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习需要是学习兴趣的基础,它由认知需要,交往需要,自我提高需要三因素构成。以学生的学习需要为基础,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
一、在认知需要基础上的学习兴趣培养
学生的认知需要是一种要求知道和理解,要求掌握知识并解决问题的需要。主要表现为求知欲、好奇心。
1.以学生知识经验为基础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确立要符合“最近发展区”原则。要让学生感到“我知道”,但又“道不清”,产生“要清楚”的动机。这样,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之后,去理解掌握,就会有一种满足求知欲的体验,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被激发起来。根据马斯洛的认识需要与理解需要的第二层次理论,即:只有认识需要得到满足或部分满足之后,理解需要才会产生。教学目标确立也应有层次,建立认知目标、理解目标、解决问题的目标。各项目标实现也是学生各层次的需要的满足或部分满足,学生在获取丰富的感性认识基础上,激发起探寻知识的内在意义及知识间的各项关系的欲望,对知识的理解又激起学生尝试解决问题的欲望。在这样的进程中,学生才能体验到知识的乐趣,知之深则爱之切。反之,则会使学生对知识感到迷茫,失去学习的兴趣。
2.教学内容新颖,教学方式多样。所谓教学内容新颖,并不是教师离开教材专门选择那些学生不知道的新奇的知识(这是不现实的)为教学内容,而是指教学内容的趣味性与创造性。它不是知识的一种简单重复,是用艺术的风格去揭示知识的有趣性,用发现的眼光去挖掘知识的内涵。知识的趣味性与创造性很大程度依赖教师生动有趣的语言和富有感染力与吸引力的表达。知识的趣味性与创造性也要靠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实现。方法恰当,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能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动机。
3.引导探究、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在认知需要中,解决问题的需要是一种比较高级的需要。要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不断地去尝试,去体验,去获得自信并得到满足,从而产生解决问题的兴趣。创设问题情境,允许学生尝试错误的心态是探究的第一步,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获得成功的体验是探究的第二步。引导学生将探究的欲望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兴趣这是探究的最终结果。开放式教学适应学生这种探求知识的愿望,教师要鼓励学生思考,鼓励提问,鼓励尝试。我国课程改革正在推行的研究性学习、问题解决教学等,给学生提供了宽广的探究空间,也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提供了良好的教学平台。
二、在交往需要基础上的学习兴趣培养
交往需要是人与人交往过程中的一种基本需要。教学中的交往需要,主要表现为学生与教师的交往、学生与学生的交往。
1.发扬民主,平等参与。教学活动的基本形态是交往与探究。季亚琴科认为,交往是人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多个主体间的相互作用,而不是单个人单方面的作用或过程。教学是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相互交往来进行的。在这一过程,教师既是引导者,又是辅导者和合作者。良好的交往,可以融洽师生关系,激发学习动机,使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产生学习兴趣。学生除与教师交往外,还与同学交往。学生合作活动,相互学习,相互尊重在交往活动中实现发展。团结协作的学生关系是在学生的交往中相互理解、将心比心、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形成的。这种学生关系会使学生感到集体的力量,有安全感、有责任心,会激起学生对学习的热爱之情。
2.参与活动,体验快乐。交往与活动是密不可分的,只有活动才能交往,交往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活动。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是满足学生交往需要的一个前提。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具有趣味性、能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展示个性风采的教学活动,能够吸引学生到活动中来,体验活动带来的快乐,让学生的智力活动与操作活动相融合,使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可调动学生创新的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育家索洛维契克提出“满怀兴趣的去做一切必须做的事情”,就是主张学生积极参与到各种活动中去,而不要只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因为,任何兴趣都不是天生的,都是在各种活动中逐渐形成的。所以,索洛维契克强调,多活动一点,就多学了一些,多一些成效;再多学一些,又多一些成效,多一些兴趣,到最后就会满怀兴趣地学习。对那些较枯燥的内容就要有这种态度。
三、在自我提高需要基础上的学习兴趣培养
自我提高需要是指由学业成就获得地位和威望的需要。主要表现为成就感和尊重的需要。
1.关怀、鼓励,让学生有成就感。心理学研究表明,表扬与奖励的效果优于批评和惩罚。常常见到这样的情景:学生在回答教师的提问后,得到肯定和表扬,会表现出坚定与自信;得不到表扬则流露出失望与自卑。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人处于最欣喜、最幸福、最完善的时刻,即情绪高峰体验时刻,最能发挥自己的作用。教师的激励可以满足学生的成就感,达到情绪体验的高峰。
2.承认差异,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关注学生个性发展,首先要了解学生,教师通过观察、谈话、作品分析、调查访问等方法,掌握学生的个性特征。其次要根据学生的个性进行因材施教。整齐划一,不问差别,是对学生个性的抹杀。比如备课中制定教学目标,要结合学生实际,拟定恰当的教学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应有的发展。布置作业,努力设计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的作业,让学生在巩固知识,形成能力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人的需要是具有社会性和伦理性的,是理性选择的结果,而不是依照本能的想要。教育就是把“自然的人”转化为“社会的人”。教学中,教师如何正确对待学生的学习需要,不仅影响到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更影响到教师的整个教学观、学生观。教学只有尊重学生的需要,满足学生真正的需要,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实现学习的最终目标。
作者单位
