬父母的榜样,这样的榜样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更能引发学生道德学习得动机。因此,我觉得只有实实在在的道德生活才可以激发学生的道德动机,调动学生的道德情感,并且在道德生活实践中不断获得自我反思、评价和学习的机会,最后真正达到形成教育的最高境界——自律直至自由。
在执教综合实践活动课《保护环境》时,我没有直接给学生观看录像中的水土破坏流失等资料,而是让学生在课前采集自己所居住的地区周围不同地点的水,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有的是从池塘采来的,有的是从玄武湖采来的,有的是从小区的河里采来的,还有的是同学们涂完颜料后的水……其中,有一个孩子的爸爸正是药厂的工人,他请爸爸采来了药厂附近排水沟里的水。大家看一看,闻一闻,自然就清楚了。这时,我问:“你们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如果这样的水流到了池塘、农田、小区、水厂,会怎么样?”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让学生带着在生活中发现的问题走进课堂,了解我们周围的水已经受到了严重的污染,严重影响到我们的现实生活,之后总结时,我再给他们看录像,从而使学生从心里产生保护环境势在必行的意识,效果就不言而喻了。
第二片叶子——活动形式源于生活
人在活动中生成,活动是学生道德发展的根本动力。活动进入品德课堂,必然受到孩子们的欢迎。但是从“学生”到“学生”的固有角色,往往摆脱不了“被教授”、“被接纳”的习惯地位的羁绊,影响孩子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有效地活动。因此为孩子创设生活情境,提供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是很有意义的。而生活化的活动形式能够让教学内容与学生更为贴近。走出以往品德课堂的传统教学模式,我们可以向生活这个大舞台借鉴一些经验,使品德教育生活化无疑特别有效的。例如,角色扮演法、问卷调查、参观访问、艺术欣赏等多种活动形式都可以引进品德课堂,为课堂带来生机。
孩子天生是模仿者和演员,让他们在品德活动课堂上扮演各种角色来达成教学目标,效果常常事半功倍。
担当向往的角色。当孩子一旦担当向往的角色,科学家、画家、裁判、解放军、记者、节目主持人……孩子的情绪特别热烈,仿佛人格也升腾了。
担当童话角色。由于童话角色神奇,充满幻想色彩,不会说话的,会说话了;没有生命的,有生命了。因此童话角色对儿童特别富有魅力。让孩子们当一回公园的小花小草,为自己的课桌椅说说心里话,和文具用品交个好朋友……童话角色的出现为课堂增添了无穷的活力与趣味,孩子的主动性大增,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担当现实生活中的角色。现实生活中的角色是儿童生活经验的一部分,所创设的情景是儿童曾经经历的熟悉的背景,他们感到无比亲切。家里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由小伙伴或自己担当,孩子确实乐不可支。生活中非常熟悉的营业员、交警、邮递员、饲养员、司机这些最平凡的角色在课堂上的再现,孩子都感到新异而有趣。在这些具体的角色身上,孩子们能够学到的要比书本上的更多,印象也更深刻。
在执教《逛商场》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了解到生活中买东西的学问很多很多,我设计了一个表演的环节,让学生扮演营业员和退货的顾客,表演规表演,我要求他们在表演中体现出“发票”、“生产日期”、“保质期”“厂名厂址”、“防伪标记”等的重要性。这样引导学生以主体的身份关注、实践和创造他们自己的生活,对于学生而言,这样的活动就是真实的生活;对于课堂而言,这样的活动就是有意义的教学。
在执教《为你介绍我们的学校》一课时,我们和一年级小朋友进行互动。因为我校是以读书活动为特色活动,整个校园充满阅读文化的氛围,我在事前给学生布置了扮演“小导游”的任务,重点给一年级小朋友介绍“读书长廊”、“快乐读书吧”、“快乐读书苑”、“读书知识橱窗”等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活动中,他们既是导游,又是学长,既给一年级小朋友快速了解学校特色作出成绩,又使自己在活动中锻炼了能力,更加热爱自己的学校。
在设计《小鬼当家》教学活动时,我给孩子们安排的角色是“小管家”,在课前请小管家了解自己家庭的日常开支,接下来整个活动都是学生以小管家的身份参与。我在课前要求小管家们完成一份《小鬼当家调查问卷》,将问卷调查的形式引进了课堂教学。
在教学《他为什么学得这样好》时,我组织班上的同学举行了一个记者招待会,由一部分同学组成小记者团,对一些某一方面学得特别好的同学进行采访,通过“采访提纲”和“答记者问”的形式完成本次教学内容,同学们在互相学习中增进了了解,加深了友谊。
