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
佘朝洁,江苏常州人,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从事美术创作、评论,兼剧本、小说创作。
今年因为疫情而少有出门。
4月初,女儿就要开学,便决定不负春光,近处踏个青。我提议去安基村,安基村风物闲美。
安基村位于邹区镇,坐落在新旧运河交界处。“安基”这两个字好,特别好,安于基础、安于基本,又那么些随遇而安。村里有个安基浜,安基浜先得名还是安基村先得名呢?不知道。既然是随遇而安的安基村,那就不必追究村名的来历。安基村的一切都安基,就足够了。
我是这样跟父女二人介绍安基村的,二人便问我是不是冲着地名去踏青?如果冲着地名的话我们应该去安吉。没想到疫情修炼了他们——竟然懂幽默了。
揣上口罩,我们出门。汽车里,女儿与我讨论了一番多大的浜为河,多大的河为运河。说话间,已入安基村境。离开宽阔大路进入村道,便能看到一些小桥流水和田陇野花,是美丽乡村的感觉了。
我对安基村的好感并不仅在于这是一个比较美的村庄,不是的。在我看来,任何乡村稍微拾掇一下都是漂亮的。但若要称得上美,必定是多了一些内容。比如安基村,在1910年就有官办小学堂,1910年整个常州府的小学堂不过十来所,像武阳公立小学堂、武阳公立西郊两等小学堂、冠英小学堂等,都在常州府附近,乡村小学堂寥寥无几。
安基村的小学堂设在安基庙里。1910年之后的几十载,这间小学堂,每天在晨曦中恬静地呼吸,好像一幅水墨风景画。伴随着河流的醒来,树木的醒来,炊烟的醒来,庙里的木鱼声响起,诵经声响起。学童们跨过安基浜上的小石桥,水墨画醒了,动起来了。孩子们的笑声流进诵经声里,又很快,笑声被朗朗的读书声所取代。太阳渐渐升高,亮亮地照着孩子们,又渐渐下落,成为夕阳。“当啷、当啷”,放学铃声响起,一天的课结束。收拾好书包的孩子们排起队,由老师带领,唱《夕歌》,相互行鞠躬礼,放学回家。
尽管十几年前安基中心小学被撤销,可曾经播下的种子,早已在村庄里生根、成长。
安基村最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这里的运河,新旧运河在这里交汇。来安基村,看的是水。小桥流水是安基村的内在,大运河的奔涌是安基村的气质。
我们主要是来看运河的,所以直奔运河畔去。先看见的是跨运河的步行桥,桥身较高,方便观景,他们两个没来过这里,蹦蹦跳跳地就往桥上去。我跟在他们后面兢兢业业为他们拍照片,忙着将他们快乐的身影融入运河的背景。站在桥上,看运河里运输船来来往往,空空的来,装了不远处水泥厂的水泥之后船身矮下去,一高一低两船相向而过时,尤显有趣。
某人指着船说:“我小时候,离家不远就是运河,基本上都走不了大船。最窄的地方,能游到对岸。”
我点点头:“这里也一样。20世纪80年代疏浚运河时,河宽只有30米,水性好的是能游过去。”
安基村段的运河经过两次疏浚后,大船能够进出了。2004年,新运河开掘,开挖新运河的土被用来造公路,新运河和公路的建设神奇地合为了一体。2009年开始对运河“四改三拓展”30米,新运河航道、东西港区、崭新的桥梁……就是我们眼前所见的。在桥上看得见河岸还在造屋造景,不久这里大概会形成一个休闲度假的地方。某人望着那些小别墅,使用他惯常使用的“假如句式”说:假如我有钱了,就在这里租一个小楼,朋友来了有好酒。
他正“假如”的时候,两只水鸟盘旋着似要往我们这边飞来,一个滑翔之后转向老运河那边去了。我们下桥,去不远处的新、老运河交界处,那里有航标灯,一望既知。沿河而行,观水边野草,也有韵味。这韵味就是风物闲美的意思,运河边啊,这么古老的运河啊,奔腾而快活,生生不息。
其实,我并不喜欢“打造”出来的东西。美往往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比如这交集的运河、这航标灯、这水鸟和狗尾巴草,乃至水泥厂的“大罐子”,还有跨河浜的小桥、村里的池塘,才是風物闲美。仲春的风吹得水绿,温暖的水滋养村庄,美丽乡村不就是这么生长出来的吗?
