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间期细胞遗传学即以标记的核酸探针用原位杂交的方法在完整细胞核中观察染色体的畸变。荧光原位杂交(FISH)不仅在基因组物理制图上立下汗马功劳,随着比较基因组技术的进展,人类基因组全部基因的分离克隆,基因表达谱的发展,将在实体瘤的染色体畸变诊断以及分子机制研究方面发挥更大的用途。间期细胞遗传学也将成为连接分子遗传学和细胞病理学的桥梁学科。
【机 构】
:
湖南医科大学肿瘤研究所(长沙 410078),湖南医科大学肿瘤研究所(长沙 410078)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间期细胞遗传学即以标记的核酸探针用原位杂交的方法在完整细胞核中观察染色体的畸变。荧光原位杂交(FISH)不仅在基因组物理制图上立下汗马功劳,随着比较基因组技术的进展,人类基因组全部基因的分离克隆,基因表达谱的发展,将在实体瘤的染色体畸变诊断以及分子机制研究方面发挥更大的用途。间期细胞遗传学也将成为连接分子遗传学和细胞病理学的桥梁学科。
其他文献
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多基因及多种环境因素影响的疾病,其发病具有明显的家族倾向,并与种族相关,目前原发性高血压的分子生物学研究主要是要在特定人种中找到与原发性高血压相关的基因。目前大多数研究是利用定位克隆来寻找与原发性高血压相关的基因,包括候选基因法和全基因组扫描两种方法,并有研究人员已开始进行有关基因功能的研究。
遗传性多发性外生骨疣(EXT)的基因克隆是90年代以来医学遗传学基因克隆研究的热点之一,迄今在染色体上发现了3个与之相关的致病基因位点。其中,EXT1,EXT2基因已被克隆,并报道了许多致病突变。最近,又发现了3个与已知EXT1、EXT2基因具有相同羧基端编码产物的EXT基因家族成员。本文就此作一综述。
α1-抗糜蛋白酶作为一种病理伴侣蛋白,通过影响β淀粉样沉积的生成而参与了AD的病理和发生过程,因此α1-抗糜蛋白酶基因也被认为是AD的又一候选基因。本文就α1-抗糜蛋白酶及其基因与AD的关系进行阐述。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遗传因素是脑卒中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脑卒中具有表型异质性;脑卒中的许多危险因素都具有遗传性。本文概括总结了近来已有的脑卒中发病具有遗传背景的证据,并对脑卒中遗传学特征的研究结果进行了讨论。
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快速推进,大量基因的发现和大规模序列数据库的建立促使了基因组功能性研究计划启动,如人类基因组多样性计划、环境基因组计划和药物基因组学等。包括这些计划在内的“后基因组计划”将诠释和开发基因组这一宝藏,使人们更好地认识和利用基因组。
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是最常见的遗传病之一,其中突变率最高的基因PKD1被克隆后,该基因的蛋白产物Polycystin也已编码合成,1996年以来开展了初步的活体研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本病发病机理的假说,及展望未来工作重点。
合理的设计和特异性使反义分子抓住了人们的想象力。不过,它们比最初预测的难生产得多,至今尚无任何证据表明它们具有去除单一基因的功能,而且,还存在许多未预测的非反义效应。本文旨在综述反义策略中产生或破坏特异性的一些因素,讨论通过不同的标准判断治疗的复杂性及研究制剂的必要性。
端粒酶是一种RNA-蛋白质复合物,它通过逆转录过程将富含G的单链DNA重复序列合成至染色体末端。端粒酶的激活和抑制影响到端粒长度的改变,进而对衰老和肿瘤发展有所贡献。建立其活性调控模型,讨论细胞内外因子及其自身组分对它活性的影响,将能够给予关于端粒酶的应用性研究奠定重要基础。
研究推测:生物活动的节律是由细胞内的分子控时机制调节控制的。目前,已分别在果蝇及小鼠等动物体内发现了与节律调控相关的per基因及clock基因等。而且,这些基因蛋白产物中的高保守区(PAS区)也被初步认为是生物钟调控过程中的主要蛋白组份。
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Ataxia-telangiectasia,AT)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累及多个系统。1995年,AT的致病基因(ATM)被克隆。该基因全长约150kb,编码序列12kb,由66个外显子组成。目前尚不清楚AT基因产物的确切功能,但由于其序列与多种蛋白质有同源性,因此推测其功能可能与细胞周期调控,DNA修复,以及保持端粒长度等有关。目前发现ATM与AT病人及ATM携带者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