从生活中寻求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组织教学,既突出了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意识,又能够通过他们自身的切实感受,使学生在思想上有所触动,在行为上有所改变,真正地达到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
第三片叶子——开发生活中的课程资源
品德课程的教学资源是多样的、开放的,可以包括各种有形和无形资源。学校中常用的教科书、教师指导用书、音像材料、互联网等,其他学科、班级或学校活动,以及儿童家庭、社区中的各种物质设施、文化教育机构,文化活动、节日甚至是自然界的动植物、自然现象等,都可以为我们的课程所利用。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就应当充分挖掘利用现实生活中丰富的思品教育资源,组织学生开展课题研究,探索生活中的奥秘,了解和分析生活中的现象,使学生关注的目光广泛而深入地投射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寒来暑往,春花秋月、风土人情,新闻传说、世态万象件件成为教学的资源。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主动探索、主动创新,从而充分展现其“主角”形象,在其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形成促其内化导行的内驱力。
充分利用学校活动。在执教《平安回家》一课时,课前,我组织学生在辅导员、家长的带领下,以个人、假日小队为单位走上街头了解交通标志,观察交警的手势信号,收集交通安全用语。并在学校读书节上表演“红绿灯下”的小品。
充分利用经典资料。在执教《快乐的邻里生活》一课时,我紧扣目标进行资源搜集后,最终选定了我国古代“孟母三迁”、“六尺巷”的故事以及在网上下载的关于邻里之间小孩与狗同名引发命案的真实案例等。“孟母三迁”让学生体会邻里关系居住环境是多么重要啊;“六尺巷”的故事让学生感悟邻里之间互谅互让的美德是多么感人肺腑,邻里之间和睦相处是一种幸福;而因小孩与狗同名引发命案更让人感到邻里之间需要忍让,需要沟通,需要尊重。经典的资料具有很强的冲击力,可以成为学生正确思考、处理、评价的镜子和尺子。
充分利用课堂生成。在执教《我掉了一颗牙》一课时,我针对学生提出的几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做起了文章。有学生问:“人一共有几颗牙?为什么我们口中的牙长得不是一个样子?为什么换牙时总是从门牙开始?”虽然这些问题有点超出自己得备课要求,但是我还是做了恰如其分地引导。针对第一个问题,我说:我们同桌互相数一数,看各自的牙齿一共有多少颗,还要请一个学生数一数老师的牙齿有多少颗?通过这个环节,学生知道了自己有32颗牙。接着我有补充:人的一生有两副牙齿,乳牙是6、7岁脱落;恒牙是13、14岁长齐。对于这些知识,学生很感兴趣。然后,我又分别解释了牙齿的各自作用……这些在课堂中生成的随机发散的资源,收到的效果十分明显。
总之,脱离了生活实际的说教是毫无意义的,让课堂回到人的感性的、具体的、现实的、动态的生活中来,使课堂充满浓浓的创新气息和多姿多彩的生活情趣,品德教学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为生活而教育”。是啊,教育起源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要培养能适应社会生活的人,这就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小学品德教育应该是个开放的系统,走向生活,向生活这棵枝繁叶茂的大树撷取几片最美的叶子,品德课堂就会丰盈鲜活,充满生命力,焕发出勃勃生机。■
第一片叶子——活动内容回归生活
儿童的道德发展大致可以概括为“无律——他律——自律——自由”的过程。处于小学阶段的儿童,他们大多处于由他律向自律发展的阶段。而从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来看,他们对道德现象的认识和判断往往不能脱离具体的道德生活情境。因此,就小学生而言,儿童的道德发展如果离开道德活动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就像离开游泳实践不可能学会游泳一样。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因此,品德课堂的活动教学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通过生活学习道德。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我以“生活世界”为背景,选取那些鲜活生动、触手可及的孩子们感兴趣的内容,通过学生的反思和实践体验,使他们在情感深处认同教材中的道德观点,主动践行,积极地去构建完满的道德生活。
