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龟兹石窟壁画伎乐人物的中国人物画体态传神性研究

来源 :中国钢笔书法·书画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dud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历来中国人物画传神性研究,从顾恺之提出的传神论,到宋代苏轼对传神理论的发展,是注重通过眼神、五官特征等,以形写神,描绘出人物的精神和内在的个性气质。西方人物画善于从整体出发,同时能对人物形体、姿态等进行生动描绘,来表现人物“心神合一”。 我国西域龟兹石窟佛教壁画人物尤其是伎乐人物,受佛教的影响,受集印度、希腊、波斯等西方风格的犍陀罗艺术影响,并与本土艺术结合,除了眼睛,人物体态的描绘同样非常传神。通过人物眼神与体态协调统一,对手脚富有寓意的生动刻画,多变的S形身体曲线,及人物间相互的烘托呼应,多用夸张的手法等等,使人物很好的传达出精神、气质和内在个性。本文通过对龟兹石窟壁画伎乐人物体态传神性研究,提出中国画人物传神,除了描绘眼睛传神的同时,应注重人物体态的传神性描绘,从而从整体上把握人物的精神个性气质。
  关键词:中国人物画  体态  传神性
  传神论,作为中国画的一个基本理论,一直深刻影响着中国画的发展,是中国美学史上的重要命题。历来中国传神论,对人物以形写神,以及表现人物精神气质内在个性,取得认同。东晋画家顾恺之,第一个提出了以形写神,认识到对人物神情的刻画,是达到“传神”的重要手段,尤其是眼睛,是人物神情传神的关键,总结出“阿堵传神”说。
  但顾恺之提出“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指人物形体姿态的美丑,与传神无关,是需要进一步探讨。顾恺之画人,只要欣赏一下他的传世摹本《洛神赋》和《女史箴图》等,就可以想象推断:他在点睛之笔前,对人物形体姿态的刻画,应该是相当传神。洛神的安详神情,只有与回眸顾盼,衣带飘举的体态呼应,才能显现出深情款款的传神神情。试想,如果只有阿睹,去掉体态的回眸、衣带的飘举,洛神的神情是根本无法准确传达出来,更不用说传神了。因此人物传神否定体态之重要,是有待进一步深刻探讨的。其实,唐代的吴道子,极为注重“以形写神”,强调人物如雕塑,注重体态生动。但在中国人物画论中,体态传神的重要性及原理,都没有被深刻的提出与分析。在西方人物画美学理论中,追求人物精神和心灵的 “心神合一”的传神美,与东方是共通的。西方艺术的发源地希腊,把追求肉体与灵魂的和谐美,作为最高理想,希腊文称之为Kalokagathia(心身至善),这与中国形神兼备,以形写神,传神性如出一撤。
  龟兹处在我国新疆,石窟壁画风格集希腊、印度、波斯等犍陀罗艺术风格,并与本土于一体,融合东西,是叹为观止的艺术宝库,其中的克孜尔石窟是世界文化遗产。选择壁画中的人物,进行体态传神性研究,是缘起随中国美院人物画系去石窟考察临摹生活,产生的强烈感受:这些早于敦煌200年的佛教壁画人物,由于宗教更替发展,在公元14世纪,被伊斯兰教派人为抠去眼睛(挖去了人的灵魂)。这些经过千年的无眼人物(也保留了小部分未挖眼的),呈现在我眼前的时候,却仍然让我觉得仿佛正在窃窃私语,并透过人物体态,似乎还可以想象看到了他们的神情。让我为之一怔:传神写照,为何失却阿睹只存体态的人物,却仍能让人深深感受到生动与传神?
