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历了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推进的阶段,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时期。从1949年到2012年,我国城镇化率由10.6%提高到52.57%,城镇化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未来城镇化面临的任务依然艰巨,未来20年,随着城镇化的推进,我国估计将有约3亿人口从农村向城镇转移。我国人口众多,土地资源缺乏,城镇化的发展趋势必然是优化发展特大城市,重点发展大中小型城市协调发展的城市群,特别要发挥地县一级中小城市在吸纳农村转移人口的巨大作用,以实现大部分农村人口的就地城镇化,而这些中小型城市将是工农产业并存,有些城市将是以大农业产业(如农副产品加工业、物流业、农业服务产业)为发展支撑的“农业城市”。另一方面,城市发展需要农业的支撑,大型和超大型城市需要为保障市民的生活和文化需要发展都市生态型农业,使城中带乡、乡中有城,农业是城市发展抹不去也离不开的产业。农村的发展还具有保持我国传统文化、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的重要功能,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城镇化实现优质发展的重要补充。因此,相对于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来说,中国未来更不可忽视的是农业现代化。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迅猛发展,但为此付出了环境、资源等方面的巨大代价。在过去经济高速增长的基础上,如何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保护好环境,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有序开发,保持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提高民众的生活水平,遏制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是我国理论界与学术界需要思考的重大问题。
我国的国土面积从农业产业角度可划分为智慧农业城市、生态高值农区和特色美丽乡村。在以生态文明为理念的美丽中国建设中,实施生态智慧农业与美丽乡村建设无疑将是推动农业向现代化形态转变的重要策略。
厘清4个概念
概念1:生态智慧农业。生态智慧农业是指遵循生态学和经济学原理与规律,运用当代先进的信息技术、农业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手段,组织农业生产、农产品消费过程中的废物处理,建立人类和自然环境间相互协调、相互增益的经济、生态、社会三方面的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农业体系,是总体协调、良性循环的整体性农业,是无废弃物、无污染物、集约、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是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体现,具有可持续性、创新性、生态性、绿色性和安全性。
概念2:生态高值农业。生态农业是在生态上能实现自我维持,在成本上低投入,在经济上实现有效益,在环境、伦理、审美等诸方面不会产生重大的、影响深远以及不可接受的变化的小型农业系统。从生态学理论上来分析,“生态农业”就是指按照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物种共生、物质循环、能量多层次利用”的生态学原理,充分发挥地区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农业技术,依据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运用系统工程方法,按照“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全面规划、合理组织农业生产,实现农业的高产、优质、高效和持续发展,并达到“生态、经济、社会”综合效益的最大化。
因此,“生态高值农业”,既是生态的农业,又是高值的农业,体现出农业有很高的投入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同时也是既能为社会提供安全优质的农产品,又能实现高产、高质、高效益,以及保持农业资源的永续利用的农业;更是实现“科技、市场、资源、生态、产业经济价值”相结合的总体概念,是集约化经营与生态化生产结合的现代农业。
“生态高值农业”是以提高农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为核心,即具有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与可持续发展等特性,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与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的集中体现和生态环境效益与经济社会效益相互协调程度的体现。
概念3:智慧农业城。智慧农业城市是指在以物联网和互联网为基础的信息化与数字化特征的信息时代下的一种全新城市形态,以围绕农业为核心形成的“涉农”产业为主导产业的智慧城市,是与工业城市、旅游城市、资源型城市等相对应的概念。其中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城市的产业特色在于以农业为主导,并围绕农业形成“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产业结构。二是以信息、知识为核心资源,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手段,通过对信息的广泛获取、对环境的全面感知以及对多获得的信息进行科学有效地处理,并创新城市管理模式,提高城市运行效率,改善城市的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城市管理的全面网络化与高度智能化、信息应用普及化与产业发展高端化。
