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陕西关中地区有俗语:乾州的锅盔,岐山的面,秦镇的米皮绕长安。秦镇之所以出名,仰仗的是它独特的大米面皮。多数地道的关中人,一月可肚无荤腥,却不能三日不食面皮。
相传,秦始皇在位时,有一年关中沣河水断,秦镇周边稻谷长势干瘪,官府不问民情催逼纳贡,百姓惟有仰天长叹。稻谷勉强收割后所碾大米干巴巴可怜兮兮,根本达不到纳贡的品质。正当发愁之际,有一名叫李十二的人用这种米碾成米面,蒸出一张大若伞面的米面皮,品尝后众人称奇,李十二遂带着米皮进京咸阳。始皇帝品尝后赞叹:天下美食兮。其后命李十二每日蒸数张米皮供他独馔。翌年,秦镇便改纳贡稻米为米皮。后来李十二逝于某年的正月二十三,秦镇一带百姓为了纪念他,便在每年的这一天蒸米皮以示祭奠,此风俗一直延续下来,渐成秦镇驰名小吃。
秦镇位于西安以西15公里处,如今车到秦镇桥头,便有数十家凉皮店一字排开“挡住”去路,并家家冠以“百年老店”、“百年祖传”、“百年世家”等门脸招牌。除以百年为号外,薛姓成为米皮的又一个招牌,仿佛秦镇卖米皮的家家都姓薛,家家都是嫡传。小小的两元一碗的米皮,竟潜藏着如此炙烈的商业竞争,着实让人惊讶。多事者不断打探谁家是正宗、是否非薛姓不得卖?路边小店大多抱以讳莫如深的一笑。但品尝后人们发现,正宗与否已无关紧要,重要的是好吃爽口。
正宗秦镇米皮特点有四:细、软、薄、筋。色白如雪,细薄如绸,光润如脂,咀嚼如饴。碗底先垫以水灵的黄豆芽,而后米皮盘踞出冒尖发髻状,顶部辅以绿生生菠菜几朵,最后浇上香薰薰特制辣子油、香料醋,色相高洁,层次分明,望之垂涎三尺,咀之打嘴不放。仅切米皮的三尺大铡刀就够你稀罕一阵的。
有当地“告密者”暗示,正宗老字号在小镇中央。步下小桥,沿沣河而行,豁然一片热闹场景,半里路的小商品集市熙熙攘攘。在一个不起眼的丁字路口,寻得那间简陋的老店,大有酒好不怕巷子深的气魄。店前竖一木板,上书“政府授予薛家百年传统米皮”的字样。该店之所以被冠以祖传正宗,源自于薛家祖上的薛守信。秦镇的大米面皮虽始创于秦代,但后经战乱灾荒等原因逐渐失传。清末,薛守信于宣统二年(公元1910 年)正月二十三偶生想法,循历史之传说和资料记载,用大米面试蒸凉皮,每日挑担沿街叫卖,竟然生意红火,盈利颇丰。渐渐当地效仿者日盛,秦镇米皮一时名噪四方,渐成气候。“文革”期间,薛家第二代传人薛林财任生产队长,率社员打着为集体谋福利之名,在秦镇丁字街口、户县县城、余下镇、咸阳市、长安县城等地经营米皮生意,使这一名小吃得以发扬光大。
1985 年,薛家第三代传人薛昌利凭借现代经营理念,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工艺,大胆创新,在秦镇丁字街口开店,并以“薛家凉皮”作为专营标记。1998年,薛家斥资3万元在西安南稍门开设了第一家大米面皮专营店,一时间引得食客趋之若骛。1999年,薛昌利注册了“薛家老店”、“薛昌利大米面皮”名牌商标。如今薛家在西安、咸阳、渭南等地已先后开办近20家凉皮专买店,营业面积达3000平方米,员工已近400名。
与河南的道口烧鸡、甘肃的陇西腊肉一样,秦镇虽没有过多的人文和自然名胜,但大米面皮却使它成为家喻户晓的陕西名镇。米皮之于食者老少皆宜,尤受女士们喜爱,一年四季有得卖。据薛家人讲,仅他们一家每天就要卖出三、四百公斤米皮。每逢周末,周边县市不少人专程为吃一顿正宗米皮前往秦镇,吃上两碗,再捎带十碗八碗送人情,价廉情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