  同时,龟兹石窟绘画的重要性,还体现在其对被视为中国画正统的中原绘画的影响上。且经一些专家学者研究,顾恺之的美学思想,与佛教也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尤其这些体态语言生动多样的伎乐人物,风格极具大胆、奔放、夸张、自由等的传神美,是研究人物体态传神性的有效案例。
  一、影响和产生龟兹石窟壁画伎乐人物体态传神性的外因:
  1、龟兹石窟壁画的地理历史形成的犍陀罗艺术的影响
  佛教传播路线影响龟兹佛教绘画的风格和特质。龟兹石窟群处于北传路线上:在两汉之际,佛教从印度经安息(今伊朗)与印度交接处的犍陀罗地区,康居(今巴尔喀什湖和咸海之间)以及各中亚小国,然后越过葱岭,通过丝绸之路南北道沿天山南麓到达龟兹,最后传入中原。由于传播的路线上有不同民族与国家,因此龟兹佛教艺术集具印度、波斯、希腊文化的犍陀罗艺术风格与特质,当这些艺术与龟兹本地西域审美趣味的融合,出现了大量的裸体伎乐人物,使人物更关注身体的描绘,体态更显现传神性。
  2、石窟型制决定画面构图,构图影响人物体态传神性
  小乘佛教为了在有限的石窟空间,表现更多的本生、因缘故事,形成了有别于敦煌的,如四方连续的菱形构图为主的独幅画。每格菱形格内的佛教故事,既能拥有尽量丰富的故事内容,同时又巧妙地把佛教中的须弥山表现出来,所有菱形其实都是一座座山峰,这是绝妙的构图。人物的体态特征等造型就需要符合菱形格的构图,并且只有最典型与传神,才能来最好的传达佛教故事的精髓。如图1.克孜尔196窟菱形格中弹拨五弦琵琶的伎乐天,飞身而下的体态为了符合菱形构图,身体转成近90度;人物与垂直S型飘带,整体呈现出菱形。这样夸张的体态造型处理,反而使伎乐天人姿态更为生动有艺术性。
  体态随构图变化夸张的艺术处理,也出现在石窟型制中不同的部位,产生了不同的构图与体态。型制中有上拱形、扇形等构图变化,使龟兹伎乐人物的体态造型随之各种变化。石窟周围的伎乐飞天,因摒弃了菱形格、扇形等框框,体态更为自然和奔放,如图2中的伎乐天,就明显感受到伎乐人物体态造型的自然、生动与传神。
  3、佛教教义等的影响
  佛教是形成龟兹石窟壁画的直接原因,佛教人物的姿态代表一定的教义和寓意,伎乐人物体态造型受佛教仪规影响最少,但多少还是看出体态受到佛教教义的影响。佛教一方面为了吸引信徒,传播教义,需要借助具体形象化的手段,对虚幻的图绘故事、佛教人物形象,力求传神,从而把幻想的东西,栩栩如生的传达给信徒,使信徒产生昄依之心。另一方面,也由于教义寓意的制约,人物体态手姿会有一定的要求。佛教手印等影响,会影响伎乐人物手脚姿态的一些样式,但也反而会促使体态的经典性。
  4、佛教乐舞与龟兹乐舞的影响
  舞蹈是用形体说话的艺术。舞者通过自身的丰富生动的体态,与音乐相合产生各种运动曲线,并与眼神表情呼应,传达出感情和神采。佛教本身就非常善于用音乐舞蹈,来宣扬其教义,认为乐舞也是人间的一种修行,乐舞对佛教的传播起到很大作用。佛教壁画伎乐体态,汲取了龟兹等现实生活中的歌舞和器乐,直接刻画进入了壁画中。无论龟兹乐舞有“印度说”、“综合说”、“中原说”,都影响着龟兹佛教壁画中伎乐人物体态的造型。   二、影响和产生龟兹石窟壁画伎乐人物体态传神性的内因:
  1、眼神与体态的高度统一与协调是人物传神性的根本
  描绘人物的眼神,是神态的关键。神态要与人物心灵一致,首先要与人物的动作统一协调,动作又要符合神态的蕴意,从而能传达出人物的内在精神气质,是人物传神的根本。伎乐人物眼神与舞姿的高度统一协调,使伎乐人物深具有传神性。从遗留的完整的龟兹壁画伎乐人物上,我们都能看到这样高度统一于协调性。如图3伎乐中的舞者,眼神专注落在乐者手中的箜篌上,舞姿与乐器发出的节奏高度吻合。
  2、富有乐感和多变寓意的手脚姿态,丰富了人物的传神体态