智慧农业城市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下面几个方面:一是绿色生态化,即城市体现出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特征的生态城市特色。二是信息化,体现出信息技术在智慧城市发展中的核心作用。通过感知与物联,把城市里分散、独立的信息化系统与物联网系统整合起来,并进行整体提升,构建一个具有良好的协同能力和调控能力的有机整体,并将之应用于政府决策、市政管理、公共服务、社会民生等方面的现代管理。三是创新化,体现出智慧城市的根本特征,如在产业中注入数字信息要素,优化传统产业结构,通过在产业链中注入信息化,提高附加值、创造新需求。四是现代化,体现出现代化技术与管理在智慧城市的城市建设、经济发展与城市社会管理等各领域的运用。五是共享与协同,城市中各种新技术的共享与协同,产业发展的共享与协同,强化人与环境的共享与协同。
智慧农业城市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管理为手段,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基础,以生态智慧农业作为主导产业,建设生态环境优美、经济高度发展、社会管理完善的现代化智慧城市。
建设智慧农业城市的主要任务:一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特别是围绕智慧农业的发展,提高集成创新能力。二是大力发展为现代农业提供技术支持、服务支持等的“二、三”产业,调整城市的产业结构,提升传统产业,促进城市的产业高端化与服务化。三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大力运用现代科技提升城市的管理水平,实现高度数字化、信息化与网络化的城市管理模式。四是要大力推进生态建设与集约发展相结合,建设宜居宜业,生态环境好,服务功能完善的生态城市。 概念4:美丽乡村。美丽乡村是指美丽的生态自然环境与和谐的社会环境的乡村,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融,人与人的和谐共融,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优美的乡村。
美丽乡村的特征:一是自然性,体现中华文化“天、地、人”和谐相融的核心价值。 二是生态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于其中。三是特色性,依据不同地理自然环境,体现出其特色乡村的理念。四是可持续性,也就是实现经济、环境、社会的永续发展。五是人文性,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与人类文明。
美丽乡村的发展定位: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天人合一的理念,实现生态资源与人文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并以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与环境优美作为目标,建设有自然与人文特色、自然环境优美、文化积淀的美丽乡村。
建设美丽乡村的主要任务:一是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发展低碳、绿色、循环的生态经济,以农业产业带动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实现整个经济高效和可持续的发展。二是加强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打造美丽、和谐的自然生态环境。三是加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文明的社会环境。
选对两条路径
以发展生态智慧农业与美丽乡村建设为内涵的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是以科学技术为基础,融合各领域的科学研究成果,实现现代化技术与现代化管理理念相结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的过程。因此,需要将来自国内外的优秀科技成果应用于我国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与美丽乡村的发展与建设中,以严格实施技术创新与应用、规划与实施。如何在国家层面全面规划生态智慧农业与美丽乡村建设,如何将规划落到实处,具体路径是什么?
路径1:发展生态高值农业区,建设智慧农业城市。随着现代农业发展理念的提出,重点要发展生态高值农业,以减少农业对环境的污染,提高农业产业效率。首先,在全国区域内规划出发展生态高值农业区。第二,根据不同规划生态高值农业区的具体情况,开展区域自主创新,从外区域吸引农业方面的高新技术,结合地方需求与地方科技力量,实施东北先进农业区域创新计划、黄淮海绿色现代农业区域创新计划和渤海粮仓科技增粮计划。
在城市化不断加快的进程中,面对日益尖锐的 “城市病”“大城市病”等城市问题,发展智慧城市成为国家发展战略。中国政府在“十二五”(2011年到2015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推动数字城市建设,提高信息化和精细化管理服务水平”。对于部分以农业及相关发展产业为主导产业的城市,应积极以发展智慧农业城市作为城市发展的理念,实现产业升级与城市管理提升。一是以发展生态智慧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的基本理念,提出生态文明发展规划,并在全国具备发展为智慧农业城市的城市予以身份确认。 二是选择重点农业地区的城市作为发展智慧农业城市的试点,并相应编制智慧农业城市发展规划,进行试点建设。三是依据智慧农业城市的特征、定位与任务,建立智慧农业城市指标评价体系,实施对智慧农业城市的评价与指导。 四是根据全国智慧农业城市的不同分类,在不同类型的智慧农业城市中选择示范区,通过实施某主导产业的技术集成,实现智慧农业城市的产业提升、融合,促进一二三产业协调有序发展。五是总结不同类型智慧农业城市示范区的特色与成果,形成智慧农业城市发展的基本标准,用以推广指导相应类型的智慧农业城市的发展建设。
路径2: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乡村。一方面要从两个层面进行美丽乡村的规划:一是从宏观层面,在全国各省市层面启动区域特色美丽乡村总体规划。依据各地的自然生态禀赋差异,以差异化发展为原则,具体设计区域性的美丽乡村发展规划;二是从微观层面,启动镇一级的美丽乡村发展规划,将镇一级的美丽乡村发展规划与小城镇规划结合起来,统一纳入城乡建设指导体系。