哦不,不对,村庄是人的村庄,培育了很多读书郎的安基村有着良善的美。我们在河畔玩脏了手,想在池塘洗手,找不到可以洗手的水码头。这时看见一位村民在门前搬东西,问他哪里可以洗手。他示意屋内洗手,有洗手液。一时间我们感慨万千,对比网络上的“硬核防疫”,安基村人如此恬淡自然,仿佛来自桃花源。
夕阳西下,我们归家。我问父女二人可知《夕歌》?女儿说在金庸写的一篇文章里读到过,过去的小学生放学时候唱的。我们在手机上找到视频,歌声响起,我们仿佛穿越至一百年前安基村孩子们的放学路:
光阴似流水,不一会儿,日落向西垂。日落向西垂,同学们,课毕放学归。我们仔细要想一回,今天功课明白未?先生讲的话,可曾有违背?父母望儿归,回家温课莫荒废。将来治国平天下,全靠吾辈。大家努力呀!同学们,明天再会。
佘朝洁,江苏常州人,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从事美术创作、评论,兼剧本、小说创作。
今年因为疫情而少有出门。
4月初,女儿就要开学,便决定不负春光,近处踏个青。我提议去安基村,安基村风物闲美。
安基村位于邹区镇,坐落在新旧运河交界处。“安基”这两个字好,特别好,安于基础、安于基本,又那么些随遇而安。村里有个安基浜,安基浜先得名还是安基村先得名呢?不知道。既然是随遇而安的安基村,那就不必追究村名的来历。安基村的一切都安基,就足够了。
我是这样跟父女二人介绍安基村的,二人便问我是不是冲着地名去踏青?如果冲着地名的话我们应该去安吉。没想到疫情修炼了他们——竟然懂幽默了。
揣上口罩,我们出门。汽车里,女儿与我讨论了一番多大的浜为河,多大的河为运河。说话间,已入安基村境。离开宽阔大路进入村道,便能看到一些小桥流水和田陇野花,是美丽乡村的感觉了。
我对安基村的好感并不仅在于这是一个比较美的村庄,不是的。在我看来,任何乡村稍微拾掇一下都是漂亮的。但若要称得上美,必定是多了一些内容。比如安基村,在1910年就有官办小学堂,1910年整个常州府的小学堂不过十来所,像武阳公立小学堂、武阳公立西郊两等小学堂、冠英小学堂等,都在常州府附近,乡村小学堂寥寥无几。
安基村的小学堂设在安基庙里。1910年之后的几十载,这间小学堂,每天在晨曦中恬静地呼吸,好像一幅水墨风景画。伴随着河流的醒来,树木的醒来,炊烟的醒来,庙里的木鱼声响起,诵经声响起。学童们跨过安基浜上的小石桥,水墨画醒了,动起来了。孩子们的笑声流进诵经声里,又很快,笑声被朗朗的读书声所取代。太阳渐渐升高,亮亮地照着孩子们,又渐渐下落,成为夕阳。“当啷、当啷”,放学铃声响起,一天的课结束。收拾好书包的孩子们排起队,由老师带领,唱《夕歌》,相互行鞠躬礼,放学回家。
尽管十几年前安基中心小学被撤销,可曾经播下的种子,早已在村庄里生根、成长。
安基村最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这里的运河,新旧运河在这里交汇。来安基村,看的是水。小桥流水是安基村的内在,大运河的奔涌是安基村的气质。
我们主要是来看运河的,所以直奔运河畔去。先看见的是跨运河的步行桥,桥身较高,方便观景,他们两个没来过这里,蹦蹦跳跳地就往桥上去。我跟在他们后面兢兢业业为他们拍照片,忙着将他们快乐的身影融入运河的背景。站在桥上,看运河里运输船来来往往,空空的来,装了不远处水泥厂的水泥之后船身矮下去,一高一低两船相向而过时,尤显有趣。
某人指着船说:“我小时候,离家不远就是运河,基本上都走不了大船。最窄的地方,能游到对岸。”
我点点头:“这里也一样。20世纪80年代疏浚运河时,河宽只有30米,水性好的是能游过去。”
安基村段的运河经过两次疏浚后,大船能够进出了。2004年,新运河开掘,开挖新运河的土被用来造公路,新运河和公路的建设神奇地合为了一体。2009年开始对运河“四改三拓展”30米,新运河航道、东西港区、崭新的桥梁……就是我们眼前所见的。在桥上看得见河岸还在造屋造景,不久这里大概会形成一个休闲度假的地方。某人望着那些小别墅,使用他惯常使用的“假如句式”说:假如我有钱了,就在这里租一个小楼,朋友来了有好酒。
他正“假如”的时候,两只水鸟盘旋着似要往我们这边飞来,一个滑翔之后转向老运河那边去了。我们下桥,去不远处的新、老运河交界处,那里有航标灯,一望既知。沿河而行,观水边野草,也有韵味。这韵味就是风物闲美的意思,运河边啊,这么古老的运河啊,奔腾而快活,生生不息。
其实,我并不喜欢“打造”出来的东西。美往往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比如这交集的运河、这航标灯、这水鸟和狗尾巴草,乃至水泥厂的“大罐子”,还有跨河浜的小桥、村里的池塘,才是風物闲美。仲春的风吹得水绿,温暖的水滋养村庄,美丽乡村不就是这么生长出来的吗?
哦不,不对,村庄是人的村庄,培育了很多读书郎的安基村有着良善的美。我们在河畔玩脏了手,想在池塘洗手,找不到可以洗手的水码头。这时看见一位村民在门前搬东西,问他哪里可以洗手。他示意屋内洗手,有洗手液。一时间我们感慨万千,对比网络上的“硬核防疫”,安基村人如此恬淡自然,仿佛来自桃花源。
夕阳西下,我们归家。我问父女二人可知《夕歌》?女儿说在金庸写的一篇文章里读到过,过去的小学生放学时候唱的。我们在手机上找到视频,歌声响起,我们仿佛穿越至一百年前安基村孩子们的放学路:
光阴似流水,不一会儿,日落向西垂。日落向西垂,同学们,课毕放学归。我们仔细要想一回,今天功课明白未?先生讲的话,可曾有违背?父母望儿归,回家温课莫荒废。将来治国平天下,全靠吾辈。大家努力呀!同学们,明天再会。