  艺术家除了通过眼,还需要描绘手,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手,还往往被比拟是人的眼睛。龟兹石窟壁画伎乐人物姿态,来自用多变的龟兹舞蹈,同时也有佛教舞蹈寓意的。舞蹈本身追求手姿和舞步的美感表达,追求它的变化与内心的活动相结合,准确传达出不同内心的情感。伎乐人物受龟兹音乐舞蹈影响,手脚姿态就已传神。其手势受佛教手印影响,如图4,显得变化多端。佛教手印注重形式与姿态造型,追求美感及代表一定的力量,是内心的表达,似千言万语只在手间,丰富了伎乐人的手姿态,如图5。从绘画艺术上来看,不管它表示什么寓意,每个手姿态准确传神,富有变化,与眼睛相辅相成,来传达出人物的思想情感。
  3、生动的人体S形动态线增加了人物的传神性
  人体动态线是表现人体动作特征的主线。龟兹壁画受到印度尤其受笈多式艺术影响,三道弯式对于表达伎乐人物,是最为美好与传神的体态造型形式,使人物体态富有音乐节奏感与韵律美,增加了人物的传神性。龟兹石窟壁画伎乐人物有时为了追求生动传神性,一个人物中会出现多个S形动态线。如图6 腰鼓舞伎乐,成竖S形人物的动态线,与腰部横S形的飘带,与人物甩踢成S形的双脚,与S形双臂交相辉映,使整个鼓舞伎乐人物,翻腾、灵巧有力,显得鼓声点点,增加了伎乐人的生动性、传神性。不同S体态描绘,由于不同的艺术处理,表现人物性格特征是完全不同的。如图 7,人物腿部直线造型,与S形运动的飘带形成强烈曲直对比,更具力量感。
  龟兹石窟壁画伎乐人物身体基本呈S形动态线,如图8,是人物体态基本造型,与其精神气质高度统一,与龟兹人的审美趣味相统一,与希腊印度追求S形造型美学特征等犍陀罗艺术风格相一致。
  4、人物体态的夸张手法凸显人物的传神性
  夸张手法是绘画艺术常用的手法,它能使艺术形象更具强烈的视觉感受,无论是人物形体的夸张,还是人物体态的夸张,都是为了突出人物形象的神韵。正式这种夸张的艺术手法,才是人物变得更强烈更具感染力。这在龟兹很多的壁画人物中都能找到这样的艺术手段,来表现出人物的个性气质特征,生动传神。
  5、人物间姿态的呼应使人物传神更具个性
  壁画伎乐人物画往往成组,这就需要通过呼应的姿态,这种人物呼应关系,普遍在龟兹壁画伎乐人物中,互相衬托出人物的个性,更为传神与强烈。龟兹壁画伎乐人物间,或头部相对,相向而行,形成生动和谐的呼应姿态。如图9克孜尔38石窟《本生故事》中,图10中,都透着这样的姿态呼应关系。
  龟兹石窟壁画伎乐人物,通过大量丰富生动的体态语言,与眼神呼应,体现出人物的传神。这在当今许多优秀画家的作品中,同样能找到重视体态表达人物传神的作品。在当今时代,中国人物画创作,在积极继承中国传神论的基础上,更应抱有开放、创新的态度,从人物整体上把握人物的精神内在个性特质,在关注眼神表情的同时,积极把握人物体态的传神性。
  参考文献:
  [1]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上)(下)》(M).北京 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8.2014
  [2]叶朗.《中国美学通史》(M).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4.
  [3]郑为.《中国绘画史》(M). 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古籍出版社,2005.
  [4]李春.《西方美术史》(M). 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
  [5]古希腊色诺芬,译者吴永泉.《回忆苏格拉底》(M). 1984.9
  [6]霍普梅 译者瞿旭彤.《最伟大的思想家:苏格拉底》(M).中华书局,2014。1.