另一方面,要建立乡村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与评价,构建美丽乡村建设的指标评价体系,用以对美丽乡村建设的评价与指导。与此同时,要在东部、中部、西部等不同区域选择特定的镇、乡村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示范区,培育镇、乡村一级的特色产业,并将现代农业的新技术通过实施特色产业技术集成,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总结示范区的经验与成果,形成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性标准,并将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标准逐步推广实施。
(作者系经济学博士,副研究员,现供职于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产业经济研究所,研究方向: 产业经济、城市经济、中小企业投融资。)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迅猛发展,但为此付出了环境、资源等方面的巨大代价。在过去经济高速增长的基础上,如何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保护好环境,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有序开发,保持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提高民众的生活水平,遏制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是我国理论界与学术界需要思考的重大问题。
我国的国土面积从农业产业角度可划分为智慧农业城市、生态高值农区和特色美丽乡村。在以生态文明为理念的美丽中国建设中,实施生态智慧农业与美丽乡村建设无疑将是推动农业向现代化形态转变的重要策略。
厘清4个概念
概念1:生态智慧农业。生态智慧农业是指遵循生态学和经济学原理与规律,运用当代先进的信息技术、农业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手段,组织农业生产、农产品消费过程中的废物处理,建立人类和自然环境间相互协调、相互增益的经济、生态、社会三方面的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农业体系,是总体协调、良性循环的整体性农业,是无废弃物、无污染物、集约、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是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体现,具有可持续性、创新性、生态性、绿色性和安全性。
概念2:生态高值农业。生态农业是在生态上能实现自我维持,在成本上低投入,在经济上实现有效益,在环境、伦理、审美等诸方面不会产生重大的、影响深远以及不可接受的变化的小型农业系统。从生态学理论上来分析,“生态农业”就是指按照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物种共生、物质循环、能量多层次利用”的生态学原理,充分发挥地区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农业技术,依据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运用系统工程方法,按照“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全面规划、合理组织农业生产,实现农业的高产、优质、高效和持续发展,并达到“生态、经济、社会”综合效益的最大化。
因此,“生态高值农业”,既是生态的农业,又是高值的农业,体现出农业有很高的投入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同时也是既能为社会提供安全优质的农产品,又能实现高产、高质、高效益,以及保持农业资源的永续利用的农业;更是实现“科技、市场、资源、生态、产业经济价值”相结合的总体概念,是集约化经营与生态化生产结合的现代农业。
“生态高值农业”是以提高农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为核心,即具有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与可持续发展等特性,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与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的集中体现和生态环境效益与经济社会效益相互协调程度的体现。
概念3:智慧农业城。智慧农业城市是指在以物联网和互联网为基础的信息化与数字化特征的信息时代下的一种全新城市形态,以围绕农业为核心形成的“涉农”产业为主导产业的智慧城市,是与工业城市、旅游城市、资源型城市等相对应的概念。其中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城市的产业特色在于以农业为主导,并围绕农业形成“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产业结构。二是以信息、知识为核心资源,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手段,通过对信息的广泛获取、对环境的全面感知以及对多获得的信息进行科学有效地处理,并创新城市管理模式,提高城市运行效率,改善城市的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城市管理的全面网络化与高度智能化、信息应用普及化与产业发展高端化。
智慧农业城市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下面几个方面:一是绿色生态化,即城市体现出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特征的生态城市特色。二是信息化,体现出信息技术在智慧城市发展中的核心作用。通过感知与物联,把城市里分散、独立的信息化系统与物联网系统整合起来,并进行整体提升,构建一个具有良好的协同能力和调控能力的有机整体,并将之应用于政府决策、市政管理、公共服务、社会民生等方面的现代管理。三是创新化,体现出智慧城市的根本特征,如在产业中注入数字信息要素,优化传统产业结构,通过在产业链中注入信息化,提高附加值、创造新需求。四是现代化,体现出现代化技术与管理在智慧城市的城市建设、经济发展与城市社会管理等各领域的运用。五是共享与协同,城市中各种新技术的共享与协同,产业发展的共享与协同,强化人与环境的共享与协同。
智慧农业城市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管理为手段,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基础,以生态智慧农业作为主导产业,建设生态环境优美、经济高度发展、社会管理完善的现代化智慧城市。