云南红河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刘岭南◇
一、在认知需要基础上的学习兴趣培养
学生的认知需要是一种要求知道和理解,要求掌握知识并解决问题的需要。主要表现为求知欲、好奇心。
1.以学生知识经验为基础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确立要符合“最近发展区”原则。要让学生感到“我知道”,但又“道不清”,产生“要清楚”的动机。这样,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之后,去理解掌握,就会有一种满足求知欲的体验,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被激发起来。根据马斯洛的认识需要与理解需要的第二层次理论,即:只有认识需要得到满足或部分满足之后,理解需要才会产生。教学目标确立也应有层次,建立认知目标、理解目标、解决问题的目标。各项目标实现也是学生各层次的需要的满足或部分满足,学生在获取丰富的感性认识基础上,激发起探寻知识的内在意义及知识间的各项关系的欲望,对知识的理解又激起学生尝试解决问题的欲望。在这样的进程中,学生才能体验到知识的乐趣,知之深则爱之切。反之,则会使学生对知识感到迷茫,失去学习的兴趣。
2.教学内容新颖,教学方式多样。所谓教学内容新颖,并不是教师离开教材专门选择那些学生不知道的新奇的知识(这是不现实的)为教学内容,而是指教学内容的趣味性与创造性。它不是知识的一种简单重复,是用艺术的风格去揭示知识的有趣性,用发现的眼光去挖掘知识的内涵。知识的趣味性与创造性很大程度依赖教师生动有趣的语言和富有感染力与吸引力的表达。知识的趣味性与创造性也要靠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实现。方法恰当,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能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动机。
3.引导探究、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在认知需要中,解决问题的需要是一种比较高级的需要。要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不断地去尝试,去体验,去获得自信并得到满足,从而产生解决问题的兴趣。创设问题情境,允许学生尝试错误的心态是探究的第一步,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获得成功的体验是探究的第二步。引导学生将探究的欲望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兴趣这是探究的最终结果。开放式教学适应学生这种探求知识的愿望,教师要鼓励学生思考,鼓励提问,鼓励尝试。我国课程改革正在推行的研究性学习、问题解决教学等,给学生提供了宽广的探究空间,也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提供了良好的教学平台。
二、在交往需要基础上的学习兴趣培养
交往需要是人与人交往过程中的一种基本需要。教学中的交往需要,主要表现为学生与教师的交往、学生与学生的交往。
1.发扬民主,平等参与。教学活动的基本形态是交往与探究。季亚琴科认为,交往是人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多个主体间的相互作用,而不是单个人单方面的作用或过程。教学是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相互交往来进行的。在这一过程,教师既是引导者,又是辅导者和合作者。良好的交往,可以融洽师生关系,激发学习动机,使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产生学习兴趣。学生除与教师交往外,还与同学交往。学生合作活动,相互学习,相互尊重在交往活动中实现发展。团结协作的学生关系是在学生的交往中相互理解、将心比心、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形成的。这种学生关系会使学生感到集体的力量,有安全感、有责任心,会激起学生对学习的热爱之情。
2.参与活动,体验快乐。交往与活动是密不可分的,只有活动才能交往,交往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活动。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是满足学生交往需要的一个前提。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具有趣味性、能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展示个性风采的教学活动,能够吸引学生到活动中来,体验活动带来的快乐,让学生的智力活动与操作活动相融合,使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可调动学生创新的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育家索洛维契克提出“满怀兴趣的去做一切必须做的事情”,就是主张学生积极参与到各种活动中去,而不要只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因为,任何兴趣都不是天生的,都是在各种活动中逐渐形成的。所以,索洛维契克强调,多活动一点,就多学了一些,多一些成效;再多学一些,又多一些成效,多一些兴趣,到最后就会满怀兴趣地学习。对那些较枯燥的内容就要有这种态度。
三、在自我提高需要基础上的学习兴趣培养
自我提高需要是指由学业成就获得地位和威望的需要。主要表现为成就感和尊重的需要。
1.关怀、鼓励,让学生有成就感。心理学研究表明,表扬与奖励的效果优于批评和惩罚。常常见到这样的情景:学生在回答教师的提问后,得到肯定和表扬,会表现出坚定与自信;得不到表扬则流露出失望与自卑。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人处于最欣喜、最幸福、最完善的时刻,即情绪高峰体验时刻,最能发挥自己的作用。教师的激励可以满足学生的成就感,达到情绪体验的高峰。
2.承认差异,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关注学生个性发展,首先要了解学生,教师通过观察、谈话、作品分析、调查访问等方法,掌握学生的个性特征。其次要根据学生的个性进行因材施教。整齐划一,不问差别,是对学生个性的抹杀。比如备课中制定教学目标,要结合学生实际,拟定恰当的教学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应有的发展。布置作业,努力设计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的作业,让学生在巩固知识,形成能力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人的需要是具有社会性和伦理性的,是理性选择的结果,而不是依照本能的想要。教育就是把“自然的人”转化为“社会的人”。教学中,教师如何正确对待学生的学习需要,不仅影响到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更影响到教师的整个教学观、学生观。教学只有尊重学生的需要,满足学生真正的需要,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实现学习的最终目标。
作者单位
云南红河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刘岭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