  [7]意大利翁杯托 艾柯, 彭淮栋译.《美的历史》(M).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2013
  (注:为保护壁画,本文例举龟兹壁画图均为图片拍摄)
  (杭州市下城区教师教育学院美术教育研究员  国画人物艺术专业硕士 浙江杭州)
其他文献
点评:此作品大的章法布局相应完整,书斋屋舍深藏其间,其境幽谧。然而品评一张出色的山水画作品要从 1、着意是否高雅;2、气韵是否生动;3、用笔是否老练;4、形象是否传神;5、设色是否和谐;6、布局是否合理;7、落款是否精练;8、印章是否考究;等方面去思考。当然这张作品有题无款这是需要注意的地方,题与款是两个概念需理解清楚。印章盖的位置有待考虑,盖章需要考虑四条边角的空白,补白或锦上添花,同时画面的色
期刊
王登科 辽宁省海城市人,1963年生,吉林大学历史学博士。2000年—2001年赴日本京都教育大学东洋史学部,师从著名汉学家、书法理论家杉村邦彦先生做高级访问学者,从事中日近代书法交流史的研究。2009年9月,再入著名鉴赏家、画家吴悦石先生门下,学习国画。曾任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书法专业的客座教授。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楷书委员会委员,《中国书法报》副总编辑。2000年被辽宁省文联
期刊
杭州市三墩小学坐落于美丽的西湖北麓,毗邻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学校创建于1909年。 100多年来,学校受千年兰里文化之熏陶,集江南古镇人文之积淀,用百年的教育实践书写着其特有的历史轨迹,形成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在三墩这片沃土上彰显着其独特的教育魅力。学校先后获得浙江省示范小学、浙江省体育达标先进集体、杭州市示范小学、杭州市平安示范校园、杭州市科研先进集体、杭州市数字化示范学校、西湖区办学水平优秀级学
期刊
陈海东 1970年生于山东泰安。1988年毕业于山东泰安师范专科学校美术系,1994年研修于中央工艺美院环艺系,2011年结业于中央美院中国画学院研究生课程班。  入选作品:  《遥参》入选2015泰山之尊全国中国画、油画画展  《仰参》入选2014泰山之尊全国中国画、水彩画展  《荒芜》入选2013中国十艺节画展山东预展  《辛亥风云》入选2011回望中国——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综合美术作品展
期刊
金华市浦江县美术教师新作选
期刊
摘 要:书法艺术具有使人克服浮躁和急功近利等不良习气的功能,但现在的孩子中普遍存在书写潦草随便,急于求成的现象。据了解是因为学生在书写练习时没有养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习惯,更没有体会到书写艺术所带来的情趣。所以在平时的写字教学中有必要刻意引导学生学会细心观察、分析比较,并对汉字笔画和结构加以充分的联想,以提高学生的领悟能力和思考能力,自觉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并提高写字教学效果。  关键词:观察能
期刊
陈存立 1965年出生于山西运城。  1989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  1990年执教于山西运城美术学校。  1996年定居杭州。  1997年至今从事专业创作与艺术研究。  2010年担任杭州天昊书画艺术研究院院长。  2012年担任杭州大千油画写生俱乐部主席。  期间多次举办个展和联展。  多幅作品获奖并被国内外专业机构收藏。  画家早年就学于西安美术学院,有学院派扎实的基本功,但意在拚弃学院
期刊
在写字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的写字状况令人堪忧;姿势不正确、部分学生字体歪歪斜斜,结构不匀,笔画松散,行款不齐等。依据“一二年级是基础,三年级是关键,形成能力是根本”这一有效写字教学的原则,笔者认为只有抓好“三年级”这个关键,以语文课堂为主阵地,循序渐进地科学训练,才能逐步激发学生写字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牢固架起第一学段与终身学习的桥梁,并最终达到有效写字教学的目的。  一、梳理及时
期刊
杨成木  1958年生于浙江省浦江县,1986年毕业于浙江省义乌师范,2003年毕业于浙江省宁波大学书画专业,就职于浦江县实验小学,专职书法教师。自幼爱好书画,学习书法近五十年。先后受教于龚景中、刘江、王冬龄、李彤、陈启元、包根满等诸先生。精研于楷书,兼修行草书、隶书。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书法教育研究会会员、金华市书法教育研究会副会长。  主要成绩:  2000年书法作品入选全国第八届中
期刊
摘 要:该如何让我们的学生在小学时期顺利地跨越美术转型期?学生绘画能力的自然发展与以后逐步进行的专业知识的切合点究竟在哪里?本文通过一线教师长期的教学摸索,最终决定依托版画教学,将线描知识、色彩知识、写生知识充分整合,引领学生顺利地跨越美术转型期。  关键词:版画教学 转型期  小学生的美术教学问题我关注已久,发现学生刚刚跨进校门时都能用直觉来感知世界,用画笔感性的表现周围生活。他们敢想敢画,在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