建设智慧农业城市的主要任务:一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特别是围绕智慧农业的发展,提高集成创新能力。二是大力发展为现代农业提供技术支持、服务支持等的“二、三”产业,调整城市的产业结构,提升传统产业,促进城市的产业高端化与服务化。三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大力运用现代科技提升城市的管理水平,实现高度数字化、信息化与网络化的城市管理模式。四是要大力推进生态建设与集约发展相结合,建设宜居宜业,生态环境好,服务功能完善的生态城市。 概念4:美丽乡村。美丽乡村是指美丽的生态自然环境与和谐的社会环境的乡村,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融,人与人的和谐共融,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优美的乡村。
美丽乡村的特征:一是自然性,体现中华文化“天、地、人”和谐相融的核心价值。 二是生态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于其中。三是特色性,依据不同地理自然环境,体现出其特色乡村的理念。四是可持续性,也就是实现经济、环境、社会的永续发展。五是人文性,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与人类文明。
美丽乡村的发展定位: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天人合一的理念,实现生态资源与人文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并以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与环境优美作为目标,建设有自然与人文特色、自然环境优美、文化积淀的美丽乡村。
建设美丽乡村的主要任务:一是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发展低碳、绿色、循环的生态经济,以农业产业带动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实现整个经济高效和可持续的发展。二是加强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打造美丽、和谐的自然生态环境。三是加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文明的社会环境。
选对两条路径
以发展生态智慧农业与美丽乡村建设为内涵的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是以科学技术为基础,融合各领域的科学研究成果,实现现代化技术与现代化管理理念相结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的过程。因此,需要将来自国内外的优秀科技成果应用于我国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与美丽乡村的发展与建设中,以严格实施技术创新与应用、规划与实施。如何在国家层面全面规划生态智慧农业与美丽乡村建设,如何将规划落到实处,具体路径是什么?
路径1:发展生态高值农业区,建设智慧农业城市。随着现代农业发展理念的提出,重点要发展生态高值农业,以减少农业对环境的污染,提高农业产业效率。首先,在全国区域内规划出发展生态高值农业区。第二,根据不同规划生态高值农业区的具体情况,开展区域自主创新,从外区域吸引农业方面的高新技术,结合地方需求与地方科技力量,实施东北先进农业区域创新计划、黄淮海绿色现代农业区域创新计划和渤海粮仓科技增粮计划。
在城市化不断加快的进程中,面对日益尖锐的 “城市病”“大城市病”等城市问题,发展智慧城市成为国家发展战略。中国政府在“十二五”(2011年到2015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推动数字城市建设,提高信息化和精细化管理服务水平”。对于部分以农业及相关发展产业为主导产业的城市,应积极以发展智慧农业城市作为城市发展的理念,实现产业升级与城市管理提升。一是以发展生态智慧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的基本理念,提出生态文明发展规划,并在全国具备发展为智慧农业城市的城市予以身份确认。 二是选择重点农业地区的城市作为发展智慧农业城市的试点,并相应编制智慧农业城市发展规划,进行试点建设。三是依据智慧农业城市的特征、定位与任务,建立智慧农业城市指标评价体系,实施对智慧农业城市的评价与指导。 四是根据全国智慧农业城市的不同分类,在不同类型的智慧农业城市中选择示范区,通过实施某主导产业的技术集成,实现智慧农业城市的产业提升、融合,促进一二三产业协调有序发展。五是总结不同类型智慧农业城市示范区的特色与成果,形成智慧农业城市发展的基本标准,用以推广指导相应类型的智慧农业城市的发展建设。
路径2: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乡村。一方面要从两个层面进行美丽乡村的规划:一是从宏观层面,在全国各省市层面启动区域特色美丽乡村总体规划。依据各地的自然生态禀赋差异,以差异化发展为原则,具体设计区域性的美丽乡村发展规划;二是从微观层面,启动镇一级的美丽乡村发展规划,将镇一级的美丽乡村发展规划与小城镇规划结合起来,统一纳入城乡建设指导体系。
另一方面,要建立乡村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与评价,构建美丽乡村建设的指标评价体系,用以对美丽乡村建设的评价与指导。与此同时,要在东部、中部、西部等不同区域选择特定的镇、乡村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示范区,培育镇、乡村一级的特色产业,并将现代农业的新技术通过实施特色产业技术集成,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总结示范区的经验与成果,形成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性标准,并将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标准逐步推广实施。
(作者系经济学博士,副研究员,现供职于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产业经济研究所,研究方向: 产业经济、城市经济、中小企业投融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