我在执教《我想要,我能要》一课旨在引导学生合理消费的“小鬼当家”这一活动时,努力从孩子们的生活中、从他们的身边寻找教学素材。从要求他们调查家庭生活的必要开支到回顾他们自己学习用品的消费,通过模拟秋游情境要求孩子们从自身实际出发选择食品,合理搭配,以及对如何处理零花钱进行讨论交流。这些都是他们所熟悉的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因此孩子们在活动中显得格外活跃和投入,倾注了更多的活动热情,而且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又如,我们常说现在的孩子不懂得关心体贴父母,不知道如何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而传统的品德教学多是从成人的视角出发,通过一篇课文的学习,向学生展示一个典型人物加以示范。我们说榜样的学习是必要的,但是,这种榜样也一定要融入学生所处的环境、所经历的生活中,否则很难与学生产生共鸣。榜样也需要生活化。在执教《在爸爸妈妈关心下成长》一课中,我通过各种体验活动,如收集自己成长过程中的小物品、小故事;调查访谈,了解父母工作的艰辛;“保护生鸡蛋”一日体验等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体验中真正感受到父母养育自己的辛劳,激发起要孝敬父母的道德情感,反思自己以往的行为。更可以让学生寻找自己身边孝敬父母的榜样,这样的榜样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更能引发学生道德学习得动机。因此,我觉得只有实实在在的道德生活才可以激发学生的道德动机,调动学生的道德情感,并且在道德生活实践中不断获得自我反思、评价和学习的机会,最后真正达到形成教育的最高境界——自律直至自由。
在执教综合实践活动课《保护环境》时,我没有直接给学生观看录像中的水土破坏流失等资料,而是让学生在课前采集自己所居住的地区周围不同地点的水,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有的是从池塘采来的,有的是从玄武湖采来的,有的是从小区的河里采来的,还有的是同学们涂完颜料后的水……其中,有一个孩子的爸爸正是药厂的工人,他请爸爸采来了药厂附近排水沟里的水。大家看一看,闻一闻,自然就清楚了。这时,我问:“你们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如果这样的水流到了池塘、农田、小区、水厂,会怎么样?”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让学生带着在生活中发现的问题走进课堂,了解我们周围的水已经受到了严重的污染,严重影响到我们的现实生活,之后总结时,我再给他们看录像,从而使学生从心里产生保护环境势在必行的意识,效果就不言而喻了。
第二片叶子——活动形式源于生活
人在活动中生成,活动是学生道德发展的根本动力。活动进入品德课堂,必然受到孩子们的欢迎。但是从“学生”到“学生”的固有角色,往往摆脱不了“被教授”、“被接纳”的习惯地位的羁绊,影响孩子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有效地活动。因此为孩子创设生活情境,提供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是很有意义的。而生活化的活动形式能够让教学内容与学生更为贴近。走出以往品德课堂的传统教学模式,我们可以向生活这个大舞台借鉴一些经验,使品德教育生活化无疑特别有效的。例如,角色扮演法、问卷调查、参观访问、艺术欣赏等多种活动形式都可以引进品德课堂,为课堂带来生机。
孩子天生是模仿者和演员,让他们在品德活动课堂上扮演各种角色来达成教学目标,效果常常事半功倍。
担当向往的角色。当孩子一旦担当向往的角色,科学家、画家、裁判、解放军、记者、节目主持人……孩子的情绪特别热烈,仿佛人格也升腾了。
担当童话角色。由于童话角色神奇,充满幻想色彩,不会说话的,会说话了;没有生命的,有生命了。因此童话角色对儿童特别富有魅力。让孩子们当一回公园的小花小草,为自己的课桌椅说说心里话,和文具用品交个好朋友……童话角色的出现为课堂增添了无穷的活力与趣味,孩子的主动性大增,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担当现实生活中的角色。现实生活中的角色是儿童生活经验的一部分,所创设的情景是儿童曾经经历的熟悉的背景,他们感到无比亲切。家里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由小伙伴或自己担当,孩子确实乐不可支。生活中非常熟悉的营业员、交警、邮递员、饲养员、司机这些最平凡的角色在课堂上的再现,孩子都感到新异而有趣。在这些具体的角色身上,孩子们能够学到的要比书本上的更多,印象也更深刻。
在执教《逛商场》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了解到生活中买东西的学问很多很多,我设计了一个表演的环节,让学生扮演营业员和退货的顾客,表演规表演,我要求他们在表演中体现出“发票”、“生产日期”、“保质期”“厂名厂址”、“防伪标记”等的重要性。这样引导学生以主体的身份关注、实践和创造他们自己的生活,对于学生而言,这样的活动就是真实的生活;对于课堂而言,这样的活动就是有意义的教学。
在执教《为你介绍我们的学校》一课时,我们和一年级小朋友进行互动。因为我校是以读书活动为特色活动,整个校园充满阅读文化的氛围,我在事前给学生布置了扮演“小导游”的任务,重点给一年级小朋友介绍“读书长廊”、“快乐读书吧”、“快乐读书苑”、“读书知识橱窗”等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活动中,他们既是导游,又是学长,既给一年级小朋友快速了解学校特色作出成绩,又使自己在活动中锻炼了能力,更加热爱自己的学校。
在设计《小鬼当家》教学活动时,我给孩子们安排的角色是“小管家”,在课前请小管家了解自己家庭的日常开支,接下来整个活动都是学生以小管家的身份参与。我在课前要求小管家们完成一份《小鬼当家调查问卷》,将问卷调查的形式引进了课堂教学。
在教学《他为什么学得这样好》时,我组织班上的同学举行了一个记者招待会,由一部分同学组成小记者团,对一些某一方面学得特别好的同学进行采访,通过“采访提纲”和“答记者问”的形式完成本次教学内容,同学们在互相学习中增进了了解,加深了友谊。
从生活中寻求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组织教学,既突出了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意识,又能够通过他们自身的切实感受,使学生在思想上有所触动,在行为上有所改变,真正地达到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
第三片叶子——开发生活中的课程资源
品德课程的教学资源是多样的、开放的,可以包括各种有形和无形资源。学校中常用的教科书、教师指导用书、音像材料、互联网等,其他学科、班级或学校活动,以及儿童家庭、社区中的各种物质设施、文化教育机构,文化活动、节日甚至是自然界的动植物、自然现象等,都可以为我们的课程所利用。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就应当充分挖掘利用现实生活中丰富的思品教育资源,组织学生开展课题研究,探索生活中的奥秘,了解和分析生活中的现象,使学生关注的目光广泛而深入地投射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寒来暑往,春花秋月、风土人情,新闻传说、世态万象件件成为教学的资源。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主动探索、主动创新,从而充分展现其“主角”形象,在其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形成促其内化导行的内驱力。
充分利用学校活动。在执教《平安回家》一课时,课前,我组织学生在辅导员、家长的带领下,以个人、假日小队为单位走上街头了解交通标志,观察交警的手势信号,收集交通安全用语。并在学校读书节上表演“红绿灯下”的小品。
充分利用经典资料。在执教《快乐的邻里生活》一课时,我紧扣目标进行资源搜集后,最终选定了我国古代“孟母三迁”、“六尺巷”的故事以及在网上下载的关于邻里之间小孩与狗同名引发命案的真实案例等。“孟母三迁”让学生体会邻里关系居住环境是多么重要啊;“六尺巷”的故事让学生感悟邻里之间互谅互让的美德是多么感人肺腑,邻里之间和睦相处是一种幸福;而因小孩与狗同名引发命案更让人感到邻里之间需要忍让,需要沟通,需要尊重。经典的资料具有很强的冲击力,可以成为学生正确思考、处理、评价的镜子和尺子。
充分利用课堂生成。在执教《我掉了一颗牙》一课时,我针对学生提出的几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做起了文章。有学生问:“人一共有几颗牙?为什么我们口中的牙长得不是一个样子?为什么换牙时总是从门牙开始?”虽然这些问题有点超出自己得备课要求,但是我还是做了恰如其分地引导。针对第一个问题,我说:我们同桌互相数一数,看各自的牙齿一共有多少颗,还要请一个学生数一数老师的牙齿有多少颗?通过这个环节,学生知道了自己有32颗牙。接着我有补充:人的一生有两副牙齿,乳牙是6、7岁脱落;恒牙是13、14岁长齐。对于这些知识,学生很感兴趣。然后,我又分别解释了牙齿的各自作用……这些在课堂中生成的随机发散的资源,收到的效果十分明显。
总之,脱离了生活实际的说教是毫无意义的,让课堂回到人的感性的、具体的、现实的、动态的生活中来,使课堂充满浓浓的创新气息和多姿多彩的生活情趣,品德教学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为生活而教育”。是啊,教育起源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要培养能适应社会生活的人,这就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小学品德教育应该是个开放的系统,走向生活,向生活这棵枝繁叶茂的大树撷取几片最美的叶子,品德课堂就会丰盈鲜活,充满生命力,焕发出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